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逆光之夏》的读后感大全

《逆光之夏》的读后感大全

《逆光之夏》是一本由[意] 保罗·乔尔达诺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2,页数:4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逆光之夏》读后感(一):爱

已经很久没有如此深地沉浸在一本小说里了。一切从一个夏天开始。每年特蕾莎都来乡下度过夏天,今年也不例外。百无聊赖的一个晚上,三个男孩偷偷进了她家。在他们三个脱掉衣服跃入泳池的那一刻,一切都不一样了。特蕾莎开始与他们来往,与那个叫贝恩的男孩相爱。青春从此有了青春的样子——明亮却残酷,带着笑带着泪,带着巨大的报偿也带着不可估量的代价。特蕾莎追逐的爱,是一个女孩能够给予的全部。而贝恩追求对树的爱,对大地的爱,对飞鸟对爱,对完完全全对纯净之物的爱,他要的是一个乌托邦一样的存在,他想要重建伊甸园。他也爱特蕾莎,但在全部的爱之中,爱情之爱只占一部分。这让他们一开始就不是势均力敌。因为贝恩爱万物,并付诸行动,所以小说的后半部分逐渐走向了对极端自然主义,对婚姻,对生育的探讨。而因为在爱情的主线之下加入了这些繁杂的话题,这本书的评价逐渐走向分化,负面的声音此起彼伏。但我觉得这些探讨必不可少,因为这让这本书由此具有了深刻的、与当下时代相连接的意义。在最后,万分感谢作者的慈悲,让艰难走过青春的特蕾莎终于得到了一颗生命的种子,种子落进土壤,就要发芽了。

《逆光之夏》读后感(二):“不要开始”的人

很奇妙,我觉得我非常懂这个作者。

第一次接触这个作者是高中时读的《质数的孤独》,当时的我有一个书友,会一起去图书馆,读同一本书,我的书友对这本的评价是非常不理解觉得无比矫情,但是我就觉得很合胃口,至今也没有忘记当时那种细碎又有点压抑的阅读体验。

如今翻读《逆光之夏》,当代入特蕾莎时,我发现自己每个决定都会和她一致,一样的不理智、一样的不顾一切,把一个起点看起来还不错的人生过得那样费力,我不承认自己会走向那样的人生。直到,我在快结尾时看到那句“识人这件事,永远也每个头……有时候最好就不要开始。”,鸡皮疙瘩起来了,作者把我不愿意承认的原因清晰地写出来了,我就是那个“不要开始”的人啊!

我不会在贝雷一个人在泳池捉青蛙时去找他,因为一旦开始,后面的一切都躲不开,像开了闸的洪水,汹涌而来,哪怕那般不合理,也会一直热烈地爱着。

做一个“不要开始”的人,是幸运的,是不幸的,像是一棵树,无悲无喜,向上活着。

《逆光之夏》读后感(三):冬日之阳

在并不算寒冷的新年假期的午后,读完了这本厚厚的《逆光之夏》,窗外,本来灿烂的阳光已经跑到我看不到的地方了,合上书页的同时忍不住长吁一口气:虽然书名中有个夏字,但这并不是一个能在冬天带来温暖感觉的故事。

都灵的少女在某年夏天来到斯佩齐亚的奶奶家度假:“那天晚上,我看到他们泡在游泳池里。三个人都非常年轻,也就是些大孩子,跟那时候的我一样”。父亲不经意地丢出的石头,砸到其中一个男孩,他一定想不到,这开启了少女和男孩、和男孩们、和男孩女孩们,十几年的爱和纠葛,少女特蕾莎从此走上了一条迥然不同的人生之路,或者说,走上了命运原先就为她准备好的路,谁知道呢?

贝恩,无疑才是全书真正的主角,作者通过特蕾莎和其他人的叙述,从不同的侧面讲着关于这个男孩,一段一段的碎片拼出的并不完整的一个人的一生:他笃信的舅父创立的的教派;他热爱的卡尔维诺的《树上的男爵》;他转向无神论和激进的环保主义;他宁愿饿瘦自己钻入一个未知的岩洞,也从未想过打上领带进入一间办公室……

但这不简单是他一个人的独角戏,远远不止于此,特蕾莎、托马索……每一个叙述者也在同时讲述着他们自己和其他人的故事,这是一个时代,和我们同一时间、地球另一个地方一些年轻人的故事,一部分意大利的现状。一群不安于室的男孩女孩,不想循规蹈矩,麻木、沉沦、抗争、浑浑噩噩,总想在这个表面看上去四平八稳却庸碌的现代世界建立一个理想中的天堂或乌托邦,但每个人迥异的想法却把一首预想中和谐的协奏曲,演绎成复杂混乱无序,只有其中的主旋律——特蕾莎对贝恩的爱情,这爱情从未改变。尽管她一再想起奶奶的话——“永远也没个头,特蕾莎,有时候最好就不要开始”,但我想即使特蕾莎可以重新选择一次,她依然义无反顾,无可救药——所以她做了个很早我就猜到的选择——“黑暗的日子来了”——她选择了以爱的延续“作为准备”来对抗。

