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七声的读后感大全

七声的读后感大全

《七声》是一本由葛亮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七声》读后感(一):有钱人的生活真好

看完这本书第一反应是,有钱人的生活真好。 舒适的童年环境,舒适的大学、硕士、博士,然后旅游工作,认识各式各样的人。 作者落笔是很温柔的,不管是老一辈的爱情还是年轻人的欢愉,都像羽毛一般,轻轻柔柔地触碰你。 决没有半点强硬或古板地说理。 但有些遗憾的是,我总觉得在读此书的前半部分的时候,作者写出来的东西是很实在的,让人能从文艺的字词里感觉到烟火气息。如阿霞和他幼时玩伴的那些地方。 而当故事转到安等人的时候,我会觉得,这本书沦落到成了其它那些网络上所有的年青作家写的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 有碍观感。 以上内容仅代表个人意见,勿怪。

《七声》读后感(二):一均之中,间有七声。

初读时以为是七篇类自传小说的短篇集子。读罢才发觉是一个故事的七个篇章。

毛果一路走来,见证着这世间人儿的变迁,这些人也反衬出毛果的变化。

葛亮写的是人间事,苦辣酸甜,却只是一池微澜。一均之中,间有七声。细细品味,人生路上,我们身边皆是风景。

喜欢琴瑟中的相濡以沫,喜欢洪才中的阿婆与童年,喜欢那个愣愣的反而被小心呵护着的阿霞也最痛心她的岁月磨灭,喜欢拥着马儿歌唱的英珠...

童年与亲情,葛亮的文字烂漫。余者几篇的文字情节便雕琢的略刻意些,初读心情会随之起伏,但一回味总有些淡淡的知音味道。

没有态度,没有评判,没有原因,仅仅是在讲故事而已。

《七声》读后感(三):水粉画

在书城闲逛,偶然地拿起这本书,封面设计得很有趣味,信手翻看作者介绍,似乎是个有趣的人,于是决定看看。这几年来看书,都是先看作者。一个有趣的人,才能说些有趣的故事。说起来最近好像很有几个从南大出来的作家,张嘉佳算一个,葛亮算一个,而且这2个人年纪相近。是不是作家也需要土壤,也需要同类,这样的成长更快。

短篇读起来不累,每段情感都很饱满,取最精华的部分,加最好的佐料,看上去色香味俱全,吃下去味道也不错,只是少了些回味。什么时候要拿些葛亮的长篇来读读,那才是真的见功力的。

作者的遣词造句很有意思。当然中文科班出身,底子是厚的,家学也是深的。只是看到“朱古力加云尼拿”这段有些失笑,看来环境对人的影响真的是潜移默化。

《七声》读后感(四):人生本是无常的醒来

看书的过程中,专程找来《New World Symphony》,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于1983年在美国写下的E小调第9号交响曲Op.95。书中《威廉》一章也有提及,沉厚持重老迈寂寞,感知作者所听所闻,悟出了幽蓝的茫茫然。还有六十年代爵士乐,Louis Arnstrong的《Hello Dolly》,适合浅吟的Sting《Field of Gold》“Upon the fields of barley You’ll forget the sun in his jealous sky As we walk in field of gold”歌声使角色立体,夕阳海风裸体,叹出天地间的孤独又情投,不妥协的独白伴着民谣吉他扑面而来。

间隙听JJ的《和自己对话》,感动于序曲的巧妙衔接带来的艺术潮涌,人潮浪涌独白蛙叫……正合“一均之中,间有七声”之意,“正是这些零落的声响,凝聚为大的和音。在这和音深处,慢慢浮现出一抹时代的轮廓。”

以少年之眼俯瞰民间,宿命出其不意地使我哀而神伤,念念不忘,却不及号啕大哭,葛亮的文字总是克制廖廓。民间的故事,人生的悲喜,不会大开大阖,再借用一首歌“人生本是无常的醒来”——《醒来》。

《七声》读后感(五):一均之中 间有七声

均是中国古代乐器,七声则是乐器演奏的七个音律。香港大学博物馆陈列有一件出土文物的复制品,就是均。葛亮毕业于香港大学,因此猜测书名《七声》由此而来。

《七声》,是葛亮的短篇小说集。小说以南京为背景,通过主角”毛果“的视角,以第一人称叙述。本书由七个短篇组成,按毛果的成长经历排列,从未出世到可为人父之年,记录了不同时期的故事。

本书叙述平静,贴近常态,看着十分舒畅。间有文气点缀,像是清澈溪流中偶尔出现的一尾银鱼,点出灵气和生机。在故事上,像是浮生六记,写的都是身边事,记童趣、记爱情、记民间艺术,也不避讳生活苦楚。

前四篇琴瑟、洪才、泥人尹、阿霞,可以读到从无到有的新奇,还有普通生活中的些许辛酸,生动而克制,极为精彩。行文间提及的南京地名很容易拉近距离,心中窃喜住在南京也成了一种幸运。后三篇记得是成年的一些事,似乎落了俗套,个人不太喜欢。

整体而言,《七声》无论是在故事性还是文笔上都很优秀,是本值得阅读的好书。80一代的青年作家中,韩寒有魏晋风,是个随性的人;七堇年、笛安多少有些小资情调,欠成熟;张悦然在写作技巧的研究上越陷越深;葛亮作品少有轻佻浮躁,出版《朱雀》、《北苑》两部长篇小说之后也更显稳重,似是最符合文人形象。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