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鲁迅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鲁迅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鲁迅传》是一本由许寿裳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2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鲁迅传》读后感(一):《鲁迅传》阅读随记

P153

阿Q“发起怒来,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试读“《随感录》四十八”有云:“中国人对于异族,历来只有两样称呼:一样是禽兽,一样是圣上。从没有称他朋友,说他也同我们一样的。”(《热风》四三页)还有“通讯”云:“先生(旭生)的信上说:惰性表现的形式不一,而最普通的,第一就是听天任命,第二就是中庸。我以为这两种态度的根柢,怕不可仅以惰性了之,其实乃是卑怯。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粉饰,聊以自慰。所以中国人倘有权力,看见别人奈何他不得,或齐有“多数”作他护符的时候,多是凶残横恣,宛然一个暴君,做事并不中庸;待到满口“中庸”时,乃是势力已失,早非“中庸”不可的时候了。一到全败,则又有“命运”来做话柄,纵为奴隶,也处之泰然,但又无往而不合于圣道,这些现象,实在可以使中国人败亡,无论有没有外敌。要救正这些,也只好先行发露各样劣点,撕下那好看的假面具来。(《华盖集》二二集)

《鲁迅传》读后感(二):事实记录中探寻更真实的鲁迅

学生时代,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周树人,即是大名鼎鼎的鲁迅。鲁迅文章对难度,能够与跨时代的文言文和纯产出的作文相提并论,足以见学生恐惧程度。

心理学中有一句话:你的恐惧来源于你对它的不了解。学生对鲁迅的恐惧也与此有关。纵观学生12年教育,鲁迅在课文中的出场率几乎数一数二,但学生们对他的了解却只是耳闻阶段。然而,教育对鲁迅的深挖,又不止步于耳闻。所以学生的担心并非空穴来风。

鲁迅传做得再好,也是对鲁迅研究后的一种作品,总会缺少对鲁迅其人真实可感对触摸。而这种缺少,在许寿裳的《鲁迅传》中,却得到了极大的补充。鲁迅挚友许寿裳的作品,是站在鲁迅身边、对鲁迅所做得回忆。而比较令人熟知的鲁迅传作品、国内鲁迅研究专家陈漱渝所做的《鲁迅传》,相比之下则缺少了这样的经历和文字的真实可感。

书中分为两大部分,一讲作者对鲁迅对印象,包括学医、从文、北上、笔名由来的回忆,二讲对鲁迅对评价,精神、德行、人格和思想。这里面,许多鲁迅亲生经历的事情,作者也参与其中。例如鲁迅北上同作者一道时,讲述的“乌龟背过”的趣事,这种轶事发生的环境于巧妙,非亲身经历者所不能叙述。这种事实的记录也成为了本书的一大看点。

在回忆录中,每一篇文章百余字,绝不长篇大论。每个故事,或穿插与鲁迅的对话或书信往来,或摘抄其发表过的文章故事,一切材料显得信手拈来,文字的解读也令人信服。文章中,作者还会将自己的观点等与鲁迅进行比较,从侧面塑造鲁迅的思想与为人处事。这样的写法,使得鲁迅的形象不是研究者眼中的独立单个体,而是在同一时期同一事件面前有了比较的对象,让鲁迅的形象更加丰满和深入。

回忆录中,许多小故事也写的非常有趣。例如剪辫、学医等,也许在正式研究中不会大篇幅着墨,但在作者的眼中,确是体现鲁迅风采的绝佳时机。在剪辫事件中,别人需要从鲁迅文字中推断评价,而作者可以直接从当事人的脸上得出论断:“……(剪辫)那种内心的喜悦,无怪不知不觉地表现到脸上来了。”这样的描写,不仅生动活泼,而且真实可信。

业内评论说:在现存的鲁迅回忆录中,许寿裳的回忆最为真实,因而最具权威性。因此,不论是作为研究者的辅佐材料,还是热爱鲁迅者的必读书目、学生课外阅读的衍生材料,这本书都可以当作工具书,或是故事书,在闲暇之余翻阅,得到一定的收获。

