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女人无名的读后感大全

女人无名的读后感大全

《女人无名》是一本由[美] 艾米莉·温斯洛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019-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女人无名》读后感(一):几年以来,少有的弃读的书

两星是给作者面对人生巨大变故的态度和信心的。

我不知道作者的叙述重点是什么,整本书从头到尾都是在碎碎念,不知所谓。说实话,一开始还是很吸引我的,因为刚看完《黑箱》,《女人无名》里面的女性受害者的反应比《黑箱》里的更加积极、向上,她没有把女性放在弱势的地位上,而是勇于袒露自己,也受到了社会一定的关注和关怀。

但是,当多年前的犯罪嫌疑人出现了之后,作者就开始一直叨叨叨,碎碎念,没有起伏,芝麻绿豆大的事情,与案件并无关联的事情都拿出来凑字数。

总之,最后,我一点都没有兴趣想知道案件究竟如何判决了。作者的唠叨成功地磨损了我所有的耐心和期待。

然后,到了170几页的时候,我放弃了。

呵呵。

《女人无名》读后感(二):“正义与审判,法律与时效诉讼”

如果不是译文纪实的标志系列,我会认为此作品是虚构与现实的双重结合。 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写作。在时间线上来回的穿插讲述。手法充满现实主义,不偏不颇、引人入胜、披露了大量心路历程与美国司法程序。将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交代得非常清晰。 作者敢将自身“性侵”用文字记载下来,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当嫌犯被逮捕后,主人公对案件发展不断进行追踪查找资料,寻找法律依据,期间也经历了让人悲伤的事件。 主人公在案件中也收获了真挚的友情,也很幸运能遇上为案件不断操心与奔波的警务人员。有一点让我很感慨,当主人公从庭审出来后,媒体记者只准拍摄“受害人”腿部,这让我想起发生在国内的相同案件,国内媒体记者肯定会一窝蜂,将受害者肖像与职业等隐私曝光出来,毫无廉耻之心、道德之心。 我读完后,感觉与主人公经历一系列的案件回忆录,勾勒出一幅二十多年寻找正义与审判的画面。 最后再讲一句,译者功底深厚,翻译流畅,加入一些中国语言元素,起到画龙点睛作用,让人眼前一亮……

《女人无名》读后感(三):女孩子,请你坚强

“我承认自己跟别人想象的不一样,甚至当初被强奸的时候也是如此,在热水下用力冲洗自己的身体,这是人们对强奸案受害者的普遍印象,但我不是。我记得当时至少有一天甚至可能有好几天我都拒绝冲澡,我不想脱掉自己的衣服,只想一直穿着。”

艾米莉完全打破了我的思维定式:受害者会变得敏感脆弱,不愿开口说出自己的事,不愿回忆案发场景,甚至不愿接触任何会让本人联想起案发场景的人事物。而艾米莉呢?在案发当天,她配合警察做笔录,去医院做检查;主动说出自己的事,接受别人的帮助;每隔两年打电话到警察局询问案件进展,直到21年后,那个男人由于再犯案而被逮捕,她又开始想方设法搜索那个男人的资料,并做好出庭作证的准备。对于艾米莉费尽心思调查那个男人这一点,一开始我觉得不可理喻,这让我感觉她像一个执拗的偏执狂,但是看到艾米莉慢慢检索到更多关于那个男人的讯息,我有点理解她了,她想把那个男人变得具象,想勾勒出那个男人的生活轮廓,因为她需要一个结果。20多年来她做的所有事只有一个目的:给自己一个交代,给这件事一个交代,就像她说的,可能对其他人来说,性侵结束的时候就是这件事结束的时候,但是对受害者来说,这绝不是结束,而是噩梦的开始。虽然最终没能出庭作证,但也不失为一个结果。

