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巴黎传》的读后感大全

《巴黎传》的读后感大全

《巴黎传》是一本由(英国)科林·琼斯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页数:6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巴黎传》读后感(一):精彩的巴黎城市史

自译林方尖碑品牌推出以来,已经陆陆续续关注了这个系列的很多本书。这个系列中包括历史系列、人物系列还有城市系列,我已经看过了其中的《新月与蔷薇》《海德里希传》《末代沙皇 : 尼古拉二世的最后503天》等多本书。而《巴黎传:法兰西的缩影》是我看的本品牌城市系列的第一本。

伦敦大学历史学教授科林·琼斯(Colin Jones)在法国文化和历史方面已经有相当多的著作,涵盖了从法国大革命到早期现代法国医学的方方面面。在《巴黎传:法兰西的缩影》中,琼斯介绍了从罗马时代(当时巴黎被称为卢特提亚)到现在的大量历史。在这本书中,琼斯自始至终强调,罗马是建造巴黎的典范,因此奠定了巴黎成为艺术、文化和现代性的堡垒的基础。当然,巴黎不仅成为了这样的城市,而且还成为了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城市之一。

这本书是一封写给巴黎的情书。琼斯对巴黎的过去给出了有趣的见解:宗教和政治冲突、暴力、革命、疾病、人口波动、移民、现代化等等。他涵盖了从具有轻微历史意义的小事件到法国大革命,还有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等重大事件的所有内容,解释了每一个这样的事件如何在巴黎及其人民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他详细介绍了巴黎的扩展,从最初局限于西岱岛的开始,到现在由二十个区及其外围郊区组成的大城市。琼斯还解释了巴黎一些最著名的地标背后的历史:巴黎圣母院、埃菲尔铁塔、圣心大教堂、蓬皮杜中心和卢浮宫及其备受争议的玻璃金字塔。虽然其中一些地标在开始时受到了很大的诽谤,但巴黎人很快就接受了它们,正如琼斯所展示的那样,没有它们,巴黎就不会是巴黎。也正如琼斯不断提醒我们的那样,没有塞纳河,巴黎也不会是巴黎。

这本书的章节是包含一组组年份,书中提到了许多区号和街道名称。为了充分理解这些知识,需要必须非常熟悉巴黎。琼斯在书的后面提供了几张地图,记录了不同时期的巴黎。书后所附的专题文章资料来源、扩展阅读指南、致谢、人名对照表、地名对照表还有“国王、皇帝与巴黎”的附录等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对巴黎进行更深入的了解。是一本很好的巴黎城市史。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巴黎传》读后感(二):《巴黎传》:初见即重逢,Paris, Enchanté

当地时间2019年4月15日,法国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建筑损毁极其严重。借着互联网,在来不及叹息之前,圣母院塔楼的尖顶便在世人眼前轰然倒下。此刻,无论是宗教信徒还是世俗人士,都会暂停其关于宗教信仰的争论,对这座建筑及其象征的巴黎表示无限的哀伤。相形之下,2018年9月,位于里约热内卢的巴西国家博物馆大火,烧毁了近2000万件藏品,却似乎并未引发相似的情感效应,这该作何解释?

显然,这与巴黎神话般的地位关系密切。其一,巴黎堪称近代史本身。熟悉世界近代史的,自然不会忘记巴黎是法国革命的舞台,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战场。其二,巴黎是艺术的化身。绘画史上的浪漫主义、印象主义、象征主义、野兽主义、立体主义、抽象主义等,都与巴黎密不可分。其三,巴黎是新思想、新文化的源泉。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想,都在巴黎找到了自己的创立者或代言人。此外,巴黎还是时尚的近义词,是生活可能性的标志。

那么,巴黎如何成为巴黎的?使之在世界大都会中脱颖而出——如果说有个世界一线城市的排行榜的话,那么巴黎必定占有一席之地——的因素又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巴黎传》的作者,英国历史学家科林·琼斯带领读者踏上了一段奇妙的旅程,揭开巴黎的神秘面纱:在故事伊始,巴黎非但不重要,甚至可以说无关紧要,其地形地势、战略地位使其一度无法成为重要城郭,重要性甚至在兰斯、康布雷之下。

