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空间站》读后感100字

《中国空间站》读后感100字

《中国空间站》是一本由郭 睿 / 高芫赫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2022-10图书,本书定价:98,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空间站》读后感(一):“有人住的家”

记得之前有一次听表姐提起过他家孩子要上网课,而且是中国空间站的直播课,我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现在的小朋友们教育资源可真好啊!足不出户就可以听到一场来自太空的授课,这在我小时候简直想都不敢想。 但仔细一想,在这背后其实是我们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于是我们才能够也将太空扩展为可以活动的第四疆域。 不论是在科幻电影里,还是在各种新闻里,我们都可以看到人类对于太空各种各样的探索或者说试探。我曾经不止一次的疑惑过,人类究竟为什么要探索太空?未知虽然迷人但又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危险,对于像我这种天生害怕未知的人来说,我总觉得远离未知就不会有那么多意外发生。 但我当然也明白我的想法无疑是固步自封,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不论主动还是被动,太空都是必须要去探索的领域。 “太空经济全面带动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航天领域,每投入1美元,将会产生7-12美元的回报。”在我们生活中许多常见的物品或者原材料,都是在太空中率先使用后才逐渐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而对于未来来讲,中国空间站可以推动许多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而各行各业技术的提升也会反哺中国空间站的发展,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如果说外太空是人类的未来,那么孩子们同样也是人类的未来。让孩子们了解太空就显得尤为重要,我想这也是来自空间站的直播课的目的之一吧。 这本《中国空间站》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为我们介绍了空间站的工作与生活。 属于我们的空间站并非只是一个冷冰冰的工作室,而是一个“有人住的家”。 这个家如何诞生,如何选址,都有什么部分构成,又有着怎样独特且人性化的设计……一个个小小的细节,最终组成了一个可以在遥远深空中给人类提供庇护与生活的空间站。 无论怎么想,这都是一件非常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啊~ 人类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多少年来,人类对于“天”的探索从未停止。 在那个未知且迷人的太空中,有着人类付出巨大代价也要追寻的宝藏。 真心希望孩子们通过这本书可以对中国空间站产生兴趣有所了解,说不定哪一个小朋友就因为这本书的启蒙,长大成为科学家或者航天员了呢? 未来并不遥远,期待更美好的未来。

《中国空间站》读后感(二):一起来探索我们未来的家

《中国空间站》是我们的太空家园,大家期望的新家!

儿时夜晚总爱抬头昂望星空,望着星星月亮感叹,好美的星空呀,天上漂亮的星星能摘下来吗?怎样才能和星星近一点儿呢?2022年航天员王亚平带着女儿对的承诺飞上了太空,她和女儿说:“妈妈去太空给你摘星星去了,等着妈妈回来!”王亚平不止给女儿摘了星星,也给我们全中国人民摘了星星,她是我们的摘星妈妈。

星星离我们远吗?不远才400KM,地球是我们居住了约300万年脚踏实地的家,太空是我们未来的家园,《中国空间站》是一本详细介绍太空家园的好书。

太空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神秘,每一次看到电视新闻播出神舟飞船带人飞上天了。天舟飞船又起飞给我们航天员带物资了。每一次看到点燃的火向上飞的火箭,十分激奋人心,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感到骄傲。

大家都想知道飞船是怎样飞的呢?飞上去做些什么呢?我们的航天员在太空上是怎样生活呢?为什么科学家会这么厉害可以把人和货物都往天上飞呢?如果你有疑问请你打开《中国空间站》这一本书,书内容用生动有趣,图文并茂,用家的形式带你走进太空,这是一本适合一家大小看的《中国空间站》我们的太空家园。天上是一个迷,太空站也是一个迷,我们一起打开由航天科普作家郭睿、高芫赫编写《中国空间站》书一一拆解这些迷团。

航天员在太空有地方睡吗?有吃饭的地方吗?在天上怎样去厕所呢?这些都是我们关心的问题,原来航天员在太空上的家和我们在地上的家是一样的,有睡房,有健身房,有餐厅,有卫生间,还有储物间等等。

航天员在太空时刻处于漂浮的状态,我们科技家设计很多防飘设备,例如:扶手、网兜、手脚限位器、防飘带、尼龙搭扣、束缚带等。让他们能随时随地都可以像我们一样站起来工作、吃饭、做运动等。

航天员在太空上喝的水你知道从哪里来的吗?在空间站有一个水循环系统,主要收集航天员的尿液、呼吸产生的水汽、排出的汗液等,并将它们循环利用,经过水循环系统处理后,变成水净化后变成饮用水。《中国空间站》一书我们可以把它当作字典,如果想知道太空上的任何事情,都可以打开它查证。

《中国空间站》读后感(三):太空中的“家”

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这标志着我们国家在太空套索领域又取得了一项标志性的成就。

对于空间站,可能很多人并不陌生,毕竟在新闻上看过太多类似的信息,但具体是指什么,估计非专业人士又不是很了解。《中国空间站:我们的太空家园》则是介绍中国空间站的一部科普佳作。

在作者看来,中国空间站有两大功能:一方面是,中国空间站可以开展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基础物理等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另一方面,通过建设中国空间站可以推动国产芯片、软件、材料、制造等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并将对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让人耳目一新的事,作者将中国空间站比喻为家,并从家的演化、家的选址、家的构成、家的装修、家的居住设计、家的维护、家和家人七个方面展开讲解,在硬核知识的普及之外,还增加了几分温暖的底色。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所说,科学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中国空间站是国家级太空实验室,也是很好的科普传播平台。《中国空间站》这本书以家作比,从“有人居住”这个角度找到了中国空间站和地面上的家设计中的共通之处,角度新颖,通俗易懂,是了解中国空间站的一本好书。

