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马背上的朝廷读后感1000字

马背上的朝廷读后感1000字

《马背上的朝廷》是一本由[美]张勉治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页数:5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马背上的朝廷》读后感(一):移动的朝廷更彰显自信和实力

刚刚过去的这个“五·一”假期,很多地方都人满为患。路上堵,景点堵,食宿贵等问题都显现出来。

即使旅游体验非常糟糕,人们还是甘之如饴的往外跑,不外乎是因为,这几年没有很好地顺畅出游,对于终于盼来的一个5天小长假,人人都渴望释放一下自己的天性。

自古以来,人的出行成本都非常高,特别是皇帝出行,饮食起居、安全保障、各种礼仪都需要一应兼顾,所到之处人员众多,声势浩大接待工作异常繁琐。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里面有一本关于乾隆六下江南的叙写,名叫《马背上的朝廷》由张勉治所著,书中就巡幸与清朝统治进行深度解析。

出游本身人亲近自然的一种本能,但是高高在上的人物出行便远没有这么简单,他的出行里面包含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相关的元素在里面。

皇帝的出行理由,出行目的,希望看到的景象,都会有专人进行安排,接待工作也会有相应人员进行打理,接待工作放在首要为主,其它的工作就会被推后。

在《红楼梦》里,一个娘娘回家省亲,贾府就要重新修一个大观园来迎接,更何况是一朝天子要亲临江南,各地官员必然不敢怠慢。

司马相如曾表示,出巡活动和打猎的皇帝只为寻求一己之乐而已,表现为不恪尽职守。因此皇帝们的行为将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浪费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即使这样皇帝们还要出行,有自己的主观渴望,还有对自己统治的自信,这一点书中做出了很好的介绍。

上古人类通过狩猎与战争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所到之处逐渐形成领地的归属意识,治理国家也是如此,能亲临属地是一种权力的彰显。

康熙和乾隆都是清朝的盛世之君,他们更想欣赏一下自己文韬武略治理下的万里江山,这是对自己统治和国力自信,更是对盛世繁华景象虚荣心的表现。

清朝本来就是马背上的一个民族,他们习惯于驰骋于自然和旷野,有机会肯定不甘心只在亭台楼阁里边吃喝玩乐。

皇帝为了自身安全起见将所住的地方修的又高又大、戒备森严,但是人的天性是渴望自由,谁都不想被困在一座房子或宫殿里面度过一生,特别是手里有权利可以为所欲为的人。

一个“五一”假期,生活在都市里的人都憋的难受非得跑出去遭罪,更何况一个说一不二的皇帝怎么愿意每天待在皇宫里面当一只笼中鸟呢。

在北京南五环外有一个叫南苑的地方,清朝时这里是皇家猎苑,贵族子弟们经常去里面以狩猎为乐,而皇帝在条件允许时总是会有更高的要求,像乾隆就曾六下江南。

据统计他每次出行时间有115天之多,将近四个月的时间,此期间的政务需要他随时随地处理,如果不是一个太平盛世真的很难做到。

《马背上的朝廷》是对帝王离开都城的研究和分析,对人类活动的重点解读,通过对乾隆下江南的事件介绍,对于清朝移动统治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本书不仅给我们历史的填补,更给我们俯瞰缘由的体验,非常细致严谨的作品,读后收获很多。

作者:豆浆 喜欢读书、写评,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

∽˜欢迎关注˜∽

《马背上的朝廷》读后感(二):皇帝的巡幸与大臣的反对是不同的意识形态

《马背上的朝廷》

从乾隆皇帝开始讲述,以南巡为一个讲述介入点。在南巡过程中,以经济,政治,文化,为核心点讲述身为统治者的意识形态的变化。而帝国意识形态的体现在哪些方面?也有细致阐述。

乾隆的出行也是在官员的奏折中的请愿后发生的。一些官员通过大部分的资料汇编找到了典籍上的巡幸先例。以此来说明它是一种为政之道的好行为。通过巡幸可以查诸侯的统治情况,可以知道臣民的疾苦,以更好的维持天下的大权。

对于帝王的巡查,从各地方的百姓体现以及经济文化的繁荣状况来体现帝王的统治如何。以此也更好观察周围的民情状况。

在乾隆时期的巡幸是有仁政的意思,在此之前,是巡狩这个词先出现,是以狩猎为主。慢慢才开始变成巡守乃至到现在的巡幸。

对于巡狩,在秦始皇时期的时候就有了,但是正因为秦始皇是在巡狩的时候,在京城以外的地方死去了。也就在这个出巡时说明了这个出行的危险,所以导致后来大臣反对君主巡游的动机。

