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有关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的句子

有关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的句子

编者按:斯蒂芬妮.斯蒂尔

●童年时期,孩子的基本心理需求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重视和理解,那么,在以后的岁月里,他会采取一切手段,做更多的事情来弥补自己缺失的。 ----斯蒂芬妮·斯蒂尔《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

●不管是依赖,还是反抗,都说明你失去了掌控自己的能力。依赖不会让你走向独立,反抗同样不能。你的问题在于,你很难把自己的期望与身边人的期望分离开来,不知道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由于不习惯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你会以攻为守,通过抵制身边人的想法和期望来摆脱困境。 ----斯蒂芬妮·斯蒂尔《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

●上瘾之所以能够全面地控制你,是因为它控制了你的情绪。不管你上瘾的是药物,还是行为,它们首先给你带来的是快乐。追求快乐是上瘾的动力之一,不过,上瘾还有一个更大的动力,那就是逃避痛苦。 追求快乐,人们会努力;逃避痛苦,人们更会不遗余力。 ----斯蒂芬妮·斯蒂尔《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

●不管是阳光小孩,还是阴影小孩,他们都会用过去童年的经历解读今天遇到的事情。 ----斯蒂芬妮·斯蒂尔《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

●为了能够把自己跟父母分开,你需要建立起自己的价值标准,来评判正确与错误。
你必须自信地做出自己的决定,坚持自己的看法。
当你做出错误的决定时,你要具有容忍沮丧的能力,为自己的决定负责,这是自由成长必须付出的代价。
如果因为害怕失败而把决定权转交给父母或者伴侣,那么你也就失去独立成长的机会。 ----斯蒂芬妮·斯蒂尔《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

●例如,当我认识到,凭我的能力是没有办法实现自己的梦想时,我就没有必要再感到紧张和恐惧。我会感到放松,会去承认:是的,就是这样。然后在轻松和释然之中,我就能更加现实地规划自己的人生。 ----斯蒂芬妮·斯蒂尔《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小孩都生活在过去。 ----斯蒂芬妮·斯蒂尔《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

●我们对这种情绪认识得越快越深刻,我们便能越好地调节这种情绪,使得这种情绪发生的概率降低。 ----斯蒂芬妮·斯蒂尔《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

●如果一个孩子的关系需求或独立性发展受到阻碍,那么他就会在自信以及信任他人方面出现困难。 ----斯蒂芬妮·斯蒂尔《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

●大多数情况下,追求完美并不是源于纯粹的热情,更多的是因为在潜意识中觉得自己不够优秀。这些人由于害怕出错,被别人看不起,所以,他们总是偷偷努力做好所有的事情。在他们看来,犯错会被人瞧不起,被别人瞧不起会让他们产生强烈的羞耻感,而羞耻感意味着他们认同自己可悲的缺点。 ----斯蒂芬妮·斯蒂尔《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

●阴影小孩会认为,其他人不值得信任。那么,安全对这些人来说就意味着保卫自己的自主性和个人独立性,从心理上来说,这些人难以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也就是说难以信任亲密的关系。他们害怕关系,这意味着他们不会建立伙伴关系,也不会让对方真正靠近自己,他们与其他人总是保持一定的距离。 ----斯蒂芬妮·斯蒂尔《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

●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也没有任何一种交流是百分之百完美的,比如说,我的无心之言可能会伤害一个朋友。或者,我诚实地给予自己一个评价,对方却觉得难以接受。我们没办法预估自己的话语和行动会给对方带来什么结果。尽管我们一直努力变得礼貌亲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方能够完全感知。我们能够控制的是,在必要的时候坦诚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斯蒂芬妮·斯蒂尔《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

●对于阴影小孩来说,他们的问题是内心充满了不安全感,对现实感到恐惧和焦虑;对于阳光小孩来说,他们的问题则是戴着童年天真烂漫的眼镜看待当下发生的事情,很多时候,他们正面的童年形象会让他们变得天真,容易轻信他人。所以,童年非常幸福的人长大以后总会经历一些残酷的事情,到那时,他们才知道,外面的世界并不像父母那样友善。 ----斯蒂芬妮·斯蒂尔《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

●在婴幼儿阶段,我们通过父母的行为获悉,自己是否受到欢迎。
大卫·史纳屈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把这一过程称为镜像自我价值感知。这个短语的意思是,孩子通过照料者的行为辨认,是好还是不好。就像镜像反射一样、比如说,妈妈对孩子微笑,这个行为就像是孩子面前的一面镜子,给他的信息是,妈妈因为他的存在很开心。在照料者的行为影响下,孩子有了自己的自我价值感知。成人之后,我们对认知度需求的程度依然不减,期待从他人身上获取自身价值。这一点适用于所有人,包括那些童年时期得到过很多认同的人和那些在这一点上有明显欠缺的人。 ----斯蒂芬妮·斯蒂尔《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

●我们的自我形象基本上由内心的信念决定,并会把这种形象投射到别人的眼睛中。 ----斯蒂芬妮·斯蒂尔《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

●核心信念是你最重要的信念。其他信念都是核心信念的衍生。 ----斯蒂芬妮·斯蒂尔《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地方,在这里,他感到安全并受到周围人欢迎。
每个人都向往一个地方,在这里,他可以完全得到放松,完全成为他自己。 ----斯蒂芬妮·斯蒂尔《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

●我们之所以有阴影小孩,就是因为自己总是站在当局者的角度。我们相信自己感受到的、看到的和想到的所有东西。我们认为自己的思考和情绪都是正确的。当我们在看电影时,就处在这种当局者的幻想中:尽管知道电影是虚构的,我们也会跟随剧情害怕、兴奋、感动或快乐。如果是阴影小孩在给我们放电影,我们想要把自己抽离出来,这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尽管我们了解自己的阴影小孩和他的信念,却不可救药总是陷入他所构建的现实当中。 ----斯蒂芬妮·斯蒂尔《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

●如果愤怒已经深入骨髓,绝望已经直达心底,那么人就难以控制这些病入膏肓的情绪。 ----斯蒂芬妮·斯蒂尔《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

●父母有没有共情能力,是孩子接受积极影响,或者消极影响的关键。 ----斯蒂芬妮·斯蒂尔《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

●每个人都有四种基本心理需求
关系需求
独立和控制需求
快乐需求
自我价值及认知度需求 ----斯蒂芬妮·斯蒂尔《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