巴黎有着多个名字或代称。罗马帝国时期,恺撒首个称之为“卢特提亚”,尽管这个词最初的来源如今并不明晰——作者认为可能主要与其湿地有关。到了4世纪末期,“巴黎”之名正式确定。后来,巴黎有了“诸城中的女王”之称,随着其不再只是具有行政意义的城市,宗教、商业、文化功能渐趋丰富强大,巴黎在国内、国际都走上了“快车道”,其地位愈发受人瞩目。而到了近代,巴黎还有“光之城”的美誉,这里的“光”,可以理解成唯一的神(宗教改革),也可以理解为人工照明(巴黎是电气化的先驱)、革命等。

巴黎是一座活着的历史性城市。就像世界上的大多数城市,巴黎每天都有建筑工程在进行,而意外发现的考古遗迹,为巴黎本就绵长的历史增添了更多神秘的细节,如19世纪奥斯曼男爵的巴黎改造工程发现了古代遗迹——有一处古代公共集会场地、几个剧场和街道系统,可惜惨遭摧毁。还有建筑工程让罗马竞技场重见天日,似乎还在诉说巴黎往日的繁盛时光。对于巴黎,无人能保证未来的建筑工程带来的意外发现不会推翻某些历史结论。

至于这座城市的神话,必须承认的是,很多文学家都参与了神话的营造和经营。首先,巴黎是数不胜数的文学文本的背景或主角。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自不待言。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一部关于巴黎的百科全书。就连夏尔·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在纵情书写放荡巴黎的同时,也赋予巴黎毁灭性的魅力。

其次,巴黎是作家的情人。亚米契斯称,“任何人与巴黎都不是初见,而是一再重逢”。而在海明威看来,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巴黎永远是值得你去的,不管你带给了她什么,你总会得到回报”。类似的恋人般的絮语,一再出现在这些多情人口中、笔下,以致造就了某种历史真实。

因此,巴黎既是宗教的,又是世俗的;既是精英主义的,又是民粹主义的;既是先锋激进的,又是趋于保守的……巴黎是一系列对立物的集合。地理区域上的建筑实体、生活其中的人、发生在大街小巷的事件,这些都是巴黎的一部分,而巴黎本身又超越了这些。巴黎是一切。巴黎是所有的可能,也是所有的不可能。是初恋,恐怕也是终生所爱。

《巴黎传》读后感(三):心碎·宿醉·过客

一次一生一座城之《巴黎传》读后随笔

(! 天坑待填 施工中,慎入)

Paris, I believe, is a man in his 20s in love with an older woman. John Berger

给梦想加点调料,甜酸微辣咸、摩卡芒果冰榴莲...平淡的人生这才开始有了不平淡的期盼。梦想各自不相同,但是最易识别的那些依稀都长着一点点巴黎的模样,亲切、优雅、浪漫、风情万种......

趁年青一定要去一次巴黎。

啥理由。

海明威的答复:If you are lucky enough to have lived in Paris as a young man, then wherever you go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 it stays with you, for Paris is a moveable feast. 译法各种各样,反正每个字母都认识,起哄译个大概意思吧:一见巴黎终身误,此生日日同食宿,劝君莫惜好时光,浮生若梦一世福。

那个写《娜娜》的左拉,那些作品里都在反反复复提巴黎,这个妖娆的魔城似乎比他太太和那谁更像他的心头所好,听他在唠叨:“除此,她们还给她带来了一点巴黎的气息,告诉她一周来的马路消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又是笑,又是叫,又是拍手。”

马奈的作品里有一堆的咖啡馆:1880年<在咖啡馆>

王尔德的答案 from <没有秘密的斯芬克司>:我坐在和平咖啡馆外面喝苦艾酒,一边观察巴黎生活的辉煌与破败,一边为眼前这道豪奢与贫苦交织的古怪风景暗自称奇。

梵高的答案:There is but one Paris and however hard living may be here, and if it became worse and harder even the frensh air clears up the brain and does good,a world of good. 巴黎独一无二,虽然生活在这里可能很艰苦,但即使是更糟糕,巴黎的空气也能帮你净化心灵、构建出一个纯善的世界。

