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这不是一本艺术书读后感锦集

这不是一本艺术书读后感锦集

《这不是一本艺术书》是一本由[英] 马里恩·杜查斯(Marion Deuchars)著作,后浪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不是一本艺术书》读后感(一):艺术家的游戏是最好的艺术启蒙

现在,家长越来越重视培养孩子的艺术特长了,我身边的很多妈妈都给孩子报了美术班,我看到的是孩子带回来的一幅幅作品,也许叫复制品就确切些。 这就是艺术吗?不,这不是艺术的样子,艺术启蒙更不该是这样子。 法国的《对母育学校的方向指导》指出,活动中,幼儿接触不同物质,尝试不同的技术,可以增加感觉的机会,发展创造性想象。 这也是《这不是一本艺术书》传递给我们的理念。 它从绘画、颜色、形状等7个方面,让孩子参与到艺术创作活动中,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让孩子喜欢上“涂一涂”“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的玩耍中爱上艺术。 它的作者马里恩·杜查斯,是英国黄铅笔创意大奖、英国博物馆插画奖得主,她的设计,还出现在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成立50周年的邮票上,我们可以说,《这不是一本艺术书》是顶级艺术家送给孩子的艺术启蒙书。 1.马里恩·杜查斯说,试着给他们空间和材料,尽量不过多地“教”他们,而是给予他们许多鼓励和温和的建议。 《这不是一本艺术书》里,首先向我们展示了创作的丰富材料,我们的孩子会通过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等,调动多种感官来认识这些材料,使他们的感知能力更敏锐;在利用这些材料创作的过程中,使他的动手实践能力、表现审美力得到提高,这凸显出材料作为体现艺术作品灵魂的载体的重要作用。 在书里,我们找不到艺术家的专业讲授,映入我们眼睛的是和孩子的各种玩,还有玩中的一些小提醒或者小建议,让孩子玩得更快乐。 2.艺术有趣的部分是“创作艺术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艺术品。 维克多.罗恩菲德在《你的孩子和他的艺术》中有段话: “ 过分强调最终结果,可能会忽略创作本身的重要性。我们必须牢记:孩子并不是为了最终作品而参与艺术创作的,他只是为了自我表达而已。我们还需谨记:孩子创作的目的不是要成为艺术家。相反,无论我们如何定义作品的“美”与“丑”,那都是见证孩子成长的一种重要方式。 但在艺术启蒙中,不论是课程还是教材,甚至不惜以模仿的手段,让“作品”呈现出好看的效。重结果,轻过程,导致孩子缺少了体验,没有了和纸、笔等相处的愉快感。 而《这不是一本艺术书》充分调动起孩子的积极,释放出孩子想涂想画想动手的天性,让他们体验沉浸其中的快乐。 比如一条线画到底中, 它以提问的方式“你能用一根线条画一幅画吗”,来向孩子挑战,孩子会跃跃欲试,而此时“画的时候笔绝对不能离开纸”的善意提醒,让孩子萌生出证明“我一定行”的行动。 在目标设计上,遵循由简入难、由浅入深的层次规律,在“跳一跳、够得着”中,逐渐完成了孩子完成了自由创作。 在这个过程中,它没有根据结果提任何要求,只是让孩子依照自己的意愿去画一画,留下的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高高兴兴地“想画就画”,培养孩子对艺术的兴趣,在探索中去体验“创作”,没有了“仿照”的困难,提高了“创作”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在这个过程中,《这不是一本书》始终以玩的形式来吸引孩子。 比如,铅笔拓印中, 妈妈们在小时候都玩过拓印的游戏吗?我小时候就常和小伙伴们玩,那时候,手里有个五分的钢镚,忍不住拿出来看了又看,也不知道那个小伙伴提出了印出来的主意,于是,我们的本皮上,就出现了铅笔拓印、粉笔拓印、蜡笔拓印等花花绿绿的五分硬币,在这种自我萌发的拓印中,我们找到了乐趣,后来,我们又找了不同的材料——瓶盖、药盒等等,现在回忆起来还是美美的滋味。 当我发现这也是艺术启蒙的一种形式时,我忍不住有想动笔的冲动,这也许就是过程的功效吧。 《这不是一本艺术书》为了让拓印时更容易,给了一个小建议“用胶带固定”;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多视觉上的美感,还加入了鱼、鸟等拓印框……过程的简单化和操作中的美化,使孩子玩得兴趣盎然。 再比如 3D幻影手,也很好玩,先画出手的轮廓,然后用毡头笔,从左到右画直线,在手的轮廓处改画曲线就可以了。 3.中国美术学院原副院长宋建明所言,“全书似乎内容随意,轻松活泼,实则结构严谨” 在进行艺术启蒙中,颜色起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就以颜色为例来看它的系统性,以色环为引导来看颜色——原色、次生色、复合色,这些是艺术启蒙不可或缺的部分;怎样通过调配混合原色,调配出次生色;认识互补色并运用互补色来画物;又借助颜色识物;用颜色来表达感觉即冷暖色调的认识;又尝试色彩组合及用色彩来表达情绪……在玩中,使孩子建立起颜色的认识体系,一步步了解用色的规律,使幼儿形象思维、感知能力、个人创造力、审美水平等得到有效的提升,使幼儿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的激发。 《这不是一本艺术书》通过50多种引导性的艺术活动,运用铅笔、纸等一系列简单的材料,“把造型艺术所涉及到的基本知识,领域和技法都在“玩”中加以呈现”,让孩子跟着艺术家在“玩中学艺术。”,在玩中进行艺术启蒙。 艺术启蒙的关键不在于孩子出了多少成品,而在于孩子对艺术萌生出的兴趣,在于在画的过程中得到的乐趣……这些都在《这不是一本艺术书》中;如果没有美术基础,也不要恐慌,那些简练的语言和明晰的步骤,使每个妈妈都能在书的指导下完成对孩子的艺术启蒙。

