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散步读后感1000字

散步读后感1000字

《散步》是一本由大吴著作,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散步》读后感(一):思的散步

文/常立(童话作家、浙师大儿童文学专业研究生导师)

有两种常见的绘本,一种需要读者的全身心投入,追随主人公的脚步,甚而附身于主人公身上,在情节与图画中忘我地奔跑,我称之为“脚的奔跑”,它突显激动的冒险、紧张的刺激、强烈的兴奋、身临其境的陶醉;另一种需要读者有距离的观察与思考,有时追随主人公的脚步,但更多的时候,是看着主人公奔跑,同时思考着自己所看到的事物,我称之为“思的散步”,它侧重于强调对文图的观察、对差异的敏感、对逻辑的训练、对哲思的启发。大吴的《散步》,属于后一种绘本。

在阅读“思的散步”型绘本时,小读者可能会一时找不到自己该代入的人物,或者更糟,找到了某个人物一路追随下去,却得不到“从此他/她幸福生活”的美满结局,而是体验到遗憾、失败与失落。但小读者仍然需要并且喜欢阅读这一类型的绘本。

为什么需要阅读“思的散步”型绘本?

儿童在阅读绘本时并不总是将自己置身于文本中,他/她在许多时候清晰地知道正在阅读的是别人的故事。我两岁半的女儿好好,经常会说“我们来读笑笑哥哥的故事吧”“来读小狗波罗的故事吧”“来读野老虎的故事吧”……渴望了解别人的故事,其实也是孩子的心理需求,只有心灵在渐次形成的自我和他人之间不断往来穿梭,才会慢慢完成“自我同一性”的建构,生出独立自足的自我。

对了解别人故事的渴望,其实也是对了解外在世界的渴望。儿童喜欢的故事通常同时具有两个特征:一是有儿童角色,便于自我代入;二是发生在异时异地甚至是异世界的故事,便于探索世界。探索外面的世界,对儿童来说既刺激又危险,而在绘本中通过阅读他人的故事来完成这一探索,对父母和孩子来说都是一件既好玩又安全的事。

为什么喜欢阅读“思的散步”型绘本?

儿童阅读“思的散步”型绘本,如同经历一次充满发现、求知和思维乐趣的散步。当孩子阅读《母鸡萝丝去散步》时,可以在每一页文字给予的安全中发现图画中的危险;当孩子阅读《这不是我的帽子》时,可以在每一页里发现谎言与真实;当孩子阅读《散步》时,可以在每一页里发现愿望与现实的差距,又在每一页里发现判断与事实的分别—你所以为的现实真的是现实吗?在不断的怀疑、推断、颠覆中,孩子们一次又一次地发现令人惊奇的事物。惊奇感的获得,使得孩子们喜欢阅读“思的散步”型绘本。而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惊奇发现中,孩子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启蒙、训练与发展。

《散步》中有两个孩子:哥哥和弟弟。读者可以选择任何一个去追随,也可以选择一个也不追随,不同的选择带来不同的阅读乐趣。

如果追随哥哥,你将发现哥哥的每一个判断都不是正确的,你比书中人物知道得更多,《散步》就成了以哥哥为主人公的讽刺喜剧。

如果追随弟弟,你将发现弟弟的每一个愿望都遭到了表面现实(以哥哥为代表)的否定,也将发现弟弟的每一个愿望都被深层现实所证实。弟弟在故事中没有发现这一点?我并不这么认为,只要弟弟还在说着“要是……就好了”,只要愿望不息,想象不止,发现这一点,是迟早的事。

如果一个都不追随,做一个观察、思考的旁观者,你将看到一个更辽阔的世界。你将发现作者用温柔的画笔告诉我们:你的每一个幻想,都真实不虚。真正的愿望即事实,这是童话独有的逻辑。

《散步》是一个美好的童话,它告诉我们所有伟大童话都在尝试告诉我们的真理:我们脚下的土地,我们生活的现实,都可以比我们看到的、体验到的更美好,只要你敢于去想象、去思考、去散步、去发现,即使生活中没有童话,我们也可以像在童话中一样生活。

《散步》读后感(二):真是怕大家看了书名就错过

哥哥和弟弟出门散步,弟弟一路充满好奇,渴望新奇的事物,总是忍不住问:地下有兔子洞吗?有黄金吗……但每一次都被知识面更广、阅历更丰富的哥哥否定了。弟弟在一次次否定中似乎接受了他们脚下土地的一无所有,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我们这里太普通了,要是生活在别的地方该多好啊!

