绿林网

未来人类读后感1000字

未来人类读后感1000字

《未来人类》是一本由[美] 斯考特·所罗门 / Scott Solomon著作,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0.00元,页数:2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未来人类》读后感(一):听《未来人类》

看书名还以为是“未来学”的书。其实是一本关于人类进化的科普书。作者讲了人类的进化历程,全书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自然环境对人类演化的影响。作者讲了几个高原人类组群应对高海拔缺氧的不同演化策略:有些高原族群演化出了更大的胸腔,更大的肺;有些高原族群演化出了更高的血红蛋白;有些高原族群演化出了更高的血红细胞含氧量。不同的演化路径都适应了高原环境。 第二:社会文化对人类演化的影响。作者在这里讲到了祖父母辈照顾孩子对于女性的影响,并指出未来世界的女性人类,可能演化出新的特性——比如女性的绝经。 第三:微生物对人类演化的影响。人类体内的微生物,包括三大类:有益的,有害的,以及为数众多的“小伙伴”,这些小伙伴和人类是一种共赢的关系,作者在这里举了一个例子:某种疟疾和某种基因突变的关系,疟疾发生率低的地方,这种基因突变对人类而言是负收益,但是到了疟疾发生率高的地方,这种基因突变反而变成正收益,然后这种现象就影响了这种基因突变在人类中的演化。

《未来人类》读后感(二):【Notae】现代人类演化的过去和未来

“人的科学”是西方现代意识的产物。自启蒙时代以来,人类理性接连不断地突破桎梏,洞悉自然的诸般奥秘。随着时间推移,这种伟大的能力逐渐被用于观察人们自己。人类未必是什么“万物灵长”,但毫无疑问代表了一种崭新的、不同于其它地球生命的复杂性——这个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就是人类社会。

许多动物都有某种形式的社会结构或社会组织,或者更具体地说,有着相对稳定的个体间关系和与之对应的互动模式。在绝大多数时候,这种社会性固化在动物本能之中,处于自然演化过程的控制之下。然而,人类社会不仅不需要由本能来控制,而且自己组织、构造出了一种“人造自然”或“人类环境”。工业革命以后,人类环境是如此强大,以至于连以百万年为最小单位的地质学家都开始接受“人类纪”作为新的地质时期。《未来人类》面对的就是这样的问题:人类环境拥有非凡的力量,几乎覆盖并遮掩了自然环境和自然演化过程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人类演化还在继续进行吗?在文化演化快速高效的作用下,自然演化还有立锥之地吗?如果有的话,人类演化又将是什么样的呢?

事实上,“人的科学”作为运用理性观察人类自身的产物,不可避免地分为两大类:其一,研究人作为一种生物以及他在生物系统中的位置,主要由体质人类学、古人类学负责,同时需要一般的生物学和演化理论的配合。其二,研究人类社会和社会中的个体,主要由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和其他各种社会科学负责。可惜的是,这两个部分的关系却不那么融洽——谈及历史、文明、社会,作者们充其量追溯到一万年前古老村镇的遗迹;关于人类演化的故事,则纷纷止步于语言的诞生。那确实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但人类绵延不绝——就像人造环境并没有让自然环境消失,新事物的诞生并没有摧毁旧事物,而是立足于后者并覆盖、遮蔽了源初。

《未来人类》指出,“我们这个物种从未停止过演化,并且我们已经进入了演化史的一个崭新阶段:它使得我们的未来更加有趣,但也前所未有地难以预测”。感染性疾病、性选择、基因漂变、基因突变、基因流动和人类微生物组等诸种演化力量仍然在人类的生命历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由于社会文化的影响,它们起作用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在时间/熵增无可逆反的洪流之下,“如果我们可以摆脱灭绝的命运,也许人类长远的未来,就是从名为智人的单一地球物种演化形成一众后代五中,占领如今我们仍在探索的宇宙”。

