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平成东京十二面相》读后感100字

《平成东京十二面相》读后感100字

《平成东京十二面相》是一本由[日] 《文艺春秋》编辑部 编 / 高山文彦 / 森健 / 稻泉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平成东京十二面相》读后感(一):真实的东京

对东京的认识,还是通过三十多岁时看的陈道明、葛优主演的《上海人在东京》。那个时候,只觉得东京街上很干净,很漂亮;男人女人穿着精致,彬彬有礼。近日,静下心来阅读了《平成东京 十二面相》这本书,十二篇有温度的深度报道,让我对东京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深夜广播》和《鸽子巴士》这两篇。让人觉得东京很真实,东京人的生活离我们也很近。《深夜广播》把播音员和听众连接了起来,很生活,很平凡,也很亲切。《鸽子巴士》在奥运会闭幕后,推出了奥运会纪念路线。让游客在观光的过程中感受到东京的变化。

想去东京的或者已经在东京,包括对东京这座城市感兴趣的朋友,不妨读一下这本纪实文学。

《平成东京十二面相》读后感(二):对一座城市的想象——平成东京十二面相译后记

虽然去日本留过学,但我并没有在东京长期生活过,每次都只是匆匆路过。东京给我的印象与我曾居住的九州福冈是截然不同的。出生于小镇的人对大城市总是充满幻想。东京,永远照耀在霓虹灯下,点缀其间的是世界一流的建筑和园林景观,男男女女都步履匆匆,穿着体面而精致。像所有的大都市那样,时刻刺激着人的欲望。

(2016年11月拍摄于东京银座)

在翻译这本书之前,我对东京的认识止步于这种观光客般的水平。这个城市里居住着什么样的人,他们在做什么想什么,是一无所知的。同样,相信在很多人心目中,东京被浓缩为了几个社会学名词:老龄化、性别不平等、城市病和高房价等。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许多生活在东京的人如何理解甚至尝试解决这些社会议题的细节。比如,本书第三章描绘了几名政府公职人员,如何在日本现有的儿童福利机制下,保护被遗弃、虐待的青少年甚至婴儿。他们当然不是什么从天而降的英雄,而是一群普普通通的上班族,抱有解救更多孩子的宏愿,但又受制于家长的不理解和有限的收治条件,同时还要面对繁重的公务。他们的伟大与软弱蕴含在同各方斡旋的日常之中。细节让一个远方的人变得真实。

日本近几年的《东京女子图鉴》及《东京贵族女子》等都市题材的影视剧使国内观众得以一窥东京生活,引起了不少讨论。除了女性议题,本书还以更多的视角展现了“活在东京”这一主题。其中有不断变化革新的一面,比如外籍劳工如何融入和扎根于这个并不以包容著称的国家、濒临消失的行业如何在新时代的新需求下迸发生机;也传达了当今社会的重重矛盾,比如在城市的快速扩建中人们的生活方式被颠覆、在原子化社会中不同利益群体间的冲突被放大。此外,传统也并没有销声匿迹。比如神社甚至日渐兴旺、东京郊区的渔夫和猎人也仍像祖先一样劳作着、将棋依旧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少年。走在东京街头,即使是最繁华的闹市区,也总能撞见一两个小小的、但被完好保存的神社。以前我总认为这是出于对文化古迹的保护,读过本书第九章才明白,这只是因为人们需要神社。神社是夏日纳凉歇息的绝佳场所,其建筑本身也有观赏价值,依据每一家供奉的神明而各具特色。有的神社建在山里,也有紧挨着民宅的,在不断“拆旧造新”的城市里,它们成为了东京人寄托情感的锚点。我对此是十分羡慕的。在翻译软件就可以满足大部分人需求的今天,从事“翻译”这份工作多少显得不合时宜。但正如书中提到的,神社并不是无所作为便可保持兴旺。为了使游客尽兴而归,各家神社不断丰富护身符和签文的设计及种类,保持社内清净雅致,精心设计绿化景观,同时注重维持自身的特色。在翻译的过程中,我总是好奇将来的读者是否因为读过此书而感到充实而有趣,是否会满足于把闲暇时间花在这本书上而不是游戏或是短视频,我希望比技术做得更好。

