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长寿》读后感摘抄

《长寿》读后感摘抄

《长寿》是一本由[美] 大卫·辛克莱 / [美] 马修·拉普兰特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页数:2022-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长寿》读后感(一):《长寿》:怕衰老?就看看

今年中秋节后,我和孩子爸带着1岁多的孩子去养老院看望奶奶。才两年没见奶奶,就感觉奶奶老得很快,我猜想是换了环境的缘故。

进养老院前,奶奶一直是在子女家轮流住着的,那时还不显老,至少脸上看上去没那么可怕。如今将近90岁高龄,在养老院才两年的时间,衰老的速度仿佛快了许多。

无意中看到《长寿》这本书,书中有个观点说,衰老是一种可治愈的疾病。

老年生物学家戴维·杰姆斯(David Gems)写道:“所有我们对机体衰老的理解均指向了同一个重大的结论:衰老不是生命中无法避免的部分,而是一个‘具有广泛病理结果的疾病过程’。”按照这种思路,癌症、心脏病、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我们通常认为与衰老有关的疾病本身并不一定是疾病,而是一种更严重的疾病的症状。或者,更简单地说,甚至可能可以更具煽动性地说:衰老本身就是一种疾病。

奶奶进养老院前,也因急病或旧病复发,经历过N次的抢救,也被医院下过N次的病危通知。为给奶奶治病,那段抢救期间每天花费千元,有时甚至万元是常事,但几个叔伯家经济并不宽裕。抢救后,奶奶生活又一如既往该吃吃该喝喝。如此反复,这也是医学技术的进步,能够带病长寿。

如果说,衰老是一种可治愈的疾病。那么,在生活中,要怎么做,做什么可以治愈呢?

《长寿》给到的建议是坚持少吃。我从事衰老研究已经有25年,并且阅读了数以千计的科学论文,如果非要我给出一条建议,那我的建议就是:要想保持健康,活得尽可能长,你现在可以做的最靠谱的一件事就是——坚持少吃。

我自身的一段经历,也验证了少吃与不显老的关系。

有段时间,一日三餐,我吃的是杂粮粥粉。但从人体七大营养要素方面,食材比较全,量少,每包才35g。这是吃对了吃全了吃少了。

正好母亲来我这里小住一段时间,每次吃饭时,总是盯着我脸看,问我,“为啥不显老?在同龄人里。”

我想了想,跟同龄人餐桌上比,我家餐桌上就多了一包营养均衡的杂粮粥粉,或许是这个缘故。我自小不爱运动,最喜欢静坐着看书。不过可惜了,这杂粮粥粉停产了,我也跟着断粮了。

人,都会衰老。也正是因为看到奶奶衰老的速度之快,让我心里感到害怕,所以在看到《长寿》这本书时,结合自身经历,开始关注如何减缓衰老的速度。

《长寿》从三个角度——“衰老的科学原理”“如何实现长寿”“长寿时代的人生规划”出发,从根本上颠覆你的认知,改变你的思考方式,重塑你的行为轨迹。

作者用生动巧妙的手法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对未来的大胆设想,在这个愿景中,人类能够减缓或逆转衰老进程,过上更年轻、更健康、更长寿的生活。

《长寿》读后感(二):我们如何能做到长寿?《长寿》告诉你

自古以来,无数先辈在安居乐业之后考虑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如果能够长生不老,古人试图通过寻找各种灵丹妙药,炼制仙丹以保生命的无限延长、还有那孙猴子吃蟠桃的故事流传;国外则是各种神话故事比如喝神酒、吃金苹果等等。那到了现代追求长寿的秘诀又成为什么了呢?

哈佛医学院遗传学教授大卫·辛克莱在其新书《长寿》中通过细胞生物学研究,了解人体衰老过程,惊奇地发现原来衰老也是一种疾病。在这一理念下,他进一步整理研究材料带领我一一解析长寿的方法。

你相信衰老是一种疾病吗?中国古人相信生老病死乃生命之发展的进程,每个人都无法逃脱,生理机能的衰老在很多人看来不过是生命的演化。但在辛克莱教授及其同侪眼里,衰老是一种疾病。

老年生物学家杰姆斯就曾公开地表示:“衰老不是生命中无法避免的部分,而是一个具有广泛病理结果的疾病过程。”

但这样具有极强颠覆力的观点起初怎能被一线的医生和社会大众所接受呢?辛克莱用激烈的语调反驳着那些孤立地将衰老和疾病分开的论述,这种论述混淆了一个关于我们如何到达生命终点的真理:弄清楚一个人为什么从悬崖上掉下来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弄清楚是什么把那个人带到了悬崖边上——是衰老

辛克莱教授通过人体机能实例来证明自己的说法。运动员其生涯黄金期基本上都是在25—30岁之间,极少数有人能在40岁以后参加高强度的橄榄球、中长跑比赛保持自己的巅峰水平;还用一些小测试比如坐立测试,看看双腿交叉赤脚坐地上的你是否可以快速前倾起身;还有皮肤的变化,皱纹早生,发黑等等;身体恢复能力减弱变慢,这些都被我们认为是正常的事情,在今天不得不重新思考。

