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时间的起点》读后感100字

《时间的起点》读后感100字

《时间的起点》是一本由[以色列] 阿里耶·本-纳伊姆著作,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时间的起点》读后感(一):在追溯时间的过程中,学会明辨是非

时间从何处起,又终结于何处,这是个令无数人为之抓狂的问题。关于时间,许多科普书给了各种各样的论述,比如霍金的《时间简史》,堪称科普界的经典。

但是,就有人对以往的这些科普作品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这个人名叫阿里耶·本-纳伊姆。纳伊姆为此专门写了《时间的起点》这部作品。

作者纳伊姆和译者李永学,都有着深厚的物理学背景。在此之下,这本书无论是写作,还是翻译,都显得十分严谨。在书中,作者基于三重目的,对时间进行了颠覆性的重新论述。

1、证明人们可以用一页纸,最多不超过两页,叙述时间的历史。

在《时间最简史》一节中,作者用最简单的方式为我们论述了时间的历史:它不知道从哪一刻诞生。换言之,作者认为,我们无法讨论时间的起止,因为缺乏一个能供我们讨论的参考系。

在短短的两页纸中,作者还提出一个让人觉得惊世骇俗的观点:讨论大爆炸以前和大收缩以后是有意义的,而非人们平常认知中的毫无意义。

2、批判性检查其他作者有关时间的历史写了些什么。

在其他关于时间的科普著作中,往往会提出熵=时间的观点。纳伊姆却认为,这是对时间和熵极大的误解。

在《时间的起点》这本书中,作者讨论了心理学、热力学、宇宙学三种时间箭头的存在与否,并着重论述了热力学箭头,同时用大量篇幅,通过SMI理论定义熵。在他眼里,热力学箭头并不存在。

这一点,就连学过热力学、受过专业训练的人都会犯错误。看关于热力学第二定律这几句口诀:高温传低温,部分热变功,自发不可逆,二永制不成。

这几句话,没一个说明熵与时间有关。熵只是一个与能量、体积、粒子数有关的状态函数,与时间没有任何关系,与时间有关的,是状态变化时熵变化过程所需的时间。

3、训练读者批判地阅读科学作品的能力。

在书的最后一章中,纳伊姆对《时间简史》《时间更简史》《永恒》《起点与终点》进行了批判。

明明是时间简史,却大部分篇幅与时间无关,开头言之凿凿要解答各种问题,直到书写完却一个问题都没答出来,讨论的是科学的问题,却屡次祭出上帝。

一系列的批判,让读者突然发现,原来自己以前读的都是假科普书。而且,作者对霍金进行了两方面的评价,承认他在物理学上的贡献,但批判他在科普中对读者的误导。

比起对时间的科普,这其实才是《时间的起点》这本书的真正目的:教给读者批判性阅读科学作品。这才是对待科学应有的态度,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

毕竟,写这类作品的人良莠不齐,而读者自身的科学素养也有高有低。能够分辨其中的对错,读者才能获得成长,而作者能够保持严谨的态度,才能将科学真正普及。

《时间的起点》读后感(二):有关于热力学第二定律带给人们对于时间的误解

19世纪末,许多科学家宣称物理学的大厦己基本建成,留给后人的只是补充和完善。然而,20世纪初,随着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这座经典物理学大厦轰然倒塌。有关于物理的研究远远还没到达边界,随着研究的进步和突破,人们对于这个世界感到愈发的敬畏。

在众多的物理量之中,时间作为既抽象又处处存在的一个变量,本身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在生活中人们常常会说“什么时间了”或者“过了多久”,无论前者代表的时刻和后者代表的时间区间,都不能充分的涵盖时间的定义,这也引发了一个被人忽视的问题,时间究竟是什么?

本书是著名的物理化学教授阿里耶·本纳伊姆所著,他在生物化学界也有涉猎,是一名全能的科学研究者。他曾在博士研究期间发现了惰性气体在水中溶解时产生了异乎寻常的负熵,因此涉足了有关于熵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研究领域。在这里需要提一下热力学热力学第二定律:

孤立系统自发地朝着热力学平衡方向最大熵状态演化。

我们都知道熵(entropy)是人们定义的一个热力学参数,形容一个体系混乱度的量度单位,用符号S表示。热力学第二定律可以表达为△ S ≥ 0,在这个公式中并未直接引入时间这个变量,然而熵增原理的前提是不同时刻系统熵的差值,必然存在时间的变化。因此有人提出假定,熵和时间存在着一个关系,被称为“热力学时间箭头”。