《这不是一本艺术书》读后感(二):专业而良好的艺术启蒙究竟是怎样的,目标是什么?

前几天出门,碰到邻居家快两岁多的宝宝拿着一幅画回家,那幅“抽象派”涂鸦究竟是什么实在难猜,可宝宝小脸儿上洋溢的开心自信很有感染力。 这么小的宝宝就已经“奔波”在早教课的路上,让人感慨。艺术启蒙固然重要,专业而良好的艺术启蒙到底是怎样的? 艺术家科里塔•肯特说:玩就是工作,工作就是玩。英国“D&AD黄铅笔”大奖得主经典之作《这不是一本艺术书》,全面展现了在玩耍中体验艺术的丰富和有趣。 作者马里恩·杜查斯,国际著名插画师。2011年至今,共创作了8本童书,其中处女作《让我们创作伟大的艺术》畅销全球30万册。各类图书和广告设计作品先后获得了全球年度创意与设计大奖“D&AD黄铅笔奖”插画设计奖金奖、纽约艺术指导协会(ADC)国际设计奖金奖和银奖、英国插画界荣誉V&A博物馆插画奖。 对于语言功能还处于发展中的幼儿,绘画和手工游戏是他的感受世界,表达情绪的重要途径。作者将绘画、色彩、形状、颜料、纸张、印画和图案等7大艺术主题,融入到从简单模仿到自由创作的游戏中,充分考虑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让他们在玩耍中培养对艺术的兴趣和创作灵感。 观察、体会、表达,将想象具体化 婴幼儿对所有事物都充满好奇,喜欢探索和模仿。所以,当宝宝抓起笔并尝试模仿大人写字的样子,画出一道道曲线,就已经在接触“艺术”了,因为艺术的起步是线条。 这本书第一部分绘画,从各种长度、走向、笔触的线条开始,让读者在随意涂抹中发现一个个“意外”的效果,体会自由的乐趣。然后逐步过渡到浓淡、阴影、拓印等。

