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这是苹果吗也许是吧读后感摘抄

这是苹果吗也许是吧读后感摘抄

《这是苹果吗也许是吧》是一本由[日]吉竹伸介 / 爱心书童书 出品著作,甘肃少儿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元,页数: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是苹果吗也许是吧》读后感(一):苹果王子

这本书最后布置了一个作业,让你也画一个 “这是苹果吗?也许是吧”

我和顺顺讨论了一下:可以画苹果储蓄罐,吃了火龙果之后的红苹果一样的大便,苹果星球(书上已经有了)。

最后,顺顺画了一位苹果王子。

在苹果王子的皇冠上,顺顺还画了三个红红的小苹果。王子的身体像个杯子,我感觉随时王子都要被变成榨成苹果汁的随身杯了。

她还给自己画了一个小兵,作为王子的卫兵。

苹果王子

《这是苹果吗也许是吧》读后感(二):其实并没有什么想象力,全是套路

说实话儿子很喜欢,笑的咯咯咯的,缠着我一起看。

养双娃,绘本也是从小到大的基本操作了。基本上国外的会好些,毕竟绘本的教育理念也是源自国外。来自日本的绘本很多,鼠小弟、一百层的房子、宫西达也系列,还有很多不知名的。日本的绘本一般有股味道,简单来说叫做无病呻吟,其实和他们的影视、小说、文化一脉相承。体现在绘本上,就是情节白开水、感受重口味,习惯用循环迭代的夸张排比(看的多的都懂)。

这种绘本写作模式其实很低级,但是好写,因为不需要构思,只需要用夸张的描述把小孩子逗笑,结尾来个小小的转折,顺便就把家长给征服了。知道了这个套路,日本绘本作家剩下的只需要想一个别人没有想到过的比喻、错位、认知偏差,就可以凑一本了。一般我晚上陪娃睡觉,自己瞎编故事,也就是这个套路。

真正有想象力的绘本是什么样的?小红帽、匹诺曹、阿拉丁、神笔马良、杰克与魔豆,至少这些经典童话能流传至今,正是代表全人类想象力的巅峰,以及你能从中感受到多样的审美。如果觉得经典过于乏味,那可以去看一系列欧美优秀绘本作家的优秀作品,那里面不仅有更丰富的想象力,更多多姿多彩的世界。别看太多日本的绘本,有套路的想象力不是真正的想象力,单一的世界观很无趣。

《这是苹果吗也许是吧》读后感(三):可可爱爱的苹果,可可爱爱的书!

其实收到书有一段时间啦,但是最近这个人不在状态,也不想随随便便就看书……今天来了兴致,就一口气翻完了!

其实封面就讲了好多小故事

其实一口气也就是一杯水的时间,绘本故事都不长,主要看插图,作者的插图真是太!可!爱!辣!脑洞也特别可爱!

一个简简单单的苹果,简简单单地放在那里,让想象力无限发散,去他的条条框框,就会发现,原来这个苹果有这么多故事啊。

超级喜欢书里面的脑洞

咦?好奇这些果子是什么口味

总之这是本很轻松、很快乐、看着看着就会走神的书。

《这是苹果吗也许是吧》读后感(四):比发散思维更可贵的是……

《这是一个苹果,也许是吧》是本关于发散思维的书。

内容是讲:小孩回家看到桌上一个红苹果,他脑中瞬间闪过几百种联想,也许这是一个机器苹果,也许是颗载着无数苹果星人的外星苹果,也许它会融化,也许它会溜走,,也许它经历过漫长的时代,见识过各种历史……

最后,小孩尝了下,哦,它就是一个被用来吃掉的红苹果而已,味道还不错。

因为丰富的想象力和还算有趣的细节,这本书还挺受欢迎的。

不过对于我,因为它联想得实在太多了,发散得太远,薄薄的一本书看到一半竟有点累——

还没完?

还能想?

到底什么时候才把苹果吃掉!

原谅我的无趣吧。

这本书展示了发散思维的许多可能性和美妙。

但无论它人是如何阐述发散思维的重要性,我始终认为发散思维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一个结果,而非最值得重视的过程本身。

最早提出发散思维这一概念的心理学家Joy Paul Guilford曾说:发散思维在于寻找更多的可能性 ,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创意性的想法。

他举过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在生病时候,“病痛还是健康”是每天醒来不可回避的问题,答案却不由人的意志改变。如果纠结于这个问题,则会有无尽的精神痛苦。但如果换个思考方式,去超越问题或说逃离问题,转而去做一些能带给自己成就感的事情——比如去工作,去创造,去谈笑风生。或许会好得多 !

换道的思考方式就是发散思维。

但这个例子里,拥有发散思维,也就是它能够拥有其它选择的前提是:具备相应的能力或是试图改变的决心和勇气。

发散思维并非胡思乱想,而是要有相应的知识储备。比如这册绘本里许多细节,手指大一幅图,牵涉到众多场景,给亚当夏娃看苹果,觐见部落大王,见识飞行试验,和北极熊一起看极光……

若不是对其它知识足够了解,作者无法创作这些画面出来。

而若不是了解相应知识,读者不会会心一笑。

这貌似是一本面向低龄的绘本,但它真正的知音却可能是尝试了解世界更多的大孩子们。

书里提示了发散思维的多种可能性,也如前所述,它提示了拥有发散思维所必须具备的要素,即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思考习惯。

需要持续去学习,去见识,才可拥有属于自己的知识库;需要持续专注的思考,练习,才可将那些知识融汇贯通。唯有此,才可在关键时刻灵感如泉涌。

《这是苹果吗也许是吧》读后感(五):有时我感觉小猫不是真的,也许……

真的很喜欢这本纯真又脑洞大开的书。

得益于这本书给的灵感,我也画了一个关于小猫的漫画——

(也可以算是读后感的一种吧?)

拥有小猫,已经快要3年了。

最美妙的却总是——当我忘记这一点(有时我真会忘记),忽然发现我竟然有猫的瞬间:

从外面回来打开门,看见两个毛脑袋。

在书房打字,忽然听见外面轻轻的呼噜声。

头疼在床上昏睡,醒来发现脚边有一团温热。

……

这一瞬间有些不真实,这种不真实可真美妙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