热力学时间箭头真的存在吗?通过熵增加原理确实可以推算出时间的流动方向,能够解释时间的存在,熵的增加就是时间的变化。但是这么解释真的科学吗?答案是否定的,熵只是一个系统混乱度的参数,是一个状态参数,而不是时间的函数,一个孤立稳定的系统内的熵并不会随着时间而增加。

1988年出版的《时间简史》中,作者霍金引用了哈勃一项观测结果提出宇宙正在膨胀这个观点,根据现有的科学共识,在138亿年前,宇宙是一个拥有无限密度和热度的一个小小的奇点,奇点的爆炸才诞生了今天的宇宙,至今宇宙仍处于不断的膨胀之中。

那么,是否存在宇宙学时间箭头,即沿着宇宙膨胀而并非收缩的过程中时间的方向。这也引出了新的思考,时间是否存在起点和终点?即奇点为时间的起点,宇宙大爆炸结束时为终点?

实际上,以宇宙的膨胀定义宇宙学时间箭头是不科学的且无法验证的猜想,科学家试图将宇宙通过空间和时间来进行定义,形成一套宇宙学理论。遗憾的是这一切并没有足够的论证来证实其有效性,且这些观点还存在着很多局限性。宇宙的膨胀可以认为是宇宙的总熵增加的过程,之前也曾提过,熵是系统的状态,其变化与时间并无关系,人无法就宇宙的熵说出任何关于时间的东西。

实际上,作者提出了一个十分尖锐的观点,存在很少的状况下,熵存在着从较高的熵走向较低的熵的状态,即热力学第二定律存在着非绝对性。关于时间的猜想永远是充满了挑战性和趣味性,正如同拉普拉斯提出的“拉普拉斯妖精”科学猜想,一个能够计算所有粒子的运动方程的理想状态下怪物,也就是能够知晓过去和未来的存在(尽管这种猜想在量子力学中备受质疑)。

本书并没有告诉我们时间的定义和历史,而是教导我们如何去正确的去阅读科普读物,不要被前人的理论和思想束缚住自己的想法,每一本书我们都需要抱着怀疑的态度去思考,总有一天,我们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参透这一切未知的秘密。

《时间的起点》读后感(三):被曲解的熵和时间:学会带着批判审视科学著作

将时间的历史写完整,需要用多少笔墨?

阿里耶·本-纳伊姆的结论:至多一两页纸。

一只猎鹰能够在极为遥远的距离之外发现一只鸽子,它必定有能力计算它需要多长时间才能飞到这只鸽子跟前。大多数动物都对时间具有某种感觉,这似乎是天生的能力。

而人类对时间的感知,或许是认为时间有一个开始,也可能会有一个终止,但在这两端之间,时间亘古不变。而更为可能的是,开始与终止,也不过是人类的猜测罢了。

1.时间的历史

随着时间的推进,有序将归于无序,建筑物将会被损毁,生命走向死亡。那么人们推论,长远地说,整个宇宙将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到了那时候,无序将宇宙统治,时间将会终结。

但这个结论似乎只是对科幻小说有所帮助,仔细想一想,建筑的毁坏和时间究竟有关系吗?

我们可以叙述发生在某个时间点和空间点上的事件,但几乎无法描述时间本身发生了什么。

摧毁建筑的可能是海风的侵蚀,可能是虫害,可能是地震……但时间没有做任何事情。就像我们说“河流在流动”,流动的不是河本身,而是水。那么时间的流动,并不是时间本身在运动,而指的是事件在变化。

作为物理量的时间,就是在钟表上读取的时间。但在惯用的表达中,我们会说这段“时间”很好,或者“节约时间”等等,将时间变成一段空间化的东西,有形容词加持,也会框定范围。

年轻时曾做过飞行员的阿里耶·本-那伊姆,担任过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物理化学教授,目前在大学内的化学研究所工作。他重新论证了“时间”与“历史”,对以往的观点提出质疑,并重新思考“时间”,故产生了这本《时间的起点》。

某种事物的历史是指一个实体物体发生在一系列空间点与时间点上的事件的一份清单,我们无法说出某个抽象概念的历史,所以时间在本质上是不受时间影响的,它也并没有什么历史。

就好像我们可以说出“个人历史”,一个物品生产过程和运输过程的历史,但很难去说出“美的历史”,或一个“数学定理的历史”。“美”不过是一个永恒的概念,而数学定理在被发现之前就是一直存在的,它独立于人的意识与认知而存在。

将原有的知识与构想抛在脑后,重新去思考“时间”,那么什么是时间的历史又该如何描述?

