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养育界限》经典读后感有感

《养育界限》经典读后感有感

《养育界限》是一本由海夫人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养育界限》读后感(一):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长大

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长大

做家长的你,当你的孩子不听话、不安分、注意力不集中,他这也不好、那也不行却想要很多东西时,你该怎么办?

做孩子的你,当你的父母管制你、责骂你,永远觉得你有错却觉得自己很委屈,你该怎么办?

如果你回答不了这两个问题,那么我想你该看看这本书,它将成为你的指南。

实际上,我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以为界限是一个有距离感的词,以为它意味着我们并不亲近,我们要拉开距离,你有你的世界,我有我的世界,我们各司其职、各在一方,却也能相亲相爱、安然度过。这与我所理解的亲子关系是不同的,我一度以为血缘,就意味着父母可以控制子女,为所欲为,子女只能压抑自我,顶着孝顺,揣着委屈。

而这本《养育界限》则是站在一个不偏向家长也不偏向孩子的角度上,提出生活中时时处处存在又实实在在难解的难题,告诉我们如何找到爱的途径,维持好亲子关系天平的平衡。

比如,书中提到,孩子不想去学校该怎么办,我就曾经是那个不想去学校的孩子。海夫人提出,在孩子头脑中,存在着“不想去学校”和“不去学校是不对的”两种矛盾的思想。我不禁感慨,她就像钻进我的脑袋中看到了一样。而家长要“看见”孩子,接纳孩子,才能知道如何给予孩子支持和帮助,而非一味责怪孩子。这里的界限,是一种保护。

再比如,有一个家长问了关于孩子拖延的问题,海夫人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家长干预孩子太多,孩子在用这种方式反抗。

书中说“人天生就具有自主性和内动力,这二者就像饥饿和干渴,属于人的本能。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幸运地拥有足够的成长权、体验权和空间权,让自主性、内动力自然生长。如果养育者没有界限意识,‘常驻’在属于孩子的空间里,侵害或者剥夺孩子的体验权和成长权,那么原本与生俱来的自主性、内动力会慢慢折损、消耗甚至消失”。

对这一段分析我认同,因为我就是一个拖延者,直到今天,我依然无法摆脱父母的期待和干预,在他们的期待无法达成时,我也在用拖延这个方法去应付。海夫人在这里再次提出了要明确界限,要给孩子爱和自由,这里的界限,是放手。

在这本书里,表面上提问的是家长,一个个无助的家长,不知道该怎么养育孩子,在左和右、黑和白、这样和那样等世间种种天平中,难以平衡。而我在这本书里看到的则是一个个孤立无援的孩子,他们只能像一个空空的口袋,等待被家长的情绪填满。

海夫人告诉我们:妈妈要做家里情绪的定海神针,告诉我们:“事实”在哪里,边界就在哪里。这是一种中正、理性、明智的教养方式。

海夫人还一再强调,不需要用情绪去左右言行举止,而应该看到事实,中正、客观地与孩子商量。在这里,坚守边界也是能力,是一种内观、自律、自省的能力。

这些能力何其重要,又何其难以获得。我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但我时常以孩子的内心和视角去度量大人的世界。在我看来,有的家长刻薄又自私,情绪反复无常又爱推卸责任,他们把生活的沉重转嫁到孩子头上,逼孩子接受大人的愤怒、无助和狭隘,使孩子怀着各种痛苦长大。

这些孩子再成为同样的家长,代代重复。

是时候终结这一切了,是时候有一本父母的指南出现了。

这个时候,恭喜你,找到了海夫人的书。它并不仅仅是一本指导父母如何做父母的手册,也不仅仅是一本亲子问题合集,它还是一条抵达爱与包容的道路。让你在这条道路上找到家长与孩子之间一个刚刚好的距离。

“界限”怎么会是冷冰冰的隔膜?界限分明是真理。

鲍勃·迪伦说:“一个人要走多少路,别人才能把他称为人。”而我想把它改为“一个人要走多少路,才能长大。”

长大是一种微妙的奇迹,因为内在小孩那么脆弱、柔软,那么容易步入歧途又容易受伤,请你慎重地选择成为父母——这真的是世界上责任最重大的工作之一。

好了,现在,恭喜你,找到了这本指南,拿着它,向前吧。

于潇湉

2023 年 10 月 19 日

于潇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青岛市作家协会签约作家,青岛市作家协会理事,青岛文联第二、三届签约作家,其作品曾入选中宣部重点主题出版物、国家出版基金、丝路书香工程。曾获桂冠童书奖、冰心儿童文学奖、青铜葵花奖、泰山文艺奖等奖项。代表作《深蓝色的七千米》《鲸鱼是楼下的海》《海上漂来你的信》等。

长篇小说《鲸鱼是楼下的海》获第二届“青铜葵花儿童小说奖”之“铜葵花奖”。

《养育界限》读后感(二):一本书解决孩子乱发脾气,没有自驱力,父母和孩子如何做到共情而不是共生?

孩子动不动就为了小事乱发脾气,稍微说他两句不入耳就暴跳如雷,家长该怎么做才能改善呢?

先来做个选择题:

A. 责备孩子不讲理,并让孩子立刻停止哭闹行为

B. 冷处理,等孩子闹完情绪过去之后,再跟他讲道理

C.无限制包容满足孩子提出的各种要求

D.以上都不对

如果告诉你,答案是D,你能猜出正确的做法到底是什么吗?

我猜你多半会说:什么?!这也不对,那也不对,那我还能做啥?当家长也太难了!

