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柔性的专断》经典读后感有感

《柔性的专断》经典读后感有感

《柔性的专断》是一本由郭力 / 张玲玲著作,北京联合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21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柔性的专断》读后感(一):从孩子的成长窥见教育的本质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对于家长来说,想要教育好孩子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不仅要付出时间、精力和耐心,还要讲究方式方法,以免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影响破坏亲子感情。毋庸置疑,如何为人父母是一门很深奥的课程,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也需要与孩子进行磨合,找到适用于他们的教育方式。

育儿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正因为缺乏经验,才会忍不住想要看看别人是如何养育孩子的。起初,看到《柔性的专断》这本书,觉得标题很有意思,怀着好奇的心态便开始翻阅。没想到在阅读过后,我发现这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家庭教育书籍,它让很多像我这样迷茫的妈妈们重新审视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和态度。

作为图书出版公司编辑的郭力,是一位非常有格局的智慧妈妈。在她的引导下,接受传统教育的女儿张玲玲本科被耶鲁和普林斯顿两所名校同时录取,并在哈佛就读研究生。这样的结果我觉得和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而这点也在阅读中得到印证。在本书内容中,作者并没有通过意味的说教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专家”位置,而是通过充满温情而细腻的语言记录了自己女儿的一路成长点滴,并在不知不觉中将她自己所坚持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以及对中国教育现状的反思展现出来,读起来充满温情,又不会觉得枯燥无趣,仿如读故事一般。

做任何事情都不可操之过急,在养育孩子的路上也是如此,成为理性的父母是每个家长都应该具备的条件之一。只要保持理性才能在孩子身上看到他们的闪光点,以兴趣班为例:本来让孩子学一些特长,或者培养一件爱好是很好的事情,不过若是孩子本身就不喜欢,那么就算是去学也是不尽心的。最好的方式,就是针对孩子的兴趣、时间和精力进行抉择,既让孩子喜欢,又不会觉得累到。

我们都知道,现在很多家长都对“补习班”、“学区房”、“名校”这样优质的受教育环境非常热衷,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也希望孩子能够成才,它们确实能够提供给孩子一定的帮助,但作者一针见血的一句话更让我醒悟,即上名校并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格完善、身心健康、具有一定知识水平和社会责任感的人。假如人们都能保持这样的心态,相信培养出来的孩子一定是十分优秀的。当然,在《柔性的专断》这本书中还有很多平时家长们容易遇到的问题,相信大家在读过之后一定会豁然开朗的。

《柔性的专断》读后感(二):无处释放的焦虑

我周围每一个有孩子的家庭,每个家庭都陷在深深的焦虑之中。同事告诉我说,她觉得对儿子很愧疚,因为每天要上班觉得陪伴孩子的时间不够,所以很焦虑。还有一个,每天挖空心思带孩子上很多的培训班,每天早晨和周末都变着法给孩子和孩子的朋友做好吃的,一方面给孩子足够的营养,一方面也是亲自下场帮孩子维护人际关系。还有一个,从两个月的时候开始,就给孩子念绘本,最近陷在孩子爱读漫画的苦恼之中。

于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刚满一岁的我也开始变得焦虑。害怕孩子在将来的竞争中输在起跑线上。

在我生活的四线小城里,现在还有无法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更多助力的家庭,许多的家庭仅仅是为孩子提供足够的物质生活就已经拼尽全力。身边有两个差不多年龄的孩子,一个生活环境优渥,在三岁的时候已经有了非常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另一个在四岁生日以后还无法完整的数到20。第一个家庭的家长离本书作者的能力尚有很远一段距离,就更不用说第二个家庭了。

而我,只能努力让自己变成第一个家庭里那样的家长。叫我怎能不焦虑。

不知道在哪里看到的一句话,其实孩子的起跑线是父母。这本书看到一半的时候,我深以为然。在现在这个社会化大环境下,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出息的人,对父母的要求越来越高了。读完这本书,我感受更深刻的不是作者在教育理念上的先进,而是作者本身的素质。因为家长本身的素养和眼界已经在这里了,她所养育的孩子只要不出大的意外,一定不会是一个没有出息的孩子。

读完整本书,我找到了一个最好的词来总结作者的教育理念:引导,引导孩子关键时刻的选择,引导孩子在成长特殊时期的情绪,引导孩子人格的成长。

做好这一切的前提,就是家长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足够的精力、足够的眼界、足够的智慧。我在看书的时候就非常惋惜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的家长不能够在关键的时候引导我做出那个更适合我身心特点的选择,而是放任我自由生长,我的原生家庭,就是给孩子提供足够物质就已经拼尽全力的家庭。

就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的那样,家庭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也是极为重要的学校。家庭在孩子性格底色中所铺就的一切,将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孩子在哭,孩子的爸爸和奶奶无法哄住他,在孩子的哭声中,这篇书评显得更加的焦虑,更加的无处释放。

