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一位精神科医生的诊疗手记》读后感1000字

《一位精神科医生的诊疗手记》读后感1000字

《一位精神科医生的诊疗手记》是一本由[法] 弗朗索瓦·勒洛尔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34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位精神科医生的诊疗手记》读后感(一):帮助我们了解心理学的故事书

第一次真切地接触到抑郁症,是同事的弟弟。

因高考临近却沉迷游戏,进而患上抑郁。那时候的我们都以为只是因为某一个阶段的压力因素导致抑郁的产生,都以为过了这个阶段这个病就会自愈。

后来在深圳刚结束了急救的学习后,在咖啡厅的书架上发现了这本书。搭配着一本温暖的拿铁,我缓缓地跟着弗朗索瓦医生(François Lelord)的步伐,开启了我的心理学入门~

作者通过分享十个来访者的故事,向我们介绍了除抑郁症以外的其他类型精神失常状态,如患上广场恐惧症的大提琴手;容易兴高采烈地操作巨额交易,后来确诊为躁狂症的银行经纪;每次外出都要带着手套,几乎无法参与任何社交活动的会计,因害怕感染癌症死亡,患上了强迫症.......

每一个来访,作者都会耐心地倾听,并尽可能地了解更多的生活细节,从而帮助确诊。并且还会跟读者们分析每一个失常状态的表现,什么原因可能会导致这些情况出现(通常不仅仅是单一因素,且也有可能是遗传),最后还会介绍有什么方式可以治疗:不仅仅是吃药,作者还介绍了很多关于行为疗法的例子,以及其他治疗方式。可能不会一下子就自愈,或者某些状态可能会跟随患者一生,但是至少我们可以了解到有什么行为会导致精神状态失常,出现这些情况后我们可以如何积极应对~

读完这本书后,当我再次听到身边出现抑郁症患者时,我不会再谈虎色变,反而可以开解他们说,不用担心,这也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我们是有办法勇敢面对的!~

《一位精神科医生的诊疗手记》读后感(二):心理学的了解与运用

我一向很喜欢通过实际病例来学知识。从小学看的第一本关于抑郁症的书的时候,我就很喜欢看结合实际例子与理论来讲心理学的书,这本书也是例子与理论结合,写得很有意思,让我沉迷其中,花了两天就看完了。

这本书虽然是讲心理疾病,里面的知识看起来目前还用不上,但是我觉得这本书里的一些技巧在我的日常生活中也能用到,并且用处很大。比如说这本书里面对于恐惧症和焦虑症的缓解方法对我害怕和恐惧的场景也很有用。我之前因为上长笛课反复吹错被老师训斥,但是因为压力更大反而怎么也改不过来了,当时被无力,紧张感和压力吞噬的恐怖感受让我日后只要踏进老师家家门就会开始发抖,呼吸加快,吹着吹着也总觉得自己快要吹不下去想要走人,即使我并没有吹错也没有被训。父母以及我自己都不能理解自己为什么这么怕老师和老师家的环境,导致每次我都是硬着头皮去上课,逐渐也感受不到本来音乐的快乐了。但是这本书里的方法,比如说意识到自己为什么会害怕上课,以及在脑子里想象令自己焦虑的场景来模拟体验,逐步适应。但是我觉得最有用的方法还是腹部呼吸法。虽然说这本书里并没有非常详细地讲这个方法具体是什么,但是我自己按照书中的描述自己创造改编了一个方法。我每次在进老师家门前的时候,都先深呼吸,呼气的时候想象自己的气息慢慢把我的手推到远处。做几次之后我在上课的时候就没有那么紧张了。行为与状态的改善真的能够导致心态变化。

同样这本书里也帮助我的朋友更加了解自己。在我的朋友跟我倾诉最近对于学业的焦虑的时候。我也跟我朋友分享了这本书里对于完美主义性格的解释。后来发现他对于自己设定的标准过高了因为他认为自己只有成绩好才能受人喜欢,而他也同样对于其他自认为不上进成绩不好的人持有一些的偏见,虽然这本书没有具体讲解决办法,但是这本书让我朋友认识到自己所持有的错误认知,进而得以改善。

因为这本书主要关注的是诊断,症状,所以治疗的部分我认为写得不够具体,虽然这本书对于心理学入门很有用,但是因为治疗(比如说认知疗法等等)写得不够具体,所以实用性并不是很强,但是对于加强对心理疾病的认知还是非常有帮助的。

《一位精神科医生的诊疗手记》读后感(三):现象和背后

之前看过《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评分很高,但完全不对我的胃口。而这本是到目前为止(不过我也没看过几本)我最喜欢的关于心理咨询的书了。

焦虑、抑郁躁狂双向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惊恐发作、暴食症、自闭症,耳熟的这些疾病,在这本书里都有讲到。通过病例来讲解,有时候很容易感同身受。疾病知识的部分,既严谨又清晰。

花了两三天断断续续看完这本书,有几处印象深刻。

1.心理问题有时候不一定对生活造成困扰,但也许有些应对方式,比如对压力的应对方式,已经引起或可能引起一些意识不到的问题。比如,我可能也是A型人格,“更加追求成功”,可能因此容易引起心血管方面的问题。

2.一些已经需要临床干预的心理问题,在临床干预过程中,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周围人的支持都非常重要。心理疾病的发生,与基因、环境、应激等都有关。

3.心理疾病的应对,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可能与慢性器质性疾病一样,只能缓解,不能“治愈”。接受当下很重要。书中一个案例说,我现在每天吃药的时候,就当是在见朋友,虽然我希望见面的次数少一点,但是它能帮我让我现在更好地生活。另外,早期发现苗头也很重要,在此时应该及时干预。

4.心理问题,不只是“心理“问题。在我最早的认知中(即使我学过《精神病学》),觉得吃精神类药物是一个很严重的情况,我以为,先通过自我疏导或心理咨询,不行的话医生才会开药物。在我身边朋友因为抑郁情绪去看心理科,医生没说两句就开了药之后,我知道,国内的现状是,精神科医生可能会比较容易地采用药物这个立竿见影的方式。一些神经递质的变化也可能是心理问题的病因之一,所以有时候心理问题不代表这个人“很脆弱”,人不能直接控制自己的神经递质,所以我也会觉得出现心理问题的人更值得同情。

5.一些刷新误解或更新的点。1.妄想不代表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的诊断要至少病程大于6个月,在一些其他心理疾病中,也可能出现妄想这些,称为短暂性精神障碍。2.抗抑郁药不只用于抑郁症,在其他精神疾病中也可能缓解症状。3.完美主义和利他主义者更容易得抑郁症。

上周我自己进行了第一次心理咨询,希望自己对于一些事件和关系,能有更好的应对方式;希望了解目前应对方式的原因;希望了解我自己。我很清晰地知道自己发生抑郁症的概率比普通人要大一些,我自己觉得目前来说我心理还算“健康”的原因:1.对于一些事情较看的开,比如人生无常,有聚有散,有好有坏。2.有足够的情感支撑,包括朋友和亲密关系。3.我很清楚我这辈子要干什么,人生的价值感从来没有缺失过。

最近和发育行为科同事的聊天也很有趣。我:你觉得18岁以下哪个年龄段对小孩心理发育更重要?同事:婴幼儿(小于3岁)和青春期吧。

希望今年能多看些积极心理学、心理咨询的书,如果有时间去学习下简单心理的课程。希望能更加自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