那些我们看不见的东西,真的不存在吗?事实上,绘本却为我们展示了另有乾坤的世界。这本绘本出自90后绘本作家、插画师大吴之手,是他创作的《散步三部曲》中的其中一本(另外两本是《露营》、《游河》)。大吴的创作内容几乎都取材于生活,而且坚持原创,画面清新自然,笔触中透出一种独特的治愈风,是国内新生代原创绘本作家的代表。可贵的是,作者还特地为这套书创作了一首《散步之歌》(书中附页二维码含《散步之歌》MV/音频/伴奏三种形式,供孩子们收看/收听/演唱),因此,我们既可以视觉阅读,更可以享受到多方位的艺术形式。

我自己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时候,感觉情节特别简单,如果不是小汤圆让我多次讲述,在翻阅的时候,她还兴奋寻找各类小细节,并为之沾沾自喜,可能我就没有挖掘到这本小众绘本的奥妙之处。

兴许是作为成年人,我们习惯于局限在一个框架内去寻找标准答案,对周遭事物习以为常,忽略了触手可及的美。正如本书中的兄弟俩一样,忽略了脚下充满生机的蚯蚓、兔子、暗流涌动的河水、闪亮发光的金矿以及承载历史的恐龙化石~ 那吠叫的狗、逐步提升的山坡、留在末尾的足球,仿佛是大自然发出的提示音,遗憾的是,大人在这些时候往往失聪。而孩童,用眼睛插上好奇心的翅膀,飞越边界追寻美好,终于到达如书尾页般的广阔天地。

很难得看到一本这么有情怀的国内原创作品,也特别喜欢大吴在创作手记中写的一句话:“我想把它献给生活在不同地方的所有的孩子们……愿你热爱生活过的每一个地方,愿你过着满怀期待的人生。”其实,与其说这是一本儿童绘本,更不如说是成人治愈系的图画书。希望我们能尊重和保护孩子的天马行空,自己也能保持孩童般的好奇心,探索发现身边的美好。

《散步》读后感(三):人间散步

我小时候,有一天捡到一个看起来像古董一样的碗。我便想象,地下可能埋有一片古董,但是从来没有人发现。这个想法持续了很多年。

还有一次,我看到大人在门前一个毫不起眼的地方挖到一个山药,它很大很大,不知道在地下生长了多少年——在完全挖出来之前,谁也不确定它到底有多大,引来人们的惊叹和围观。

上小学时,我和哥哥住在教工宿舍。有一次,大人不知道因为什么事情,没能送我们回学校,最后由我姐带我们走路去。我们走了很久,穿过一片树林,到了一个四周没有人烟的地方——丘陵和丘陵之间是一片黑压压的香蕉林,而前面的山丘上是一大片墓地。已经黑了。

我哥哥突然指着一个地方说:“看,那里好像有一个人。”我姐也表示看到了,但人影却一动不动,很难确定那是不是人。我们停止了说话,加快脚步离开那里。

第二天,哥哥的同学问他,昨晚是不是经过那片蕉林了?原来,因为有盗贼偷香蕉,他陪他的爸爸在蕉林里守夜。他认出了我们,想打声招呼,但相隔很远,他爸爸怕吓到我们。最后只好静静地看我们走远。

“散步三部曲”的主人公正是童年的自己和我哥哥。

《散步》是在正午。兄弟俩像寻常一样出门散步,越走越远。他们觉得生活的这个地方太普通、太无趣了,于是弟弟便忍不住猜想:地下有××吗……但每一次都被阅历更丰富的哥哥否定了。最后他们想:要是生活在别的地方该多好啊!但那些我们看不见的东西,真的不存在吗?

《游河》是在清晨。兄弟俩来到河边才发现雾太大了。他们把草丛错认成水鸟,枯树错认成小鹿……当他们从惊险中回过神来,还以为是自己的力量化解了这场惊险……也许将来,他们会骄傲地反复说起这次的非凡经历,但事情的全部,他们也许永远不会知道了。

事情的真相,真的如我们亲眼所见的那样吗?

《露营》是在夜晚。兄弟俩早早搭好了帐篷,等待天黑之后去露营。夜晚的世界和白天会有所不同吗?弟弟的期待似乎又要落空了:没有奇迹,没有新奇事物……但后来奇迹发生了,他们从梦中醒来……平凡生活里,曾有过多少大大小小的冒险,我们自己却浑然不觉?