城市霓虹中的神社,友人拍摄于东京新宿区

假如你即将前往东京,或只是对这座城市感兴趣,或者虽身处于东京但对它一知半解,我相信这本书都可以充实你对东京的想象。

《平成东京十二面相》读后感(三):平成赋格

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号 “非虚构时间”

原文链接:平成东京的故事,也是我们自己的故事

尤雾

东京的故事,且从《东京物语》说起吧。在小津安二郎的名作里,来自尾道的老夫妻倚在荒川边感慨,“这座城市好大,若不小心走散,我们就再也找不到彼此了。”在外来人看来,东京呈现出的面貌总是一座千门万户的巨大迷宫,一个印象伴随着另一个截然异质的印象,人们在其中随时都会彼此迷失。确实如此,在各种关于东京的描述中,这座城市常如一个不稳定的和弦,带给人一种紧张感,并总是期待一个最终稳定音的降临。问题是,稳定迟迟不降临,叫人等得心焦。荒木经惟有一部摄影集叫做《东京日和》,后来竹中直人又以此为契机拍了同名的电影。看上去风日平和,但人心中始终充满着惶惶不安的失重感。这是东京城市精神的底色,也是城市内在的生命节奏。2021年,东京奥运会在一种全球性的惶惶不安中终于举办,而开幕式中的日本舞踏更将这种生命的惶恐感非常直观地展示在人们的面前。

可以说,这种城市内部的紧张感,始终伴随着东京的历史存在,且不断发生着微妙的变化。2019年,借着当时即将举办奥运会的契机,《文艺春秋》刊物曾开设关于东京的写作专栏,邀请了很多作者,试图共同勾勒描绘东京的现代图景。《平成东京十二面相》一书,便是精选了其中十二篇作品所得。书籍的编辑起了一个意味深长的书名,“十二面相”,这让人直接联想起乱步的小说《怪人二十面相》。只不过,在小说里,怪人的二十面相是为了掩盖他的真实面目,而平成东京的十二面相,则试图去呈示出一个更丰富的平成时代,以及更真实的东京面容。这是一对时空交错的概念,既包含了平成以来的全球化图景,也包含了东京在历史中的转型。这些变化,一旦呈现在国际视野里,便是波澜起伏的奥运浪潮,但落到每一名个人身上,便成为了各自生命的路途抉择。

在东京还叫做江户的时候,这座城市就呈现出生命的充盈性和虚无面的两端。一方面,这曾是世上最大的城市,人口一度超越百万,所谓“八百八町”。但另一方面,这又是一座灾难之城,地震和大规模的火灾频发,反复将城市摧毁,然后再重建。简直像鸭长明在《方丈记》里所描绘的那幅图景,“流水不绝,已非旧水;浮露消结,亦未久长;世人世土,亦复如是’”。人生和俗世繁华闪闪烁烁,都像是一夕间开了又谢的花。鲁迅在《朝花夕拾》里这么说,“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不过如此,如其所是,仿佛那种异乡般的故地,又像是世人在命运面前的根本处境。大正的东京,被一场大地震几乎摧毁殆尽。重建于大正废墟上的昭和东京,又以一种具备极大张力的形态,在二十世纪人类史上留下了鲜明的印痕。这确实是一座容易彼此迷失的城,你很难找到他的内在统一面貌,就像古希腊哲学家描述的“忒修斯之船”这样的悖论。

时至平成,人们想着重新找回东京,那些历史书写的宏大面目逐渐演绎为各种细小的原子化的个人。全球化是这样的一个语词,无数悲戚的面孔如潮涌般构成一幅巨大的欢容。这个描述是充满激进色彩的,但这种激进色彩恰恰也是平成世界的基本底色。昭和从来是一个庞大的时代,布满了巨大的花岗岩,但平成是一片无垠的沙滩,总是由各种细沙所组成。高山文彦讲述东京的故事的时候,就着眼于高楼林立的现代图景。这幅城市的形象被描述为“人们生活在冷冰冰、毫无人情味的空间里”,在这个空间里,人类固有的灵性被现代都市所瓦解,像一种“失去故乡之痛”。森健则着眼在社区内围绕是否开班托儿所的纷争,察觉到人们仿佛变得越来越不宽容。稻泉连指出了残酷的儿童虐待问题,试图把一系列事关儿童虐待的个案关联起来,展示出东京那些阴暗角落中的阴暗人性。而松本博文则聚焦在女性和学历之间的冲突之上,女学生愿意上东大吗?就这样一系列主题,东京的诸多面相,都是城市和人的面相。即使我们在奥运会上看到圣火的熊熊燃烧,也烧不尽人类在生存中所面对的挣扎和索求。

