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妈妈的苹果树》读后感锦集

《妈妈的苹果树》读后感锦集

《妈妈的苹果树》是一本由[德]斯蒂芬妮·霍芙勒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021-4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妈妈的苹果树》读后感(一):心中有光才不惧怕黑暗

《妈妈的苹果树》 【德】斯蒂芬妮 霍芙勒 著 程玮 翻译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十四岁男孩本,在一个明媚的秋日早晨,一觉醒来,看到的就是医护人员在抢救母亲,在心脏除颤器屏幕上,一条闪光的蓝线一点一点的颤抖,最后归于寂静。最终抢救无效,随之而来的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痛苦,男孩却是很认真记录下了,母亲离世后一周的心路历程。 那个在家人心中明亮如阳光的妈妈,活泼开朗、聪明率真,如同她喜欢的苹果一样散发着成熟而甜蜜的香气。猝不及防地,她成了一具冰冷的尸体。本和他爸爸、弟弟难以接受在没有任何防备下的打击,还未能从震惊悲恸中回过神来,他们就不得不立即面对现实中琐碎的痛苦:警察的盘问、墓地、葬礼、满屋 妈妈的痕迹等等。而本在面对这一切的时候,那种震惊、迷茫、刻意去接受,甚至看到妈妈的出现,各种情绪的出现, 让我们看到那个十四岁少年的心路历程。这让我们看到本从无法接受母亲的突然离开到意识到,逝去只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任何人都无能为力,唯有接受才是最后的尊重,接受曾经快乐的妈妈,接受妈妈猝不及防的拥抱,接受妈妈不告而别的任性,接受以后没有妈妈的日子,生活还是要继续下去。 在姑妈家,6岁的弟弟克莱蒙几次离家出走,先是去给妈妈做了衣冠冢,后来去了秘密石头,再后来去教堂给妈妈把棺材刷成彩色的,再后来去了墓地。而每一次都是本找到了他,陪伴他那只有6岁的弟弟。母亲的离开,让父亲无法接受,一个中年男人在孩子眼里,第一次嚎啕大哭。而本在面对警察的盘问、墓地的选择、举办的葬礼、处理满屋妈妈的痕迹时候,真实的表现,让我们直白的看到一个男孩的心理变化过程。无法接受母亲的离开,甚至出现幻觉遇到妈妈, 这些都是他不舍和妈妈告别。到最后他对妈妈说:“妈妈你该走了,该彻底离开”其实是本要开始走出阴霾,开始新的生活。 很多时候,孩子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意外和明天无法预料,唯有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去面对,暑假带孩子读一读《妈妈的苹果树》,和孩子一起讨论关于友谊、关于生命、关于信念,如何在困境中自我救赎,让孩子有勇气和信心面对明天不可预知的一切。

《妈妈的苹果树》读后感(二):心中有光才不惧怕黑暗

《妈妈的苹果树》 【德】斯蒂芬妮 霍芙勒 著 程玮 翻译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十四岁男孩本,在一个明媚的秋日早晨,一觉醒来,看到的就是医护人员在抢救母亲,在心脏除颤器屏幕上,一条闪光的蓝线一点一点的颤抖,最后归于寂静。最终抢救无效,随之而来的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痛苦,男孩却是很认真记录下了,母亲离世后一周的心路历程。 那个在家人心中明亮如阳光的妈妈,活泼开朗、聪明率真,如同她喜欢的苹果一样散发着成熟而甜蜜的香气。猝不及防地,她成了一具冰冷的尸体。本和他爸爸、弟弟难以接受在没有任何防备下的打击,还未能从震惊悲恸中回过神来,他们就不得不立即面对现实中琐碎的痛苦:警察的盘问、墓地、葬礼、满屋 妈妈的痕迹等等。而本在面对这一切的时候,那种震惊、迷茫、刻意去接受,甚至看到妈妈的出现,各种情绪的出现, 让我们看到那个十四岁少年的心路历程。这让我们看到本从无法接受母亲的突然离开到意识到,逝去只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任何人都无能为力,唯有接受才是最后的尊重,接受曾经快乐的妈妈,接受妈妈猝不及防的拥抱,接受妈妈不告而别的任性,接受以后没有妈妈的日子,生活还是要继续下去。 在姑妈家,6岁的弟弟克莱蒙几次离家出走,先是去给妈妈做了衣冠冢,后来去了秘密石头,再后来去教堂给妈妈把棺材刷成彩色的,再后来去了墓地。而每一次都是本找到了他,陪伴他那只有6岁的弟弟。母亲的离开,让父亲无法接受,一个中年男人在孩子眼里,第一次嚎啕大哭。而本在面对警察的盘问、墓地的选择、举办的葬礼、处理满屋妈妈的痕迹时候,真实的表现,让我们直白的看到一个男孩的心理变化过程。无法接受母亲的离开,甚至出现幻觉遇到妈妈, 这些都是他不舍和妈妈告别。到最后他对妈妈说:“妈妈你该走了,该彻底离开”其实是本要开始走出阴霾,开始新的生活。 很多时候,孩子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意外和明天无法预料,唯有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去面对,暑假带孩子读一读《妈妈的苹果树》,和孩子一起讨论关于友谊、关于生命、关于信念,如何在困境中自我救赎,让孩子有勇气和信心面对明天不可预知的一切。