没错,可能一天前问我这个问题,我也一样懵圈。

我家孩子也时不时会有这样的情况,一度我都把这归因于他的性格和行为习惯问题。

但是,一本来自一位非常智慧和细心的母亲的书,让我突然茅塞顿开:原来不是这样。

这本书就是育儿畅销书作家海夫人的《养育界限》。

书中告诉我,孩子这种表现,其实和过去不恰当的亲子关系有关。

许多父母都习惯于越过边界,去孩子的世界替代他们思考和选择,导致孩子在与强势大人共生的世界中渐渐失去了主权,因此产生了混乱的情绪纠缠。

情绪,本是最本能直接的感受表达。

孩子乱发脾气,就是他想让大人“看见”他的真实感受,但却触碰不到大人的真实边界。

在A选择下,大人想的是消灭孩子的表达,迅速回到大人认为“合理”的行为下,使大人可以掌控孩子。

B选择,看似是“包容”孩子的情绪,其实大人也并未真正关注孩子的情绪背后要沟通传达的真实感受,而是没有理解的自我标榜的忍耐,最后还是以自以为是的“讲道理”传达唯一的大人内心的“正确标准”。

C选择,大人彻底放弃自己的世界,活在孩子的世界中,将他的情绪看做自己的情绪,并试图自己去背锅,替孩子解决一切他的问题。结果是大人让孩子活在大人的经验中,失去了对自己需求的体验能力。

真正有效的做法是,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理解情绪背后真实的感受,允许孩子自己去探索感受的来源和解决方法,并在需要的时候以自己的角度给出客观的回应,同时,守在父母自己的真实世界中,让孩子能触碰到真实世界和他人的边界,调整自己的行为。

这仅仅是书中一部分内容。书中有很多父母提出的真实问题场景,对身为父母的我们都非常熟悉。海夫人对于养育边界的觉察,思考和实践,真的能解决其中大多数的问题。

《养育界限》读后感(三):《养育界限》:真正的爱是看见、亲密而又有界限的链接

“我家孩子,每次经过玩具店时,都要买玩具,不给他买,就会又哭又闹,甚至在地上打滚。”

“我家孩子也是,除了玩具,还有零食,看见啥都想要买。”

前不久,和妈妈们一起聊天时,妈妈们纷纷吐槽自家孩子:一心只想买买买。

其中有位妈妈的解决方法是:先让孩子哭闹,等孩子哭完了,再去和孩子共情。

比如对孩子说:“我知道不给你买玩具,你很生气,很难过,我都知道。但是,我们家玩具已经太多了,再买就很浪费。”

这是育儿博主海夫人,在她的新书《养育界限》里提到的一个故事。

关于这样的问题,海夫人表示:只给孩子陈述事实就好。

如果是钱不够,就直接告诉孩子钱不够,如果是不是给孩子买,就直接告诉孩子为什么不想给孩子买。

在孩子面前,如实地表达自己,不要说教“玩具太多,再买很浪费”,也不要批判孩子“你这样做不对”。

孩子在我们面前呈现的,都是真实的状态,我们也要真实地面对孩子,真实地表达我们自己。

“表达真实的自己”,这句话听上去简单,但做起来却不容易,特别是对于父母来说。

想象一下,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你在公园里散步,突然看到一个小男孩在草地上哭泣。

你走过去问他:“小朋友,你怎么了?”

他抬起头,泪眼汪汪地说:“我找不到我的球了。”

你帮他找回了球,他立刻破涕为笑,对你表示了感谢。这个过程中,你展现了真实的自己,你的善良和乐于助人。

但是,当我们成为父母,面对我们的孩子,我们却往往做不到这样。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可能会因为害怕失去他们的爱,或者害怕他们不接受真实的我们,而选择隐藏真实的自己。

我们可能会故意表现得完美无缺,无坚不摧,但这样做的结果,却往往让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和疏远。

我们需要明白,表达真实的自己,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把所有的情绪和想法都告诉孩子,而是要让他们知道,我们也是有喜怒哀乐的,我们也是会犯错误的。

正如我们常说的:“不完美,才是真实。”

关于这一点,海夫人在书中这样解答道:家长之所以无法真实地表达自己,其实就是因为边界感模糊。

有的家长由于没有界限意识,当孩子又哭又闹时,就觉得自己要对孩子的情绪负责,并且还会想尽办法让孩子不哭不闹,让孩子开心起来。

这样的处理方式,没办法引导孩子确立清晰的界限。孩子只会又哭又闹,正是因为孩子不知道边界在哪里。

如果家长在这个时候,还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孩子说教、指责,孩子就会更加困惑。

心理学上经常提到这样一句话:情绪没有好坏和对错之分。

孩子因为不给他买玩具、买零食,就又哭又闹,他只是在那个时刻,在表达他的情绪。

我们要做的就是:接纳孩子的情绪,并表达我们真实的想法。

陈述事实,告知事实,事实就是边界。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只要我们我们拥有界限意识,事情就会变得简单、直接、明了。

关于“界限意识”,海夫人在这本书中,列举了大量的真实案例。每个家庭,都能在这些案例中,找到一些启发。

这本书对于广大父母来说,无疑是一部极具启发性和实用性的育儿指南。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还特别强调了父母自身的成长。

作者认为,育儿不仅是对孩子的教育,更是父母自我提升的过程。书中鼓励父母不断学习、反思和调整,以更好地适应孩子成长的需要。

我相信,这本书会成为许多父母的育儿宝典,为他们的育儿之路提供指引和力量。

愿我们所有人都能够更好地理解孩子,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