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温柔的正义》经典读后感有感

《温柔的正义》经典读后感有感

《温柔的正义》是一本由[美]琳达·赫什曼著作,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4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温柔的正义》读后感(一):法律并非正义

不敢相信,原来美国的男女平等并不是生来就有。甚至快到了21世纪,同性恋还被认定为有罪。苍天啊!

我所享受的自由平等的权利,是先驱们通过自己的血肉之躯斗争而来。

美国大法官在审理一个案子的时候也要讲究策略。所以,法律并不能代表正义,法律也只不过是人们意图接近正义的工具。

就书本身而言,很一般。

《温柔的正义》读后感(二):我所向往

是关于美国最高法院第一位和第二位女性大法官在推动性别平权的作为和丰功伟绩,也是关于美国司法如何纠偏的故事。 托克维尔的名言一直都没有错,在美国所有的政治问题都会变成法律的问题。当然女性平权不算是政治问题,但也说明了在美国,事关人民重大利益的问题都最后都进入司法系统,在最高法院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商议和争辩中,最后在九位大法官的争锋相对给社会一个底线共识。 然而也正是因为像女权这样的问题能进入司法系统,才能有司法工作职业工作者们能最大程度地、万分谨慎地、细致入微地去分析讨论这些问题,无限地靠近相对合理的一个解决方案。用刚好在读的《正义论》来讲,社会基本结构在分配基本的权利和义务、决定社会合理的的利益或负担之划分方面的正义问题。 至少在进步,至少关于性别平等的声音一直在回响并且被听到。

《温柔的正义》读后感(三):一年之前

同样觉得译文较为晦涩,但是没有去看原版。进入书里之后就快了一些。

2021年在火车上看完整本书,晃晃悠悠的车厢里想很多事情。看她们的成长,想自己应该如何成长,看她们的努力,也在大洋这边数年之后深切感动着。当时有所触动的文段都记录了下来,当时罗伊案还没有像今天如此广为人知,但在2021的时候由于感触之多,罗伊案的相关被我记了下来。我记得罗伊案那段是讲奥康纳经手,之后还分析了为什么没有更进一步,以及为什么金斯伯格为什么没有参与到其中。

现在2022年了,从那个突然的消息从大洋彼岸传来,再到之后被确认为正式,都让我错愕。偶然翻起相册看到当时拍的书籍那页,就有点恍然,正应了那句话“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怎么说呢?作为一个简单的理想主义者,历史会是螺旋向前飞升的吧。希望无论在哪里的妇女都能赢得属于自己的那份权利。

《温柔的正义》读后感(四):温柔的正义

当我宣布读研的决定时,家里长辈们不置可否。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她们或当面或背后说:“一个小姑娘读那么多书干什么?”那个决定的半个世纪前,作为哈佛法学院五百名新生之一,鲁斯·巴德·金斯伯格与她的另外八名女同学不得不为自己占据本该属于男性的席位的合理性做出辩护。

金斯伯格与本书的另一位传主桑德拉·戴·奥康纳一起,诠释了一句在美国流传甚广的谚语:“Freedom is not free.”(自由不是免费的。)

两位传主何许人也?奥康纳,共和党人,基督教徒,西部农场主的女儿;金斯伯格,民主党人,犹太教徒,大城市里成长的女孩。这些差异之外,她们的共性更引人注目:作为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第一与第二位女性大法官,她们用司法实践的方式,长年战斗在反对性别歧视、为广大女性同胞争取平等权利的第一线。她们在男性占主导的时代里,通过自身努力攀登到职场的巅峰,并为更多女性的奋斗扫除障碍、铺平道路。可以说,女性大法官踏进最高法院的一小步,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大步。尽管两人出身、政治立场、性格全然不同,却在争取女性权利上并肩作战,互为依靠,这一点着实让人感动。难怪奥康纳退休后,金斯伯格倍感孤单,不得不变得日益彪悍。