在《十二面相》里,读者看到的东京不仅仅是东京人的东京,也不仅仅是日本人的东京,更包括了印度人、菲律宾人等外国移居者的故事。平成的东京和全球化的关系,像一个分形几何的自相似空间,既是全球化的一个组构部分,其实也正是全球化本身。事实上,十二篇关于东京的故事,每一篇都指向某个特有的文化状况,野村进写年轻女性热衷于参拜神社,小林百合子写“鸽子巴士”,北野新太写将棋棋士,基本上都是东京的特有现象,顶多不出日本。但这些特别独特的文化放在一起,反而变成了一幅面容特别模糊的平成景象。

这就是平成这就是东京,关于时间和空间的纵横线索,无论从哪里看,都是印象派画家笔下的光影。远看湖面睡莲波光粼粼,近看总是一片朦胧。事实上,所谓“平成时代”,正是被树立为柄谷行人意义上的那种“背景”。或者说,人们拥有了一个真正的镜面,把自身摆放到历史的神龛之上,和昭和、大正、明治一起并列,构成了世代序列中的一个新的阶段,也依靠这些序列来重观当下。前几年有一部电影《小偷家族》,也是这个序列的一个部分,试图从一些特别微观的角度来理解东京,平成东京。这些微观的角度,往往都是苦难和温柔并存的视角。你说过去也有诸如《伊豆的舞女》或者《祇园歌女》那样的作品,但在那些以往的视角里,苦难从来是前景,在观众眼前,把苦难当成苦难来加以描述。而平成东京的景象,像《小偷家族》那样,拥有一个把前景重新背景化的描述装置。你看祇园歌女的命运,作为一种个体的自我呈现,也是足够丰满的,但小偷家族则必须摆放在一个更大的景观里去得到理解。那个更大的景观才是真正的前景,而展示在观众面前的,只是一个个细节无比丰满的背景。平成符号的暗示性,在于暗示着有无数个微观的平成的存在。十二个面相,其实也正是暗示着无数面相的存在。在这里,每一个微观的平成之人,一个巨大的平成年代和一个更大的全球化人类学,共同形成了彼此映射互相召唤的结构。

这样一来,“平成东京十二面相”就逐渐浮现出了另一种面貌。不再仅仅是一系列所谓“非虚构”的社会纪实作品,而可以将其看成这个巨型自相似空间中的一个部分。让我们来设计一个简单的装置:书中有这样一章,讲述那些收听深夜广播的东京人,他们听到什么呢,广播里正在讲述那些在深夜阅读《平成东京十二面相》的人们,而那些在深夜阅读《十二面相》的人们,又在阅读着收听深夜广播的人们……这个递归结构,可以无限循环下去。并不是我们在阅读平成东京的故事,而是我们同样作为这个全球化中的存在,也在另一个维度上阅读我们自己。我们的孤寂灵魂,孤零零地在无数时代和世代里漂移着,身边只有一个制造无限繁殖的镜子。你们觉得,这个装置怎么样?

我想,在这个装置里,人无疑是惶恐的。东京有东京的惶恐,平成有平成的惶恐。东京的惶恐属于大地,而平成的惶恐漂浮在天空。大地属于祖先和后代,而天空则为这个世代的人所共有。只有在这个意义上,平成东京的十二个面相,平成东京的平均律,才能组构出更加丰富的音乐。它不再是几个无序的音,而是一个动机,演绎出一系列对位的和弦,但凡共享这个宇宙的人,都在参与这套巴赫式的赋格。我想,把《十二面相》这本书,作为这样一场布莱希特式的戏剧来阅读,你会读到书里隐藏的“第十三个面相”,而这个面相,便是那个正在平成年代之外,或许也正在东京之外,却共享着平成东京的每一个细节的读者,也就是你,也包括我。这真是一片充满惶恐的荒原……

在《十二面相》一书的封面上,印着这样的话:揭开东京繁华面具下暗流涌动的人生百态。让我来把这句话修改一下——“揭开东京暗流涌动的人生百态的面具下的,人生百态!”。

这就是平成的东京。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