阅读这本书,在感叹科技的成就和人类的勇气之余,我也不由得生发出更为深刻的思索。人类到底算什么?也许只是宇宙的其中一个再也普通不过的过客而已,即使已经存在了数百万年,在宇宙面前也不过弹指一挥间。在这个无限延展的宇宙链条之中,个人甚至于连一粒尘埃都不及,个体之于地球,地球之于银河系,银河系之于宇宙,宇宙之于时空。吉姆·贾木许借由《神秘列车》发出了一句淡然释怀的感慨,“人人都自以为是地在追求某种目标,而生活的本质是无常”,其实在洪荒宇宙之中,无常的又岂止是生活,这种无常感裹挟着一切,被吸附进了深不可测的黑洞之中。

让人肃然起敬的不仅仅是头顶的天空,还有人类冲破苍穹的渴望和希冀;让人叹为观止的不仅仅是不可思议的宇宙,还有人类上下求索的勇气和毅力。这本书通过对中国空间站的介绍,让我们认识到中国空间站建设的不凡成就,以及中国航天人的智慧和勇气。

《中国空间站》读后感(四):《中国空间站:我们的太空家园》:房车别墅

如果未来在天上的“太空城”给你分一套房子安家,你会怎么装修它?你是不是和我一样一脸蒙?

或许是这样的太空居住离我们太远,或许是太空之家的构造太陌生,或许是太空之家需要考虑的问题很多,失重、呼吸,吃喝拉撒等等。

今天,当我打开百万畅销书《小家越住越大》的作者逯薇作序的《中国空间站:我们的太空家园》(以下简称《中国空间站》)后,深深地被本书的作者们折服。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曲少杰评论本书说:“中国的‘天宫’空间站举世瞩目,然而相应的完整系统介绍空间站的科普作品并不多见。这部作品的问世令人眼前一亮,‘天宫’的设计师们用自己的奇思妙想和生动笔触,亲手为读者呈上了一部关于空间站的最佳‘说明书’。”

有人的房子,才能称为家。家,要宜居。太空之家的宜居面临着各种挑战。

在书中,作者把太空之家的建设风趣地称为从房车到经适房再到太空别墅。这一空间上的演化历程,自2003年10月15日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1.0的家开始,到目前的3.0的家太空别墅——中国空间站。

为了减少外太空高能粒子对

空间站的危害,同时减轻地心引力的影响,科学家们把空间站的飞行高度选择在了距离地球表面400km的近地轨道。这一章被作者称为家的选址。

在广袤、迷人的太空中,人类的生存环境极其危险。真空无氧环境、极端温度、宇宙射线和空间碎片等等都是人类生命无以承受的灾难。中国空间站,为我们在太空中提供了保障生命的屏障和宜居的生活、工作环境。

作为科普书籍,作者用我们熟悉的“家”做比喻,从家的房型、选址、房间分隔、全屋定制、水电暖、功能区利用等等,一一比照地球之家,从家居的“硬装”“软装”深入空间站的内部,说明太空和地球上“建房子”的异同。

大量由专业绘者绘制的手绘说明图、空间站实时照片与文案紧密契合。阅读体验感流畅舒适,令人时常会发出“哦,原来是这样”的感慨。

你会发现整本书涉及的科学术语,作者用图文表达。仿佛坐在课堂上听教授说:“你听懂了没有?”

本书硬壳彩色封面,内里彩色图文。既可以作为绘本与低龄儿童一起亲子阅读,又可以作为知识读本放在手边。当然,作为航天知识的科普读物,珍藏也是极好的!

《中国空间站》读后感(五):《中国空间站》:探索“天宫”的秘密

小时候,听着那些美丽的神话故事,我们就幻想着天上的众神“灵霄宝殿”是什么样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而现在,“天宫”真的来了,它就是我们的太空家园——中国空间站。

这本“天宫”的介绍手册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推出,作者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和精美的插图向读者展示了中国空间站从选址到“装修”再到后期维护的系统设计思路。在这里把我们的太空家园比拟成生活中的家,一一对照更能方便我们理解认识。

建设太空家园的历程

我们要“在太空建家”分三个阶段。“神舟”载人飞船既作为交通工具也作为短期居住场所的“房车”阶段;标志性任务是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轨飞行21小时23分后安全返回。只不过由于缺乏基础保障和物资补给等原因,在轨时间不宜太长;

接下来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作为居住场所的“经济适用房”阶段;由“天舟”货运飞船运送燃料和生活物资,还设有专门的生活区还健身区。丰富了天空居住环境。

以中国空间站三舱组合体作为居住和工作场所的“太空别墅”阶段,这是3.0时代的家,有了功能强大的设备,设施,有了家用汽车和货车,有了各式智能家居,航天员在天空过上了舒适的现代生活。

现在太空家园

我们的家在哪?中国空间站选址高度涉及两条重要的线——卡门线和范艾伦辐射带,卡门线规定了空间站距离地面最近的距离,范艾伦辐射带规定了空间站距离地面最远的距离。中国空间站的选址位置缩小至距地球表面100~600km的范围。锁定了这个范围,最终选择什么样的高度需要用系统思维来综合考虑。

我们的邻居有谁?在相邻的近地轨道上,中国空间站周围有低轨遥感卫星,低轨通信卫星和国际空间站。

怎么去这个家呢?可以往返的行程,饱含着设计人员的智慧。去程脱离地球引力到达第一宇宙速度主要依靠火箭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