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创新的起源读后感100字

创新的起源读后感100字

《创新的起源》是一本由马特·里德利(Matt Ridley)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页数:4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创新的起源》读后感(一):创新的起源

大体思想与『至下而上』相通,所以本书算是用于创新领域的『至少而上』

1、时势造英雄,乔布斯不发明iPhone,其它人肯定也会发明。就像电灯一样。

2、创新者推广创新非常难,常常不被接受。

3、大公司很难创新,因为即得利益

4、创新出于偶然,就像青霉素一样

5、创新是渐进的进程,是无数偶然的重组,而非突变

《创新的起源》读后感(二):创新的起源,是人类的好奇心和不满足

我看人类科技发展史常常会有情不自禁地感动,大概跟抖音上“十分钟看遍百大经典电影”的高频爽点视频有异曲同工之趣味。

广为流传的发明故事大多经过了成王败寇的放大加工

不断试错地曲折前行才是科技发展的基调

小微创新不断延展技术的边界

现有技术的跨界应用是“Disruptive innovation ”的源泉

持续降本不但造福了普罗大众也降低了技术门槛

这些又会带来持续小微创新的机会

没有一个类人猿,妈妈是猿,女儿就成了人

生物演化论又完美复刻在了科学进步史中

创新的驱动力从来不是“我要创新”,更不可能是“要我创新”

创新的动力源于人类的好奇心和不满足

——————————

商界人士写的创新类书目,总有将要改变全人类命运的激动人心

相比之下,科技界人士的文字,冷静克制得甚至有点儿消极

《创新的起源》读后感(三):科学技术创新的一点想法

先说下背景。

我毕业后同一家公司工作十年,我们公司我觉得是认真做事的,也能做出产品来,软件产品我们80%代码都是自己写。但是真正项目落地还是受制于人,并不是能做事的或者产品做得好就能拿到项目,去最终客户那边就知道,人家主要看资制,有资制的公司没有任何产品能力,但可以再外包剥一层皮,他们赚得比我们多多了。例如项目3块,资质公司2块,我们1块。这让实际干活的人不开心,但存在就合理,这是哲学,我们不能牢骚太盛,风物长宜放眼量。

另外有同学进去某资质国企两年了。天天忙,一个系统出了问题,开会几小时,讨论来讨论去,一层一层写报告分析问题原因,一个会解决问题的人没有,最终还是盯着丙方的人来搞定,或许就是登录某系统做个配置之类,比较简单丙方一个人搞定,但盯人的人可能有两个,实际丙方干活的人要加班,盯着的两个人陪着加班,然后问题解决后,再一层一层写报告说明解决方案写总结。表面看都忙。

资质这样的东西,可能就是想让体制内的人可以喝茶看报还能拿更好的退休待遇,这就是当下200万人考公热的真正原因。体制内的人也忙碌,但所谓的忙碌可能是应付领导的内卷。有人说现在公务员也不好当,但这都是相对前几年,也许仅仅是喝的茶不如之前高档了,也可能是内卷应付的事多了,实际上创造多少生产力发展,是否大多数的忙碌有没有意义只有当事人最清楚而已,但说不说又是另一回事了。况且再难混比10亿多老百姓过得都好,与之前的公务员日子比较是难混,与10亿普通大众比呢。

我是觉得,我们前些年一直增长,一是祖国人民的勤劳勇敢,一是受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的带动。后面肯定会增长没有错,但是可能我们难以有创新,难以有科技的突破了,自x_由x是创新之母,创新大多都是自下而上的,现在好多在项目中干活的人被割的厉害,哪有时间创新。无资质的却真正解决项目问题的中小企业的员工,拼尽全力养家糊口,怎么搞出小的创新,而好多地方一言堂的环境搞的现在国企内以及公务员这些聪明群体可能大都在忙着应付某某审查,某某领导检查之类。很多人都是知道问题的,但作为有立场的人,说的话代表阶级利益的,或许知道底层的问题但是不能说。短短一生,犬儒的精致主义或许最为幸福。

你看下大辽国,虽然上去的大领导,要么满口大炮,要么老年痴呆,但是人家下面的企业创新层出不穷,一直会刷新认知,谷歌,苹果,马斯克,这样的人在一言堂环境下估计就难以发挥了。另外看到国外有很多搞数学的,一辈子可能就在研究一个问题,这样的情况在我们这边行不通,搞人际关系才能拿到项目,可能早就被排挤了,可能孩子上不起学等等让你不得不去做些不喜欢的事情。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重视远远不够,希望还是从重视真正做项目,真正解决问题的人开始吧。

从和同事聊天内容总结出来,写得有点乱,我应该继续相信国运,热爱祖国。

《创新的起源》读后感(四):创新到底来自哪儿?

