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驯化经典读后感有感

驯化经典读后感有感

《驯化》是一本由【英】艾丽丝·罗伯茨著作,读者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页数:3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驯化》读后感(一):物种的驯化

驯化:十个物种造就今天的世界 第一次拿到这本书时,我的内心是开心的,书的封面设计和内容排版都是我喜欢的。 但是读起来的时候我就有点打退堂鼓,书的专业性过强,读起来不太容易,阅读过程对于我来说有些痛苦。 书的扉页上写着——致痴爱荒野的菲比和威尔芙,让我看到了为这本书籍,为这份事业,为历史做出贡献的各种学者的努力。 各个物种在人类的影响下进化,存在着变种,人类接触某一变种,将这个变种一代一代的改良,最终成了我们今天的这个世界。 那么人类在接触物种时,是人类选择了物种还是物种选择了人类? 犬: 现代狗虽然种类繁多,但都是欧洲灰狼的后代。在遥远的冰河时代末,就有人类驯化了狼变成家犬的痕迹。 犬的驯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其他物种的进化也是。环境的不断变化,条件的不断变化,都会导致物种的进化更替,物种的淘汰,新物种的出现,都代表着进化,或者是世界的进步。 人类在驯化物种的同时,也在被物种所驯化,所以才有了我们今天的这个世界。 未来的物种依旧会不断被驯化,我们的世界也会变得更加美好。

《驯化》读后感(二):该书会带来一些生物上面的思维

这本书我认真读了前面三分之一的部分,后面粗略的翻过,读完带来一些思维或是方法方面上的启迪,比如其中有一段映像深刻,“1959年某个科学家做了个非常有名的实验:选择性繁殖是如何改变动物的。他和他的团队从每一代银狐中选取最温驯的一部分进行集中繁育后发现,温驯的特性在狐群中传播得很快。经过6代具有高度选择性的繁育后,有2%的银狐已经变得非常温驯,10代以后,这一比列上升到了18%,30代以后,有一半的银狐变得温驯,到了2006年,实验中的银狐几乎全部对人类非常友好。”还有一段,“玉米是在地理上分布最广泛的谷物,对环境不挑剔,在哪儿都能生长。”“物种内部发生的渐变,都是由于随机的基因突变,自然选择的或者人工选择则会按照一定的规则作用于这些突变,促进有利的突变,淘汰不利的突变。自然选择能够使有利的基因很快在种群中传播开来,但它并不能加速基本的突变率。”后面读起来比较乏味了,主要是涉及到一些冷知识,我的消化系统已经不适应它专业化下视角的解读了。

《驯化》读后感(三):活在公众号里的地球之王们求求你睁开眼看看吧

但凡写到人类进化史,反复重申并且被多本书籍重申的一点是“人类与环境是互相磨合,互相驯化的”

农耕文明人类驯化了小麦,但也可以说是小麦驯化了人类,从此以后靠着狩猎采集吃饱穿暖,饮食架构丰富,没事还搞点宗教祭祀活动的套马杆的汉子们被拴在了土地上。这乍看起来简直是物种发展的倒退。

在这个逻辑游戏中,达尔文的术语“人工选择”指的并不是人类扮演起了造物主的角色,而是有人工干预的自然进化过程。

之前看到过某公众号在反复推关于貂皮时装业的文章,最后得出一个很清奇的结论“为什么就不能承认人类就是高贵的物种呢?”

想当年还是个较真的小智障,还在后台写了一长串文字,从尤瓦尔的简史三部曲到加扎尼加的《人类的荣耀》引用了一堆讲道理,连莫里斯都从动物学角度写了,不过裸猿而已,真没什么了不起的。

想来如果那时就已经得到了《驯化》的启迪,早已完美回怼了。

“我们可能对于地球上其余的部分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但是,我们仍然是一个生物学现象。”

地球之王,宇宙上帝可能也是一个莫名优越感的道德现象吧

《驯化》读后感(四):吃人怎么样?

★★★★☆ 读这种书会让人产生一个直观的感受,为什么生物多样化在我身边的却这么少。每日日常饮食不过十几种事物已经是顶点了,我甚至见过有的人一天只吃了小麦产物。可能有时候我们也想试试那些小众的谷物,生活的主食不再被小麦和大米占据,不想再吃35天寿命的白条鸡,更何况现代鸡一共只有五个祖先。 似乎每种物种进化到工业化后都变的越来越单一,土豆苹果牛和鸡还有猪。你日常所见的和全世界所见的相同。你的智人兄弟和别的进化人种都死了,人类的亲戚只剩下各种猩猩,他们只是远亲而已。而一个灵长类的你每天装模作样,斤斤计较我的眉毛皮肤身材打扮。开着再过几十年就会从废铁降解成矿物质的汽车彰显身份,数算着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股票,房子和职位。为了另一个70亿之一的哺乳动物谈情说爱寻死觅活。 从远一点的角度看看我们自己,还不如动物世界。更像是动物园里的生物,被规矩束缚以后,更习惯了束缚自己。 你会在乎一只鸡和另一只鸡聊天被忽视的自己吗?你会在乎有的鸡多吃到两颗玉米吗?但是你会在乎自己不受重视,你会因领导的两句夸奖或者一张奖状飘飘然。你会在乎有的酒桌是茅台天叶,有的酒桌是帝豪二锅头。 诚然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里,被社会的规则甚至人为的制度设计所左右。但是作为能认清楚自己是个普通人的普通一员,不妨不要那么焦虑,纠结,计较。

《驯化》读后感(五):物种驯化的故事

硬着头皮把书读完,可能是自己对这个课题不太熟悉而作者行文又有点啰嗦繁复!

全书细致的描述、分析了犬、小麦等十个物种(包括人类)的进化路径、历史及由来,论据丰富且逻辑性较强,是一本好的进化科普读物。但全书列举如此多的物种进化故事和资料却又没有清晰统一的中心思想和观点,且书中不少细碎无关主题描写记述,暂且给3星评价。

书中印象比较深刻的观点有:

1.很多物种驯化的过程并非完全是由人主导的、目地明确的,而是人与物种相互双向选择相互依靠、互利共存的结果;

2.任何物种的出现都不是推倒重来,突然冒出来的;而是在原有物种基础上跟据环境要求一点点进化迭代更新而来的。这一点对于我们在社会治理及创新方面有重要启示意义!

3.物种内部发生的渐变都是随机的基因突变,这些变化适应环境的就被保留了下来,不适应的就被淘汰;

4.单一性带来稳定性的同时也带来了脆弱性;

5.物种的个体居住的越密集,种群就越容易成功。这一点对于人类和当今社会也同样适用:看看规模越来越大城市,人越来越倾向于去人口集中的城市定居!

6.基因在能够自由表达的环境下能够最长时间的流传:其他事物、品质及特点都一样,只能在包容它们的环境中存在及流传!

可能是自己的原因,感觉本书对驯化的主题重于罗列史实、讲述故事,浅于表达说明主题观点,总体对全书评价一般。

以上是为读后感,如有不同观点想法欢迎探讨交流[抱拳]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