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清醒地睡》的读后感大全

《清醒地睡》的读后感大全

《清醒地睡》是一本由[美] 杨定一著作,华龄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16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清醒地睡》读后感(一):一切都好,一切刚刚好

饮食、运动、睡眠,是获得身心健康的三种方式。 饮食、运动我们都可以做到,但是睡眠就由不得我们了。 拿破仑说:纵使给我世间所有的王位,我也不与之交换睡眠。 这种想法不仅拿破仑有,很多人都会有。 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如今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越来越大,睡个好觉成了很多人的一件奢侈品。 睡眠,不仅可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延缓衰老,还可以疗愈身心。 杨定一博士在《清醒地睡》一书中告诉我们,无梦的深睡可以保证我们的身心健康,因为没有念头的折磨,身体很放松,我们可以完全地休息。

本书是杨定一博士“全部生命系列”的整合,他用无梦的深睡来比喻醒觉状态,用自身的体会和领悟来阐述古圣先贤的智慧。 看清生命的本质,遵从内心,自在地活。

01、“我”才是所有烦恼的本源 为什么我们总感到不自在? 杨博士认为,所有痛苦和烦恼,都是由“我”而起,而“我”却不存在。 人在刚出生时,没有一个“我”的概念,所有的行为都是发自内心,饿了就哭,吃饱了就笑,不会去分析外界会怎样看待“我”。 慢慢地,随着我与外界的接触变多,我们开始有了自我意识,我们知道哪些是自己的东西,哪些属于自己的权利,我们开始和外界划清了界限,于是“我”就产生了。 不难发现,“我”完全是头脑的产物。 我们认识世界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意识状态,一种是潜意识状态。 意识状态靠大脑的学习、分析、比较来完成,潜意识状态则不依靠外界的比较,直接用一体的思想来判断,由我们的心说了算。 哪种状态更真实? 当然是潜意识状态。 在潜意识状态下,我们不会过多地分析考虑外界,遵从自己的本心。 相反,在意识状态下,每个人的参考标准不一样,导致了我们的大脑分析出来的结果不一定正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局限于我们的经验、知识、个人的好恶等。 比如我们的大脑很想去参加聚会,因为我们需要社交,但是我们的内心却有些抵触,因为在社交场合,我们要表现得体,有时还要说些言不由衷的话语。 比如我们的大脑希望我们打扮得光鲜亮丽,其实我们的内心只希望自己穿着舒适。 “我”考虑外界的看法,本心却考虑自己的感受。 要摆脱烦恼和痛苦,我们要更多地遵从内心。

02、醒觉,最轻松的活法 杨定一博士认为,我们在无梦地深睡时,可以忘却所有的烦恼,自在地活。 在无梦深睡状态下,大脑停止了思考,我们的私心杂念消失了,只剩下本心,这时的我们身心最放松,我们可以到任何地方,做任何想做的事情,一切遵从内心。 醒来时,“我”又出现了,很多比较、评判产生了,我们又活在了自己大脑编织的“牢笼”中。这时我们做的事情,不一定遵从内心,所以我们才会感到压抑、痛苦、纠结。 不相见的客户要去见,因为多一个订单多一份销售额;想陪伴家人,但是没有时间,因为要赚钱养家;想随性而活,却不得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大脑总考虑外界,满足外界对自己的期待,内心却很委屈,因为有些事自己不想做。 身心分离让我们活得很累。 醒觉,让我们丢掉一切不必要的担忧,遵从自己的内心而活。 杨博士在书中认为,醒觉最接近无梦睡眠状态。 世界没有一定的标准,比较、评价只是相对成立。 醒觉就是要打破这种比较和标准,减少心中过多的私心杂念。 我们不用过多的评价自己和他人,也不应该拿自己和他人比较,我们只要按自己的生命轨迹行走就好。