绘本故事中常常以颜色表达情绪或营造氛围,实现了文字难以传达的效果。比如用大面积的红色表达愤怒,蓝色表达宁静等。孩子对颜色的认知,更多与感受相关联。 在第二章颜色,作者设计了“色彩和情绪”的游戏,启发孩子将不同颜色带来的感受画出来。启发孩子通过绘画讲述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当孩子慢慢学会有意识地用色彩、形状表达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和情绪,他们独有的想象世界也随之展现和发展。 自由创作,开启小朋友的自信之门 书中的游戏设计,大都体现了自由创作的宗旨。用颜料吹一个怪兽,用简单的形状搭建自己的想象世界,用排列组合的方式制作有趣的镶嵌图案……这些游戏老少咸宜,很适合父母和孩子一起玩。

每个人每次游戏都会呈现不同的效果,每种效果都有不同的“解读”,父母可以聆听、观察孩子表现出来的内在世界,并与孩子分享自己的内在世界,通过交流分享,增进亲子间的依恋关系,孩子与父母越亲近,就越自信,内心也越安定。 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孩子3岁后,进入逻辑思维的敏感期。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指对事物的观察比较、分析判断、归类总结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举一反三能力等。 书里包含的图形的对称、排列、组合、三维立体,及视觉错幻等基础数理知识,以绘画和剪纸等手工方式,让孩子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直观感知这些抽象概念,体会和理解数理知识,拓宽思维的灵活性。 比如剪纸人

连续图案

镶嵌图案

艺术启蒙的重点并非画画或手工的结果,而是让孩子能充分表达自我,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这不是一本艺术书》为孩子们感受世界,表达情绪及内心提供了轻松丰富的选择。

《这不是一本艺术书》读后感(三):有了这本书,人人都可以是是大艺术家|《这不是一本艺术书》

“一个人创作出来的东西,有另一个人喜欢,这就是艺术。”当我第一次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愣了一下,随后内心感到非常欣慰。

我经常会写一些东西,有时候是短篇的小说,有时候是生活中的感悟随笔,也会画一些风景照。虽说大多数时候只是自娱自乐,但内心或多或少会有一点期待——如果读到的人能够喜欢会多好,那我们将是以文字或画为媒介,进行了一场特别的对话。可是这样想的时候,心里也会有更多的期待,为了能够博得喜欢而写出来的东西,会违背自己的初衷。

当我为这件事苦恼不堪的时候,这句话解开了我的心结——“一个人创作出来的东西,有另一个人喜欢,这就是艺术。”我如释重负。写东西的人是在做一件事——替别人表达,同时,也是在忠于自己。

所以说,艺术创作并没有那么遥不可及,甚至就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依然记得小时候,因为家里条件并不富裕,但是妈妈又是一个喜欢为生活增添乐趣的人。当时家里有一个纯白的门帘,没有任何图案。妈妈觉得太单调,就用针线在门帘上绣出一个悟空的图案。全家人都很欣喜。妈妈和小姨还会用彩色的纸带折出一朵朵好看的玫瑰花束。这段有趣的经历带给我很多艺术启蒙。因此会很感谢这段日子,在生活中可以教会人很多。

艺术来源于生活,童年时期的这段经历给了我很多创作的灵感。直到我看到这本书,才发现,原来艺术还可以这么玩。《这不是一本艺术书》作者马里恩·杜查斯,出生于英国苏格兰,她还是一位国际上享有盛名并屡获殊荣的插画师和童书作家。她的插画风格独树一帜,风格鲜明、生动有趣。她的作品曾获得多项国际奖项。这本书可以跟随马里恩一起进入线条、色彩、形状、颜料、纸张、印画和图案的世界,开启一段奇妙的艺术游戏之旅。这本书也经常带给我很多上课的灵感,甚至是在纸上乱涂乱画,也可以纵情挥洒创作激情!如果你喜欢艺术,又不知从何开始,这本书就是为你准备的!

