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而我只想去巴黎读后感锦集

而我只想去巴黎读后感锦集

《而我只想去巴黎》是一本由张朴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256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201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而我只想去巴黎》精选点评:

●游记这种题材,确实是见仁见智,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但是我还是要给张朴打个五星: 大部分篇章,都引起了我的共鸣,也都写进了心里,因为和笔者有类似的经历,也自然会有很多相同的体会和感触: 是的,而我也很爱去巴黎;是的,我看见的你是我自己…

●这是一本很感性的书:就像在一个夏日,嘴巴里含着几颗跳跳糖,站在窗前,望着外面落下的雨。跳跳糖在舌尖轻微爆破,有种甜美、不易被觉察的奇妙。看似平静却是暗涌的。如此,像是已在巴黎的湿街上走了一圈。

●第一章哦哦描述第一次去巴黎和我抵达CDG时的措手不及一摸一样——因为身边的朋友说巴黎并不安全,加上黄背心闹得沸沸扬扬,我初到巴黎也非常小心翼翼,RER上的各种人群五花八门,我全程把包紧紧攥在手里…直到,从Saint Sulpice地铁站出来,一瞬间顾虑抛诸脑后…啊,是我想象中的Paris…回来后读这本《而我只想去巴黎》,就是我在这座城市时的千言万语。

●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往往十分厌弃别人称其旅行为旅游。旅游是游玩,是去几个景点拍几张游客照,短暂停留几天便转站下一处,他们不了解这座城,也不可能了解这座城。如果有人到某个城市“旅行”了几天,便要告诉我这座城如何如何,我多半是左耳进右耳出。所以,购买这类书,我常常是精挑细选。《而我只想去巴黎》这本书是无意间买到的,首先是封面吸引了我,之后定睛一看,是张朴的作品。张朴是个旅行家,这本书是他十年间数次来往巴黎之后的作品,他能读懂这座城。读罢,如我所期待,他会告诉你,巴黎为什么是今日的巴黎,比如,他告诉你巴黎的女人喜欢穿黑色,更会告诉你为什么她们喜欢穿黑色……

●小朴的文字紧凑扎实,不浮于表面。认识12年,他在我心中一直是有些拧巴但还算坚持创作内在性的作者。这是他的第四本书,希望我们还能达观又拧巴地活。

●既然不能去巴黎,那我就看看这本吧

●2019.5.25 上海分享会 艺术家的温床 纸上的乌托邦 巴黎如作者所写

●被乌云的序打动买了,发现整本书的精华都在序里讲完了。图片蛮赞,其他就emmmmm

●从这本书里知道了很多有关巴黎的有意思的小细节,都是亲自在巴黎生活的人才能发现的,比如说巴黎人在墓园幽会,巴黎独具特色的小众博物馆,巴黎的运河,巴黎的甜品,等等等等。给你印象之外最真实的巴黎。

●书名、封面设计、图文排版及推荐序言打动了我,开售当天就在京东下单签名版。犹记得翟頔序中所写“这种力量…,更来自他缓慢而任性的独自生长”。但是对于书中内容却感到模糊,印象不深。也许是自己未曾去过巴黎,书中所述之地名过长,又无图片感受,因此最终只是读了些字。另外,发现香奈儿女士的生辰写错了,前页享年三十六,后页却写道其57岁与人相恋。

《而我只想去巴黎》读后感(一):一本有温度、有香气的书

外面下着雪,今冬的第一场雪,内心愉悦,窝在沙发里看张朴的新书《而我只想去巴黎》。美景与好书相伴,这个周末好生惬意。巴黎一直是我向往的城市,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只得先买本书解解渴。结果,越看,想去巴黎的想法越迫切。张朴笔下的巴黎神秘又有趣,有二十岁年轻女孩的青春洋溢,又有中年女人的性感迷人,还有老年女性的优雅从容。我欣赏每个年龄段的女性,更爱神秘多彩的巴黎。