《未来人类》读后感(三):人类文明将走向何处,来自演化生物学的思考

从来没有一个时代的人们,像我们一样的接受着来自外部的变动,同时以前世代的人们,也没有像我们现在一样的常常面临社会内部和个人内心的崩溃,凡是到了危机时刻,我们都会反思人性这一旷古主题,将人的生物学特性和社会性仔细梳理一遍以后,我们会发现作为一个物种的人类,是非常复杂和存在剧烈变动的。人类的存在状态被自身的生物和文化结构所决定,结构形成了符号系统,符号系统又反过来选择了某种思想形式。人类文明的发展样式,并非由那些思想家所左右,而是又社会结构所左右,思想也不过是结构某种符号化说明。

面对全球化给人类,这个物种带来的挑战,美国演化生物学家斯考特.所罗门在这本《未来人类》中就人类可能发展出的未来演化倾向做出了详细而有趣的解答。

斯考特在本书中首先分析了基因和微生物对人群差异的影响。基因作为人类性状的隔代传递的物质基础,在被发现之后成为而来科学上的共同认知。通过研究发现,不同地区的人类在基因领域存在着非常微小的差别,可是小的差别带来了巨大的差异。经过研究发现,爱斯基摩人能够在北极生存,是因为他们的基因中有提高血红细胞携氧含量的基因片段。在对比了青藏高原上藏族的基因后,科学家们发现,藏族人并没有爱斯基摩人一样的基因突变,藏族人的主要依靠粗重的呼吸和快速的血液循环来应对高寒缺氧问题。怎么来解释这个现象哪?斯考特认为,藏族人四万年前就来到了青藏高原,在长期的生存适应中,其实基因突变并不是最好的方式,按照自然选择,基因突变虽然能够很快的帮助人群适应环境,可是也会带来相应的突变代价,爱斯基摩人会患有代谢疾病就是个很好的说明。

如今社会中,人们对自身体型的要求越来越高,减肥已经成为刚需,可是对于有些人来说,减下去的道路漫长而艰难,反弹又迅速而坚实,其原因在于我们每个人,体内的微生物群体是不同的。微生物群体参与着我们人体的许多活动,经过最新研究发现,很多微生物并非是疾病的导致着,而是人体运转的参与者,比如以前认为大肠杆菌导致胃部疾病,可是现在研究发现大肠杆菌能够与胃部黏膜形成共生关系,帮助消化。在乡村等多菌环境中生活的人,要比城市人口有更多的微生物多样性,同时大量抗生素的过量使用,也导致了人体内微生物的失衡,似乎这也是某些疾病产生的根源。

斯考特还探讨了大数据支持下的演化生物学研究成果,人类在全球化网络外的条件下,文化的传承似乎也有了基因传播的某些特性。如果你想了解关于人类的未来走向问题,本书可以给你提供一些可行的思考角度。

《未来人类》读后感(四):《未来人类》:人类的未来到底会是什么样子的?这是一个问题

全球人口已经超过70亿即将向80亿的大关迈进;同时,人类还牢牢地占据着地球生物链的最顶端,遍布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如此强大的人类,未来的命运如何?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我们对于人类的发展都有着强烈的信心,我们的科技在最近百年的发展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疫苗让各种传染病被消灭在萌芽状态;抗生素让我们的死亡率大大降低;基因技术让我们打开我们生命密码的大门。人类正在向着无所不能、“封神”的道路前进者。但人类的未来真的能够如此一帆风顺吗?美国演化生物学家、科普作者斯考特·所罗门的专著《未来人类》从最严肃的角度,用最科学的方法来探讨人类的未来将会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

先不说地外行星对于地球的攻击、碰撞;地球自身的火山爆发;人类可能产生的核战争等这种不可控的毁灭性因素。在《未来人类》这本书中,最重要的还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探讨人类的未来。

