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道歉的力量读后感摘抄

道歉的力量读后感摘抄

《道歉的力量》是一本由[美]艾伦·拉扎尔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道歉的力量》读后感(一):内省的道歉

2010年iPhone 4 刚刚进入市场就被人发现常常接收不到手机信号,问题非常严重,这就是“天线门”事件。乔布斯紧急召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很多人期待CEO乔布斯的郑重道歉,而乔布斯开场说了三句话:“我们不是完美的人。手机都不是完美的。但是我们总是尽我们所能让用户满意。” 这不是道歉,乔布斯根本没有道歉!但是乔布斯这三句话谁都无法反驳,而且还弘扬了苹果公司为用户服务的精神。乔布斯随后的发言指出,许多手机都存在这种问题,这并不是苹果独有的缺陷。如果有人不满意,苹果可以退货或者免费提供的胶套。乔布斯占领了制高点,硬生生把把 iPhone 4 的天线门危机变成了一场营销活动。 乔布斯虽然没有道歉,但他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表明了苹果为用户服务的态度。这个例子让我想到为什么要道歉或者说道歉最终的目的。有人会说,当然是取得对方的原谅啊!对,道歉是为了取得原谅,道歉者通过一系列言行,消除或减轻所犯错误对被道歉者所带来的伤害,从而取得被道歉者的原谅。原谅就意味着不在剑拔弩张,双方之间关系随着原谅而改变。在这里我觉得道歉是一种社交行为、一种影响力工具,道歉者旨在消除错误对自己带来的负面影响,包括外在的和内心的。而在我们学到了如何道歉之后,我们更应该反思如何改正的错误、解决问题、进而完善自己。

《道歉的力量》读后感(二):道歉是一门值得研究的学问

这本书看了两次,说实话,看到书名其实是没有什么欲望的。就感觉“道歉”怎么还能写成一本书吗?有这么多东西需要呈现的吗?但事实上,看完书,或者说看到一半就会有一种感觉:道歉简直可以当成一门专门的学科来研究。

在这本书里,作者不仅说了道歉的过程,也探讨了人们为什么不愿意道歉,又为什么愿意道歉,以及一个有效的道歉能够带来怎样的结果,我们如何做才能达到一个有效道歉的水准。

以前一直觉得道歉就是我跟你说句对不起,然后你原谅我的错误。但看完这本书,作者把道歉分的很细,比如,道歉要经过认错、自责、解释、赔偿等种种环节。而且道歉的目的和结果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侵犯者和被侵犯者达成了一种协商和解,不是非要把一方逼得走投无路,而是双方协商,以谋求双赢的效果。

另外书里还探讨了私下的道歉和公开的道歉有什么不同,包括道歉的时间,是否需要赔偿等等。并且列举了大量的事例向读者演示了什么样的道歉是真心实意的道歉,什么样的道歉是敷衍。

不过,在看书的过程中,或者说直到看书结束,在我心里一直挥之不去的一个问题就是“日本为什么一直都不愿意道歉”,虽然作者在书中说,随着现在各国之间经济合作往来的增加,日本政府道歉的速度也在加快,好像总有一天我们能等来日本的道歉,但到底要等到哪一天真的想不明白。

还有比较让人费解的一点是,书中说日本的道歉文化是非常发达的,但为什么就是不愿意为他们的历史罪行道歉呢?可能要买一本和日本道歉文化相关的书看看了吧,毕竟这本书里没有过多的探讨和日本相关的东西,如果谁看过这种类型的书,希望能推荐一下哦~

《道歉的力量》读后感(三):道歉不仅仅是一句对不起。

# 推荐《道歉的力量》艾伦·拉扎尔著。为什么要道歉?为什么道歉这么难?为什么有的道歉可以弥补裂痕,又得道歉却让事情变的更糟?道歉要发挥作用,可不可以不是真心诚意的?道歉对被冒犯者而言有什么意义?道歉代表坚强还是软弱?道歉场合有什么不同?关于道歉其实有很多很多有意思的事情,这本书则通过大大小小的例子来说明各种观点。