一、一本可以跟艺术家互动的游戏书

这是一本可以跟艺术家互动的游戏书,看似简单的游戏背后是满满的创意。在艺术家眼里任何图形、线条、颜色都可以创作出让人惊喜的作品。有了这本书,你也可以跟艺术家一样绘制自己的专属艺术作品。

在色彩和情绪的游戏中,每种颜色都可以画一个图案来表达它带给你的感受。艺术家说,蓝色带给他波澜壮阔的感觉,于是他用蓝色画出了翻滚的曲线,看起来像是波涛汹涌的海洋。红色带给他激烈的奋发向上的感觉,于是他用红色画出了像太阳光一样的折线,强烈又浓郁,像光照耀生命,又像迸发的火焰,点燃人的激情。黄色带给他平静的感觉,于是他用黄色画出了平静的横线,像是风平浪静的湖面,微风吹拂,泛起阵阵涟漪,湖面上是金光灿灿的粼粼波光,这样的景象会让人内心十分平和,幸福感倍增。

所以,在色彩和情绪的游戏中,你看到其他的颜色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不需要用文字来表达,用简单的不同颜色线条和图案就能将情绪表达的淋漓尽致。这就是艺术的魅力。红色、黄色、绿色……都是用来表达感受的好工具。

二、总有一种你感兴趣的材料

书中介绍了很多种不同材料的使用方法,常见的铅笔、颜料、水彩、纸张、滚筒、毡头笔、墨水、剪刀,这些东西都很常见,却可以创作出不同的艺术奇迹。创作方式也各有不同,运用绘画、颜色、形状、颜料、纸张、印画、图案也可以有不同的表达。

例如在空中走钢丝的小绘画游戏中,请画出此时此刻,你最想让谁走钢丝?这个人在你的生命中占有怎样的比重?你们之间发过什么有趣的事情抑或是让人难忘的事情。

空中走钢丝可以是滑稽的,可以是孩子心中最要好的朋友。空中钢丝也可以是危险的,这时候可能是孩子不能处理好的人际关系,难以打开的心结。空中钢丝也可以是无奈的,孩子自己站在钢丝上,进退两难,内心焦虑和无助。所以一个简单的小游戏背后,却有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纸张的玩法中,可以利用废旧报纸、书籍,制作报纸人、梦想板。报纸人的制作会用到旧报纸、剪刀、胶棒、白纸。用报纸制作的人,可以有性别、性格、脾气、口头禅,这些内容会让报纸人有了灵魂,这就涉及到心理学中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性别界定等课题,让课堂更有趣。梦想板的制作也很有趣,从旧书上剪下图案粘贴在白纸上,制作自己的梦想板可以为自己赋能,有面对未来的勇气和力量,也会有更多坚持自己,实现自我价值的动力。

因此,总有一种方式可以打动你。

三、艺术创作原来如此简单

这是一本造型艺术启蒙读物,这本书不仅对儿童有启蒙价值,对成年人认识造型艺术和提升艺术兴趣也很有意义。从表面上看,全书似内容随意、轻松活泼,实则结构严谨,知识面广。作者把造型艺术所涉及的基本知识、领域、技法都在“玩”中加以呈现,这符合视觉审美和造型艺术培养能力的规律。这是中国美术学院原副院长、色彩研究所所长宋建明对这本书的评价。非常客观地评价了书的内容。

艺术创作其实没有想象的那样复杂,跟多时候灵感的来临也很需要一种方式的记录。这时候,拿起身边的任意一种工具,都可以创作出让人惊喜的作品。

《这不是一本艺术书》读后感(四):艺术熏陶不求人:一本书,为你打造独特的艺术启蒙

不知道广大的家长们有没有这样的体会,现在的很多美术班,他们的创意,初看让人惊奇,看多了其实多有雷同。不管是市面上特别火爆的某某美术AI课,还是线下的美术启蒙课,很多孩子们的收获,往往就是每次课后的几幅作品而已。要说他们的整个思维到底有没有变化,还未可知。

