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空间站》读后感1000字

《中国空间站》读后感1000字

《中国空间站》是一本由郭 睿 / 高芫赫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2022-10图书,本书定价:98,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空间站》读后感(一):太空中的“家”

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这标志着我们国家在太空套索领域又取得了一项标志性的成就。

对于空间站,可能很多人并不陌生,毕竟在新闻上看过太多类似的信息,但具体是指什么,估计非专业人士又不是很了解。《中国空间站:我们的太空家园》则是介绍中国空间站的一部科普佳作。

在作者看来,中国空间站有两大功能:一方面是,中国空间站可以开展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基础物理等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另一方面,通过建设中国空间站可以推动国产芯片、软件、材料、制造等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并将对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让人耳目一新的事,作者将中国空间站比喻为家,并从家的演化、家的选址、家的构成、家的装修、家的居住设计、家的维护、家和家人七个方面展开讲解,在硬核知识的普及之外,还增加了几分温暖的底色。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所说,科学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中国空间站是国家级太空实验室,也是很好的科普传播平台。《中国空间站》这本书以家作比,从“有人居住”这个角度找到了中国空间站和地面上的家设计中的共通之处,角度新颖,通俗易懂,是了解中国空间站的一本好书。

阅读这本书,在感叹科技的成就和人类的勇气之余,我也不由得生发出更为深刻的思索。人类到底算什么?也许只是宇宙的其中一个再也普通不过的过客而已,即使已经存在了数百万年,在宇宙面前也不过弹指一挥间。在这个无限延展的宇宙链条之中,个人甚至于连一粒尘埃都不及,个体之于地球,地球之于银河系,银河系之于宇宙,宇宙之于时空。吉姆·贾木许借由《神秘列车》发出了一句淡然释怀的感慨,“人人都自以为是地在追求某种目标,而生活的本质是无常”,其实在洪荒宇宙之中,无常的又岂止是生活,这种无常感裹挟着一切,被吸附进了深不可测的黑洞之中。

让人肃然起敬的不仅仅是头顶的天空,还有人类冲破苍穹的渴望和希冀;让人叹为观止的不仅仅是不可思议的宇宙,还有人类上下求索的勇气和毅力。这本书通过对中国空间站的介绍,让我们认识到中国空间站建设的不凡成就,以及中国航天人的智慧和勇气。

《中国空间站》读后感(二):《中国空间站》:探索“天宫”的秘密

小时候,听着那些美丽的神话故事,我们就幻想着天上的众神“灵霄宝殿”是什么样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而现在,“天宫”真的来了,它就是我们的太空家园——中国空间站。

这本“天宫”的介绍手册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推出,作者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和精美的插图向读者展示了中国空间站从选址到“装修”再到后期维护的系统设计思路。在这里把我们的太空家园比拟成生活中的家,一一对照更能方便我们理解认识。

建设太空家园的历程

我们要“在太空建家”分三个阶段。“神舟”载人飞船既作为交通工具也作为短期居住场所的“房车”阶段;标志性任务是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轨飞行21小时23分后安全返回。只不过由于缺乏基础保障和物资补给等原因,在轨时间不宜太长;

接下来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作为居住场所的“经济适用房”阶段;由“天舟”货运飞船运送燃料和生活物资,还设有专门的生活区还健身区。丰富了天空居住环境。

以中国空间站三舱组合体作为居住和工作场所的“太空别墅”阶段,这是3.0时代的家,有了功能强大的设备,设施,有了家用汽车和货车,有了各式智能家居,航天员在天空过上了舒适的现代生活。

现在太空家园

我们的家在哪?中国空间站选址高度涉及两条重要的线——卡门线和范艾伦辐射带,卡门线规定了空间站距离地面最近的距离,范艾伦辐射带规定了空间站距离地面最远的距离。中国空间站的选址位置缩小至距地球表面100~600km的范围。锁定了这个范围,最终选择什么样的高度需要用系统思维来综合考虑。

我们的邻居有谁?在相邻的近地轨道上,中国空间站周围有低轨遥感卫星,低轨通信卫星和国际空间站。

怎么去这个家呢?可以往返的行程,饱含着设计人员的智慧。去程脱离地球引力到达第一宇宙速度主要依靠火箭

《中国空间站》读后感(三):揭开中国空间站的神秘面纱

从“脚踏实地”到在太空中建立家园,是中国航天事业的一大飞跃。在未来的人类生活中,航天知识也会成为一种生活常识,然而如今大多数人对于中国空间站了解的并不多。

近日,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品了郭睿与高芫赫共同撰写的《中国空间站》,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揭开了中国空间站的神秘面纱。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中国为什么要建设空间站,可以知道空间站的演化、选址、构成、装修、居住设计和维护等内容。

如果关注新闻,你一定听说过“天宫”,原本它承载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但是如今已经梦想成真了,“天宫”成了我国自主研制的载人空间站的名称,它由“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三舱组成。

太空之家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从“神舟”载人飞船到“天宫一号”、“天宫二号”,再到中国空间站三舱组合体。从简单、经济适用到复杂舒适,这一演变过程代表了我国航天事业的迅猛发展,也代表了我国科技力量的成熟与进步。

中国空间站运行在距离地球表面400Km的高度轨道上,为什么要选择这个高度呢?《中国空间站》中提到:“选取这个高度涉及两条重要的线——卡门线和范艾伦辐射带,卡门线规定了空间站距离地面最近的距离,范艾伦辐射带规定了空间站距离地面最远的距离。”根据这两条重要的线,中国空间站的选址位置应该在100 km-600km之间,但轨道不是越高越好,也不是越低越好,我国设计师综合考虑之后选择“最佳选址”是距离地球表面400km的近地轨道。

上面提到我国空间站主要有三部分构成,其中“天和”核心舱,是目前整个空间站唯一能对接其他来访航天器的舱段。

它主要负责协调整个空间站的轨道和姿态控制,可以融合使用整个空间站的动力系统,控制空间站组合体保持轨道高度,躲避空间碎片的撞击,统筹空间站的各项资源,与“北斗”卫星和“天链”卫星在天空构建空间站信息网;同时,基于网络技术,进行空间站各舱段及来访航天器的信息管理与共享。

“梦天”实验舱提供了更多的科研载荷空间。它的一大特色是提供了可展开的舱外实验平台,同时具备货物气闸舱,舱外实验设备可由此处转运至“室外”。

你可能会问,在太空中,如何保证空间站的正常运行?其实,这个问题还真不是问题,因为我们有太阳!空间站的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能。在太空中,大气稀疏,没有乌云,太阳能转化效率非常之高,这就为空间站的“强电设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量。

《中国空间站》这本书除了讲述上述问题之外,还讲述了航天员在空间站里怎么生活,空间站万一出现故障要怎么修护等问题,如果对这些内容你也感兴趣的话,不妨去读读这本书。

苏联科学家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曾说:“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如今,我们已经实现了从地球踏入太空的第一步,在未来,我相信有更多惊喜会出现!

最后,祝愿我国航天事业再创奇迹!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