Lawrence Durrell (这个高产作家的文蛮有趣的)永不缺有趣的观点,他觉得:一位普通游客只需一杯红酒和一个安静的餐馆角落,就能感受到巴黎人的性格特色:永无止境的好奇心、对美好生活的柔情向往和热烈的个人主义。

丹布朗借着 <达芬奇密码>兰登的内心戏表达过:如果每六个月都要在全球范围内换一个浪漫的地方约会,那埃菲尔铁塔一定会上名单。而法国,这个以其阳刚之气、沉溺于女色以及像拿破仑和矮子丕平这样矮小而无安全感的领袖著称的国家,选择一个一千英尺高的生殖符号作为国家的象征再合适不过了。

反正但凡有名有脸的细查关于这座城市嘀咕过啥,都是一大堆。这个城市的tag特别妖孽,雌雄莫辨善恶各半,像一道口味独特的菜肴,让人好奇又难忘。

素颜素脸儿素描的巴黎会是什么样,更风情万种,或许只是平淡模样,舞台幕后的日常是不是会露出一堆补丁层叠的衣裳。

读完《巴黎传》,自己捋捋有趣的地方。

(待填坑)

《巴黎传》读后感(四):印象巴黎

虽然没有亲身到过巴黎,但是提起巴黎,喜欢旅游的人们对巴黎的印象往往是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卢浮宫、塞纳河畔的咖啡馆等标志性建筑与文化符号,喜欢法国足球的人们可能会提到巴黎圣日耳曼队,喜欢法国历史的人或许会提到法兰西的三个帝国和五个共和国...正如一百个读者会有一百个哈妹雷特,一百个人也会有一百个巴黎印象。作者科林·琼斯从罗马时代的“卢特提亚”写到21世纪的现代巴黎,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巴黎的深厚感情,他通过对各类历史文献的研究、考古资料的查询,深入浅出地叙述巴黎的前世今生,展现了巴黎的脾气和性格,他用自己的研究给读者呈现出不同历史时期的巴黎印象。

“如果巴黎一直是现代的,那么它也一直是历史的。”这是作者对巴黎的总体评价。巴黎最初起源于塞纳河中的西岱岛,而巴黎作为城市的历史,要追溯到古罗马时期的尤利安皇帝,作为征服高卢的见证,尤利安称呼巴黎为“可爱的(或甜蜜的)卢特提亚”。此时的巴黎不是作为首都存在,而是作为抵挡法兰克人和日耳曼人进攻的桥头堡。从墨洛温王朝到加罗林王朝时期,巴黎作为首都的功能没有显现,直到卡佩王朝时期,巴黎作为首都的功能才日益凸显,在与商人、学生和教皇的较量中,国王逐渐掌控了巴黎,巴黎才开始体现其作为首都的政治价值,在文艺复兴时期,追随意大利的脚步也体现其文化中心和学术中心的地位。对巴黎最大规模的改造就不得不提欧仁奥斯曼,奥斯曼不仅将城市改建的主要目标锁定在市中心地区,而且将市容市貌的改建项目延伸到城市的边缘地带。他奠定了巴黎作为现代性城市的基础,辐射状的城市布局、现代的交通规划等,让巴黎重新焕发了活力,使其从古典走向现代。

在作者看来,一个城市的兴起离不开各类建筑,尤其是公共建筑,他不仅能展现城市的总体风貌,也能展示城市的人文精神,对巴黎建筑的展示也是作者在本书中浓墨重彩的地方。在塑造巴黎的路上,每一代国王都试图打造自身的特色。弗朗索瓦一世把巴黎塑造成一个新罗马的愿望基本上没有付诸实施,亨利四世在这方面的努力也仅仅是城市的公用事业和装饰,与之不同的是,路易十四和科尔贝的计划注重建筑物的雄伟与不朽。卢浮宫、爱丽舍宫、杜伊勒里宫展示了皇家的尊严与权威;凯旋门展示了军队的风采和威仪。那些不同历史时代的建筑风格各异,但整体而言,它们使巴黎具有惊人的一致和可理解的城市形象。一座城市的伟大之处也在于她的传承性和一脉相承的文化底蕴。

