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监狱读书俱乐部读后感100字

监狱读书俱乐部读后感100字

《监狱读书俱乐部》是一本由[加]安·沃姆斯利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监狱读书俱乐部》读后感(一):监狱读书俱乐部

不得不频繁出长差或值夜班的双职工父母,独生子女的孩子,娱乐贫乏也不流行上培训班的年代,这样的环境注定了我孤寂的童年。好在父母并不吝于给我买书,因此那些图画的文字的书本就成了我成长岁月里最忠实的伙伴。现在回想起来,我这样乏人管教的野小孩竟然没学坏,而且长大后还从事文化工作,实在是一个奇迹,大概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书本吧。

在遥远的加拿大,同样有一群人从书中得到了救赎。作为抢劫犯罪的受害者,安·沃姆斯利心伤难愈;作为身陷囹圄的现役囚犯,本、弗兰克们煎熬度日。他们因为监狱读书俱乐部,产生了命运的交集,改变了彼此的人生轨迹。受好友卡罗尔之邀,安定期前往监狱,参与监狱读书俱乐部项目,与犯人们一起交流读书心得。在安参与的两年时间里,她亲眼见证了阅读在犯人们身上所带来的改变,使得他们不但在艰难的牢狱生涯中有了一丝喘息的机会,更开启了他们心底的柔软,赋予他们勇气去面对未卜的前程。也正是在一段段与狱友共度的时光中,安渐渐走出被抢劫的阴影,更是因此读懂了亡父。

值得一提的是,伴随着作者的笔调,我有幸经历了远方的寒来暑往,目睹了异域的飞鸟流水,这对于被囚禁在城市之狱中的我来说未尝不是另一种救赎。幼时随着书本神游太虚的那些独处的岁月又一次从记忆深处升腾上来。

监狱读书俱乐部 [加]安·沃姆斯利/邹虹/上海三联书店/2018-3

子扉我 2018年夏 季风异次元空间二世

原载上海季风书园微信2018年7月24日,发表时有改动

《监狱读书俱乐部》读后感(二):一书一世界 一人一菩提

作者: 王一平

读书俱乐部、读书沙龙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我们可能或多或少都参加过社区或者学校以及图书馆组织的读书活动,但监狱读书俱乐部,知道的人可能不会太多,于我,也是闻所未闻。所以,接到出版社的邀请为这本纪实文学写读后感时,我实在很犹豫,毕竟,对于新颖的事物我们都容易心生胆怯。另外,虽然我读过的书不少,但是很少认真写书评。如同作者在去与不去监狱之间纠结一样,最终,我们都“内心的好奇慢慢战胜了恐惧,”选择战战兢兢地接受挑战,我拿起书稿认认真真地读了一遍。

这是一本纪实文学,按照我肤浅的认识,既然跟“监狱”有关,应该会有惊险刺激的场面,但是一直读到最后,甚至在作者交代了几个主要人物出狱后的去向后,我仍然有点不死心,觉得事情不可能这么简单。其实,内心深处,我一直怀着这样的想法:狱友们真的能那么容易相信安妮,真的能那么容易向善?在读第二遍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这是我自己的问题,自己在潜意识中已经给狱友们贴了标签:一日做恶,终难成佛。我尚未真正了解这个群体,但我已经给他们盖了棺定了论。或许,这跟作者第一次到监狱时的情形相似,惊恐到不敢呼吸,紧张到麻木无知觉。撇下偏见,我又认真地读了一下书中的文字,当我决定客观地看待书里提及的每一名狱友时,我突然觉得心态一下子放轻松了,不再期待刺激的场面,不再期待紧张的剧情,这个时候,我突然发觉,作者的那些体会感悟颇耐人寻味,我甚至看到了狱友们身上闪耀着的那些人性光辉以及理性光芒。