难道就是像大多数物理学家相信的那样,在137亿年前,在大爆炸中诞生了时间,那么时间历史的结束,就是在未来的某一天结束之后,时间也结束了?

很有可能时间本身根本就没有什么历史。它像“美”这样的抽象概念一样,也是永恒的。

2.熵与SIM

了解清楚熵和热力学第二定律有利于破除对各种时间历史问题产生的迷思。

熵是在有明确定义的热力学系统熵定义的一种物理量,在时间终止之前,熵会摧毁整个宇宙,包括时间。克劳修斯声称:宇宙的熵总是在增加。

但这一说话是毫无意义的,就像时间一样,熵也很难去度量,甚至没有任何数值,那么又该怎样表示它在增加。我们连宇宙是否是有限都不确定,宇宙的熵也是无法定义的。那么如果熵摧毁宇宙与时间的说法成立,那么时间会在某一天终止,不再去摧毁宇宙——那么两者谁先到来呢?

关于熵的讨论,科学界很多时候是混乱的。要讨论熵是否随时间而变化,首先要讨论SIM(香农信息度量,是指与一个处于平衡热力学系统相关的特定分布,仅仅当系统取得平衡时,SIM才取得其最大值)是否随时间而变化。

作者举了个有意思的例子。比如有一位先生,他发现彩票的头彩越高,就能更加吸引人去投注,经过一番计算后,这位先生决定做一套100亿美元的超级大奖。这套彩票号码是完全随机的,取自1到10的十次方的十次方(抱歉我打不出这个数字),不管怎么样,这看起来是有范围的一套数字。那么很多人就会想,买的彩票越多,那么赢到大奖的机会就越大,如果买100张彩票,那么赢的机会就是只买一张彩票的人的1000倍。但作者告诉大家,如果这个国家有100万人口,每人在一生中每天都买一张彩票,他们能获得大奖的机会仍然几乎是零——不等于零,但无限接近于零。

这听起来让人很震惊,但事实是,这个城市的财富都像一个方向流动,那就是设置彩票的那位先生手中。

在这个期间,SIM一直在减少,SIM的变化来自于分布的变化,而不是单纯的时间变化。在这段虚拟的时间中,资金的流动带来了SIM的变化,并不是时间的推移。

虽然它随时间而变化,但SIM的最大值并不是时间决定的。在平衡时,SIM的最大值是与系统的熵相关的,但位置和速度的分布可以偏离平衡分布,那么,在这个系统上定义的SIM可能随时间变化,但熵不会。

作者在文中又继续针对熵的变化做出论证,就像时间不曾摧残任何事物,熵也同样。读者应该拥有批判地阅读科学作品的能力,在讨论事物之前,先认清事物的概念,不要只看所谓的权威,先提出自己的问题。

同为以色列优秀学者的赫拉利,写出的《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受到全球追捧,阿里耶·本-纳伊姆认为这本书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赫拉利不是列了一份这段时间历史的清单,将何时何地发生了何种事情,而是对这段历史提出了更富有想象力的一些想法。

提出想法比给出一个结论要重要地多。

3.

作者也没有告诉我们有关时间的历史,他认为批判地检查其他作者有关这个题材的著作是更必要的。

作者给霍金的《时间简史》做了内容标记,其中只有百分之一的内容才和这个标题相关,书写了与时间的历史相关的内容。更令人无奈的是,霍金的第二本书《时间更简史》为了提升阅读体验,简明了许多内容,但却将那百分之一也删去了。

他说他不太喜欢这本书,原因是标题对人有误导,在内容方面也侧重现代科学史,而不是时间史,改换标题为“从古代到现代“似乎更加合适。同时,他坦率地指出霍金提到《最初的三分钟》这本书中不准确的部分,并且分别评论了《时间简史》中的每一章节。

最后他得出的结论是:霍金有关时间箭头、熵和第二定律在“时间”的历史卷入问题上,所说的每一件事几乎都是错的。在《时间更简史》中,霍金默默删去了那些部分。

那么究竟时间的历史是怎样的?

Well.

Time will tell.

《时间的起点》读后感(四):不仅仅是起点,更是批判

当我们提起斯蒂芬霍金,除了黑洞理论和他的励志故事之外,还会想起《时间简史》和《果壳中的宇宙》,这两本书对于广大物理爱好者而言无疑是引路入门读物。然而我们往往忽视了这样一点,如果霍金的作品是错误的呢?如果他的理论构建在错误的立场上呢?那样,他的作品还能立得住脚吗?