03、一切很好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没有烦心事,多令人向往。 然而,现实真的很残酷,我们常常被鸡零狗碎困扰。 很多时候,事情已经发生,伤害已经造成,我们再怎么后悔,再怎么追究结果也不会有任何改变。 杨博士认为,我们只有接纳才能放下过去,放过别人,也放过自己。 接纳是不与世界对抗,我们也对抗不了,它让我们和世界握手言和,活好当下。 没有失去,就不会有得到;没有失落,我们就不会去寻找更好的生活。 一切都刚刚好,一切的发生都是为了今天的醒觉。 接纳一切之后,我们的念头会越来越少,活得越来越轻松。 当然,接纳不是让我们什么都不做。 杨博士认为,接纳就是该做什么做什么,不逃避、不恐惧。 在书中杨博士还分享了一些放松的方法。 练习一:“我-在”练习。 吸气时念“我”,呼气时念“在”。 “我-在”包含着最高的信仰和满满的信心,知道一切都不用担心。 失眠时,告诉自己一切都好,一切都一样。睡着也好,不睡着也好。 练习二:绳子练习。 想象我们的念头和心之间有一根绳子,清楚这些念头的本源在自己身上,都因我而起。 慢慢的,我们会发现我们的念头越来越少,甚至消失不见。 练习三:观想。 想象一个我们放不下的人,这个人也许是伤害我们的人,或被我们伤害过的人。 让这个人的画面出现在脑海,我们看着他的眼睛,表达我们的宽容或歉意。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清楚“我”只是一个虚幻,都不存在,还有什么痛苦而言。 我愿意接纳一切,最坏的结果我也能承受,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感恩一切,没有痛苦,我们又怎能体会什么是自在;没有失落,我们又怎能体会喜悦;没有内心的挣扎,我们也怎能体会此刻的宁静。 对一切,我们都只说谢谢。

04、写在最后 世事一场大梦。 很多古圣先贤走到最后,才突然醒觉,原来人生只不过是一场梦而己,我们都只是人生旅途上一个匆匆的过客。 生命可贵,自在地活。

《清醒地睡》读后感(二):睡眠也是一种修行

有句诗说: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没有烦心事,多令人向往。 然而,现实真的很残酷,我们常常被鸡零狗碎困扰。 我们为什么总是不自在? 在《清醒地睡》一书中,作者杨定一博士认为,我们在无梦地深睡时,可以忘却所有的烦恼,自在地活。

本书是杨定一博士“全部生命系列”的整合,他用无梦的深睡来比喻醒//觉状态,用自身的体会和领悟来阐述古圣先贤的智慧。 永恒、无限、一体才是真实,醒/觉就是看到了世界的真相。 01、醒/觉,最好的放松方式 饮食、运动、睡眠,是获得身心健康的三种方式。 饮食、运动我们都可以做到,但是睡眠就由不得我们了。 拿破仑说:纵使给我世间所有的王位,我也不与之交换睡眠。 这种想法不仅拿破仑有,很多人都会有。 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如今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越来越大,睡个好觉成了很多人的一件奢侈品。 睡眠,不仅可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延缓衰老,还可以疗愈身心。 书中说到:人在无梦深睡中是没有念头的,也没有主体、客体之分,是醒来后马上就有了“我”的概念。 无梦深睡之所以疗/愈效果那么好,正是因为没有念头的折磨,我们可以完全地休息。 人有四种意/识状态,醒着、做梦或深睡无梦,还有一种状态,作者称之为醒/觉。 其中,醒/觉是很多人追求的最高目标。 醒/觉是一种什么状态? 在认识世界时,通过大脑比较或分析状态属于意识状态,这种状态由于受到自身的局限,有一定的相对性;另一种状态我们自己感觉不到,称为无意识状态,这种状态不需要通过任何比较,是绝对的,作者把这种状态称为醒/觉。 生活中,我们常常认为意识得到的才是正确的、真实的,事实恰好相反,意识只占到全部真相的冰山一角,而且有很强的主观性。 坐在井中的青蛙看到的天,确实只有井口那么大,它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作出判断,它也根本意识不到在自己的视线之外,还有更广阔的天空。 原来,我们的意识状态是经过学习、理解、体会、与他人比较而来,每个人学到的东西不一样,选择的比较对象也不同,如此一来,势必导致评价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世界没有一定的标准,比较、评价只是相对成立,意识就会有相对局限性。 醒/觉就是要打破这种比较和标准,祛除心中过多的私心杂念。 在作者看来,无梦睡眠很接近醒/觉。 正因为没有了那些念头,醒/觉才是我们最放松的生活方式。