那究竟是什么样的书点燃了怎样的一群人呢?本书共有二十一章节,记载了二十余本书被讨论的过程。书中着重刻画了本、德莱德、弗兰克、格兰汉姆、加斯顿以及皮特六名狱友们。二十多本书涉及的题材各种各样,有《三杯茶》《我的月亮男孩》这样的纪实作品、也有《萨拉热窝的大提琴手》这样战争题材的小说,还有《愤怒的葡萄》等历史小说,当然在圣诞节这样特殊的节日,也不乏《麦琪的礼物》这样的温情经典之作。总体而言,俱乐部在选书上还是以现实主义写法为主的作品上,这样的作品更能激发人内心深处的怜悯之情。很惭愧的是,这里面的大部分作品我都没读过,但是通过狱友们充分的讨论,我的脑子里已经建立了关于这个作品基本的架构。狱友们在讨论过程中总是认真且深刻。《三杯茶》的讨论中,格兰汉姆一开始就对摩顿森遭绑架那一节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后来经媒体爆料,摩顿森果真存在造假夸大嫌疑,而当摩顿森光环褪去甚至遭到大众鄙弃时,格兰汉姆及俱乐部的成员们又一致地表现出了无限的宽容和理解。狱友们对每一部作品说的每一句话都是被书点燃的小火花,这些火花里有的折射出了他曾经的经历、有的闪耀着他对于出狱后的向往、有的照亮了他在监狱这段黑暗的日子。这就是读书的力量,它可以帮你熬过监狱里没有空调的酷热天气,也可以让你暂时远离没有自由的生活,还可以让你情绪稳定地对待过渡教习所的各种苛刻规定。听完了狱友们对于这些书的讨论后,我也把其中已经在国内出版的书列入了我的读书计划。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上海三联书店为什么会在璀璨如星河的外国文学作品里挑选这样一本书呢?说实话,之前我并不知道这名作家,看完这本书后,除了书里给的信息——记者、高级责任编辑,我也并没有更多的了解,百度也没有给出作者的相关信息。诚然,监狱题材的文学和影视作品以其激烈的矛盾冲突一直是流行文化的宠儿,但以监狱读书俱乐部为载体的监狱文学好像还真是凤毛麟角。上海三联书店之所以引进版权并出版这本书,我想自然不只是图题材的新鲜,应该更有其对社会以及现实的意义的考量。这体现了上海三联书店的社会担当,我们大胆地设想一下:如果我们也能有这样的监狱读书俱乐部。那我们的监狱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气象呢。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有一个自己的读书俱乐部,那我们自己又会是一种什么风貌呢?

笺短情长,短短的一篇文章道不出我对这本书的种种感悟,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愿这本书带来的星星之火,可以让热爱阅读、热爱思考的你,点燃内心深处那无边无际的大草原。

《监狱读书俱乐部》读后感(三):从监狱读书俱乐部中看多面人生

作者:邹虹

讲真,我并不了解监狱,监狱对我而言是个神秘而令人畏惧的所在,对它的了解只有靠想象。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对监狱是很好奇的,从大家耳熟能详的《监狱风云》到《越狱》,再到章诒和的犯罪故事系列,每一次我都看得津津有味。监狱是人生百态的万花筒,监狱里人人身世传奇,个个身怀异禀,每个人都有故事,或心生邪念作奸犯科,或为捍卫自己的人格与尊严;每一个故事都让人或惊魂摄魄,或叹为观止。我曾怀疑自己的窥探之心是否太过严重,后与友人交谈后才发现,其实很多人都有着同样的好奇。再后来年事渐长,我又有了更深的理解,或许,这样的心态并非只是猎奇,而是,人世蹊跷,荒诞不经,我们总想洞察那隐藏最深的人性。

实话实说,初读《监狱读书俱乐部》,并没有震撼的感觉。这是一本纪实作品,作者安∙沃姆斯利是一位作家、杂志记者,好友卡罗尔∙芬利是一位有抱负、有社会担当的知识女性,她在柯林斯湾男子监狱创办了读书俱乐部,想通过读书来影响、改变犯人。卡罗尔来邀请安去监狱参加读书活动,帮助犯人选择书籍,唤醒了作者梦魇般的一段亲历劫案记忆。去焉?梦魇重现,内心不胜惶恐。拒焉?友人盛情难却,自己也有着助人为乐的善心和身为作家的好奇心。

心理学上有“视网膜效应”的概念,意思就是人总是能够注意到自己所具备的某种特征,换句话说,你在意什么,就能看到什么。同一本书,不同的人总会读出不同的内容,但,无论怎样不同,好的作品总是让人能够在书中找到自己。《监狱读书俱乐部》就是一本这样的好书。

作为一名四岁儿童的妈妈,我在书中看到了太多关于原生家庭影响的内容,童年的安全感是怎样形成的?家暴是否是后天习得的?卡罗尔的社会担当和开创精神是否源于高曾祖父的家族传承?犯人的父母很少有跟孩子一起亲子阅读的习惯,犯人的家庭基本没有做志愿者的传统,这一切,对个人的成长经历有着怎样的影响?