最近读到《创新的起源》,突然发现原来科技史或者说创新史,原来可以写的这么精彩又有条理。作为IT从业者,其实更能感受到这种创新的热潮。然而到底什么是其中的核心密码。到底创新是什么,怎样才能更好的创新。这些问题,相信读完此书,每个人都会得到一些启发。

于我而言,最吸引我的观点,是打破了我以前所认为的所有的创新者革命者都是天才的想象家;现实却是,创新者不是靠一个人去实现的英雄主义,而是靠站在前人的基础上实干出来的微小变革。想法对创新来说当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实现它,优化它。当我们身处创新的洪流里,想抓住一些关键的时间点、人物,当然是无可厚非,但是也要记住,他们不是从零开辟出来的,一定是有不断的延伸积累才产生了某个质变。从这点上来说,创新更像进化论。

书中作者提到,曾同时有21个人独立地将电灯泡发明了出来,4个人发明了电报,2个人发明了印刷机。这真是颠覆了我以前的认知!可是再仔细想想,却也有它的必然性。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创新性的发现是必然出现的,而这个出现点与莫个人看起来没有绝对的关系,即使不是A那么也会有B。这就有点儿像投资里,虽然大家没有提前商量好,但一定有很多人所选择的研究路径盈利方式思考价值观是相通的,从结果上看他们看起来是一样的,只是他们并未提前商量好。这大概就是殊途同归的含义。

那么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指导吗?其实更多的是破除一些思维的墙,以前我们以为创新是极少数天才才能做的事,其实不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作为其中的一环,可能你恰好是最后做出成果的那个人,但也很可能你只是做了一些小的改进。不管哪种,都是创新。

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和我最近的思考不谋而合。作者提到一个阿玛拉炒作周期(Amara hype cycle),这是用罗伊·阿玛拉(Roy Amara)的名字命名的,他首先指出:从长远来看我们低估了创新的影响,但是从短期来看我们高估了它的影响。带到生活中,对于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比如学习,比如健康,我们很容易放大一件事情短期带来的收益而忽略长期效益。这大概是由人的认知特点和社会环境所造成的影响而决定的。比如以2000年互联网泡沫为例,在那之前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人们迅速裹挟到这个赛道上而导致这个行业极速升温,最终在不到几年的时间就破灭了。这之后人们突然冷静下来,淘汰了大部分想要搭便车走捷径的人,留下了真正为用户带来价值的企业,因此整个行业又开始欣欣向荣起来,只是这次变得更加理性更加持久。作者还拍脑门给出了一个时间点,即人们一般容易对新技术出现的前十年的前景过于乐观,但对二十年之后的前景容易悲观,其实更加合理的预测是15年左右,某个新技术会发展到一个合理发展的进度。

以上只是本书众多令人眼前一亮的观点其中一二,还有更多的论述,包括创新更多是自下而上、更倾向于出自分散管理、创新不会造成失业,等等。作者贯穿不同领域的例子,以创新为线串联起一条明晰的有关创新的理论,读来更令人信服。

以上。

《创新的起源》读后感(五):科技创新,每个人都应该被科普

创新,作为这个时代的热词,被所有人挂在嘴边。但是,你知道创新的真相吗?科学技术的创新,又从何时开始?未来,我们该如何引领创新?

作为一位著名的科普作家,他通过这本书,带领我们一起揭开科技的重重迷雾,让我们走进创新,看完这本书,你会发现,创新一直存在,它改变着这个世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人类的历史,本身就是创新的历史。

石器时代的后半段,就是一个创新爆发的时代。复杂工具,比如最早的“斧子”,人们用于加热食物的石制工具,出现了飞镖、弓箭......甚至,科学家们在16万年前的人类洞穴里,发现了“细小石器”的使用。所谓“细小石器”,就是先从大块岩石上裁切下小片石头,接着进行塑形,然后用火加热,使它们更加锋利和坚硬。这样一套流程下来,做出的工具就从普通的石块变成了可以致命的投射武器。

这一时代也被称为“新石器时代”。这时候的人类发明了农业和畜牧业。人们开始种植大麦和小麦;驯化了山羊、绵羊、猪和牛的祖先。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也标志着人类的“生活资料”——食物、衣物、居住环境以及为此所需的工具生产方面有充分的保障。他们不仅仅是在适应自然,而是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工具的创新,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农业和畜牧业标志着人类进入农耕时代。这时候,生产力的发达,四大发明,使中华文明影响了世界。走过这段历史,我们来到了近现代。

爆发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煤炭、钢铁被加以创新运用。这时候,人类的生产力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顶峰。由此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革命到第三次工业革命——计算机革命,直到如今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科学和技术的创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20年前的你,能想象如今的生活吗?扫码支付、刷脸乘车、网络的发达,信息的爆炸式传递......仅仅通过微信这一个软件,可以为我们提供日常生活的一切:钱包、叫车、外卖、水电煤等生活费的支出。即使在当下,这也只是中国人的创新。在美国,需要下载5个不同的软件,才能实现。

这些,都改变着每个人的生活。我们都在享受科技创新带来的福利,同时,也要思考,未来,我们该怎样引领创新。关于创新,对于下一代,我们可以通过创新做些什么呢?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又如何度过。所有的创新都加速发展吗?

可能,你想说,这些都是科学家应该关心的事情,真的是这样吗?如今,中国正走在全世界科技创新的前列,每年,国家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科学研究。但是对于创新我们却知之甚少,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创新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

虽然是一篇科普文,但是还是非常值得一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