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这些“艺术”不太冷!读后感1000字

这些“艺术”不太冷!读后感1000字

《这些“艺术”不太冷!》是一本由申思著作,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3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些“艺术”不太冷!》读后感(一):书评丨深厚积累之一现 可窥见之一瞥

整本一口气读完,合上书的瞬间不禁生出对作者的赞叹。无论是艺术家背后的故事还是作品之间的联系,都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得悉。是何等丰富的积累和何等深刻的理解才使得作者能够游刃有余地介绍这一切?

阅读过程中,我不止一次觉得这趟旅程宛若坐在达利的大象上穿行画廊之间,画框里原本严肃沉默的肖像一个个转过头来彼此调侃嬉笑。也让人思考,艺术何时起成为了束之高阁的存在?艺术本当如此!

我们并非以仰视的姿态面对艺术,相反,我们跨越数百年光影轮转,与艺术家在某一瞬指尖相触。

这实在是一种绝妙的体验。在轻松诙谐幽默的言语之间,就如同和朋友对谈一般,我们知晓了提香的全名及其含义,知道了培养女画家的艰难。甚至于在章节末,作者还准备了对章节内容的表格化整理,这又使得本书多少带了些工具书的意味。

一言以概之,我以为本书是作者深厚积累之一现,是读者可窥见之一瞥。

期待作者日后的更多作品!

《这些“艺术”不太冷!》读后感(二):艺术百科-“八卦”指南

如果感到艺术史书籍太过枯燥,不妨来看看这本艺术史小百科。

整本书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向读者分享了许多艺术史小知识。这种简单直接的讲述方式,缩短了我们与作者的距离,有一种朋友闲聊式的快感。

当然,本书干货很多,甚至在不同章节还有知识点的分类汇总,更加全面了解并吸收了本书内容。比如在第一章,千奇百怪的艺术家族名称蛮难记,看着看着就分不清谁是谁了,在结尾却有细心的分类总结,更方便读者阅读,省去好多时间。很能看出作者的用心良苦,理解读者的需求。读完一本书收获颇多艺术知识,十分满足我的求学心呀。

在“洽谈”之余探讨艺术“八卦”,更像是艺术爱好者的指南书。其实每一章节的篇幅都不是太长,反而大大增加了我更多的求知欲,想要去翻阅其他资料文献,甚至把枯燥的艺术史书籍重新啃一遍。在一本书中提起大家的艺术兴趣让艺术史能够进入大众视野,我们能够更多的去了解艺术及绘画背后的故事,我想这是此书价值的一种体现吧!

《这些“艺术”不太冷!》读后感(三):入门好书!

作为对艺术有兴趣但却一直担心晦涩难懂、高深莫测而迟迟没行动的人来说,这本书真的是很好的入门选择。作者用轻松幽默却又专业严谨的语言,生动的描述了宏观的艺术史长河并且具体详细地介绍了其中的人物和艺术作品。不光囊括了相关的历史、地理、艺术家、绘画技巧还有人物关系、时尚、八卦等。个人认为是之后进一步了解艺术的敲门砖。

这本书的角度非常新颖,结合人们的关注需求来讲解了艺术,让僵硬的书本知识变得栩栩如生,例如“美颜滤镜”伦勃朗光。此外不少章节的介绍满足我的好奇心,尤其是part1“不小心揭穿的真相”,太有意思了。

此外我感觉特别用心的一点是插图,有人可能认为不太严谨乱改,但我认为这恰恰拉近了普通读者与艺术之间的距离,让行外人有了解艺术、学习艺术、欣赏艺术的兴趣和勇气,就像作者所说“艺术没有那么脆弱,也不至于一点玩笑就让它毁灭”。书中的插图都紧紧配合着文章,基本我刚了解完这位艺术大师就可以看到他的作品,尤其是关于透视法、伦勃朗光等配图让读者可以进行直观立体的了解。

令我印象最深的一部分是关于女艺术家的,通过作者的介绍不仅明白了女艺术家曾经非常少的原因,还更被作者文字语言透露出的尊重女性而感动。“除了看到她们精湛的技艺之外,还能感受到她们那在黑暗中挣脱束缚与偏见的勇气。”

《这些“艺术”不太冷!》读后感(四):像读“八卦”一样吸取美术史知识——艺术理论专业学姐力荐!!!

却能记住林允的原名是费霞。更别说是想对西方美术史中的“老外们”冗长拗口又极度相似的名字了,即使是我这种美术生对那些敬仰崇拜的大师们的名字也是只记“小名”,在这本书里我第一次了解到艺术大师的名字原来很接地气儿~这世界上所有的人类文明几乎都有其共通之处,而这本看似不正经、实则干货满满的艺术史科普类读物就很好的发挥了“本土优势”,用中国人起名字的思维逻辑解释了这些艺术家们名字的来源,而这样看似不经意的、被忽略的“冷知识”,其实是在网路上难以简单检索到的,而这一点冷知识,也仅仅是被包含在艺术史运作中的一个小齿轮,但这本书难能可贵的挖掘出了这星星点点却又不可忽略的“助推器”。

