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艺术与文化(全彩修订版)》读后感100字

《中国艺术与文化(全彩修订版)》读后感100字

《中国艺术与文化(全彩修订版)》是一本由[美] 杜朴 / [美] 文以诚著作,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58.00元,页数:4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艺术与文化(全彩修订版)》读后感(一):测试1

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

《中国艺术与文化(全彩修订版)》读后感(二):测试2

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

《中国艺术与文化(全彩修订版)》读后感(三):中国美术史的另一种书写:《中国文化与艺术》

这是一本在西方人眼光和立场上,对中国文化与艺术进行阐述的书,作者是两位美国人,杜朴和文以诚,他们都是研究中国艺术的学者。相对于其他美术史,这本书突出了“文化”的内容,更多地介绍了艺术品产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将近70万字的书,作者的叙述逻辑清晰,几乎没有废话,加上排版和印刷非常的精美,阅读体验很好。

这本书从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玉器,一直写到20世纪的当代艺术,涵盖很多历史、考古、思想流派、文化、民俗、艺术家与文人、国际关系等方面的知识,内容非常全面,每一章开头的文字,是对相应历史时期文化与艺术特点的综述,写的非常精彩。很多章节还会单列一部分,介绍华夏族群边缘的艺术和国际艺术。

读完这本书,可以感觉到,其他文化是如何描述和评价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增长知识和见识。

《中国艺术与文化(全彩修订版)》读后感(四):温柔的背叛与艺术的回归

古往今来,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来记录与阐述中国的艺术与文化,有的按照时间记载,有的按照艺术类别记载,有的则类似艺术史散文。《中国艺术与文化》按照朝代变化阐述艺术与文化,是一部难得的艺术史书籍,也一直都是美国大学教授中国艺术史的教材之一。这本书几经再版,从插图版变为彩图版本,并在翻译角度反复推敲校对,受到了不少艺术学家的推荐。该书由国外艺术史学家杜朴和文以诚撰写,举重若轻还原视觉文化历史语境,图文并茂讲诉七千年中国艺术故事。这本书留给我们一座巍峨的文化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的城垒上,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草叶集》的作者惠特曼曾经说过,文学的魅力是把昨天、今天和明天连在一起。其实艺术又何尝不是?不仅以时间线来串联古今,又在地缘角度打破语言障碍,连结中西方文化。怎么连在一起?不是靠已获得的结论,而是靠着在原有事实基础上的推敲琢磨,靠的是一些引人入胜的吉光片羽及未解的悬念。而,中国艺术与文化》最有魅力的地方就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来体验古文化的神秘、艺术的壮阔与精致,来体验我们和祖先在艺术审美中的共振。

正如郑岩所述,“我注意到,《中国艺术与文化》特别谈到了敦煌328窟的塑像,并提到了华尔纳的名字,认为他以胶布粘取敦煌壁画,并将敦煌328窟供养人像盗运到美国的行径,‘扰乱‘(disturb)了敦煌。其实作者完全可以用年代差不多的45窟来代替328窟。在这看似不经意的行文中,反映出作者与华尔纳完全不同的态度,反映了作者对中国艺术理解方式以及技术的重要改变。”其实书中有不少只言片语,与传统的史学家观点有出入,我想这就是所谓的“温柔的背叛”,以作者所处的时代及了解到的信息,大胆推论和思考,即便与国内的艺术观点稍有出入,也不影响其是一本难得的艺术史著作。

书中的每篇文章皆能独立,皆成话题,有趣有料。虽然被当作国外的艺术史书籍,但是本书没有采用生涩的学术语言,而是用温情的笔墨,以历史朝代为序,由新石器时代起笔,止于19—20世纪中国艺术的身份和群体。从器物、绘画、书法、服饰、雕刻与建筑领域,阐述艺术品的风格、造型到用途,揭示其蕴含的文化、历史、社会、宗教及哲学要义,体现出作者深厚的学养和艺术洞察力,可谓是艺术的回归。

艺术及艺术史的认知不是一成不变的,伴随着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学、民俗学的新发现,也会产生看待艺术的新视角。而本书的问世,既有对现有艺术理论温柔的背叛,又饱含着对传统艺术的回归与再造。

《中国艺术与文化(全彩修订版)》读后感(五):实用的中国艺术史教材

很幸运在上个月得到这本书,厚厚一大本,装帧精致,不过不如此也对不起这样一个标题。

大致读完,有几章稍微仔细些,有几章只是粗粗略过。读完对整体的第一印象不是内容,反而是对它作为一本教材的实用性。外文翻译成中文的教材(工具书)除了这本《中国艺术与文化》,还有Timothy Ambrose和Crispin Paine《博物馆基础》,以及Hilke Dreyer与Richard Schmitt《标准德语语法》,同样是这一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几本书里,前后相关联的内容都会加以标注(页码之类),方便读者查阅,对于我这种思维散乱、无条理星人来说可以说是十分友好,毕竟说到底教材也好语法书也好,如果能帮助使用者构建前后连贯的知识脉络,就完成它的一大使命了。不过这本书我稍嫌不便的一个点在于它的注都标在每一章的末尾,还是更习惯脚注或者统一放到书尾的亚子。

因为没有从头到尾每一章读很仔细地读完,所以还是捡几处自己印象深刻的说吧。

因为是西方人写的,所以在这本书的插图里看到了不少国外的收藏,还是很开眼界的。特别是翻开书就能看到的大阪市立美术馆藏《虞山草堂步月诗意图》,我个人非常喜欢,也在第十章谈到了; 并没有按部就班地按朝代来划分章节,读起来比较连贯,同时也更能对艺术史在文化语境下的发展有更清晰的认知; 看得最认真的一章大概是最后一章《19-20世纪中国艺术的群体与身份》。其实感觉近当代艺术仿佛与我是割裂的,所以这一章基本上是处处新奇,用海澜之家的话来说就是“每次都有新发现”。特别是里面提到清代中国男性文化普遍女性化的现象,把强制剃尽前额束起辫子这种文化禁锢的后果投射到男性画家笔下女性形象的身份困惑。清代产出仕女图中的女性多以柔弱形象示人,除了审美偏好的解读之外在本书中被认为是对男性无作为心理的补偿,对当时男性需求的呼应。20世纪早期关紫兰所绘少女像则又完全是另一种风格,自由化思潮的影响可见一斑。这一章还提到了艺术的社会纽带功能。最近一直在思考东西方行为模式的不同,感觉相比起个人主义的西方,这边很多人属于那种愿意让渡部分个人隐私/权利以求达成集体利益的情况。很难评判哪种才是正确,但是艺术与文化在其中又承担了多少纽带的作用呢。Politik在我看来是很多人想要漠视但是其实逃脱不了的命题,而艺术在很多时候就是在帮助一切合理化,除了民间艺术,不少艺术形式都是作为帮助塑造一种群体认知的纽带而存在。这章还提到了蔡国强,认为他的烟火艺术“将当代与历史和语言的深层结构相融合,还与最根本的力量结合”。潮。

虽然作为西方人研究中国的著作能给人带来一些不同视角的新认知,但是也有一些与本国学界主流观点相左的观点,凭读者择善而判。

最后,感谢后浪赠书,感谢感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