在作者眼中,巴黎的精神中最重要的莫过于革命的精神,巴黎人在城市中对权力和当局的反抗可以采取也曾经采取国许多种形式,1789年的大革命开始了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罗伯斯比尔的恐怖统治、巴黎公社的起义时的街垒政治...无不反映出巴黎人革命的思想以及追求自由的精神。与此同时,作者也认为“巴黎保留了其蔑视各种解释和纷争的能力”,这集中体现在埃菲尔铁塔上。为举行1889年世界博览会,用以庆祝法国大革命胜利100周年,巴黎兴建了埃菲尔铁塔。作为巴黎城市的化身,埃菲尔曾对自己克服巨大困难之后创造了这个人间奇迹而倍感自豪,但是在1887年时有50位自称为“美的激情热爱者”的知识分子称“无法忍受巴黎将要被正在准备建立的那个毫无价值的柱状型铁架那令人厌恶的阴影所亵渎。是的,巴黎人或许就是这样,他们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也有自己的浪漫。与此同时,巴黎也是一个大熔炉,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包容性,根据作者统计,在任何时候,巴黎人口的二分之一到四分之三都不是巴黎人,对巴黎历史产生影响的重要历史人物往往都不是在巴黎出生的。因此,要想真正地诠释巴黎,仅局限于巴黎是不够的,而应该放眼整个法兰西,甚至是欧洲的视觉,而本书的写作视野正是基于此,虽然未能穷尽巴黎的一切,但也尽可能地挖掘“被遗忘的过去”。

《巴黎传》读后感(五):人与事物皆过客,永恒的不过是那座城

“巴黎就像澎湃奔流的大潮一样经久不息。”——雨果《巴黎圣母院》

千人千面,对于一个城市而言也是如此,它有着那么多的“面孔”,古老的,浪漫的,时尚的,惬意的,传奇的……巴黎的故事和历史,就在这些千变完化的标签与形容当中,经久不息地绵延开来。

历史是什么?通常情况下我们所理解的历史,或许就像琼斯在引言中所写的那样,“历史通常被定义为一门记录过去发生之事的学科,而不仅仅是流逝的时光、过往的行人、来去的车辆、飘动的白云等”。对于巴黎这样一座历史悠久、情况复杂的城市而言,想要面面俱到地去描述它的一切,似乎是一件痴人说梦般的不能完成的事情,然而琼斯想要通过《巴黎传》呈现给世人的,恰恰是一部“难以尽述的”巴黎史。

英国历史学家、法国史专家科林·琼斯所著的这本《巴黎传》,其实依然不能称之为是一部“面面俱到”的巴黎史,毕竟,巴黎是“难以尽述的”,然而有意思的是,它的包罗万象足以让我们看到巴黎的各个“犄角旮旯”了。

乞丐、贫民、大师、政客、总统……每一种角色都可以成为演绎一段历史的主角;咖啡馆、贫民窟、红灯区、林荫大道、新兴大都市……每一处地点都镌刻着巴黎历史的记忆。我们通过这些“记忆”,回望一个城市的历史,甚至是一个国家的历史,正如琼斯所言,“巴黎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记忆之场’,不仅对巴黎人来说,甚至不仅对法国人来说,都是如此”,他将巴黎的历史当成一部叙事去讲述,而流转时光中的那些人和事,似乎都成为了不经意间的路过,而永恒的,只有那座城。

琼斯笔下的巴黎是一个历史久远的“大熔炉”,在罗马征服以前,城市中心的地位和在贸易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使各地的人就早已来到了巴黎,文化和种族开始了大融合,所以琼斯说,并没有典型的巴黎人,一个是因为巴黎的居民权力和社会地位的分配从来都不是平均的,而另一方面就是因为居住在巴黎的人们几乎是出生在巴黎以外地区,或者是巴黎以外人口的后代,而土生土长的巴黎人只占很少一部分,甚至于历史上那些对巴黎历史产生影响的重要历史人物,往往都不是在巴黎出生的。