当他们飞向太空时,连我也激动不已——一个小小的帐篷,在神秘的、浩瀚的太空中流浪,充满孤独,又充满倔强。如同孤独的人类正在坠入神秘的宇宙;如同古老的文明正在撞向未知的文明……我为之惊讶,也为之感动。

事实上,“散步”对我而言有着更深的意味。

我的童年有很长一段时间生活在一个很大的果场里,常年与草木鸟兽相伴。我们离开后,那里的一切也在消失。

时代巨轮滚滚向前。

这曾使我困惑很久。近年来越来越频繁地听到一个词:“自然缺失症”,即城市儿童与自然的彻底割裂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甚至已经从儿童扩展到了成人。

人们对自然的渴望,深深地刻在我们远古的基因里。想想看吧:我们的祖先终日游荡在大地之上……漫长岁月之后,他们的后代日复一日穿梭在水泥钢筋之中,仍时不时地感受到自然的呼唤:“啊,好久没有出去了”“想爬山”“想去看看海”……

我想把这几个故事献给生活在不同地方的所有的孩子们:永远不要停止探索平凡生活中的趣味和诗意,即使有一天你成为了大人。

愿你热爱你生活过的每一个地方,愿你过着满怀期待的人生。

很多年前的一个傍晚,我和哥哥跟着爸爸在果场里巡逻,哥哥突然说:“一只猫头鹰!”我们停住了脚步。

猫头鹰!在我们那里,之前从来没有人见过猫头鹰,之后也没有。而那一刻,它就在我们的果场里,在我们面前几米远的地方。

猫头鹰停在一截枯木上,伪装成枯木的样子。我们三人也停在原地,静静地等待,直到它飞走。

回去的路上我们还沉默着,谁也没有说话。

但我分明感受到心中的丰盈和平静。天色渐渐暗下,树影将我们重重包围……那时的我渐渐想到,无论将来发生什么,我们沉默走过的这个傍晚,都将永不消失。

《散步》读后感(四):《散步》,一本孩子和大人都应该看的书

我喜欢散步。清风沉醉的晚上,我曾牵着小恩的手,一次又一次地去散步。

所以,当我看到绘本《散步》时,还未翻开内文,就已经喜欢上了。

仅环衬而言,已经与众不同。前环衬和后环衬看似一样,实则有区别。

一个是去。

一个是回。

去的时候,空空如也;回的时候,满载而归。

那么,这一次散步,两个小男孩经历了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绘本一开始,是哥哥喊弟弟去散步的,催他“大吴,快点儿!”(作者的名字就叫大吴)。

哥哥都快走得没影儿了,弟弟才提着鞋跟儿慌慌张张地出门来。

整本书都是哥哥在前,弟弟在后;哥哥总是低着头,弟弟却是变化多端。

充满好奇心的弟弟从第一页就开始问:

你说地下会有蚯蚓吗?

你说地下会有兔子洞吗?

地下会有暗河吗?

地下会有金矿吗?

地下会有恐龙化石吗?

……

会有吗?

一起散步时,如果孩子这样问,我们该如何回答?

我们来看哥哥是怎么回答的——

这里太干燥啦,肥沃的泥土下才会有蚯蚓。

森林里才会有兔子洞,这里光秃秃的。

沙漠里可能会有暗河,而且只有动物知道。

深山里才会有金矿,在很远很远的地方。

恐龙化石不是哪儿都有的,那些特殊的地方才会有。

……

哥哥并没有去直接否定弟弟,但每次回答的言外之意都是“你想多了”。

散步时,哥哥双手插兜,头也不抬,连看到落在脚边的足球都不曾将脚抬起。

而弟弟,一会儿用枝叶编了花环戴在头顶,一会儿手执枝叶作伞举在头顶,一路上乐趣不断。

每当哥哥说出一个地方,弟弟都会想,要是我们生活在这个地方该有多好!

比如,生活在有肥沃泥土的地方,生活在森林里,生活在沙漠里,生活在深山里……

可是,现实中,即便哥弟俩认为“出来散步真好”,也会说“可惜这儿什么也没有”。

是的,我们也常常这样认为,我们生活的地方什么也没有,每天走着同样的路,像书里那样感叹过,“唉,这里太普通了,真希望我们生活在别的地方”。

有人说,旅行就是从自己待腻的地方去看别人待腻的地方。如果我们每次都带着旅行的心态去散步,是不是都不一样了呢?

至少会像书中的弟弟一样,一路上,又充满好奇,又乐趣不断。

带着这样的心态去环视我们周遭的一切,我们不会再认为自己生活的地方什么也没有,况且那些看不见的东西,真的不存在吗?