这可愁坏了很多家长。走正规的学院派美术路线,从小让孩子学素描,这是一条路,但更多的家长,其实不过就是想通过启蒙的形式,让孩子多些感悟美的能力。如果是抱着这样的目的,不如我们换一下思路。

现如今市面上的各种书籍琳琅满目,我们可以找到很多有用的素材,在家里,就能给孩子启蒙。

在我最近看到的书中,由浪花朵朵引进的童书《这不是一本艺术书》,称得上最佳。整本书很厚,大开本,但并不笨重。它的作者是英国著名插画师马里恩·杜查斯。

马里恩·杜查斯到底有多有名呢?他的处女作《让我们创作伟大的艺术》畅销全球30万册,并获得了“D&AD黄铅笔奖”插画设计奖金奖,除此之外,他获得的纽约艺术指导协会(ADC)国际设计奖金奖和银奖,以及英国插画界荣誉V&A博物馆插画奖也都是非常有含金量的奖项。

2-1:浓郁的个人特色

迄今为止,马里恩·杜查斯创作的8本童书,每一本都饱含浓郁的个人特色。就拿今天我们要说的这本《这不是一本艺术书》,它的内页,实际上很空。实际上,孩子们是可以直接在这本书的空白处作画的。

马里恩·杜查斯在这本书的开篇,简单地介绍了艺术创作的常用材料。如果你打算让孩子在家里进行艺术启蒙,完全可以跟着马里恩·杜查斯提供的材料,把这些工具准备齐全就完全够用了。相比较下来,真的是很省钱了。

2-2:游戏沉浸般的艺术体验

整本书,作者从绘画、色彩、形状、颜料、纸张、印画、和图案等七个主题,为我们提供了50种充满创意的艺术游戏。这里没有繁杂的理论指导,只有简单而富有创意的示范。孩子们可以轻松上手,直接在书上作画。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体会到线条的变化、镶嵌的复杂、艺术的表达。

马里恩·杜查斯的这本《这不是一本艺术书》内页中的文字,全部都是手写体。我们的翻译,也是参照作者的风格,把这一特色,做了重点的保留。她把高高在上的艺术,化为小孩子可以玩乐的涂抹游戏,这真的是富有创意。

从简单到相对的复杂,《这不是一本艺术书》循序渐进,孩子们可以从模仿开始,逐渐走向自由的创作。一旦孩子们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他就会在此拥有更多的自信。这种自信,会推动他继续向更深邃的艺术领域探索。

2-3:构建自己的艺术语言

我们的孩子,甚至是很多专门学习绘画的孩子,他们往往更善于模仿,却疏于创造。这跟我们当下的教育模式有关。《这不是一本艺术书》看似不羁,但对于我们国内的美术教育来说,却是一个很有益的补充。

哪怕是孩子们不知道要画什么,也可以跟随着《这不是一本艺术书》从最基础的线条、形状去开始。慢慢的,孩子们就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进而构建出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

当孩子们能够学着用画画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那么,一切启蒙的目的,也都相应达到了。

再深入来看,《这不是一本艺术书》其实并不简单。它包罗万象,很多基础的数理知识,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颇为直观的呈现。潜移默化中,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以及空间想象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这不是一本艺术书》,它给我们一个走进艺术的机会,哪怕是从来没有了解过艺术的成年人,他也可以通过这本书的亲子阅读,来形成一种艺术的思考。

简单的线条,构造出复杂的世界。这原理本是人人都知道的,但艺术早已被奉上神坛,又有谁敢不经意间给自己封神呢?