《妈妈的苹果树》读后感(三):永远的离别,无尽的思念

从呱呱坠地的伊始,我们就开始享受亲人的爱与保护,一直将这一切视为再平常普通不过的事,很难想象有一天他们中有人永远离去的情形。失去至亲即便对成年人来说都是无比痛苦的事情,如果发生在小孩子身上,更是难以言说的残酷。

长久以来,我们的教材展示的都是这个世界美好活力的一面,这样会让孩子们误以为这个世界是永远生机勃勃的,一旦他们经历到一些不好的事情,会在心理上难以承受。我们需要一些文学作品,来引导孩子们如何正视离别,正视死亡,正视人生。

德国儿童文学作家斯蒂芬妮·霍芙勒所著的《妈妈的苹果树》,可作为引导少年们如何面对亲人的离去的一个典范。书中以一个十四岁半的男孩本的口吻,讲述了他的妈妈去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他的心路历程和周围人的种种反应。读过之后会发现,人类有些情感和情绪是超越种族、年龄、文化背景而存在的,在面对至亲离去这件事上,人类的悲欢是相通的。

《妈妈的苹果树》开篇叙述的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妈妈站在高处摘栗子。然而当本和弟弟克莱蒙在某个星期天早上与妈妈阴阳相隔后,这无比平淡的生活小事成为孩子们心中关于母亲的一个凝固的影像记忆。很难想象,一个14岁的少年和他六岁的弟弟如何接受年轻健康的母亲突发心脏病离去的事实。少年沉默,弟弟啜泣,虽然他们什么都懂,但为了不给已经颓丧的父亲增加烦恼,他们是那么冷静。这使我想起亲属家的一个小男孩,他的妈妈在二胎分娩的时候难产去世,当时他只有四岁,不哭不闹,只在幼儿园留了画妈妈的作业后淡淡地说,没有妈妈还画什么呀。他和克莱蒙的反应是那么相似,可见作者十分了解青少年儿童的心理世界。

至于对本的一系列心理活动描写,在某些地方我也有同感,虽然对我很重要的一位亲人离世那时,我已经不是少年了。那种突然袭来的寒意,面对来来往往的人群时的茫然,看着周围再平凡不过的一切,想到挚爱的一位亲人再也无法经历这些,那种难以言说的痛苦,大概是人类能抛去各种分歧为数不多的共情时刻。

在这种时刻,除了家人外,朋友的支持也弥足珍贵。《妈妈的苹果树》中,本最好的朋友雅诺斯的陪伴与帮助,同学莉娜以自己的经历对他的开导,都给蒙在阴影中的本带来光亮。这让人不由得想起陶渊明的那几句诗,“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我们都宁愿相信有转世轮回,有另一个世界,这样似乎对自己还有一丝安慰。本看到妈妈回来跟他对话,克莱蒙收到他留给妈妈的羽毛就认为妈妈是告诉他自己已经到了天堂,跟我们是差不多的心思。羽毛落下,告别之后,逐渐释然。

《妈妈的苹果树》读后感(四):《妈妈的苹果树》——一个家庭如何接纳至亲的离去

亲人离世本就是一件让人悲伤的事,如果这件事情涉及到孩子,那就会让人的悲痛更加难以接受。

《妈妈的苹果树》就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来自德国的作家斯蒂芬妮·霍芙勒通过十四岁半的主人公本的视角,展现了妈妈去世后一周时间里自己内心的变化、七岁的弟弟克莱蒙或者卡尔的行为、爸爸和姑妈的反应、同学莉娜和雅诺斯的做法,给读者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印象。