与法国的很多城市相比,巴黎似乎常常得到历史的眷顾,除了许多“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它在很多次动乱和战争当中,也都是受难较轻的一个。

巴黎从青铜器时代开始,就已经成为当地陆路交通的中心,也是主要水系的核心地带,所以,巴黎常常在贸易当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商业和贸易发展一度相当繁荣。外来侵扰的加剧曾给法国北部的许多城市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巴黎依然是所受影响相对较小的那一个,为了抵御战乱,巴黎更是渐渐发展成一座卫戍城,使得航运业得到蓬勃的发展。

随着罗马帝国的统治在西方的终结和宗教影响的加剧,教会机构膨胀,巴黎逐渐变成了一座基督教信仰之城,宗教的印记和影响在往后的千百年里也依然随处可见。

有趣的是,在10世纪伯爵们掀起那场政治斗争当中,身处漩涡中心的巴黎却像是一个“不相关的局外人”,转身之间又因为987年在逆境中建立起来的卡佩王朝而兴盛起来,在那些明争暗夺的“权力的游戏”中,巴黎始终是各路势力关注的焦点,是王朝更迭中那根插在王冠上的羽毛,也是吸引着人们不断赶来的巨大磁石。

琼斯在书中写道,“从政治上看,巴黎是一个从987年的卑微地位开始逐渐跻身最具活力的西欧强国的首都”,正因如此,巴黎城中众多的建筑物理,有很多都是由纪念意义的,巴黎圣母院、埃菲尔铁塔、凯旋门等著名的标志性建筑自不必说,还有许多相对而言并没有那么大名气的建筑和场所,也在历史长河中扮演过十分重要的角色,见证了权力的更迭与城市的兴衰,也经历了无数的传奇与苦难,腓力·奥古斯都城墙就是其中之一。

实际上,这座城墙并没有真正发挥过军事作用,甚至时至今日已经所剩无几,但是它讲述着曾经的巴黎城内的轮廓、布局、规划和地形地貌,更是一种权力的象征,正是因为腓力·奥古斯都城墙的存在,巴黎才得以成为当时西欧最重防御、最醒目的军事要塞,“城墙内积聚的财富与城市的规模一样巨大,这里不仅荟萃了各种行业,也聚焦了西方最多、最富裕的消费者”。

14、15世纪是巴黎的一个噩梦时期,国王要处理王位争夺的麻烦,也并不怎么关心巴黎的城市发展,而彼时,整个欧洲经济的大环境也进入迟缓时期,巴黎粮食价格急剧上涨,为此买单的当然是平民百姓,人们温饱尚不能维持,自然灾害又频繁降临,鼠疫、猩红热、天花等传染病的肆虐,暴乱频仍,种种天灾人祸使得巴黎人口死亡率明显上升。

回望当时的巴黎,绝对不会有谁想到它会是如今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之一。琼林以一位不知名的巴黎商人对1406年至1449年间这座城市的经历的剖析侧面呈现了巴黎当时的状态,“十五年的劫掠,八年的各种传染病,八年严冬,四次洪水,一次干旱,四次高赋税,四次虫灾,七次货币价值调整,外加二十年的高物价”,“有权力的人相互仇恨,中等地位的人被赋税压倒,穷人难以维持生计”。

巴黎经历过繁盛,经历过漂泊,经历过战乱,也经历过重建,19世纪末期的巴黎“有了新的范围、新的轮廓”,逐渐发展出现代化的模样,但它的一砖一石依然深深镌刻着历史的印记,是雨果笔下法国“全部历史的缩影”,也反映出那场浩浩汤汤的重建与改造的背后的强迫与破坏,人们一面感叹着现代化巴黎的神话,一面追忆和怀念着一去不复返的老巴黎。

“旧巴黎已不再,啊!城市的变化比人心的变化还要快。”

如今的巴黎,又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一面,它是如此多变,却又存续着历史的永恒,这些变与不变中的“过客匆匆”,组成了琼斯笔下的“难以尽述的”巴黎城。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