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乳牙读后感100字

乳牙读后感100字

《乳牙》是一本由春树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6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乳牙》精选点评:

●读着读着我就哭了...

●算是最早的读者之一了吧,虽然里面有一些观点和小说主人公不一样,但这正是小说真实的地方。支持春树。

●读者成熟了,作者还没有。37岁已经不适合写青春文学了。

●创作者有一种自觉,体现在结构上,真的很不错

●大一的时候看了二条命给自己取了女主同样的名字 然后转眼十年了 跟作者一样已经生了孩子 又看这书 感慨万千

●认识春树很久了,她挺诚实的,对自己诚实对她的读者诚实。如果说《北京娃娃》属于中国80后文艺青年的青春文学,那么,《乳牙》则是这群人的青春挽歌。作者通过时空交错的方式追忆着自己的青春和北京的美好时光。在异国他乡,强烈的乡愁伴随着焦灼的现实。曾经的北京娃娃不再年轻,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如何做一个妻子、一个母亲,而不仅仅是一个作家,这显然超出了作者的能力范围。我们这代人,需要有人书写我们的青春,而春树正是这样一个人。有时候你会觉得和她的生活如此接近,书里描绘的地方你都去过。有时候虽然和作者的观点不同,却存在同样的困境。我是谁?我在哪?我为什么在这里?“乳牙”代表着对“永远不长大”的渴望和对“不得不长大”的恐惧。

●我寻思关注了作者豆瓣那么久也该读读了 也许因为最近经常翻安东尼 题材上感觉很像 不一样的大概是字里行间的北京气质 坦率直爽或者用“朋克儿”总结也挺好 有关咖啡有关摇滚 挣扎和享受都是生活

●可能不是当妈的人无法体会,偶尔的沉闷,无望的生活和被刻意压抑的自我情绪,母亲其实是一个复杂又有点矫情的角色,真的没有外人看来这么伟大。喜欢作者不矫情的用词和排布,所以可能大多人读起来会觉得那么琐碎和冗余。读到最后,才感受到这本书的可贵之处。但也真的在文字性上没那么好,或许真如作者取名“乳牙”的本意,乳牙本就是粗糙而不完美的。

●不太喜欢。主要原因是年龄的增长让我对一些无病呻吟的东西无法产生共鸣。

●写的挺好

《乳牙》读后感(一):新生和死亡—关于《乳牙》

在《乳牙》中,时间是倒着流的。Nunu先死去了,然后再重生。它的命运生死,和主人公息息相关。

在《乳牙》中,不仅是空间在转换,不仅是时间在倒流。或者说,主人公不仅在地球上旅行,在物理时间中迷失自我,追寻自我。更是在一种更暧昧却也更磅礴的生命中,从万箭穿心的痛苦中逆流而上,回到了澄净的本我最初的生命追求里。

每个人的心里,时间也好,生命也好,关于自我存在的一切,都可以倒流,只要他跨过苦涩生活的门槛,变得足够细腻,足够“人性”。而将它诉诸文字,变成一部长篇小说,让倒流的存在在一片荒唐生命中重新恢复为本色世界,需要付出的心力,不亚于一次诞生,或者一次死亡,因为真诚是其唯一通道,否则轻轻一推,百万文字灰飞烟灭。

试图还原本我,重建灵魂的写作,是创作,更是救赎。它必须得是灵魂极为强大者,才能够做到。春树的《乳牙》做到了,它不喧闹,文字是沉静的。它不花哨,结构是钝而有力的。它不张狂,作者的姿态既不高亢,也不卑微。就是一个人,在执拗地寻找着和生活和平共处、却又不丢失自己的方式。最终,它用写作找到了写作。写作,就是我们存在的最重要意义。

在《乳牙》中,世界依然是冰的,但作者在绝境中尽最大可能寻找自己的能量。于是,小说通过作者心里的热能,用一个又一个已经过去的瞬间,构成了时间的通道,无数瞬间中死去的无数个自我,在这个通道中,被拼贴回了关于“我”的本真画像中。刹那即是永恒,这不是一句废话,这是重建自己生命的必要阶段。正如小说的最后,主人公所言,“孤独我已经可以搞定了。”