02、只有臣/服,才会自/在 放下,道理我们都懂,但为什么做不到? 原来,头脑的机制是抓、动、想。 也就是说,我们的头脑希望抓住某种东西、实施某种行动、思考某种因/果关系,来证明我们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生活中,很多人都会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做到什么职位,取得什么成就,获得多少财富,我们已经习惯用这个标准来衡量评价自己或他人。 甚至,这种习惯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潜/意识中。 如此一来,我们当然很难违背大脑的机制,做到自在、快乐、醒/觉。 杨博士认为,要打破我们自身的极限,只有臣/服,臣服于永恒,臣服已无限,臣服于一体。 过去,我们总是用大脑分析解决问题,总喜欢用因果关系来推断,然而,很多问题找不到答案,很多事情也不符合因果关系,这时我们就会产生疑惑,在这个过程中,念头就自然产生了。 虽然,我们都知道这些念头是虚的,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脑回路已经产生,要改变脑回路,我们只有用过去不经常用的方法一一臣/服。 过去,我们认为财富名利高于一切,事实上,那只是我们的大脑根据文化和文明作出的推断。 过去,我们常常用因果关系来分析世界,事实上因果关系不是分析世界的唯一方法,还有很多因素我们根本控制不了。 事实上,财富名利不一定是我们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 臣/服,就是站在整体的角度看问题,不违背自己的内心,脑和心完全站在一起。 臣/服,是不与世界对抗,把外界发生的一切看成是必然的存在。 没有失去,就不会有得到;没有失落,我们就不会去寻找更好的生活。 一切都刚刚好,一切的发生都是为了今天的醒/觉。 臣/服一体之后,我们的念头会越来越少,活得越来越轻松。 当然,臣/服不是让我们什么都不做。 杨博士认为,臣/服就是该做什么做什么,不逃避、不恐惧。

03、我们一直很自/在 看到一个故事很有感触。 一个乞丐坐在一个箱子上乞讨,路过的人偶尔会给他投来钱币,因为看他的样子实在可怜。 这时,有个人走过来问他,你的箱子里装的什么? 他先是一怔,接着打开一看,吓了一跳。 原来箱子里装的全是金子。 生活中,很多人就像那个乞丐,一直向外追寻、向外乞讨,却从来看不到自己的内在。 殊不知,向外求,永远不能让我们感受到真正的圆满和快乐。 所有的不快乐,都是因为放不下,要活出自在,我们只有醒/觉。 杨博士认为,我们原本就很幸福、快乐、自在,只是因为我们的大脑需要抓住一些外在的东西,来证明所谓的价值、意义,有了这些念头后,我们才变得不快乐。 人都有悲欢离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就是念头的产物,人不可能没有念头。 要活得自在,我们就要断开这些念头。 怎样才能断开这些念头? 书中杨博士分享了以下几个练习。 练习一:“我-在”练习。 吸气时念“我”,呼气时念“在”。 “我-在”包含着最高的信仰和满满的信心,知道一切都不用担心。 失眠时,告诉自己一切都好,一切都一样。睡着也好,不睡着也好。 练习二:绳子练习。 想象我们的念头和心之间有一根绳子,清楚这些念头的本源在自己身上,都因我而起。 慢慢的,我们会发现我们的念头越来越少,甚至消失不见。 练习三:观/想。 想象一个我们放不下的人,这个人也许是伤害我们的人,或被我们伤害过的人。 让这个人的画面出现在脑海,我们看着他的眼睛,表达我们的宽容或歉意。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清楚“我”只是一个虚幻,都不存在,还有什么痛苦而言。 我愿意臣/服一切,接纳一切,最坏的结果我也能承受,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感恩一切,没有痛苦,我们又怎能体会什么是自在;没有失落,我们又怎能体会喜悦;没有内心的挣扎,我们也怎能体会此刻的宁静。 对一切,我们都只说谢谢。