相应的,一本具有引人入胜的标题的科普书籍是否足以让读者对斯蒂芬霍金和肖恩卡罗尔这样的权威人物的流行书籍(《时间简史》《时间更简史》《从永恒到此刻》)进行批判性质疑呢?一位并不那么出名的退休的物理化学教授有资格责骂读者们所心爱的作者吗?基于本书作者本-纳伊姆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使用熵的经验,他很快就会注意到并批评别人对这一概念的不准确、草率、不精确和推测性的使用。

尽管如此,这本书还是阿利耶.本-纳伊姆教授的大胆尝试,他1934年出生于以色列,毕业于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后回母校就职任教,担任物理化学教授。本-纳伊姆教授的专业经验包括研究蛋白质的特性和氩在水中的异常熵效应,但毫无疑问这并不包括宇宙学。作为物理学爱好者,他对包括大爆炸在内的许多主流宇宙学观点并不抱有信心。本-纳伊姆还断言宇宙的熵是不确定的。

正如前言中本-纳伊姆教授所写道的那样:“宇宙大爆炸是一个高度推测性事件,人们在这一理论中提出的假设过多,而所有这些假设没有一个得到证实,因此宇宙大爆炸极有可能根本没有发生过。”因此,他批评接受大爆炸宇宙学标准模型的作者也就不足为奇了。

宇宙大爆炸

本-纳伊姆之前写过关于熵和热力学第二定律主题的描述更加详细的书籍。他试图为一个已经变得随意和粗心的领域带来严谨。例如,他批评熵的许多常见描述是不准确或不精确的。将熵描述为“无序”是一种令人讨厌的科学冒犯,因为在很多情况下这是不合适的。例如:将来自体积 V 的容器中的两种不同的理想气体混合在相同体积的容器中,保持温度恒定。尽管组合气体混合物看起来更无序,但熵变为零。

熵到底是一个什么东西?每个学过高中物理的人都接触过这个概念:热力学第二定律(second law of thermodynamics)是热力学基本定律之一,克劳修斯表述为:热量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转移到高温物体。开尔文表述为: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转换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熵增原理:不可逆热力过程中熵的微增量总是大于零。在自然过程中,一个孤立系统的总混乱度(即“熵”)不会减小。

本-纳伊姆对熵的精确定义基于香农的信息度量 SMI 的更一般概念,它只需要知道所涉及的概率分布。当系统达到平衡时,SMI 才会取得最大值。当系统在变化中走向平衡时,它的SMI随时间变化。如果将 SMI 公式应用于速度的麦克斯韦分布和平衡时分子位置的随机分布,则结果是理想气体的熵。

在简要的的序言中,作者提出了他想传达给读者的四个想法。 “1. 时间在本质上是不受时间影响的!它没有历史。 2. 无论熵或者热力学第二定律,都与时间毫不相干。 3. 一个实体物体的历史是发生在一系列空间点与时间点上的一份清单。 4. 几乎完全没有办法说出某个抽象概念,如美、数学定理或者时间的历史。”

随后,本-纳伊姆教授凯撒阐述他的观点:

第一章回顾了时间的概念和时间在修辞格中的普遍性。关键是时间是一个具有挑战性且难以科学分析的主题。

第二章以批判的方式讨论了一般“历史”和抽象概念的要求。教授在这里也回顾了他自己的历史。他的观点是,这个词在斯蒂芬霍金的两本书的书名中被滥用了。

两页纸的第三章是“空间最简史”。在这里,他应用了上一章的要点来展示一个概念的正确历史可以是多么简洁。

同样,第四章是“时间最简史”。它的内容稍微多了一些,有三页长。我们在这里找到了作者风格的一个例子。他提到,“想要知道大爆炸之前发生了什么,这种问题毫无意义。”这可能是一个合理的反应,但是如何说服读者呢?