《鲁迅传》读后感(三):随笔记了

看的是江西教育出版社2018年的版本,没找到。这在这里了。

虽立下今年读完鲁迅先生文集的愿望,但进行时,却常生出心猿意马读不下去的痛苦体验。好在发现b站智能路障讲鲁迅的宝藏,依据已看了近五本(《鲁迅文集》)的基础,加之up主有理据的解读,终于愈加深刻认识鲁迅先生的伟大和其作品登峰造极的技艺以及必须顶礼膜拜的思想性。 借着崇敬之情,想趁热打铁进一步了解更加生动立体的大先生,因此读了这本传记。作者许寿裳先生是鲁迅先生结交了三十五年的挚友,虽性格不同,却算得上是心有灵犀相互理解的兄弟。他们之间有很多相交的时光,因此这本书应该是可信度高的。 书不到200页,大致分为三章。前两章是对鲁迅先生的回忆以及评价。后面占据三分之一的附录主要是鲁迅先生给他写的信。 前面写了很多鲁迅先生的生活细节。一、对待家人,身挑长子责任,用心疼爱照顾二弟。二、身体状况。为了御寒吃辣椒,结果生出胃病疼痛难忍。只要能忍受,病重也坚持写作工作。三、学习刻苦勤奋,成绩优异,却不在乎荣誉奖励,例如把难得获得的奖牌当了请大家胡吃海喝一顿。爱书,只要有钱便愿倾其所有买书。崇敬屈原,喜爱《离骚》。虽然写白话文,但古文功底扎实,能写旧诗。做学问认真考据。不仅学习了日语,还学过俄文、德文。可惜被各种事情裹挟压迫,致使严重消耗身体。构思腹稿《杨贵妃》。四、生活习惯,勤俭朴素。爱抽烟,一天50根,买便宜的烟草。早起先抽烟,以至把蚊帐熏黄。五、风趣幽默。爱给人取绰号。例如叫钱玄同“爬来爬去”,给许广平取“害马”之名。称哭为“四条”。六、对待老师尊敬却不失自己的观点,爱吾师尤爱真理。例如师从章太炎时,对文学的定义有自己的看法。七、热爱生命,关心同情弱小。例如学医上解剖课时,不认解剖妇孺。关怀生命,包括对动物的同情。爱孩子,写过“怜子如何不丈夫”的诗句。八、爱好艺术,提倡美术。例如,研究推广木刻,推介国外的版画。九、凡事坚持。日记从起记到直到去世前一天。十、勇敢坚毅,不畏强权。 对鲁迅先生的评价,许寿裳先生在好几篇文章中都有总结,写得确切实际。 不足是,很多文章有内容重叠,例如搭电车让座没钱窘迫的经历至少出现三次。还有好几篇评价的文章雷同。但这本书终归让我见识到鲁迅先生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很感动。 最后没看完鲁迅先生写给他的书信,但同时在思考很多时候阅读停滞的原因:一、对古文不熟悉,读不懂,继而读不下去。二、人的名号众多,不认识,不了解。三、对当时时代背景陌生,不能连结作品。四、对鲁迅先生举的典故,开的玩笑缺少储备知识,不明白。 总之,这本书对于了解生动鲁迅先生是有帮助,也是有趣的。

《鲁迅传》读后感(四):学说启人思,文学增人感

早早就想去先生故居看看,所以赶在去之前再读一遍相关信息,了解一下先生。对于先生的喜爱真的是一次豁然开朗的经历~大几时候读萧红的文集有一篇回忆先生,仿佛身临其境,令我潸然泪下。毕竟上学时候课内课外读过那么多先生的作品他给我的感觉一直是高高在上封神的伟大作家思想家,只有那一篇才发现原来先生也不过是一个普通人,但确实一个伟大的普通人。【矫情了半天,下面就在线记录读这本书的感受吧,连更待定(๑˙ー˙๑)】 12.21 a.先生也是对满清一度厌恶至极,所以一到日本便急急减掉这个代表着侮辱痛苦的大辫子~庆幸自己没有生活在清朝那个满大街都是辣眼睛的大辫子时代。 b.先生喜欢跟人起绰号,多少即兴为之,可见很随意自由的性格呀 c.先生虽然弃医从文,但是医学成绩仍然令人佩服,观察敏锐周到,即使解剖尸体依然难掩恻隐之心,尤其对女幼怜悯同情。并且研究也有所得,至少成绩及格。由此可见,先生也是一个做事认真负责的蓝孩子(「・ω・)「嘿 d.先生对国民性的思考真是一针见血啊,跟作者一起创办杂志时就定下了这个主题,正如他所说,连屈原这种伟大作家都缺乏反抗挑战自己之力,更何况普通民众。因为已经形成历史性格了啊 e.与老师章太炎意见不和,以身示范~爱吾师犹爱真理的态度! f.对待家庭负责,任劳任怨,为了弟弟的婚姻,放弃学业,回国找工作,负担家庭经济,放到现在有几人能做到啊,想到高晓松讲鲁迅那几期,真是养了几只白眼狼!呸

2019.1.1 时隔十天又来翻几页这本书,嗯,观感有点下降,讲到鲁迅先生关于佛学,笔名,翻译的一点点浅浅的意见,本来昨天要去绍兴的,因为自己的一时懒惰,没去成!年前是一定要去一趟的!终于看到一篇让我心有戚戚然的文章了,就是讲鲁迅与胞弟的相处,之前听高晓松讲就说鲁迅受到了很大的污蔑,周作人一家真是不知礼义廉耻啊