但实际上,在使用《这不是一本艺术书》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惊叹于自己的艺术表现力,它是那么突出,却又隐藏了这许多年。

是马里恩·杜查斯把它们激发出来,我们真的可以在亲子互动的过程中,重新地定义自己的艺术创造。

总之,艺术熏陶不求人,《这不是一本艺术书》就足够让你,发现自己的艺术才华。

《这不是一本艺术书》读后感(五):《这不是一本艺术书》:让孩子爱上绘画这门心灵语言

小孩子都喜欢写写画画,为了释放孩子的这种天性,也为了让孩子沾染一下“艺术细菌”,我早早的就把绘画课给孩子安排上了。对,就是现在很火爆的线上AI美术课,课程费便宜,还能随时想学就能学,很爽快就掏了钱。刚开始上课时,孩子也饶有兴趣,跟着老师的节奏写写画画,每完成一课就颇有成就感。

但是时间长了,我感觉不对劲了。

首先,这些线上课程,因为是提前录制好的,每一节课的套路都一样,孩子渐渐觉得乏味没兴趣;其次,美术课的每节课之间没有任何过度和衔接,老师不会做课程回顾,也不会引导小朋友进行递进式学习,每堂课的唯一目的就是根据老师的指导一笔一划的完成作品。

这可不像一点艺术的样子!倒像是小时候抄写课文,老师让一篇课本抄十遍,累到手指抽搐。记倒是记住了,却根本不理解,也没兴趣。我发现孩子上了一段线上美术课,就是这种状态,根据课程依葫芦画瓢,提高审美了吗?提高艺术修养了吗? 看着孩子画的“印象派”作品,我也是一脸懵。

于是只好线上线下同时进行。我买了一些艺术启蒙书,包括这本《这不是一本艺术书》。最初只是想让孩子在书本上写写画画,没想到这本书却给了我很大的惊喜。

这本书的作者是国际著名插画师马里恩·杜查斯,获得过多项国际设计大奖,享誉国内外。这位大师的座右铭是:“玩就是工作,工作就是玩。”自己的工作都能如此有趣,更何况是给孩子设计的书本呢! 个人感觉这本书主要有几下几个特点,让人爱不释手。

创作一幅画肯定要从最基本的点、线、面开始着手,然后再逐渐进行形状、颜色的绘制。但是孩子的美术课程中,很少有专门的课程单独讲述点、线、面的。这是因为从传统的认知上,这些内容不仅简单,而且枯燥无味,难以吸引孩子。马里恩·杜查斯却告诉你并非如此,越简单的东西反而越有创作空间,越基础的东西越有趣。

看看这本书里,铅笔线条能创造出什么东西?

再用有颜色的画笔涂一涂:

再来几个色块随意进行组合:

是不是立马感觉到脑洞大开?看似简单的线条就能创造出这么具有艺术感的作品。

因为简单好上手,孩子对点、线、面的学习特别感兴趣,跟着涂涂画画了好几张纸,不经意间就完成了基本功的训练。

好的书本就是这样润物细无声,在细枝末节中蕴藏大智慧。

孩子学习美术课的时候,都是跟着老师逐步按部就班进行的,孩子很少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很难锻炼到孩子的想象力,如果完全给孩子一张白纸,孩子又不知道如何下手,自然也学不到什么。最好的办法就像这本书里这样:

作者给孩子创造了绘画场景,引导孩子思考和想象,再留给孩子足够的发挥空间。试一试你就会发现,孩子会给你意料不到的惊喜,下面这两张是我家娃画的,我家娃不到四岁,在这之前,我完全不知道她对蝴蝶结、坚果开口器会有这么深刻的记忆,还能把它们画出来。

美术本身就是一项博大精深的学科,有很多专业的名词,专业的工具,专业的技法等。为了让孩子对美术对基本的认知,作者画出了美术创作需要的基本工具:

以及基本的三原色和混色远离:

还有经典的指印法、印染法、吹画:

这些技法,能够让艺术和生活充分融合在一起,让孩子学会从生活中认识艺术,不仅能锻炼个人的审美,还能提高动手能力,既专业又有趣!

不得不说,这是一本十分懂孩子的书,对于孩子来说,好玩才是最大的乐趣。

孩子的内心世界总是丰富多彩,对于大人来说,又是神秘莫测的。心理咨询学学家布拉夫曼博士经过十几年的临床儿童心理研究发现,很多孩子会用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与世界沟通。绘画就像是孩子的心灵语言,而这本书就能让孩子在艺术创作中感受到表达的自由和畅快。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