《逆光之夏》读后感(四):震撼!爱上一个“原始人”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奶奶说, “只有愚蠢的人才会相信,两个人之间的差距,只要有一方愿意,就会消失。 识人这件事,永远也没个头。有时候最好就不要开始。 关于人的真相,不管他是什么人,都不存在。” 这是一个爱看侦探小说的奶奶留给孙女的三句人生箴言。 我多希望,我也有个这样智慧的奶奶。 然而,即使有这样的奶奶,又有哪一个年少轻狂的孩子,会在不识愁滋味的时候,听得进去她的善意和忠告呢? 这个故事的主角特蕾莎,像极了每一个在青春萌动的岁月里,惊鸿一瞥间爱上那有着忧郁眼神的少年的女孩。而这一眼万年的爱恋,却在最初的相遇里,就埋下了无尽的哀伤、疯狂与痛苦。 特蕾莎与贝恩这两个原本属于不同世界的人,在14岁的暑假那个逆光的夏天,像两条立体时空中的平行线,实现了某种视觉上的相交,于是两条人生轨迹开始了螺旋式的交互,而自始至终他们之间都隔着无法逾越的距离。 ·纠缠的情感 这个故事里有着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时空交错感。一个城市女孩因为爱情,走进了三个乡村男孩的世界,也走进了一种完全接近自然和原生态理念的人生。而可悲的是,那些我不得而知的过往,却成了我们之间悲剧的隐形杀手,也让你万劫不复。 ·信仰和救赎 每一个少年,都曾是充满好奇和热情的孩子,难以避免的叛逆和探索,无法控制的疯狂和迷幻。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那个“归来的少年”。人的一生总会拥有不可调和的欲望。那并不公平却又无法避免。追逐自私的欲望让人支离破碎,而真正的痛苦比千万种姿态更有价值。 ·人类和自然 贝恩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人物,但即使有过灵魂迷失,他所热爱和追求的始终是我们常人所无法真正理解和接受的。他代表的正是那些在现代文明集体迷失中的清醒存在。他对土地、对自然、对传统的执着,对所有原生态纯天然的捍卫和保护,让我无比的钦佩和敬仰。短暂的一生中,他爱过从天到地的一切,永不停歇,带着男人天生的冲力,不顾一切。 这本书看到最后,给人的感觉非常震撼,因为你能深入到情感关系中的细枝末节,也能跳到宇宙的视角,审视非常宏大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逆光之夏》读后感(五):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我们应该都记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说过:“人的一生该这样度过,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不能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临死的时候可以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

那么,人究竟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呢?

仿佛上面的课文已经给了我们答案,要让自己的生命有意义。

那么,怎样的生命才是有意义的呢?

长篇小说《逆光之夏》让我对这个问题又了更新的认识。

本书的作者是意大利畅销书作家、斯特雷加文学奖得主保罗•乔尔达诺,意大利著名作家、粒子物理学博士。25岁以处女作《质数的孤独》荣获意大利最高文学奖斯特雷加文学奖,成为该奖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得主。

这部《逆光之夏》致敬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这是部很有野心的小说,虽然语言流畅、辞藻平实,虽然剧情合理,节奏起伏,但依然遮盖不住散发出的思考人生、品味人性的味道。就像王小波的小说一般,把浪漫主义混入现实主义之中,即使不懂的人也完全可以看看热闹。

这是部青春小说,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作为主线贯穿了整本书。作者的浪漫主义在此表达得淋漓尽致。一眼定终身简直是我们对爱情最好的定义。女主对男主一见钟情,之后为爱奉献了自己的一切,放弃了学业,放弃了财产,甚至放弃了自己的亲情。这种简单直接不计后果的爱不就正正好是青春吗?自己的青春自己做主,不正是每个年轻人应该有的理想吗?尽管爱情经历了挫折,经历了背叛,但也正是这些虐心的起起落落、分分合合才是青春啊!

这里面贯穿始终的还有小农场三兄弟的友情,也同样充满了青春的味道。对有的男人来说,爱情不是一辈子的,友情才是。他们的特殊经历导致他们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家庭,特殊的家庭又让他们之间有了特殊的友情,不是亲兄弟但胜似亲兄弟,可以把一切都共享。这样单纯又极致的友情也是青春独有。

但我认为这又是一部反乌托邦小说,理想的爱情屡遭背叛,理想的友情竟然分崩离析,理想的小农场也纷纷逃离。故事在小农场开始,又回到小农场结束。但此时的小农场早已物是人非。小说前面部分构筑的完美爱情、理想友情以及思想圣地在现实的残酷打击下都“随乱红飞花去”了。

如果你知道不管努力与否,你都会得到相同的结果,你会怎么做?如果你知道不管自己如何珍惜生命,最终还是会死去。你又会怎么做?

人生的终点站是死亡,这是我们每个人的归宿,是逃避不了的事实。任何美好的事物都会生长、盛开、凋落、腐败,这个每个生命必经的过程,但也正是最有意义的那一部分。

正是因为世事无常,我们才更应该珍惜眼前,活在当下!

正是因为生命短暂,我们才更应该死如秋叶,生如夏花!

勇敢去爱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