《而我只想去巴黎》读后感(二):另一种视角的巴黎

没去过巴黎的人,脑子里幻想的应该都是电影里那些优雅浪漫的场景,又或者是教科书里描写的,大革命的热血,文艺复兴式的艺术文化辉煌。总之,是碎片化的,混杂的,高贵飘渺的印象。

但是作者狠狠撕碎了这张假面,一直很直白地告诉我们,巴黎有小偷,有抢劫,有恐怖袭击,人们显得爱抱怨又冷漠。然而他仍深深热爱这座城市。我觉得他是被巴黎的文化艺术氛围吸引着,被城市的美景召唤着,被古老的建筑牵引着。他可以因为这些美丽的事物而忽略那些令人不快的东西(还习惯了)。他显露的,是一种包容和理解的态度。这也是我们在对“异己者”时应该有的态度。

防范抢劫的一招:神情漠然,藐视一切,不羁与邋遢感。(哈哈哈,我觉得出来的形象好搞笑哦)

下雨天在巴黎干什么?作者总结了6点,我看就两个字——发呆!哈哈哈,不过是换着地方发呆。

另一个也很喜欢巴黎的香港作家迈克在《为什么是巴黎》的专栏里曾写过他对巴黎的好坏皆收,里面有这么一句话“轻盈地跳过人行道上星罗棋布的狗屎”。哈哈哈哈,星罗棋布这个成语用得太传神了吧!感觉巴黎的狗都不是随便拉屎的,拉的屎的分布都充满天地玄黄般的缘理。

《而我只想去巴黎》读后感(三):那些纸面上读过的爱慕

文图 / 左叔 没去过巴黎,读张朴的《而我只想去巴黎》应该会有一层隔膜,一层“亲切”的隔膜。 我们的人生多半都是这样子的,没有见过天涯,纸面上读过海角,没有谈过爱情,影视里看过缠绵。等到我们终有一天直面的时候,别人的体会才会变成自己的体会。 这个时候,会有一道水分岭。一边走向现实,另一边走向虚无;要么对大神们崇拜至死,要么只相信自己亲眼所见。 我们仍旧是有机会重构这一切的。 张朴笔下的巴黎,并不是一味的好,可是深陷城市肌理中生活过,才会有这样的感受。 又爱又恨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谁不是怀揣着一个哭丧的心、裱着一张无所谓的脸,一头扎进生活里面。一味的赞美只有思想控制、宣传引导才能做得出来这样的效果。 张朴笔下的巴黎,大概有一切旅游城市的通病,大量的流动人口、不稳定的治安风险,以及巴黎人孤傲的内心、固执的冷漠以及装腔的外在行为艺术。从街头读书的咖啡客到餐馆里的服务员,巴黎人都有一张特别的面孔,浪漫的底色下面是历史传承的惯性以及不将就的心。 爱,自然是爱着这个城市底子里面的东西,文化品质追求上的自持,曾经缔造的文化艺术时尚的巅峰之作,在二战前后的那些陨落的星星,已经足够巴黎人骄傲的了。 张朴说,“我认为,左岸和拉丁区保留这种时髦的感觉,大概因为诸如萨特、波伏娃等文学家曾经频频光顾这些场所的原因,他们的理想和知性始终占据了上风,使得他们的身影本身成了时髦的代名词——这就是左岸的魅力,不依靠外表和粗陋取胜。因为内心的洪流与精神性追求,使得左岸的这份知识分子光环得到了传承和放大,它让巴黎更加迷人”。 概括言之,时运成就了城市,城市容纳了大师,大师们照亮了城市的文明史。 忽然就想到了中国历史的几个时段,比如三国魏晋,再比如五代十国。读史的时候,会觉得这些更替频繁的小朝廷如烟尘一般,根本就不用记载在史书里。可是竹林七贤、南唐后主这些大家的传世作品留下来之后,这些杂乱芜陈的历史便有了一些意韵,乱世之中的不平成就了文学巨匠们,然后他们的作品穿越了时空一直来到了我们面前,连同他们的身后的时代都被他们的光亮照耀了。 巴黎应该也是这样子吧,现实层面的恨意总敌不过我们在纸面上读过的爱慕。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