看似什么也没有,可书中嗅觉灵敏的小狗每次都动静不小,直到要回家了还恋恋不舍地回头望。

再翻回封面,封底和封面是同一幅图画,而封底出现了一只小兔子。你还说这里没有兔子洞吗?

书中出现了足球,可自始至终踢足球的人都没有出现,会是谁呢?

看最后一页就明白了。

看完你还会认为这里什么也没有这里太普通了吗?

或许,在我们的脚下,有兔子洞,有暗河,有金矿,有……

对,绘本的倒数第二页,写着:“我们明天再来散步吧”。还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有瀑布,有火山,有草原,有河流,有飞禽走兽。

不在同一天,即使是同一条路,只要善于思考与发现,就会有不一样的景致。

今天散步时,有兔子洞,有暗河,有金矿……

明天散步时,将有可能遇到瀑布、火山、草原、河流、飞禽走兽……

如果散步时,孩子问我们,我们不要打断,不要急着赶路,而是耐心十足且爱意满满地回答所有的问题。

散步,不是简单地走多少步,而是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永远不要停止探索平凡生活中的趣味和诗意。这是《散步》和弟弟“大吴”教会我的。

看完这本书,我最想做的就是——牵着小恩的手,说一声:

走,去散步喽!

☑ 本文原创首发于♥公众号【小恩的书房】&♥今日头条【小恩的书房】,

转载或引用请私信获得授权。

《散步》读后感(五):《散步之歌》:如何为一本书创作一首主题曲

90后绘本新势力#大吴 #原创绘本“散步三部曲”先导MV《散步之歌》_

起源:岁月如歌

我在2018年完成了绘本《散步》,之后的两年里,又创作了续集:《游河》《露营》。“散步三部曲”完成后,我决定为它们写一首歌:既然已经用了几年、为之投入了这么多心血了,不妨再多一点点吧。而且我从小就喜欢散步,觉得“散步”绝对值得拥有一首歌。

当时,有一首备选的歌我很喜欢。那是十年前上高中的时候写的,是我学了吉他后第一次尝试写歌。我和朋友们把它的伴奏编好,去参加学校的歌唱比赛——那几乎是我们少年时期最隆重的记忆。我们在教室、走廊、排练的出租屋、海边……唱了无数遍。后来全班人都会唱了。

2010年6月 ·海边一日

歌词表达了对离别的惆怅和对过去的怀念,我也太不明白为啥要写这样的词——当时既(还)没有离别,也没有太怀念从前。差不多十年后,我渐渐懂了——因为“横亘在我们面前的,是日后沉重的人生与漫长的时间”。

犹豫再三,还是舍不得改动那首歌,决定另起炉灶。

其实以前我还写了不少歌,但因为不懂乐理,大部分都没有留下来。不过倒也不是特别遗憾,生活总不会给你所有你想要的东西。

2011年10月·武汉

“不干这一行”好多年了,重新拾起不免忐忑。新歌是从旋律开始,先确定了副歌部分,因为考虑到听众可能是孩子,所以不能太复杂,在简单的基础上最好能朗朗上口。有了副歌和整个结构,就可以慢慢琢磨主歌和歌词了。

就在那个周末,我回了一趟老家,和小伙伴们去海边的小岛上玩,在那里度过了一个晚上。可能正因为大家都是多年老友,时不时有种错觉,好像时间又回到了中学年代。

2020年7月·湛江

第二天中午,坐船离开时,突然发觉所谓“碧海蓝天”原来就是指眼前这一切:天是蓝的,海是绿的。破败的小岛在身后远去,前方是杂乱的城市和码头。以前我不太能欣赏这些平凡和庸常的风景,总觉得这个世界上还会有无数奇异和惊人的美景在等着我。现在呢,恰好相反。

就好比在这之前,我觉得“碧海蓝天”这样的词语很土很塑料,但彼时彼刻,我在渡轮上望向窗外,觉得这个词非常真实,并恰到好处。我忍不住感叹:这里真好!但在就当地工作和生活的同学马上反驳说不好,很容易就晒得黑黑的。

总之,仿佛被美好事物久久打动一般,回来后马上就把歌写好了。非常顺利。

制作:没有一个细节是容易的

歌写完,只是第一步。接下来难度最大的部分是关于伴奏的制作。

保底的方案是自己用吉他伴奏,再去录制。这是最朴素的方式,但效果未必理想。我还是想探索一下如何用比较专业的方式去制作一首歌。我在网上搜了一下相关的工作室,没有找到很靠谱的。这时,想到了老友密斯特蔡,十年前我们一起排练比赛,密斯特蔡负责吉他部分。我应该先问问他。