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脑子里一直会冒出一个想法(是一个不太好的想法)。在艾米莉这件事上,无论是家人,朋友,还是警察,律师等都一致地站在她这一边,支持她,相信她,为她生气,替她不平。我一直在想,她被陌生人强奸,是不是一件幸运的事呢?如果是熟人作案,还会有这么整齐的支持的声音么?应该不会吧,事情会变得复杂很多,痛苦很多,比如林奕含,比如《熊镇》里的玛雅。艾米莉是坚强的,用20多年的时间和这件事做斗争;林奕含是坚强的,她没法说出口,只好一个人挣扎;玛雅是坚强的,她举起猎枪,还给那个男孩同样胆战心惊的一个夜晚。希望女孩子们都变得坚强,在收到伤害的时候可以保持理智,保留证据,第一时间说出来寻求帮助。

《女人无名》读后感(四):不容批评的题材,必须批评的故事

一起发生在1992年却迟迟无法告破的强奸案,却在2013发生了奇迹般地转折。当年的犯人被逮捕,遥远的美国蝴蝶扇动了一下翅膀,已经移居到了英国并建立起新生活的曾经受害者艾米莉的世界,突然狂风暴雨。

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我一直在竭力忍耐,如果不是因为有着某种“打开书就想要读完”的强迫症,我一定早早弃读。叙述简直可以用“失败”来形容,作者好像不遗余力地想要把所有的事件碎片和情绪碎片全都兜售给读者,却只完成了一部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流水账。

在其中,既感受不到作者的痛苦,也感受不到支撑她走完这艰难一路的力量,甚至连真实案情发生的经过都囫囵而过。

是那种我很想要批评的故事,但碍于这个题材,我有些不敢批评。

以自我的苦难进行写作的作者,可以用技法的疏漏去批评吗?

我非常犹豫,这种献祭自我式(尽管非自愿)的写作方式让我不敢对这本书指指点点,仿佛如果批评受害者的文字,就跟批评她在已经经历的痛苦中应当承担非正义的责任一样。

可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我的心里还是有一个小小的声音在不听地说着;

“可同样题材的《知晓我姓名》,就写得很好啊!”

可是,苦难怎么能进行比较呢。

苦难当然不是用来衡量和比较的,写作技法却是可以比较的。

面对这样的特殊题材,我需要更多的勇气和共情的感慨去体验作者的痛苦,因为在这样的伤害里,承认痛苦,是唯一实现正义的方式。

这样的话,如果有更能让我完成痛苦共情的选择,我当然会对文学技法有着更高的期盼了。

《女人无名》读后感(五):不能因为我现在过得好,就原谅他犯下的罪行

首先,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件。20年前,作者温斯洛在自己的公寓被一个陌生男子侵犯,她还是收集证据,保留证据,及时报警……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完美受害者”了吧,她给自己一年的时间恢复,似乎也迅速从阴影中逃脱出来,在别人看来,她完全从那场阴霾中脱离,痊愈了。

·

但在得知罪犯被逮捕之后,她希望自己能够站上法庭“审判”他,有人劝她原谅,但她表示不能因为自己恢复过来就要原谅罪犯以前对她犯下的罪行,她要当场指控他。

·

期间,温斯洛将自己的情绪、心理过程几乎原原本本地记录了下来。(这可能也是许多人吐槽本书过于絮叨的原因吧)书中不仅仅是作者追寻真相,讨还公道的过程,也是对米国的司法程序、法律等的记录和探讨,虽然结果还是令人唏嘘,明明已经追寻到了真相,却还是没有亲手将他送进去。

·

在书的最后,作者还对遇到类似情况的人给出了建议(此处只提一下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受到伤害的朋友):

怎么帮最好,这方面并没有屡试不爽的万全之策。你得通过对朋友的了解、观察以及询问找到合适的方式。他们希望从你这里得到的可能跟希望从别人那里得到的不同,这完全取决于你们之间的关系。要想帮得上忙,就要懂得倾听,不管最后跟你预期的或希望的是否一样,你都要坦然接受。

·

力所能及地保护朋友,让他们的身体免遭伤害,但更多时候是要在情感或精神上给予他们呵护。无论是在朋友羞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但又小心翼翼想向你表露的时候,还是当别人对朋友说了一些刻薄的话或者对 他们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冷嘲热讽的时候,一定 要站出来保护他们,维护他们的尊严,让他们感受到你的善意和温暖。

·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