《乳牙》用一种和当下时尚的“聪明”化的小说写作方法背道而驰的笨拙方式,真诚地穿透了生活的层层狼藉障碍,抵达了一个诗人,一个母亲,一个女人三位一体之存在的本质,因为这笨重,小说有了善意,写作的本质也有了善意。它是文学之光,光芒如温润之月,让人心生温暖。这样的写作,值得人佩服。我为看到这样的小说,拥有这样的朋友感到骄傲。

这不仅仅是成长,或是关乎生活庸常。它超越了这一切,也超越了一篇小说的结尾,更多的,是对自我的救赎,对自我的重建。

在这部小说中,“坍塌”和“重建”,是一对至关重要的词语。时间如同命运,狂暴无机,抓不住头绪。空间错乱,像是一种错觉,或是一座迷宫,主人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明天会去哪里。一切都在坍塌,人际关系,身体与心灵。幸亏主人公是坚强的,她牢牢地抓住了回忆和写作,创造了一个近乎山峦的强壮结构,不断地回望,直至再也没法流露的微笑,重新涌现心头,直至死去的生命,在文字之中熠熠生辉。于是,灵魂被重新建立了起来。

这部小说再一次证明了,在这个残酷的世界中,诗人注定被流放,上帝注定不会降临。要么被世界吞噬,要么就像小说的主人公一样,自己救了自己。

《乳牙》读后感(二):《乳牙》:少年不死,心似朝云

阅读《乳牙》对我而言是一场私人的青春记忆之旅,仿佛回到十几年前初中课堂上偷读《北京娃娃》的美妙时光。实际上春树的上一部长篇《光年之美国梦》出版于2010年,距今也有十余年时光,但我对她的印象还是停在世纪末,那个用文学、摇滚乐和恋爱无畏地拥抱生活的朋克少女。十几年之后,少女带着《乳牙》回来了,她的文字令人欣喜地告诉老读者们:她没有变。

“不变”并不意味着技巧和意境上的原地踏步。在这部时间跨度更大、描述北京-柏林两地旅居生活的长篇中,春树举重若轻的白描式书写重现了她一如既往的生命力和坦诚。女主人公吴楠移居柏林后面临的困境,既有女性成长中共有的焦虑(结婚产子、产后抑郁、对身材走形的担忧)也有作为理想主义者、作为艺术家的个体的焦虑(如何在语言不同的异国坚持母语写作、如何将作品转化为经济回报),更有“前”八零后一代人(大体上是77-85这一代,但使用网络较早的85后可能也有同感)对回不去的九十年代北京(尤其是尚未过度商业化的鼓楼)的深深怀念。(读这本书时,我脑海里莫名回荡着《甲方乙方》里那句著名的台词“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虽说值得怀念的其实不是某个具体的年份,而是某种世纪末的迷人的错乱感。)所幸我们的主人公没有为过去所困,也没有自怨自艾,她那可贵的达观和坚韧帮她慢慢打理好了一团乱麻的生活。最后,她仍然忠实于自我,忠实于艺术家的天职,通过创作完成了自我救赎。下面这段话(第十章)可谓对所有创作者的推心置腹之语(我给大家读一段):

这一段和Rent里的“No day but today”有异曲同工的励志之妙。在近年来主题日趋黑暗的女性文学之中,《乳牙》是一股难得的清新之风。理想主义者的成熟充满苦痛,但春树笔下的成长却是过尽千帆仍纯粹明亮如少年。勇者无惧,希望她的小说写作能像诗歌一样前路宽广。

《乳牙》读后感(三):“我一定不会改变的。”

“我一定不会改变的。”