作为一个希望完善自己人格的成年人,我也看到了作者的自我成长。曾经的“我”提到犯人、提到监狱便不寒而栗,后来的“我”从容自若、甚至期待监狱读书活动;曾经的“我”总是能看到事物的两面,遇事难以抉择,后来的“我”越来越有主见。这中间曾有过诸多曲折,诸多反复,但这便是成长的过程。参与了,用心了,洞察了,获得了。生命的维度就在不断地体验中得以提高、拓宽、变厚。毕竟,“我”喜欢这样的变化。

最终让“我”下定决定去监狱参加活动的还是父亲的话:“如果你坚信人性有着最美的光辉,那总有一天你能够见证至善至美。”人人都想洞察人性,而你对人性又有着怎样的信念?或许,这样的信念便可以决定着我们参与了多少、走出了多远。“我”迈出了重要一步,于是开启了这一段非凡的旅程,成全了朋友,成就了犯人,也成就了自我。每个人的内心都会有恐惧,而只有当你直面它,你才能够战胜它。笔者的勇气,促成了她的成长。

作为一个囿于现状的人,合上书我想起了本的话,“兄弟们,我已经习惯了监狱的生活。”因为读了塞巴斯蒂安∙荣格尔的《战争》,狱友们讨论了战场和监狱这两种看似苦不堪言的生活,但无论是驻阿富汗的美军,还是久陷囹圄的犯人,都不愿离开。是的,久了,就会习惯,就会喜欢,会不舍,会离不开,会想念。但生活终究不能沉沦过往,逃避现实,面对未来,我们是否有迈出的勇气?

作为一个深信读书魔力的人,我看到了狱友们因读书而带来的改变;作为一个认为应当“以自己的天赋为枢纽,向外延伸”的人,“热爱、兴趣、内在驱动力,或许也是天赋”这样的评论让我若有所思;作为一个在意家庭的人,我看到了圣诞节时犯人们的铁汉柔情;作为一个饱尝人间疾苦的人,我看到了悲悯和情怀……监狱读书俱乐部读过的书部部皆经典,而狱友们的发言也回回有亮点。因为各自的经历不同,彼此的感受、感觉与判断竟可以如此对立,正是从这些或对立或统一的观点里,我们看到了社会的不同层面,也看到了人性的卑劣和闪光。最后,作者说,读书改变了狱友,而狱友们也改变了“我”。而我本人,在看到这样的改变后,竟然也有蠢蠢欲动的改变之心。就像作者所说,“别人的勇气,也能激励自己”。

这本书里,或许没有太多的枪林弹雨、紧张刺激,但它有着细腻丰富的情感,既有作者本人对于生命生活的感悟,也有硬汉内心流淌出的隐秘和柔软。它并不震撼,但它很有滋味,令人回味。书中的狱友本说过,“我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影响了我,造就了我,并对我的世界观、生活观产生了重要影响。”聪慧如你,看完这本书又会有什么感想呢?

《监狱读书俱乐部》读后感(四):可能只有进监狱才能安心读书吧!

大家好,我是凹叔。

今早一来上班,我就看小助理没精打采,一脸痛苦的坐着,这我得关心一下呀。

一顿嘘寒问暖,我搞清楚了,是早上他在公交车上看书,晕车了。

随即,我就把他批评了一顿,看书就要稳稳当当的坐着看,公交车上晃晃悠悠的,一不小心还容易坐过站,就不是个看书的地方。

小助理就非常不服气,他觉得看书在哪都能看,不分场合环境。

其它同事听见我们这边有异动,也加入了讨论。从一开始的“什么环境可以看书”,聊到了“在各种环境下看书都是什么样的体验”。

最后,我们都对“在监狱里读书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这个问题面露难色,哑口无言,毕竟我们都没体验过。

但是我突然想到之前看过的一本书,书名就叫《监狱读书俱乐部》,我赶紧把书拿出来炫耀一番。

今天我就跟大家聊聊,在监狱读书是一种什么感觉。

本书的作者安·沃姆斯利是一位加拿大女记者,曾荣获国家杂志奖四次,加拿大商业杂志奖一次,国际区域杂志奖两次。

当作者的好友卡罗尔邀请她去监狱和犯人一起读书时,她是拒绝的。

故事要从八年前说起。

那晚,夜黑风高,巷子里伸手不见五指,周围没有一个行人,忽然身后蹿出两个大汉,把她勒晕,抢了她的手机逃之夭夭。

这件事给作者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在之后的几年里她晚上不敢一个人出门,随身携带便携式报警器。