而且在后来,司马相如批判说到巡狩这是一种游戏之乐以及大奢侈与荒淫的行为。

在宋初,统治者完善科举制度来选拔官员,加速了士大夫阶级及其理想。因此,在这时候,对于巡幸的反对得以经典化。

在隋唐时期,隋炀帝与大臣之间的对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在这时巡幸不再被称颂为是皇帝勤勉的象征,反而会被说为是“皇帝挥霍和怠政的表现。”

在明朝时期,对于官僚与帝王之间的还是无法达成统一的共识。大臣仍然对于皇帝的出巡持反对意见。

乾隆和康熙皇帝也就是利用了这几个朝代之间的多重意义,因此恢复了巡幸,只不过在此过程中,与大臣之间的争议仍有许多。在他们的想法里,这是为了谋求一种平衡:“一面是迎和受经典教育的汉人精英的政治文化,另一面是明确维持民族—王朝(家产制)统治。”

帝王的出行是一项浩大的工,在此书的绪论中,也有说到乾隆皇帝南巡时的壮阔场面。而且在巡幸时也不仅仅只是停留在较为重要的省份。

巡幸是一整本书的关键,在每个朝代有不同的变化,既有反对之声,也有同意的赞美。

在此过程中,历史的细节给我们的视野非常广阔。巡幸会展示到这个时期的礼仪,以及思想和身体等的活动的重要意义。狄宇宙说,“在民族意识和清帝国的意识形态中,这本书做出了新颖而富有价值的理论贡献。”

即使到末尾,对于巡幸,也总是在人们的想法里是属于不合理的治理方式。但是作者也在尽力的为我们讲述清楚巡幸也是有着历史机缘的,是民族和王朝统治的模式。

在书本的尾声中,对于清朝历史的理解和现代中国的理解,还是需要更多的全面了解清朝的民族和王朝的统治意识形态。

《马背上的朝廷》读后感(三):清朝皇帝的不断南巡,不仅仅是游玩,其实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

我们在影视作品上经常能够看到康熙、乾隆南巡微服私访的故事,而且是以一种娱乐的情节推进着,他们的故事成了现代消遣的一种方式。

可是历史上他们真实的南巡又是怎样的呢?他们是怎样的目的南巡呢?我们又怎样以现代历史视角来解读他们的南巡过程呢?

张勉治,乔治·梅森大学历史与艺术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16~19世纪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而他的这样一本专著《马背上的朝廷:寻幸与清朝统治的建构(1680~1785)》,就从学术的视角审视和分析着清朝皇帝南巡的历史真实细节,发掘着背后最真实的历史思考。

那么我们阅读这样一本书能够得到哪些有效的结论呢? 首先,这本书详细的梳理了清朝两位皇帝南巡具体的细节,而这些细节具体到了皇帝的扈从、巡幸线路、地方接待事宜以及皇帝的具体所作所为,还原着历史的真相。

而这些研究内容完成了历史的一项空白,对于后世详细了解清朝皇帝南巡有着重要的作用。作者给出了很多量化性的数据,本书的附录部分,我们能够看到乾隆南巡地方的备办情况、全部收支估算,并出了分类明细表。

从这些数据之中,我们会发现清朝皇帝南巡,花费虽然也很高,但绝对称不上奢靡,而且对于地方有着另外的意义,也让我们看到清朝皇帝南巡其实有着更为积极的作用。

那么清朝皇帝为什么会选择一次次的南巡呢?作者从中国古代皇帝的一次次巡游之中,总结着过往的规律,也思考着清朝皇帝巡游是否有着特殊的意义。

中国古代皇帝的巡游其实是一种历史的常态,古代很多皇帝都以各种各样的目的在自己的土地上巡游过,他们或彰显自己的伟大,或缓解紧张的关系,或完成自己对于国家的掌控。那么,清朝皇帝的巡游又是否有着另外的意义呢?

作者从历史中总结,也给康熙、乾隆南巡原因相应的分析。这必然包括皇帝展现自己文治武功,例如康熙最开始的巡游其实就是一种“讲武手段”,是一种军事演练。当然随着巡游次数的增多,也必然有了其他的各种目的,在这本书中,作者就给出了法祖、无逸、勤政、习劳、安民等等解释。其实这是一个统一国家帝王常规的活动,符合着作者所提出的民族-王朝原则。

那么作为一个满洲人建立起来的王朝,乾隆不断的南寻,必然也有着其他的用意,在本书的大量篇幅之中,作者详细分析了乾隆一次次南难寻所具有的军事、经济、文化,等等方面的目的,而在这些分析之中,我们也能够更为全面的看清乾隆的个人面貌,改变着过去一直认为南巡是权利滥用、是劳民伤财的固定观念,让我们以一种更加综合的眼光来看待清朝皇帝南巡意义,对于清朝,对于近现代历史有着更多的理解。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