文/蒲荔子

好久没有看春树的新小说,上次看的还是《光年》。一口气读完,一个明显的感觉是,春树成熟了。

是作者本人的成熟,也是作为写作者技巧的成熟。曾经在她书中挥之不去的那个叛逆少女的形象,神秘又浅薄、躁动又永恒的青春,在这本《乳牙》中依然神出鬼没,但是,这个人似乎站在骤然降临的黑暗森林之中,面对无数条路,小心翼翼又义无反顾地一一尝试,试图找到通往阳光明媚的那一条。

在书里,春树的笔触像是一把贴身匕首,带着体温又闪着寒光。她写一个想要自由和独立,想要坚持自我的女孩,在遇到结婚生子这样巨大的世俗困境和世俗责任之后,其中会遭遇怎样的难题,会产生什么痛苦,会寻求什么方法解决,会遇到什么迈不过去的坎,又会怎么迂回跨过黑暗森林最终到达阳光挥洒的开阔之地。

无论谁遇到书中主角的遭遇,恐怕都不会好过。一方面,结婚后在异国,无人可以交流,无人可以依靠,已经是巨大的痛苦。除此之外,还要不断面临想要拼命写作却无话可写的境况。当中情形,就像是一个被洪流裹挟的人,无人可以呼救,突然发现还有一个人需要自己去救援。

当一个孩子突然降临时,主角的痛苦和彷徨达到临界点。我一度担心主角受不住而崩溃。但她寻求心理治疗,回到故乡,和一个“不俗气”的男孩陷入恋爱,和旧日朋友碰头,过去的时光像最老的树根输送营养,她似乎又找到微明的希望。

最让人动容的是,书里这个怀着“我一定不会改变的”信念的女孩,面临的痛苦似乎就是我们自己的痛苦,是我们被生活改变时想要成为的那个人,做了我们想做而做不到的坚持。多少让我们想起自己的希冀。

第二让人动容的是,主角对童年和少年生活的描摹和回忆,带着温暖的色调。在主角的眼中,“我”是过去的我的一切的组合,我是未来一切的我的起点,现在我就身处在未来之中;世俗眼光中看“我”是叛逆的,然而“我”看世俗却是温暖的。有人为了显示叛逆而与世界一切为敌,视世俗一切为仇人,但书中主角给了我们一种可能与启示:平和而温暖地看待一切,依然可以坚持内心的那个自我。

以上,或许是从读者的角度写我受到的打动,而从作者和朋友的角度,我感到更为欣喜。因为用力生活带来的馈赠,终于显示公平;时间没有辜负春树的坚持。

书中时间线和空间来回切换,情节也时常跳动,看的时候我总是想起昆汀·塔伦蒂诺的《杀死比尔》。也是每个片段和场景都留下足够深刻的印象,也是支离破碎的线索却吸引你一直看下去。这背后我想是因为春树做到了两件事:带着强大情感的文字,和让读者挂念不已的人物。当阅读最后,所有的线索会自动归类,所有的时间会自动捋直,画面碎片拼合,你眼前会出现这样一个人,像你的朋友:挣扎而倔强、有闪光的眼睛、自由而美。

“我一定不会改变的。”书中主角这句话,只有八个字,可是一本书似乎都不能写完。

蒲荔子:

曾用笔名李傻傻,出生于1981年11月,湖南隆回人。2004年起陆续出版长篇小说《红X》、散文短篇集《被当作鬼的人》、作品集《李傻傻三年》等。2016年出版散文随笔集《你是我的虚荣》,即将出版长篇小说《虚荣广场》。

《乳牙》读后感(四):编辑手记 | “绝望的主妇”:一地鸡毛与满目繁花

十七岁出版自传体小说《北京娃娃》的春树,大胆书写中国八〇一代典型群体的“残酷青春”,在当时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浪潮。阔别多年,倏然之间,她已不再是少年。如今,她带着新作品《乳牙》回归文坛。