这一星期是一个从难以接受到重新开始的过程,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和超强的文字驾驭能力,把孩子们面对妈妈的突然离世的直观感受、身边人对妈妈去世的反应、周围人对自己的态度、自己对妈妈去世的事实慢慢接受的过程都给了详细的描述,通过这些文字读者可以产生很强的代入感,可是近在咫尺地感受到小主人公本最初面对这个事实的震撼,从听觉上妈妈设定的手机铃声以及急救人员产生的心脏除颤器的扑哧扑哧声、视觉上走廊昏暗过道里的色彩、触觉上妈妈身上的冰冷,还有父子三人厨房里的那个让人心碎的拥抱,多感官的体验让我们设身处地地进入到这个震撼人心的第一现场,和小主人公一样直面突如其来的悲痛。

刚好看到今天的新闻里有个高考前夕相依为命的父亲突然离世后含着悲痛参加高考的男孩,因着《妈妈的苹果树》的形象化的文字笔触,我对这个男孩内心的悲痛也有了更强烈的感受,也更加佩服他能在如此状态下还能考出不错的成绩,并且婉拒别人的捐赠,毅然决然地想要依靠暑期工作来为自己挣学费,想要用稚嫩的肩膀支撑起自己未来,这种化悲痛为力量的举动是让人感动的。看到一个还未成年的孩子有这样的人生觉悟还是很让人佩服的,尽管对于他来说也是没有退路的选择,不过他对未知的挑战不退缩、勇敢去面对的心态就已经足以让人钦佩了。

之前看过心理学上一种“黑暗想象”的心理承受力训练,让孩子想象孩子难以接受的一些情况,比如父母离婚、亲人离世,让他们在头脑里预演面对类似状况下自己该怎么办。虽然这样的想象操作和真实状态下的认识和采取的办法可能会完全不在一个可比性的量级上,多少还是会给孩子们提供一种操作的方向思路的。

如果你想让孩子学会承受这样的压力,为孩子将来的独立生活培育一颗强大的心脏,不如看这本《妈妈的苹果树》,它所带来的冲击感更强大,让孩子更接近那种实战状态,会更容易激发他们去思考生命,以及思考面对生活中的巨大变故该如何去应对。

《妈妈的苹果树》读后感(五):妈妈的苹果树,只活到了四十五岁

一颗苹果树的平均寿命是八十年,有点像德国人2018年统计的平均寿命。……有人在八十岁死去,有人活到九十八岁,也有人只活到四十五岁。有人在病痛中死去。有人死的迅速,无声无息。

星期天,十月一日,早上七点零二分,“我”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看到心脏除颤器的使用过程。

妈妈离开了,留下了爸爸、本和克莱蒙。

《妈妈的苹果树》是一本能够教会我们“逝去”的儿童文学。只是,“我们在八岁和八十岁时遇到的问题是一致的,关于友谊,关于生命,关于信念,甚至是关于自我救赎。”即使是成年人也能够跟着本和克莱蒙(卡尔)在母亲去世后一周之内的所想所做所为,一起“ 是的,慢慢意识到,逝去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任何人对此都无能为力,不管你觉得这有多么不公平,生活都必须继续下去。因此我们都要接受,接受逝者生前的美好,接受她离去的任性,接受甚至连道别都来不及。 ”

我们能做的,

或许是像本一样,身为一个十四岁的孩子。可以收集与妈妈有关的小物品,石头、扣子、发卡、骰子,然后放在自己的左裤袋里,在妈妈举行葬礼的时候放在妈妈的墓旁边——让妈妈和她平时有关的物品永远在一起,让妈妈不那么孤单;在妈妈去世以后,包容弟弟一次又一次地“出走”,成为他的小跟班——和弟弟一起做弟弟觉得能够“召唤”妈妈的事情,来留住妈妈;第一次对爸爸“吼叫”,因为爸爸在妈妈离开后,反而像个小孩子,而“我”才是大人,我也第一次“埋怨”妈妈,走得太匆忙,在家里留下了许多报纸和红色的头发,即使这些报纸和红色的头发都留不住妈妈,爸爸还是不愿意清理它们,只能由“我”来——“我”也许真正的认识到妈妈已经离开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或许是像克莱蒙一样,身为一个六岁的孩子。为妈妈在公园的一块土地上,用妈妈最喜欢的红丝巾和自己的超人一起掩埋,做成一个衣冠冢——“潮湿的泥土沾满了他的衣袖。他的脸蛋闪闪发亮。我在这张脸上寻找眼泪的痕迹,可看到的只是欢喜”;或者为棺材涂上妈妈喜欢的五颜六色,不论别人如何想得,妈妈一定是欢喜的,后来,在母亲的葬礼上,和哥哥一起也穿上五颜六色——是棺材的颜色,也是妈妈喜欢的颜色;还可以收集死亡的知识,像莉娜一样,比如老虎是怎么埋起来的——“印加人认为,他们是星星的孩子,等他们死去以后,他们会附在鹰的翅膀上,飞到银河系的星星上面去。”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