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互联网+》的读后感大全

《互联网+》的读后感大全

《互联网+》是一本由阿里研究院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59.00,页数:28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互联网+》读后感(一):互联网基础

一 升维:

1、本质,链接更是融合

2、基础,云网端

3、生产要素,大数据财富

4、分工,网状

5、商业模式,C2B

6、组织 云端制

二 变革:

互联网+各个行业:旅游,教育,医疗,消费者,制造,营销,物流,信用,金融。

《互联网+》读后感(二):PPT,阿里巴巴洗脑之作ORZ

整本书就像一个长长的PPT,这个是夸奖,排版挺扁平化的。

然而并没有什么干货,观点不犀利,看得没劲,感觉是给中国老企业家看的。

但是内容很完整,读起来也不累,对于想了解互联网+这块在中国全局的内容,这本是比较浅显易懂的,尤其是互联网+农村、互动网+医疗这两块的内容可以多看看!

这个仅是我个人的感受!

《互联网+》读后感(三):阿里公关稿,数据与案例不够全面客观,电商部分有一些生动的例子

本书是阿里研究院的集体创作,当然要从阿里的视角写,因此其他的互联网巨头的信息很少涉及,对阿里不利的案例很少涉及。

关于“互联网+”,关于“互联网+”跟互联网的区别,书的开头有一点介绍。我感觉总体来说直接把书中的“互联网+”批量替换成“互联网”,全书的思想基本不会有变化。

书名中的DT指“数据技术”。

书中比较生动有趣的是前半部分,讲电子商务,举了一些依托阿里的成功案例。这部分的缺陷是用个案说理,只举非常好的案例,剩下的海量的阿里商户的情况如何完全不提,不够全面客观。

后面讲互联网+在其他领域(如医疗、旅游、教育、金融等)的前景,则基本是一些展望,阿里没有特别成功的案例。阿里健康的前景要依赖政府的医保政策,如果政策允许凭医院处方到药店买药,则阿里健康可能会有比较大的发展。

阿里妈妈的“时光可逆”功能比较有意思。可能是把tealeaf之类的网站用户跟踪工具的功能做到了阿里的系统中。

以下是书中一些有点意思的数据与观点:

2013年百度的广告收入超过了央视;

中国百货企业的自营比例大约5%,欧美日韩则超过30%;

预计2016年淘宝将超过沃尔玛成为全球最大的零售平台;

美国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的公式开始失效;

2014年,阿里研究院在全国发现了212个淘宝村;

《互联网+》读后感(四):对于互联网+的概念有三种解读

这本书中,存在着不少广告。

这一点,也是阻碍着我开始阅读 。

集团副总裁是个技术控,他推荐的。

还是买来,昨天前天认真读了几段。

1. 开头的几篇推荐序,感觉不错,毕竟 业界大佬的一些观点。有点意思。

2. 互联网+,是一个新概念,目前仍然处于推广期,可以讲,一千个人听到这名词,可能有一千个概念。

总理的提法,也只是一个概念,

所以,我认为,此书提出一个区分,非常有必要,也有参考价值。

(1)如果你认为传统企业+互联网,那就是”+互联网“,”互联网化“,而非真正意义。是将互联网当作一个工具而已。不是本书讨论的内容。

(2)如果你认为,互联网是一渠道,它解决了我传统企业的渠道问题,那么,这也只是一种理解,过于浅表过于功利,而且远没有触及 互联网+的本质。这也不是本书讨论的重点。

(3)如果你认为,需要用互联网来重构我传统企业的业务,互联网成为基础 设施,OK,对了,这才是真正的”互联网+“,本书讨论的范围与内容。所以,所有的例子都应该是与此相关的,当然,由于中国的企业目前仍处于不断前进中,所以,有的例子不是很高大上,没关系,中国还要这条道路上继续前行,快速迭代,不断推陈出新,让互联网+演进得更加出色。

3. 静下来读一本书,不太容易,所以,

拜托阿里研究院,下次写文章 尽量简洁一些。也顺带谦虚点。

《互联网+》读后感(五):未来的商业的升级

一个星期花50元买书是必要的花费,这个星期买的就是这本书,很受启发,故写书评复盘下。

阿里巴巴的曾鸣这么说的,任何重大技术革命的背后都有科学,哲学,世界观的巨大变化。对于互联网而言也是如此,互联网通信技术对我们的影响绝对比我们想象的要大的多。首先,来说明下DT时代是什么。

按照马云的说法,我们正在从以控制为出发点的IT时代转为走向以激活生产力为目的的DT技术。

这本书提出的第一个观点是,DT时代的消费,从以客户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

如何理解?

因为互联网生态下的消费者行为正在从个人行为转变为群体行为,消费者不再是单独的个人,而是一个有共同兴趣,爱好与价值的群体。每家公司最重要的使命就是与消费者共建文化部落,并且成为这个文化部落的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

比如很典型的是哔哩哔哩和网易云音乐。这两款产品最伟大的共同点就是分别建立了以二次元和音乐为中心的部落。然后小心翼翼的维护这个社区。再有就是小米公司和罗辑思维。

人们在互联网上花费大量时间来寻找自己的同类,形成自己的部落。

在大数据时代,事物的发展不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主要有三种力量来使其产生相关性:

价值观聚合,如锤子手机

情绪聚合,即产生情绪共鸣。

还有兴趣聚合。

这三种相关性会产生消费潜力,老罗曾经是这么说的,未来卖羽毛排卖的最好的应该就是那个教羽毛球教的最好的人,因为未来人就是媒体,只要认同你的人多,就自然而然会有人购买你的产品。

仔细想想,我们为什么要去星巴克喝咖啡?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去罗辑思维那里购买超级贵的书?为什么哪怕在小米手机并不占性能优势的时候会有人去买小米手机?因为认同,对创始人的认同,对公司价值观的认同,使其转化的消费力量。

所以,未来公司的发展必然是互动化,粉丝化。越来越接近于文化消费。

未完待续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