如果说《北京娃娃》是春树“由自己的生活和情绪构成的青春史”,那么新作《乳牙》是以同样的方式建构自己的“后青春时代”,是春树式的续集、人生的“第二季”。

《乳牙》仍是一部以自身为对象、书写个体经验的私语化写作,带有新时代的独特风格和作者自身鲜明的独特印记。与春树以往作品不同的是,在“自我”之外,《乳牙》又增添了更加丰富的“女性”意味,这源于主人公身份的转换。作品打破线性的时间秩序,通过回忆、梦境、日记等交织错落,记录了“我”从恋爱结婚、去国迁居、怀孕生产、产后抑郁,再到回国休整、寻找自我、走出阴霾的全过程,见证了“我”在特殊时期的心灵嬗变。“我”的故事少了“残酷青春”的撕裂感,多了几重身份,也多了几重焦虑。

“我”是妻子,婚后与丈夫远赴德国柏林生活。平淡的婚姻生活,与丈夫的意见不和,等等,使“我”越来越陷入纠结,“我变得一无所有……想写的小说也常常写不下去……前途未卜,我们的爱情也找不到方向”。

“我”是母亲,定居后不久就发现自己怀孕了,从怀孕到生产,再到患上产后抑郁症,还有腹部的这道伤疤,一直提醒着自己经历过的那些事情,那是一段痛苦难熬的经验,导致时常怀疑自己没法当传统意义上的“好妈妈”。

曾经的少年终于面对生活的“残酷”,她没有挣钱的能力、孤独而贫困。她形容这种生活“像在岛上,像关在监狱”。她或是常常设想自己嫁给大院里的男孩,过上与现在完全不同的生活;或是向往在国内小城过着普普通通的小日子。如此看来,她对那些“光辉岁月”的回忆和对别样生活的想象都是对现有家庭生活的一种逃离,是对作为母亲、妻子等家庭角色的身份焦虑。当她成为家庭主妇面对“一地鸡毛”的生活,当初那个叛逆的少女没有因在婚姻生活里的安定和归属而满足,绝望的主妇需要更多的社会成就感。这是一场家庭角色与自我实现的拉锯战。“我”究竟要做怎样的自己?如何更好地生活?

对生活的追问,始终是春树创作的力量源泉。《乳牙》看似零散混乱的日常记述背后,琐碎而又切实,字里行间环绕着深刻的主题,那就是试图探讨和解决当女性处于家庭角色的疲惫状态时该如何面对自己、面对孤独、面对生活的问题。家庭生活不应是女性的枷锁,社会身份也应是女性生活的重要支点。渴望被认同的心态,看似不酷了、是对叛逆青春的叛逃,但身份焦虑若能使“我”不满足现状,不断寻找内心的方向,这何尝不是一股有益的力量。

面对生活的压力与精神世界的缺失,重建生活,是这位“绝望的主妇”面临的课题。她活在自己的迷茫里,活在走向答案的漫长路上。她决定回国休整,逃离眼前的生活,带着孩子,也带着挣扎的身影和扭结的心灵。回国后,她重逢旧友、结交新知。通过朋友的鼓励,她开始尝试继续写作、回归文学现场。自由写作者是她的社会身份,她亟需重建自我的位置,走出无所事事的状态,奔赴新的生活。借由写作,通过文学,她逐渐从糟糕的状态里走出来——“我的光明何来?可能是因为我又重新开始创作了。”“我整个人也从无限的谷底慢慢爬出来了,如果说这是一条进了就无法后退的隧道,那么我已经爬过了最艰难的那一段,尽管我真的是爬出来的,是一步一步挪出来的,有时候甚至进两步退三步,但前方的光明时隐时现,我已经可以看到了。”从这个意义来看,《乳牙》多了一份女性成长小说的意味。

春树,通过写作,通过“我”的成长,不断地袒露拨开自己,获得内心成长与自身体认。她仍旧是那个不可复制的、坦诚的、“在执拗地寻找着与生活和平共处、却又不丢失自己的方式”的春树。这让人不禁想起《月亮和六便士》里的那个抛下所有去画画的斯特里克兰:

“在异国他乡,他贫病交加,对梦想却愈发坚定执着。他说: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

(本文原载于《新民晚报》2019年11月10日第14版。作者系本书责任编辑,郑筱诗,文学硕士,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编辑,长期关注青年作家作品,先后在《文艺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等报刊发表文学评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