我们现在常常说冻龄美人,那些一直不显老的五六十岁明星,这些人实则正是在用各种各样的对抗衰老,身体表征没有给人一种那个年龄段的衰老迹象,这些也确实是值得我们去思索一番。而许多明星公布的保持不老的秘诀与教授所提的基本相同。

第一就是科学禁食。我们朋友之间常常开玩笑,人体摄入能量守恒,总量是一定的,谁先吃完谁先走。科学禁食可以在保证我们身体正常所需能量满足的情况下,能够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其它事情上,适当的饥饿感也可以保持头脑清醒,不犯困,好处多多。

第二就是合理补充蛋氨酸,尽可能从植物蛋白质中获取。我们普遍的认知是氨基酸是构成人体每种蛋白质的有机化合物,人体有九种必需的氨基酸不能自己制造。于是许多人试图通过补充食肉动物蛋白来满足身体所需,在实际的科研发现中,植物性蛋白质虽含量较低,但依然能满足人体所需,足以让我们活下去。

第三就是运动了,这种运动不是马拉松那种高强度的运动,而是每天十分钟左右的基本运动,不必过高的心率,也不用高强度。

第四就是适度改变体温,让自己身体去到一个陌生的温度环境,或冷或热,激活体内产生棕色脂肪的基因,让身体更健康。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吧,远离那些对人体有害的环境,抽烟的、辐射的、污染高的等等,哎这一看大多数能改变的就是内在了,外在嘛,那就多赚点钱去给自己打造健康环境。不过这些看着太违背人体欲望了,这复杂的世界很难容下这么纯净的人的。

《长寿》读后感(三):活过100岁,将是下个世纪普遍现象,来了解些长寿的理论和实践吧

看到这本书的人都能够活到22世纪,都能超过100岁。是不是很兴奋,是不是很开心?是不是会产生怀疑? 距离22世纪还有78年的时间,即使现在30岁,到了22世纪,年龄也都超过了100岁,如果现在年龄更大,那到22世纪不就是一百三四十岁了吗?是痴人说梦?是胡言乱语?还是有着科学的根据?

大卫·辛克莱,哈佛大学遗传学教授,因发现了能够延缓衰老的物质而蜚声学术界 。他用大量的科学实验数据,用他所构建出的理论,用这样一本关于他理论的书籍《长寿》,来回答着人类最为关心的寿命问题。

现在全球的平均寿命已经超过了70岁,而在很多长寿国家已经接近于80岁,而且这个数字还不断的在提升着,在过去几十年,这种方向性一种没有变化,这得利于公共卫生体系及医疗体系的不断进步。

那么人类到底能够活到多少岁?人类的寿命是否有极限呢?而极限又在哪里呢?是否真的可以长生不死?这一定是所有人都极为关心的问题。在过去和现有,很多人的认知体系中,120岁是一个坎儿。这不但是各种文献中经常提到的数字,更是以我们的细胞分裂次数而计算出来的结果,并且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活过120岁的人都是个例,而且也不会超过太多。

那么这一数字是真实存在的吗?辛克莱通过大量在鼠类身上的科学实验,寻找到了能够缩短或延长寿命的方法,而所谓的细胞分裂次数也并没有这种严格上的限制,他也能够让实验室的寿命大幅度延长。所以他得出的结论就是:人类的寿命必然不受这一限制,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人类的生命会有着一个最后的终点。

既然人类的寿命是可以无限延长的,那么我们怎样来实现这一过程呢?在作者的认知体系之中,衰老其实是一种疾病。人类最终都是死于各种各样因衰老带来的并发症。那么怎样通过医疗的手段延缓衰老就成了科学家所急需研究的问题,而这也必然是未来人类寿命研究的方向。

可是现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但人类的寿命在不断的延长确是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未来还会有着更长久的寿命,关于衰老的研究一定也就会越来越普及。

当然,长寿也会伴随着一系列的其他问题,比如地球承载能力,这也是这本书《长寿》所讨论的。随着寿命的增长,地球的人口数量将急剧增多,我们地球是否能够承受如此的人口增长呢?辛克莱是持乐观态度的。

历史上,随着地球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这种担心也从来没有停止过,但在对于地球承载能力的分析中,往往都有以自然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往往把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把人类的聪明才智排除在外。但就是人类自身不断的成就着人类的发展,过去是这样,未来也依然延续这一样的路径。长寿不会成为地球的负担,反而是一个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书中也提出了很多关于长寿的建议和方式,一个遗传学家能够给我们提供的建议也一定非常有参考价值。 想长寿嘛?想了解怎样长寿呢?想一直坚持着活到下个世纪吗?那么就来阅读一下这本书,借用书中的观点,来为我们自己增强长寿的信心和技巧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