在第五章中回顾了熵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几个要点。它是他早期几本书的精华和浓缩材料。

这本书的真正目的是在第六章“时间史的历史”中对斯蒂芬霍金、卡罗尔和弗兰普顿的特定书籍《时间简史》《时间更简史》《从永恒到现在》和《起点与终点》进行全面的正面攻击,攻击从第131页开始直到第204页。

攻击的重头戏在《时间简史》。作者逐章通读了《时间简史》,并总结道:“本书超过 90% 的内容与时间史无关。这部分写得不好,其中大部分内容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是无法理解的。 剩下的 10% 与时间相关,大部分都是毫无意义和无意义的。”在霍金作品的 187 页中,本-纳伊姆统计出164 页没有提到时间,21页提到了时间但与时间的历史无关,还有 2 页与时间的历史相关。

本-纳伊姆对肖恩·卡罗尔的《从永恒到此刻》同样持批评态度。他认为这本书中的许多观点被不断地重复来重复去,接着又以同样的主题,稍加变化后再次重复,并没有讲出什么干货。

这本书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告诉我们有关时间的历史,而是批判地检查其他作者有关这个题材的著作。《时间简史》应该为有关科普写作以及我们当前理论所依据的基本概念和事实的辩论提供素材。本-纳伊姆像恩斯特马赫一样努力挑战正统观念,但是以他自己的方式——嘲讽与批判来实现。

《时间的起点》读后感(五):【Notae】时间没有历史

也不记得是什么时候,跟书友提起过四大扯着蛋神书:《时间简史》《人类简史》《梦的解析》《乌合之众》。如果有人告诉你,她非常喜爱读书,而他最爱/最推崇/认为最值得一读的好书恰好正是这四本之一,那么此人有很大概率是以下两种情况之一:1.刚开始爱上读书的新人;2.十几年来可能就只看过这一两本书的长期爱好者。

其它的暂且不说,单论《时间简史》,这书写得十分混乱、概念不清,而且根本不适合新手科普读者。自从2004年我在书店头一次翻开《时间简史(彩图版)》直到现在,我都坚定不移地认为这是一本十分糟糕的科普书——连带着让我对书店的整个畅销书栏目都有了偏见。相比之下,同在“第一推动系列”里的《夸克与美洲豹》《原子中的幽灵》《宇宙的琴弦》都藏身于小小角落,毫不起眼,读起来却要流畅得多、有趣得多(那时候还分不清对错呢)。更加糟糕的是,《时间简史》始终好评如潮、销量不断增长——是不是又有新的科普读者就这样再也不碰科普了呢?是不是又有人昧着良心说:“虽然读不懂,但是真的很好”呢?

终于,阿里耶·本-纳伊姆的《时间的起点》为那些被掩盖在茫茫好评之下的可怜读者带来了一份慰藉——《时间简史》真的不是一本好的科普!

《时间的起点》为我们提供了三个方面的洞见: 1.时间的历史究竟是怎么回事? 2.熵究竟是怎么回事? 3.科普又是怎么回事?

纳伊姆在很多方面与我想法相同,也有很多地方不同。

在某个国内不能直接看到的网站上,我曾经写道:

不过,我也说了:

对于前一段话,纳伊姆会认同绝大部分,可能除了“时间是事物的次序”——这个看法来自于2014年的《环球科学·时间专刊》。

对于纳伊姆来说,时间是这样的: 1.时间是宇宙存在的一部分,它无法运动/流动/变动,因为它就是运动/流动/变动的度量。时间没有历史。 2.时间是一种无法被直接感知到其实体所在的抽象存在,而我们同样无法谈论“某个抽象概念,如美、数学定理或者时间的历史”。我们无法做某种事情使得时间或空间变化或运动,无法对它们开展实验。(激进一点说,其实我们也无法测量时间和空间,对空间的测量本质上总是在比较两个事物的空间差异,而对时间的测量本质上也总是在比较两个事件的时间差异,其真实的测量对象始终是事物或事件) 3.无论熵或者热力学第二定律,都与时间毫不相干。 4.心理学时间箭头存在,但这只是意识的产物,它极为主观和多样,无法测量,也不能对应任何物理实质。热力学时间箭头并不存在(下文详述)。宇宙学时间箭头完全是一派胡言。无论时间箭头是什么,它都不由宇宙膨胀或收缩决定。 5.之所以会发生混淆,是因为我们把“有关时间的想法、有关时间的理论”的历史,当作了时间的历史。

更为重要的是,纳伊姆作为热力学专家,完全不同意常见的那种熵或热力学第二定律与时间的关系。对于上文引用的第二段话,纳伊姆将会坚决反对。

19世纪时,克劳修斯总结了许多许多种热力学的自发现象,决定用一个名为熵(entropy)的物理量来概括这些过程。熵是一个状态函数,当(一个孤立的)系统的状态可以由能量E、体积V、粒子数N确定时,熵的定义很明确。在孤立系统中,去掉限制、导致自发过程发生之后,系统的熵将保持不变或者增加——它永远不会减少。当然,这个定律的有趣之处正在于,它并不是绝对成立的,实际上在符合定律条件的情况下熵却没有改变或熵减少了是完全可能的。不难发现,能量E、体积V和粒子数N都和时间没什么关系,熵并不是时间的函数。同时,熵总是一个相对的量,即一个系统从一种状态变化为另一种状态时,二者之间的差异;我们无法单独根据一个系统求出其熵的绝对数值。

