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使女的故事读后感100字

使女的故事读后感100字

《使女的故事》是一本由[加拿大]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35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使女的故事》读后感(一):希望故事的结尾,女主逃向了光明。

断断续续读完了这本《使女的故事》,这个故事,希望永远只是个虚构的故事。从开头到结束,里边各色的女士,都没有任何的真实,当然,这是这个故事所讲述的背景下,女士的待遇。里边写道各位使女,名称,对,不是名字,都是同一个格式,奥芙XXX,而英文的表述,就是,Of XXX,从属,一位人,却是从属。希望故事的结尾,女主逃向了光明。

《使女的故事》读后感(二):它已经在世界各地曾发生过,担心它多久会在我们这里真实发生

喜欢Atwood 对于细节的描述——关于想念指甲油涂上脚趾的感觉、关于用黄油涂满脸颊皮肤被湿润的触感、关于手指触摸一朵已然衰败的水仙花的温度,每一次都描写得如此具体而鲜活,真实却遥远,成了基列国使女求之不得的欲望。这本小说读完有些“余音缭绕”的刺痛感,一是出于文字的力量,克制却饱含情绪,在某一不经意的时刻倾涌而出;二是时不时看到当下荒诞的新闻,诸如“要减少对独立女性的宣传”、“对婚育旺盛期女性出硬招出实招”,担心这部小说会在多近的未来成为我们这片国土上的纪实文学。祈祷不要。

《使女的故事》读后感(三):极致的压迫,无尽的警醒

反乌托邦的作品并不罕见,但它真正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把重点放在了女性身上。

女性主义毫无疑问滥觞自人文主义,不过真正普遍的女性觉醒产生于18世纪。在英国,工业化生产引发了传统男外女内的劳动分工模式巨变,女性由于其内在的细致等因素在用工市场上比男性更为抢手。但时至今日,尽管有很多质疑,仍然存在明显的男女区别对待的情况,男尊女卑观念仍然受众广泛。

好在,今天的女性相比于以往,其权利和地位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但,这样就够了吗?世界上已经不存在值得警惕的女性压迫了吗?女性目前所拥有的权利已是注定了吗?女性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了吗?

三十五年前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使女的故事》中给我我们些许方向…

《使女的故事》读后感(四):使女的故事+证言。。。

终于抽空读完这套被很多大v推崇的书籍。。。

作者讲述了一众女性们被安置在了“基列国”这样一个理想男权乌托邦社会后的日常琐碎生活,以及“基列国”是如何慢慢内部瓦解,最终走向被剿灭的故事。。。

故事很简单,情节很生动、很逼真(毛骨悚然),可不知为何,个人对“反乌托邦式”的书籍总不那么感冒。。。

推翻现有满目疮痍的政权,以“信仰”之名建立“美好家园”。。。“美好家园”势必存在着极尽地压迫和过度享受。。。极度的社会不平衡,必然走向灭亡,可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又在哪呢?每位作者都没有交代,嘎然而止。。。

改变还不如不改变的结局总令人唏嘘不已。。。[叹气][叹气][叹气]

《使女的故事》读后感(五):Nolite te bastardes carborundorum.

想到19年的x事件还有今年寒假。其实一直都是这样。作者曾说过本书描绘的只是自己见闻的一切,并不是自己有多么的扭曲balabala。越来越觉得基列是异常的压抑,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人民也会逾越规矩去证明自己的存在,就像文中所说:可以没有性但是没有爱就什么都不是。

对于大主教们来说,所做的只是隐藏自己逾矩的行为便可,但也难免逃出被体制制裁的结局。这种情况是基于舆论没有得到控制,人员没有得到限制并且与执政者不处在同一战线的情况之下。在现实中主教夫人或许会更加通情达理去忍受使女的存在。正因“人的适应性真是不可思议,只要有些许补偿,对什么都能习以为常。”

或许在现在女性的地位正在不断的上升,但是在许多地方仍然深受荼毒。其实也不仅是女性,弱小的人都一样,正如标题所说:不能让那些杂种骑在我们身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