啊啊啊啊好恶心啊,刚刚写的都没了,555破豆瓣!死豆瓣你还我的笔记!!!!气死我了

《鲁迅传》读后感(五):许寿裳《鲁迅传》的阅读随记

许寿裳《鲁迅传》的阅读随记

1.鲁迅喜欢给人起绰号。对于严复,称道他的“一名之立,旬月踟蹰,我罪我知,是存明哲”,给他起一个轻松的绰号,叫做“不佞”。后因读章太炎《社会通诠商兑》,说严复的翻译“申夭之态,回复之词,载飞载鸣,情状可见,盖俯仰于桐城之道左,而未趋其庭庑者也……”,从此鲁迅对于严氏改称“载飞载鸣”了。

鲁迅给钱玄同的绰号曰“爬来爬去”。因在日本听章太炎的课时,“谈天以玄同说话最多,而且在席上爬来爬去”。

2.鲁迅观察很敏锐而周到,仿佛快镜似的使外物不能遁形。因之,他的机智也特别丰富,文章上固然随处可见,谈吐上尤其层出不穷。这种谈锋,真可谓一针见血,使听者感到痛快,有一种涩而甘,辣而腴的味道。P20

3.一九零八年,在日本求学期间,鲁迅,许寿裳等五人租住西片町一绅士的家园,取名“伍舍”。许寿裳写:“伍舍的庭院既广,隙地又多,鲁迅和我便发动来种花草,尤其是朝颜即牵牛花,因为变种很多,花的色彩和形状,真是千奇百怪。每当晓风拂拂,晨露湛湛,朝颜的笑口齐开,作拍拍的声响,大有天国乐园去人不远之惑。旁晚浇水,把已经开过的花蒂一一摘去,那么以后的花轮便会维持原样,不会减少。其余的秋花满地,蟋蟀初鸣,也助我们的乐趣。”P32

4.美育为美感之教育。美感者,合美丽和尊严而言之,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津梁。……在现象世界,凡人皆有爱恶惊惧喜怒哀乐之情,随离合生死祸福利害之现象而流转。至美术则以此等现象为资料,而能使对之者自美感以外,一无杂念。P41

5.人往往以神话中Proemethes比革命者,以为窃火给人,虽遭天帝之虐待不悔,其博大坚忍正相同。但我从别国里窃得火来,本意却在煮自己的肉的,以为倘能味道较好,庶几在咬嚼者那一面也得到较多的好处,我也不枉费了身躯,出发点全是个人主义,并且还夹杂着小市民性的奢华,以及慢慢的摸出解剖刀来,反而刺进解剖者的心脏里去的“报复”。

5.Schopenhauer说过这样的话:要占定人的伟大,则精神上的大和体格上的大,那法则则完全相反。后者距离愈远即愈小,前者却见得愈大。P138

6.中国人对于异族,历来只有两样称呼:一样是禽兽,一样是圣上。从没有称他朋友,说他也同我们一样的。

“先生(旭生)的信上说:惰性表现的形式不一;而最普通的,第一就是听天由命,第二就是中庸。我以为这两种态度的根柢,怕不可仅以惰性了之,其实乃是卑怯。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粉饰,聊以自慰。所以中国人倘有权力,看见别人奈何他不得,或齐有「多数」做他护符的时候,多是凶残横恣,宛然一个暴君,做事并不中庸;待到满口「中庸」时,乃是势力已失,早非「中庸」不可的时候了。一到全败,则又有「命运」来做话柄,纵为奴隶,也处之泰然,但又无往而不合圣道,这些现象,实在可以使中国人败亡,无论有没有外敌。要救正这些,也只好先行发露各样劣点,撕下那好看的假面具来。”P153

7.有时遇到彰明的史实,瞒不下,如关羽岳飞的被杀,便只好别设骗局了。一是前世已造夙因,如岳飞;一是死后使他成神,如关羽。定命不可逃,成神的善报更满人意,所以杀人者不足责,被杀者也不足悲,冥冥中自有安排,使他们各得其所,正不必别人来费力。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是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荣光。在事实上,亡国一次,即添加几个殉难的忠臣;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仿佛亡国遭劫的事,反而给中国人发挥“两间正气”的机会,增高价值,即在此一举,应该一任其至,不足忧悲似的。自然,此上也无可为,因为我们已经藉死人获得最上的光荣了。P155

8.这正是我所悲哀的。我以为凡对于时弊的攻击,文字须与时弊同时灭亡,因为这正如白血轮之酿成疮疥一般,倘非自身也被排除,则当它的生命的存留时,也即证明着病菌的尚在。「《热风》序文」P158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