熵的第一个分子解释由玻尔兹曼提出,他将一个热力学系统的熵与系统的微状态的总数联系在一起(通过玻尔兹曼常数k)。香农的信息论提供了进一步发展这种热力学的微观解释(请注意,热力学本身是一种宏观视角)的工具,即信息度量(SMI)的概念。经过一系列精彩且严谨的推理,纳伊姆指出,一个系统的两种状态之间的熵由SMI的最大值决定,而SMI的最大值不过是状态改变后的系统重新达到平衡状态时,与之前的状态相比产生的信息差异,这个信息差异仅仅和两个状态之间的差异有关,并不会随时间而变化。所以,熵并不会自发地随时间变化(增多)。

总之,熵带来混乱和时间箭头的说法,乃是多重混淆的结果:混淆了熵和时间,混淆了熵和无序,混淆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和走向更加无序的倾向。熵是在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有明确定义的热力学系统上定义的,这种系统的熵不是时间的函数。人们没法就宇宙的熵说出任何东西——这是因为我们既不能确定宇宙是有限系统还是无限系统,也很难对宇宙作出明确的热力学定义。事实上,我们也无法计算或测量一个母亲生育或一个人死亡时熵的变化,也无法知晓我在思考熵这件事的时候我自己的熵又会如何变化。

就《时间简史》来说,此书绝大部分内容与时间的历史无关,并且这些内容是极其糟糕的科普, 非科学家的读者很难懂。剩下的小部分作品和时间有关,但纳伊姆基本无法认同。

有意思的是,在修订后的《时间更简史》,《时间简史》里大部分真正有关于时间的历史的内容都被删去了。纳伊姆十分乐意猜测,这是因为作者意识到了那些内容是在胡说八道。

熵和无序或混乱没有任何关系。科普读者们大概或多或少都接触过这样的描述:如果你不整理一个房间,它就慢慢会变得混乱,这个过程中熵自发地增加了。而事实是,熵和房间混不混乱毫无关系——我们根本无法定义一个房间的热力学系统是怎么样的,当然,更不用说宇宙了。

无疑,纳伊姆的这些陈述解决了许多长期困扰我的问题。例如,为何大爆炸初期的宇宙是低熵态?在《探险!探险!》(《时间的秩序》书评)里,我也考虑了这个问题。现在我们知道,宇宙的熵至少目前还无法得到确切定义(遑论测量和计算),而在这样的基础上所做出的推测、预言,都只是空中阁楼罢了。

本书涉及一些热力学和统计力学推理,如果你熟悉概率论和统计学,阅读难度将会降低,不过即便你不懂这些学科,本书也提供了足以帮助理解的有趣案例。

通行的时间-历史科普持有这样的思路:对于宇宙中的任意系统,当事件发生时,熵总是增加。那么显然,宇宙整体的熵也只会增加——即使它并非“随着”时间增加。熵的单向增加给出了一个很好的时间单向“流动”的解释。

而本书的思路是:熵的概念只适用于“处于平衡状态的、有明确定义的热力学系统”,而宇宙中绝大多数系统都远远称不上是一个如此这般的热力学系统,遑论整个宇宙了,因此熵的概念在此并不适用。另一方面,时间并不流动,时间本身几乎无法被物理学所解释。

同时,许多问题都来自于将熵理解为有序→生命的有序和生命排泄物或建造物缓慢崩塌时的无序构成了对比→宇宙必然走向无序,宇宙最初被推测为低熵态的。这个推理令我感到十分困扰,宇宙的初始状态是低熵态,这有什么道理可言吗?好像没有。宇宙的初始状态是有序?这更加莫名其妙了,我完全无法想象这个有序究竟体现在哪里。其实问题在于,熵和有序无序没有任何关系,宇宙整体也并不适用熵的概念和函数。

刘慈欣的《坍缩》描写了一种时空协同的有趣场景,当宇宙的空间膨胀到极限开始收缩,时间也随之收缩——时间从此反方向运行(时间反演)。这样美妙的场景还是留在科幻小说中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