我把demo发给他——两星期后,收到了他发来的伴奏。伴奏很好听,虽然跟想象的不完全一样。如此高效的友情支持,我还能说什么呢。唯有尽可能把歌录好,不辜负这一番心意。

拿到伴奏后可以开始试唱了。其实在写这首歌之前,我就想好了要加入童声,并早早跟我姐说,请她的女儿稀稀一起合唱。所以接下来的主要工作是:我自己边练,边督促小朋友练习。

然而,任何“练习”都意味着重复、枯燥和不容易,尤其是对一个六七岁的小朋友来说。

大人和小孩的大型崩溃现场:

……总之那一个月太不容易了。

我在十一假期的时候去我姐家,并提前找好了当地的录音工作室。然而,录制当天,并没有想象中顺利。本以为练习了这么久,在最关键的时候应该是发挥最好的时候才对……但那天嗓子状态不佳,我尽力了。并过了很久才释怀:生活大部分时候都是演练,而真正的直播只有一次,谁又能保证这一次就是最理想的呢?

成品出来后,虽然不是那么完美,但总体还是满意的。这一个月来我们三个(我姐、稀稀和我)的努力没有白费。

后来我想,在状态不好的情况下能顺利录完,其实是因为本身就已经非常熟练:按平均5遍/天粗略算了一下,我在录音前就已经唱了大约150遍……看来有些事只要够努力还是可以达到的。但有些就不行了,比如音色。

虽然音色一般,好在我还有一个隐藏的技能——和音。大概是在上初中时发现自己这个天赋的,任何一首歌都能编排出和声,屡试不爽。这个小小的技能,这次起到了扬长避短的作用,为最终的成品加了分。

视频MV:台上三分钟,台下……许多功

歌出来后,我的责编很惊喜,并建议:如果“顺便”出一个视频就更好了。

我说尽量吧。这一次实在不想再麻烦太多人,所以决定用已有素材剪辑凑合一下——在过去几年,我积攒不少视频素材,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我的老朋友、初中同学兼舍友、视频爱好者李培丰帮忙拍摄的。虽然联系不多,但每次见面,我都请他帮我拍一些素材:

2017年10月·广州

2018年12月·深圳

2019年1月·香港

最早的素材拍摄于2016年。并不知道为什么开始要做这件事,但隐隐约约觉得将来有一天总会用得上这些素材。

其中,小演员那部分是在我的家人们的帮助下补拍的:2021年过年期间在老家和小侄子们散步,突然灵感来袭:为什么不让他们拍一段素材呢?!只要你愿意,生活处处是素材……

2021年2月·吴川

于是,大年初一的上午,我们(一群人)顶着烈日(是的,非常热),在旷野中行走了一上午,留下了几十秒珍贵的素材。

视频出来后,我的责编很惊喜,并建议:如果“顺便”再写一篇幕后的制作故事就更好了……

幕后的幕后:诗意和现实,浪漫与扎心

也许很多人会觉得搞创作是一件富有诗意且岁月静好的事情。事实上,创作和其它任何的工作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需要躬身力行的事。

而作为一个打工人,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利用下班后、休息日和假期完成的。在我看来,诗意只存在于作品中,而创作的过程则和浪漫无关——和邋遢、疲惫、劳损之类有关(当然,也有很多不可替代的兴奋和惊喜的时刻)。

总的来说,我反感和反对把创作这件事进行任何的美化和神秘化。

看作品就够了。

2014年·大学宿舍

我小时候的梦想是成为一个画家。现在呢,不仅成了一个(业余)画家,还成了一个小镇做题家、一个日常内卷患者、一个跃跃欲试的躺平青年……没有人逃得过时代的风暴,在这一点上我和其它年轻人没有任何不同。只好安慰自己:我要默默打工,然后惊艳所有人……

说起来,小时候的梦想也曾中断过好几年呢。后来很巧合地、几乎全凭自觉重新拾起:

在二十岁的某一天,突然觉得人生苦短,如果这辈子不去做一些喜欢或擅长的事情,实在太亏了。于是仿佛自救一般,在随波逐流中抓住了最后的那根稻草,紧紧握住,持续至今。

我想,人总要做一些真正喜欢和享受其中的事情,怕那最终没有结果也没关系。毕竟你年纪轻轻,还有什么可失去的呢。

end.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