推荐这本书并不是因为他有多实用,而是他举了很多关于社会、国家层面的道歉,就好像突然让你占到一个更高的地方,看更大的问题。推荐这本书的另一个原因是,他的很多点会激发你更多的思考。比如在第十一章”道歉和宽恕“中,他总结人们获得道歉却拒绝宽恕的理由有一条说,”冒犯情节太过严重,以至于无法宽恕,或者宽恕与否只能交由受害者本身或上帝来决定。“我这个脑洞就开到之前看过的一个电影情节上。先简单铺垫一下情节,刚刚经历了丧父之痛的年轻妈妈带着年幼的儿子来到一个小镇,本想开始新的生活,结果儿子却被绑架撕票。她的生活再一次坠入了深渊。在教友邻居的引导下,她信奉了上帝,获得了暂时的解脱,但是当她决定宽恕杀害儿子的凶手时,却发现凶手因为也信奉了上帝,已经得到了宽恕。“他都说已经被原谅了,我还原谅什么?在我还没原谅他之前,上帝怎么可以就那么原谅他了呢?”我觉得这本书缺少对给予宽容的人一些分析,为什么他要原谅和宽容?他真的是受害者吗?他真的没有从宽恕这个过程中自私的获利吗?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因为我发现宽恕、原谅会给人带来一种扭曲的优越感,这种感觉往往支撑着性格脆弱的人去摆脱、超越痛苦。

经过翻译的书,尤其是没有故事情节的,往往会生硬刻板。所以,如果只是单纯想去处理简单人际关系矛盾,特别是恋爱时期的鸡毛蒜皮的小事,那这本书就不太合适了。虽然,我读这本书最初的目的,也是想从中学习如何去道歉,如何接受道歉的。有趣的是,越是恋爱之间的矛盾,可能越适合从性别差异的角度去思考,解决。我们都想维护一段好的人际关系,这中间有沟通,有矛盾,有道歉,每个过程都有很多很多有意思的问题,然后发现这像是要读一个系列的节奏。。。

《道歉的力量》读后感(四):我知道我错了……

最近江歌案件的舆论海啸中,陈世峰前女友刘鑫出来“道歉”激发了民众的怒火。案件没有开庭,写这篇文章并非为了蹭流量,倒是想从“道歉”这个话题谈谈我最近看的一本书该领域的权威著作《道歉的力量》,作者是美国作家艾伦·拉扎尔,全书详细介绍了道歉的意义和方法。作者从不同角度的分析道歉这件看似简单实际复杂的心理机制这让我对“道歉”这件事情有了新的看法。看了这本书,你就知道为什么刘鑫的道歉会引起民愤。想要知道为什么,那就继续看下去。

1、为什么要道歉

相信很多朋友听过他人对自己说:“我为所做的一切向你道歉”自己实际上并未感到这是一个真诚的道歉。人们在做错事情的时候为了减轻内心的内疚感,为了打消对方的报复的念头,会用”道歉“来试图修复破裂的关系。但并非所有的道歉都有用,上文图片截图,刘鑫对着镜头一句:我知道错了。她作为死者江歌的“好闺蜜”,她的道歉毫无诚意且缺乏力量。从现有资料分析,她只是觉得她的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无法在正常生活和工作,才不得已说出:我知道错了。但她的实际行为毫无悔意。她的道歉显然无法治愈被害人一家的伤害。不论从“同理心”还是“内疚感”又或者是“羞耻感”上面分析,刘鑫的做法都无法抚平全世界的情绪,无法让江歌的母亲觉得可以被原谅。道歉的本质或许不是一句:我错了,而是知道错了之后的行动。

2、怎么样道歉

道歉不是一个单向的活动,而是一个对话式,互动或者协商的过程。书中作者把道歉的过程分为四个步骤:

Step 1:认错

Step 2:提出解释

Step 3:表现出自责、羞耻、谦卑、真诚等行为与态度

Step 4:进行补偿

对于大部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失误的事情,可以通过这个流程来道歉。比如,和同事之间因为工作的事情闹了些不愉快,和大学舍友因为房间几点关灯吵了架,和恋人因为琐事发脾气有了争吵……生活不可能总是心想事成,一帆风顺,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冒出来考验你。不论微小的伤害还是严重的伤害,做错事情,主动去认错道歉十分重要。但很多时候, 人们往往不愿意主动道歉。最常见的理由居然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冒犯了他人。刘鑫之所以被众多网友唾弃,可能大家从现有资料和报道中看不出她有半点意识到自己的行为造成了江歌的死亡。只是迫于舆论无奈,站出来道歉。