04、写在最后 夜晚做的梦,我们都知道是虚的,却不知白天的活动也是梦而已。 世事一场大梦。 很多古圣先贤走到最后,才突然醒/觉,原来人生只不过是一场梦而己,我们都只是人生旅途上一个匆匆的过客。

《清醒地睡》读后感(三):你以为是睡觉,而我却在修行

有人曾问过金庸:人生该如何度过?

金庸答:大闹一场,悄然离去。

如今先生不在,世人称:金庸之后,再无江湖。

在金庸先生逝世那年,送别中有一幅横联为“一览众生”的对联,讲的是他将侠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墨、道、佛以及各文化整合在一起,化有形于无形中。

他笔下《天龙八部》中的慕容博,萧远山,听了老僧的一席话而化解恩怨,出家为僧;《倚天屠龙记》中的谢逊自废武功,遁入空门的故事。都被认为是佛教思想。有人因此说金庸是佛家弟子,已入佛门,事实并非如此,金庸先生只是爱好佛学。

他曾参观华山法门寺。在大雄宝殿门口,看到文怀沙先生为法门寺题的对联:“法非法非非法舍非非法,门无门无无门入无无门”。金庸先生观看此幅对联,沉思良久,默默无语。

事后他说:这幅对联很好地诠释了“法门”的佛意,佛法无法,法门无门,心中有佛,佛无处不在,所谓法门,乃心中之门。

随行的演峰大师很认同金庸先生的回答,认为佛门称“法门无量”,与哲学中“否定之否定”原理类似。

正所谓: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万物皆是你,你就是万物。这与杨定一博士在《清醒地睡》一书中所提到的:“从外向转到内向,不需要任何“动”或者“做”,我们就能活出完美、完整、涅槃”如出一辙。

杨定一,医学博士,世界预防医学领域天才中的天才。著有“全部生命系列”二十多本面对自己、面对生命,不同角度,重新整顿自己的修行系列。每一本都令人受益非浅。

如果说之前的《好睡》是透过睡眠这个主题,带出许多科学和医学知识与实用的技巧,进而调整睡眠,那么《清醒地睡》则是透过表层现象,探究深入的意识,告诉你:你想要的,真实的东西,其实是最不费力,最简单的。但为什么现实中,人们总是觉得困难呢?一起来看看。

01 卸甲归田,做回自我

你以为杨博士的《清醒地睡》只是告诉你如何好好睡觉,那你就大大低估了这本书的价值。

杨博士在第一个章节“睡眠——从“全部生命系列”的角度来看”,就已经表明了此书的格调:绝不只是谈睡眠,谈的是人生。并提出了一个通篇都在反正强调的词“醒觉”。

初看书名,再看“醒觉”这个词,第一个反应是,写倒了,应该是“觉醒”吧,不是强调思想高度吗,必须是“觉醒”;再看下去,不对,应该是“醒觉jiao”,就是“清醒着睡觉”;等到通篇都是读完了才发现,是“醒觉jue”:清醒的觉察。

杨博士认为:醒觉的意识状态,是我们生出来就有的权利,也是我们的本质,我们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它,也否定不了它,它一直都在。但我们一直就感觉不到它,这是为什么呢?