基因技术无疑是打开人类认识自己的一扇大门。但当我们打开这扇大门之后,才发现人类这个物种的基因多样性是如此之低,甚至远远低于我们的近亲黑猩猩族群。这也许是因为智人的发展史只有几万年,发展时间过短造成的。但如此低的生物多样性,人类受到基因攻击而造成毁灭性打击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 人类种族虽然已经遍布全球各地,但极为发达的交通网络让我们可以任意到达地球的任何一个地方,这种便利也让任何未知的病毒传播有了更加方便的途径。2020年的新冠病毒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已经迅速发展为全球性的疾病,如果未来出现一种致死率极高的烈性传染病,人类的未来不堪设想。

在思考特所介绍的研究中,人类的自然选择、自然进化也还在同步进行着,虽然发展缓慢,但却没有停止。近现代生育年龄范围的扩大就是最好的例证。但自然选择是优胜劣汰还是基因漂变,这也是一个问题。大量的证据表明,基因漂变在生物的发展过程中起到的更大的作用,但基因漂变并不一定都是向好的方向发展,更多的基因漂变是有害的。而工业化和地球的环境的恶化让基因漂变的几率大大增加。这也是人类未来发展的一个不稳定因素。 微生物族群是另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类个体的不同表现都是由体内的微生物环境决定的。但现在的城市化发展、洁净水的普及、抗生素的使用让人类的微生物环境也有着趋同的趋势。很多曾经在人体内的陪伴了几万年的微生物都消失了,人类大量的哮喘、过敏反应恰恰是微生物环境改变的标志。这种发展对于人类到底是利是弊?也是一个需要长期观察考虑的事情。

这些内容是不是很另类,很有趣,这就是这本《未来人类》给我们打开的一扇认识自身发展的大门。在这扇大门中,有太多颠覆性的观点,是我们认识自己最好的媒介。 人类首先是一个大自然的一个物种,自身也在不断发展、演变;但人类同时又是有着改变自身能力的物种,人类对于自身的发展有着选择性的权利。《未来人类》只是给出了影响我们未来人类发展的各种因素,但这些因素又怎样交叉在一起?怎样共同发挥其作用?却是一个太大的命题。也不是一个单一的研究能够完成的,人类的未来发展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 人类完成了对于自身基因组的测序,可以开始阅读生命的说明书了,相信未来人类的发展趋势还是掌握在人类自己手中的。

《未来人类》读后感(五):未来的人类什么样?

科幻作品中,发生在未来世界的故事总让人津津乐道:后现代建筑拔地而起、高科技装备比比皆是、人类足迹遍及今日无法企及的寰宇、更有与外星物种或敌或友的互动……在这些故事里,我们惟独很少谈论自己,未来的人类,依然会是今日人类的翻版吗?

演化生物学家斯考特·所罗门在《未来人类》一书中,以科学家的视野讨论了我们物种的未来。其实,关于人类是否还在演化,学术界由来有两种声音:支持者如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生物学家之一的西奥多修斯·杜布赞斯基就指出,人类的演化还在继续;持有相反意见者则认为人类已停止演化。虽然后一种观点更符合我们对标老祖宗的生活经验,但所罗门说,如果我们专注于“演化”的科学定义,不得不承认演化始终在发生,“从上一代到下一代中某个性状的常见程度,或是编码该性状的基因发生的任何改变都可算作演化”。这也合乎我们的经验,譬如当代青年中的高个子比父辈多,或是孩子具备与父母不同的表征。只是演化在微生物或是繁殖时间短、频率高的小型生物中发生的速度快,易于被观察到——像是细菌产生了耐药性;而大型生物的演化则因代间间隔较长发生得缓慢,易被忽略。既然在缓慢地演化,那么假以时日,未来人类极有可能跟今天的我们大不相同。设想未来人类的面目是个有趣的思想实验。本书便是围绕这个目标搭建想象的思路。