反观国内,女性仍然暗地里被商业包装成附属于男性的花瓶,甚至连源于女工罢工、纪念女性在平权之路上的挣扎与努力、旨在反对性别歧视的三八妇女节,也由于对“妇女”一词的污名化,被庸俗化为买买买。中国的女人们,依旧道阻且长。愿本书能在这场漫漫征程中尽绵薄之力。

温柔的正义: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奥康纳和金斯伯格如何改变世界 琳达·赫什曼/郭烁/中国法制出版社/2018-3-1

子扉我 2018年春 季风异次元空间二世

原载季风书园微信2018年4月27日

《温柔的正义》读后感(五):《温柔的正义》读后感

温柔的正义

7.8

[美]琳达·赫什曼 / 2018 / 中国法制出版社

因为之前已经写过一篇关于金斯伯格大法官(《异见时刻:“声名狼藉”的金斯伯格大法官》)的书评(《如果你只能认识一位外国老太太,你应该要认识她》)了,这篇看了一些发现除了更详细,以文字表述为主以外,内容大同小异。本来期待的关于奥康纳和金斯伯格之间的互动和协作也没有太看到,主要还是分别的叙述,奥康纳的着笔也比较少,甚至还有不少篇幅的嘲讽内容。后面就放弃精读了。花了一天左右的时间略读了一遍,笔记只好就省了。

大致记录一下后面部分内容印象比较深刻的几个地方:

1、阅读本书之前,一直以为奥康纳跟金斯伯格一样,也是一位女权主义者,只是因为其他方面的政见略有不同,使得她没有站在跟金斯伯格同一阵营。但就本书中对于奥康纳的描述,奥康纳跟金斯伯格完全是两类人。金斯伯格是凭借个人实力和一直以来在司法界坚持不懈地谋求改变的影响成为大法官(当然部分也是因为马丁的竭力推荐);而奥康纳的就职有历史原因,也跟她自己的察言观色和长袖善舞不无关系。对于奥康纳来说,是否有一以贯之的法律见解和判决逻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需要权衡各种势力,令自己成为双方都争取的不可或缺的那一票。她更像是一位政治家和交际家,而非希望改变社会造福民众的司法从业者。而缺乏后者作为目标,一位法官的法律意见和判决就是没有立足点的。理想和追求完全不同,想法就不可能一致。这也是金斯伯格和她始终没有变得特别亲密的原因(虽然外界一直用“律政姐妹花”来标榜她们两人)。

2、对于金斯伯格来说,奥康纳跟自己不是一路人,并不代表奥康纳不重要。相反,奥康纳可以说是金斯伯格在高院最重要的同事。这本书中也强调了金斯伯格所表现出的对奥康纳的刻意重视和追随态度。作为一位女权主义者,金斯伯格深深地知道,高院历史上第一位和第二位风格完全不同的女性大法官如何相处,是所有人都在观望的事,而这也决定了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女性在高院的角色。奥康纳作为一个温和派和调和者,显然是希望争取金斯伯格的(这在她一贯招聘法官助理的人选就可以看出),所以此时金斯伯格的态度就变得格外重要。当然,金斯伯格非常聪明,她虽然是个大部分时间都在埋头工作的学术派,但是办公室政治她也一点不差。该做的她都做了而且做得很好。婆婆教给她的适时装聋作哑是很管用的。

3、最后还有一点就是:真的需要广交朋友,尤其是投缘的朋友。人脉很重要,哪怕是对于自身就非常优秀的金斯伯格夫妇也是如此。有两个地方非常能反应这个问题。一个是马丁替金斯伯格争取高院大法官提名的时候。虽然金斯伯格很够格,但是只要存在其他够格和不了解她的人,就会有关于她的种种负面言论。而这时为确保决策者能够对她有更真实的了解,大量核心人物的推荐就非常关键。另一个是金斯伯格替自己招聘法官助理的方式。她除了要求对方的学术实力,还有个要求就是喜欢用别人推荐的。那些没有人推荐的“无名小卒”怎么能让人相信你的能力呢?所以,一旦你期望达成什么目标或者预期需要哪些资源,就去结交朋友和人脉吧。总有一天你会用得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