要知道,虽然醒觉的意识状态是与生俱来的,但人类发展到今天,对外的追求也是从出生开始就被有意无意的附加在身上,比如功名,比如利禄。

当你浑身都是负载的时候,所有感官都是被束缚,你看到的、听到的、摸到的,都是你内心的投射。所谓心里想的就是你眼里看到的,只有放下,才能找回自己,才不至于行尸走肉。

当然,找回自己,也只是你以为找回了自己,你以为你为你而活。但你活的轻松吗,你的情绪顺畅吗,你放得下你的喜怒哀乐吗?这些还有待回归本位。

02 臣服众生,回归本位

当我们找到了自己,我们又如何定义我们的人生?杨博士把人生当作一颗洋葱,那么修行就是把洋葱皮一层一层地剥掉。

让我们想不到的是,那一层层剥掉的,其实就是我们这一生所经过的所有物质:所受的教育、知识、行为、价值、评价……统统都是一种相对的制约。就连痛苦、难过都是在相对条件下才产生的。

那问题是洋葱剥到最后,剩下什么?空吗?

是,也不是!

说“空”还是回到了对立面上,杨博一认为剥到底的其实是一种“觉”,最纯最原始的“觉”,而且是在知道前就存在的。

要知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告诉我们,所有的一切都是一种相对的状态,如果你跑得赢光速,你也许能回到过去。而杨博士要说的是另一种相对论,那就是生命中让你感知的东西,都是是相对,不需要你感知的东西,才是绝对存在的。

换句话说,你不是因为存在而存在,而是你本来就在,与你知道不知道无关,与你承不承认无关,世间万物也不因你的认知而改变,它一直就在那儿。

所以,生命中你我所感知的一切,都是上天给你的一种恩赐,让你感知到觉察到,但你无需为之悲喜感伤,一切与你无关。

你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行为方式表达自己,但放在整个生命体系中,也只是一个彼此并不相关的存在。浩瀚的生命面前,我们不得不臣服众生,回归本位。你不属于谁,你也不拥有谁。

可是,如果万事万物与我无关,那生命的意义何在?

在于心!

03 超凡脱俗,与心同在

金庸在《神雕侠侣》中写道:“你瞧这些白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离合,亦复如斯。”

真真是叫人感叹:明白别人容易,明白自己甚难。克敌不易,克服自己心中的贪嗔痴三毒,更是艰难无比!

看别人,我们可以很清晰,可是到自己身上,似乎总是云里雾里,总希望有个老师能带自己走出来。杨博士在第13章写到:我过去也找过老师,可是最后多是在投射自己的意识状态。

假如我们谦虚又诚恳,真正领悟到如何找到自己,回归本位的话,我们的思想就不会停留在一个层面,一定会找到一个老师,进一步把我们拉回到本心。而这个老师,可以是一切的人、事、物。

在这个世界,没有一个人可能没有对立。我们现实的真身本来就是由对立组成的,差别在于:一个“醒觉”的人,他能轻轻松松放过自己的身体,放过周边的人,放过这个世界,而让自己的身体和周边的人完成这一生本来要完成的。

就像网红的“萌和尚”延参法师谈修行时说:我只是一片浮云,飘过这个时代。

换句话说,一个人假如随时住在心里,他自然会变得单纯而友善,活出最高的善意。而这个善意,跟人们评价中的具体动作、事物一点关系都没有。

就像几百年前,人类相信地球是平的。然而,地球是圆的这个事实,其实跟世人相不相信毫无关系,但它一直都在。

写在最后

尽管《清醒地睡》的书名好像是为了睡,但实际上杨博士是拿着无梦的深睡特征,来类比一个最为放空的状态,就是你和自然融合一体的状态。

全书的后四分之一搭配有8种角度的练习,让我们更有感觉地去体会,生命的表征就是外在的投射,只有当我们在练习中掌握觉察到这种投射后,才会明白情绪其实是可以不存在的。

放下外在的负载,才可能找到自己;对外在的事物要充满敬畏,因为它不以你的意识而转移,认识到这点,才可能回归到自己的本位;最后才有可能跳出世俗,遵从内心,做到真正的心定。

当你能接受一切,感恩所有的时候,有什么事能让你睡不着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