《柔性的专断》读后感(三):教育,是做孩子独立的推手

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每个孩子的成长是具有独特个性的, 每个家长的教育方式也是迥然不同的,但必须承认的是诸多不同的教育方式,最后都能帮助孩子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们根据自己的经历所得,总结出如此多的家长分享出自己的教育经验,正因为教育经验繁多,所以父母在选择学习对象时,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择取,避免形而上学论的经验主义盲从。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也遭遇过各种不同的状况,所以我读育儿文章,一般不拘于只选择某一方面的论点,而是从批判思维的角度出发,阅读不同的观点。选择郭力和张玲玲的《柔性的专断》,是因为想要了解他们是如何培养孩子的成长思维,如何训练孩子的独立生活的能力。

关于细化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和生活摸索的能力,郭力和月月的现实案例算是比较详实且有针对性的,是我看到整个培养过程较为完整的案例。月月的教育案例比较具有代表性,而且代表的正是现在流行的中产阶级的“教育助力”的培养典型。

《柔性的专断》中关于“自由成长”和“理性引导”的观念看似有所背驰,但实际上中间有着难把握的“度”来衡量,关于“培养孩子配合应试教育基本规则”看似有些伪装,但实则也是为了让孩子学会适应社会的另一种方式。虽然郭力依靠自己的教育方针将孩子送进了常青藤名校,但实际上他们的教育经验不止适合于立志出国留学的家庭,同样适合在国内环境下的家庭教育。

育儿经验是一件需要抠细节的事情,绝不是表面上看一个标题或一种方针就能有所收获的,所以阅读月月的教育经验,需要结合郭力在《柔性的专断》中所展示的具体案例来看,在月月整个成长过程中,最突出的一点便是自主思维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正是有了这个能力基础,才有后期的自助规划学业和职业方向,自助交友和留学适应等。

虽然我并不完全赞成郭力的教育,但其中有些关键的要素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比如通过带领孩子体验多种社交和职场合来培养孩子的正式沟通交流能力,通过优秀的大学生家教老师引导孩子向优秀学习的心态,通过广泛的阅读来开启孩子的思想启蒙,通过“爱孩子所爱”来营造和孩子的共情互动,通过“多多尝试,有效筛选”的原则来引导孩子发现自己长处。

阅读《柔性的专断》,从月月的成长经历中,看到许多让我反思的要点,也为未来的孩子教育指点了方向,的确是受益良多呢!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汪星人爱星辰(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55484053/

《柔性的专断》读后感(四):从教育的终点回望起点,培养有辨识度的孩子

《柔性的专断》讲述了一位智慧妈妈,17年教养经历,20多年心血凝结,在应试教育体制内培养了国际化、高素质的耶鲁女孩!

作者女儿17岁全额奖学金就读美国顶尖私立高中,19岁同时被耶鲁和普林斯顿录取,大学之后又去哈佛进修了研究生,普通工薪阶层培养出耶鲁女孩,这与郭力老师的教育理念和陪伴方式是分不开的。虽然我还不是一个母亲却非常认同郭力老师在书中提出的一些观点。

给孩子自主选择的空间,让他明白不能别人选什么自己选什么,适合别人的未必适合自己,要选择自己的里才能走的相对优秀,相对快乐。作者在书中列举了韩寒的成长经历,韩寒有多叛逆想必大家有知道,但是韩寒的才气也是我们无法忽略的,他上学的时候严重偏科,曾经因为七门课程不及格而留级,当父母意识到韩寒并不适合应试教育的模式时并没有坚持让韩寒走这条路,而是支持他走自己的路,保留了他身上最突出最独特的部分,才成就了今天的韩寒,成为了畅销书作家,影响了一代年轻人。

要依据孩子本身的特点因势利导,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孩子没有有能无能,有才无才之分所有孩子都是毫无例外有才又有能的。应该在每个学生身上找到他们独有的,与众不同的的能力,并开发它,孕育他,培养他,使之充分显露出来。”作者就是发现了女儿月月在语言方面的独特之处,加以引导,如今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

和孩子的思维同步,当孩子的玩伴。传统的中国教育里,父母总是极力维护长辈的威严。认为这样才有权威性,这样只会让孩子疏远你,怕你,不愿和你亲近更谈不上建立亲密无间的亲子关系。近日有关“北大毕业生拉黑父母”的报道在网上引发热议,这句评论获得2.1万人点赞:“百分之90的人没资格评论他,没体会过,不知道会给自身带来什么样的痛苦。”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男孩与父母的关系如此恶劣也并不是一件事情造成的,据男孩回忆,从小到大父母总是站在权威的角度去命令,并不在意男孩的诉求,从未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试想,如果男孩的父母能够尝试倾听孩子的内心感受,多一些沟通和理解,与孩子为伴,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怎会有没有机会和解呢?