好友让作者去监狱读书,无异于让恐高患者去蹦极。

但是,在朋友离开后,作者想起了父亲跟她说过的一句话:如果你坚信人性有着最美的光辉,总有一天你能见到至善至美。

果然,就像每个英雄都有属于自己的BGM一样,每个作家都有属于自己的长辈箴言。

最终对人性善良的信任盖过了作为受害者的恐惧,作者决定接受朋友的邀请,和她一起去监狱参加读书会。

加入读书俱乐部后,作者和卡罗尔开始挑选适合犯人们看的书。

其中一本就是《我的月亮男孩》,这本书记录了布朗一家人为天生有缺陷的儿子沃克求医问诊的过程。

这本书曾三次获得文学大奖,作者和卡罗尔都以为这本书能引起狱友们的共鸣。

因为布朗同样面对困难,身处困境,但他不断克服从不放弃。

本来作者和朋友期待看到一场励志又走心的读书分享会。结果,在开读书会的时候却完全是另一番场景。

狱友们一致觉得《我的月亮男孩》的作者布朗,把生了一个有缺陷的儿子当成了一种负担,甚至惩罚。

狱友们在读书的过程中,感受最深刻的不是布朗坚持寻医的毅力,而是他对生活中这一点点不幸无休止的抱怨。

狱友们对布朗的生活态度表示不屑:他过着中产阶级的生活,教育良好、工作体面,只不过摊上了一个生病的孩子就这样抱怨,甚至还想自杀。我有个朋友,他家里的智障女儿傻到在自己身上拉大便,人家还不是活的好好的,也没有天天要死要活。

这件事让作者和卡罗尔对自己的选书标准产生了怀疑,她们和狱友们的阶级层次差距太大了。

狱友们身处监狱,生活环境恶劣,没有人身自由,探访时间受限,连一棵树都见不到。

和狱友们的不幸比起来,布朗的那点坚持和脆弱可能更像是一种富裕的矫情。

圣诞节,作者选择了欧亨利的经典之作《麦琪的礼物》作为读书俱乐部的分享篇目。

这是一个关于圣诞的短篇:丈夫有一只金表,但是没有表链。妻子想买一条怀表链送给丈夫当圣诞礼物,却发现钱不够。只好把一头秀发剪了卖钱。回家后,她发现丈夫把金表卖了给她买了一把梳子。他们都为了对方,卖掉了自己最珍贵的东西。

礼物无用,爱却无价。

一位狱友根据内容提出了问题:在身无分文的圣诞节,你愿意卖掉汽车或电视来给自己的另一半买礼物吗?

几乎所有的狱友都说自己做不到,他们甚至认为,小说中的夫妇都太过于无私,现在的社会已经太现实,那可能是只属于欧亨利时代的浪漫。

但是,他们都没有发觉,他们此刻坐在这里,其实就已经把自己最珍贵的东西卖了,那样东西就是“自由”。

至于他们是为什么卖掉的,可能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

对狱友们来说,《异类》的观点是鼓舞人心的。

《异类》的作者格拉德威尔有两个观点已经成为了当代主流。

一、想要成功,运气与机遇必不可少。

二、10000小时法则。即一个在某方面具备天赋的人,至少要练习10000个小时才能有所成就。

这两个观点让在监狱里的犯人们充满希望。

这让他们相信,出狱后有一点运气,加上自己的勤奋还是可以走上成功之路。

但此刻,一位带着哲学思辨精神的狱友提出了质疑:能不能坚持10000个小时,或许也是先天决定的。

大家陷入了沉思,是啊,我们从来都没有思考过,也许热爱、兴趣、毅力,这些本身就是先天决定的啊。

有些人可以专心致志工作不走神,有些人看两分钟书就不耐烦。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强大的毅力和聪明的头脑,但是你就是你,比如此刻你看到这儿觉得自己该努力了,开始改变自己,那也能说明你是一个愿意不断提高自己的人。

当作者结束了监狱读书俱乐部志愿者生涯,我们很难说是作者改变了狱友还是狱友改变了作者。

我对书中的一个细节印象深刻,弗兰克和格兰汉姆被转去安保级别比较低的河狸溪监狱,格兰汉姆写信给卡罗尔,想让她帮忙在那里建一个读书俱乐部。

当你开始做一件事情,并且发现参与这件事情的人在不断影响其它人,这种感动和成就感是无法形容的。

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在于,作者并没有肆意渲染监狱读书俱乐部对狱友们的改造,而是客观地描述读书俱乐部活动的开展。

到最后,在作者跟踪了解的几十名犯人中,有人出狱后事业有成,也有人出狱后恶习不改重返监狱。

这也是凹叔在介绍这本书时没有单独介绍某个犯人的原因,这本书最珍贵的地方是,它打破了我们之前对犯人们的刻板印象,并向我们展示了新的欣赏文学的方式。

请相信人性有着最美的光辉,你一定能够见证至善至美。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