作为一个科学家,所罗门还是以科学工具和统计数据为依据,展开延伸,并非漫无边际的畅想。自从有了基因检测的工具,科学家发现了许多疾病和基因的关系,破解造物的奥秘似乎指日可待,未来人类是否有望摆脱病痛呢?理解基因没那么简单,基因的优劣不能轻下判断。最有名的例子就是镰状细胞等位基因了,该基因突变会导致镰状细胞贫血,易被归结成有害的基因,所幸在整个人群中的携带比例并不高。可是在某些疟疾高发地区,该基因很常见。研究发现,它能降低疟疾的发病率, 相比于高致死率的感染性疾病,自然选择反而倾向于该基因突变,尤其是携带该等位基因的杂合子,既不会表现出贫血,又有对疟疾的天然免疫力,是在特定地区的生存优势,他们留下的后代也会更多。类似的,许多和疾病相关的基因也是演化的产物,曾经或者正在其他环境下发挥优势。对未来人类而言,怎样的基因更具生存优势,或要参考具体的生存环境和技术水平:是特定的感染性疾病肆虐更具威胁,还是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现代病”更致死?这将决定人类的演化方向。

除了自然的生存环境,人为营造的社会、文化环境也会影响人类的演化。环肥燕瘦,各有所爱,但撇开个人喜好,人的高矮胖瘦竟然也在演化。书中提到一项研究:随着人口转变的发生——即女性平均生育年龄推迟——自然选择曾经偏向个子较矮、体重偏重的女性,现在更青睐个子较高、体型偏瘦的女性。倘说早育和多子曾是生存优势(未工业化的群落至今如此),工业化人群对这种选择产生的应答可视作文化与自然的博弈。随之而来的还有“祖母假说”,女性在绝经期后仍能生存很久,这在其他动物中是罕见的。过去,人们普遍相信,祖母对孙辈付出的照料和她们分享的人生经验是她们对群体生存的巨大贡献,这是绝经演化的动力。然而在工业化社会中,祖孙间的接触随居住距离增加而减少,祖母的位置已不同于往日,或许需要建立起新的演化模型。

解释人类自身的演化已经够复杂了,还有许多小伙伴在陪伴我们一起演化,那就是和我们朝夕共存的微生物。对微生物的观念在不断转变中,从混沌不知到防微杜渐,今天我们不仅知道要慎用抗生素,还出现了许多新兴的疗法和健康建议,譬如对粪便微生物的移植、过敏患者的益生菌疗法等等。对幽门螺杆菌的研究颇具代表性:科学家发现了幽门螺杆菌与胃溃疡的相关性,将之定性为需要杀灭的坏细菌。当时支持这一主张的生物学家马丁·布莱泽还提出了它和胃癌的关联。然而布莱泽后来发现,幽门螺杆菌对胃酸的调节作用可以预防食道癌,从而改旗易帜,投身到对微生物益处的研究中。他在科普作品《消失的微生物》中揭示,种种随抗生素滥用滋生的现代病,其实应该转而向我们的老朋友细菌求解。奇妙的是,我们的微生物组是动态变化的,几天就能改变组成,彼此无间的协作或将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不同环境,学会与其和谐相处将造就未来更健康的人类。

看似是在被自然环境、社会文化和微生物群落“包围”的渺小个体,我们被推上了演化之路,但我们也不被动。在这个高度联结的世界,人类的活动轨迹、迁移速度快得惊人,应对的环境瞬息万变,面临的挑战各有奇招,难怪许多科学家都不愿意替未来的人类做预测。所罗门所谓的预测哪里就是在反其道而行呢?他是在向我们展现演化的图景:变化带来了无穷可能性,人类自会和今日不同,但更可期待者,是洞察我们的身体透露的健康讯息、不为繁衍束缚地自由选择伴侣、召集微生物小伙伴共同解决问题、构建和谐的社会和家庭关系、探索乃至移民无垠的新星球……这些可能性里蕴藏多少精彩的故事呀!

——辛丑年读斯考特·所罗门《未来人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