得体退出。孩子成年后能都能与父母保持亲密的关系,其实是一种心理上的相互理解和认同。尹建莉老师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中也曾提到” 强烈的母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母爱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母子一场,是生命中最深厚的缘份,深情只在这渐行渐远中才趋于真实。若母亲把顺序做反了,就是在做一件反自然的事,既让孩子童年贫瘠,又让孩子的成年生活窒息。“中国的大多数母亲都不懂得这个道理,适当俄的抽离孩子的生活,本身就是很好的成长教育。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郭力老师在亲子教育中的宝贵建议,这是一本很用心的育儿手记,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愿每位家长都可以用心陪伴。

B �v�?�

《柔性的专断》读后感(五):爱他,就陪他成长

教育是个常说常新的话题,也是个老大难问题。天底下没有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龙成凤。可付出与收获不一定成正比,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常常令父母们痛苦不堪,迷茫不已。在《柔性的专断》一书中,郭力结合自身教育女儿的经历,提供了一份可资借鉴的答案。

郭力是一位与众不同的母亲,她有着高学历的背景,任过大学讲师,在出版社工作过,是个工作特别拼的职场女性。但同时,她也是普通平凡的一位母亲,有着自己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她放下家长的架子,与女儿月月一起成长,不断学习,不断纠正认识偏差,体会其中的甘苦,收获女儿成长的快乐。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自己的个性、优点和缺点。作为父母,就是要善于发掘孩子身上的长处,并加以引导,使之转化为孩子成长中的正能量。而针对孩子的弱点,家长不应该一味地指责。正如郭力所说,“(孩子)性格中的弱点不是说改就能改的,有些改变需要过程,而且需要一段相对比较长的时间。如果操之过急,反而会没有效果,甚至适得其反。”

当孩子面对是选择喜欢的合唱团还是有利于小升初的奥数班时,郭力的做法是和月月心平气和地讨论,帮助孩子分析利弊,但决定权交给孩子。月月权衡利弊后,选择了奥数。郭力由此感慨“教育是一件论艺术而不是论辛苦的事情。”孩子虽然是在我们的庇护下成长,但作为一个人来讲也不愿意接受强加在自己身上的命令。做父母的,也要学会设身处地进行换位思考。

对于社会上时兴的各种兴趣班、补习班等,郭力的看法是:多多尝试,勇敢叫停。孩子是否真正感兴趣,要在尝试的过程中去观察和发现。郭力认为,“报班的过程是发现孩子兴趣特长、对孩子进行兴趣培养的最好机会。”郭力也给月月请家教,她的原则是:第一,不给孩子造成负担;第二,孩子感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快乐。她不针对孩子的弱点请老师有针对性地辅导,而是让老师给孩子作学习的榜样。学习老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习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不提出学习任务,没有明确的要求。

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只有家长给孩子做好示范作用,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按照家长的想法去做。有爱读书的家长,也必有爱读书的孩子。常听有些家长报怨他们家的孩子不喜欢看书。如果反过来问一下,他们读书吗?大多会得到尴尬的沉默作为答复。郭力的做法则令人肃然起敬,孩子读什么,她也读什么。在读的过程中,两人以平等的关系进行交流、沟通。孩子想买什么样的书,充分尊重她的意见,而不是按照家长的意愿。郭力在亲子陪伴这方面做得就特别好,特别值得我们学习。

韩寒的父亲曾说过,“我们没有培养韩寒,只是让他自由发展。”对于叛逆期的孩子,心理和生理有了很大变化。尤其是男孩子,叛逆得要相对严重。郭力认为,如果孩子真的不适应传统体制与价值观,宵了应试教育的束缚,不妨放孩子一马,让他出去闯荡闯荡。所谓,“男孩穷养,女孩富养”是有一定道理的。男孩子要培养他“闯社会”的能力和在各种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对于孩子的叛逆,家长应该学会引导,而不是唱对头戏。当孩子面临比较重要的选择时,把选择权利要求孩子,同时给予理性建议。

学习好不应该成为孩子成长的唯一目标,还有很多需要着意培养,比如敬畏生命。孩子总会长大成人,而在成长的过程中心怀敬畏,善待生命,心存珍惜和悲悯,对于构建一个人格完善的人是不可或缺的。郭力通过孩子编造的作文领悟到敬畏生命的重要意义,是十分难得的。

《柔性的专断》这本书通过一个个事例,分享给读者一个个亲身经历的教育话题。每一个孩子的所处的环境都是不同的,郭力所做的就是给读者提供一个教育的示范样本。每一个孩子要有针对性的教育,家长应该努力参与其中,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与孩子一起学习,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