书中简介作者申思是毕业于无数艺术学子向往的殿堂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我之前也一直关注他的文化评论与艺术解读文,犀利幽默而不失严谨,从知乎一直追到他出书,他本人最大的优点是“浅入深出”,阅读他的文字并没有感觉是枯燥古板的理论知识,而是通过讲故事、纪录片式的形式娓娓道来,在不经意间大脑已经完成了对知识的记忆,因为在在阅读的过程中,趣味化的文字让我并没有产生抗拒感,并不像在阅读教材时看了一遍却好像什么也没记住,其实要做到这样的科普形式,必须要对艺术史有佷顺畅的逻辑,对不同时代的文化语境及其历史社会背景有综合的考虑和探查,这些证据和破解的线索都在书中一一提及。而在这些被破解过的知识里,又蕴含着对艺术的思考和历史的评判。比如在第二章“为什么曾经女艺术家那么少”的结尾:“今时今日,当我们在博物馆欣赏历史上那些为数不多的女艺术家的作品时,除了看到她们精湛的技艺之外,还能感受到她们在黑暗中挣脱束缚与偏见的勇气。”对历史的考察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在往覆的历史中探究现当代的艺术现象。

我们喜欢美术史也许有很多的原因,可能是喜欢画作中的题材,可能是不同的优美的艺术技法,可能是画作表达的主题和精神,这些在书中都能找到解读,这本书中并没有过多的侧重对某幅画的画论分析,也就是作为一个艺术技术工作者做需要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这些更偏学术化的知识在申思的专栏“名画故事”里有更详细的介绍,这是不同的侧重。所以这本书也并不是纯意义上的艺术娱乐书籍,而是不同艺术基础的阅读者都能找到自己的吸收方式,都能有不同的延展空间。所以这本书不存在“艺术门槛”!

这本书中的大师在作者看似“八卦”的解读下让我感觉到了漫长历史中一个个真实存在过的人,让我了解到课本之外的故事,对艺术的向往大抵来自于这些促使艺术作品生成的细节,我们向往大师,向往“神”与“神迹”,但“神性”来自于“人性”极致的表达,我想这就是这本书的温暖之处,一切似乎阳春白雪生人勿进的艺术,在作者的介绍下变得活色生香慰藉人心,这也是艺术的魅力之处。

《这些“艺术”不太冷!》读后感(五):这些艺术史轶闻,我还真不知道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艺术史书籍的挑选都基于相关领域的权威著作,但作为一个半路出家的艺术史爱好者,生啃《詹森艺术史》《加德纳艺术史》之流的大部头,实在令平常要应付各种专业课的早八人既快乐又痛苦:太杀脑细胞了。面对各种“戏说xx”“大话xx”的网红文章呢,又不是那么乐意看,毕竟六老师也说过“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有些博主为了吸引眼球,什么离谱的东西都编得出来。

直到逛书店时偶然翻开这本小书,才终于get到非学术艺术读物的香。它比学术专著更具备通俗性和可读性,作者的文笔诙谐又犀利,把冰冷厚重的史实写活了,把严肃的艺术家写得平易近人了,让艺术史这长期被人高高供奉于殿堂内的阳春白雪一下子变得接地气起来。而书中的内容也不负书名,着实够“冷”、够“怪”,从油画的起源,到美术馆画作失窃案,再到画家们为模特而明争暗斗甚至友尽……这些被正传忽略的轶事让总是给人高大上印象的艺术史变得活泼生动起来,提醒我艺术家不仅只是为了美献身的创作狂,更多时候还是同我们一样活生生的人,会喜怒哀乐,也会抖机灵,闹别扭,耍小脾气。

如果仅仅是有趣,我对这本书的感觉也绝不至于喜爱——它难能可贵地在高度通俗化的同时兼顾清晰的逻辑思路和独特创新的写作视角。不是换个口吻翻写百度百科,而是每一章都独立成篇,每一篇都有着清晰的时间线和结构,可以顺序阅读,也可以任意挑读自己感兴趣的章节而不会感到断层,每次合上书本都能有所收获,成就感满满。不得不说,作者对于篇章的安排真的非常独到地满足了现代读者对碎片化阅读的需求,如果说贡布里希、巫鸿等学者的书是不可或缺的大米饭,这本书就是精致的小甜点,完全可以按个人的时间安排灵活选择。而在《为艺术烧钱的家族豪门》这一章节中,作者还在文末贴心地列出意大利十大豪门家族的表格,按所处地区、阶层属性、鼎盛时期、代表人物、传世藏馆和代表艺术家进行归纳总结,之前我从未在课本和自媒体作者的文章中见过。其他章节中也会适当插入关系图谱等视觉化的知识,让人不至于光顾着乐,或者被一连串人名地名弄得晕头转向的。

就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来说,这本书对可读性和学术性的兼顾还是非常成功的,唯一有时候让我感到跳戏的可能就是书中插图的处理,能感受到设计者想把书弄得很潮,但满溢而出的拼贴波普难免有用力过猛之嫌,说得损一点就是掉价,但文字部分还是非常值得一读的,不知道之后会不会考虑换个美工再版……赠送的小贴纸倒是挺可爱,拿来贴卡包了,剩余的送给做手帐的朋友,她挺喜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