3、道歉的意义

这本书作者取材于一千多个道歉的案例研究,通过分析道歉的过程,希望又更多的人能够意识到真诚道歉对于修复破碎关系的重要性和限制性。

道歉作为人际关系的一种弥补行为,通过向对方道歉,承认自己的错误,并通过行动保证这类事情不再发生。真正去做才是道歉的意义。没有力量的道歉,没有真诚的敞开自己的人,他的道歉毫无意义。

《道歉的力量》读后感(五):知错就改,永远是不嫌迟的

古人言“今日犹悔当年事,我欲明言总未迟。”道歉常常是化解敌意、修复关系的有效方法。从负荆请罪到华沙之跪,成功的道歉即便跨越时间,仍能打破僵局,为历史所铭记;而有些道歉却如隔靴搔痒,难以令人满意。

为什么同样是道歉却有截然不同的效果?道歉是否具有时效性?我们又该如何正确地进行道歉呢?艾伦·拉扎尔在《道歉的力量》一书中给出了答案。

艾伦·拉扎尔是美国权威的道歉学专家与精神病学教授,同时也是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沃斯特分校的名誉校长兼医学院名誉院长。因为一段被朋友背叛的经历,他体悟到道歉对于挽回亲密关系的巨大作用,并就此激发了对道歉行为的研究兴趣。历经十余年的潜心钻研,艾伦开创了道歉学科,并将其研究心血凝结成《道歉的力量》出版。

得益于艾伦的学术背景,《道歉的力量》逻辑清晰,案例翔实,内容涵盖心理学、社会学、跨国文化等范畴。全书从道歉的意义谈起,分析了道歉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心理机制,阐述了道歉的疗愈功能、有效方法,概括了道歉和拒绝道歉的原因,说明了道歉应当把握的时机,并进一步阐明了道歉与宽恕的关系。

正如迪恩·奥尼什博士所说,亲密关系是一种疗愈,而道歉是通往亲密和疗愈的有效途径。当人们被有意或无意冒犯时,内心往往会产生波动,并感到某些方面受到侵害。而成功的道歉之所以能够疗愈创伤,通常是因为它满足了人们一项或数项心理需求。艾伦将此种心理需求概括为七大类:

● 恢复自尊与尊严

● 确认双方遵循相同的价值观

● 确认错不在自己

● 确信人际关系中的安全感

● 看见冒犯的一方受到惩罚

● 冒犯的一方对伤害给予补偿

● 与冒犯的一方进行坦诚的对话

若要提升道歉的成功率,一个有效办法就是了解对方的心理需求,并采取补救措施。而在不同的情况下,道歉所需满足的需求不尽相同,因此道歉的方式也视情况而变化。

艾伦将完整的道歉方法归纳为四个步骤:认错;传达自责、真诚的态度;解释;补偿。其中,认错是道歉的基础,也是道歉过程中最具挑战性的一环。成功的认错要求人们正确地辨别所伤害的对象,详细地承认自身错误的行为,并认识到这些行为所造成的伤害。而若认错的过程缺乏坦诚、自责的态度,就易使人怀疑道歉的可靠性,并因此拉长整个道歉的阶段。

在某些情况下,解释能够说明行为所处的背景,从而淡化其冒犯的严重性和针对性,体现出其属于“意外”的特征。而在一些伤害了实际利益的情况下,补偿则显现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若有能力补偿却不愿这么做,造成的结果往往是使道歉失效,加深怨愤。

人们选择道歉的原因有许多,但归根结底出于两种动机:因为同理心、内疚感、羞耻感等内在驱动;因为想要影响别人对待、看待方式等外在驱动。艾伦认为,无论哪种动机所驱使的道歉,都是有价值的。只要达到预期的效果,感情性和策略性的道歉殊途同归。而与选择道歉相类似,拒绝道歉的原因也形形色色。艾伦经过观察访谈,总结为两大主要因素:因为害怕对方做出的反应而拒绝道歉;因为害怕自己尴尬的场面而不愿道歉。但实际上,在大多数情况下,诚恳的道歉常常会得到体谅,给予冒犯者与受害者解脱和自由。

莎士比亚说过,“最好的好人,都是犯过错误的过来人;一个人往往因为有一点小小的缺点,将来会变得更好。”道歉不仅是对受害者的安抚,更是犯错者改变行为的承诺。有效的道歉不是狡辩的伎俩,而是真诚、坦白地直面与承认。知错就改,永远是不嫌迟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