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疯癫笔记》读后感锦集

《疯癫笔记》读后感锦集

《疯癫笔记》是一本由春媚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6.00,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疯癫笔记》读后感(一):无处安放

半天等人的空档翻完了这本小册子。不同于当年看《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投入,自己始终游离在大多数故事之外,这种感觉像极了最近的状态,隔离,压抑了无数的情感,怕一旦出来,无法收拾,现实给不了我足够的时间去愈合,现实,还有很多需要我去维持秩序的人群。

等到“圣诞老人是真的”和“遗产”的时候,筋脉像是被打通了,这本书写的不仅是医院里的故事,故事之下更像是作者自己被压抑,被俯视,被面对,被重写的过往。自己的记忆也像被打通了,在无锡见过的患者,听到的故事,到高校来接触的各色学生,死亡、欺骗、希望、忽视、背叛、迷茫等等,没有消失,一直都在。

无力感,挣扎感,想到被理解,被看见,不仅是他们内心的呼唤,也是我们每个人根植于内心的呼唤。

“哪怕是在一百多人的医院里也要分出个三六九等。吸毒的是酷的,自残的是流行,精神分裂的是疯子,性侵的是变态。”这何尝不是另一个现实世界。

很遗憾,读完后,无力感依旧充斥着自己。

冬天快结束了,我有一个假期来治愈。

《疯癫笔记》读后感(二):以为又能读到精神病院的趣事,读完实在沉重

这是我看过的第二本描写精神病患者的书,第一本是诗人小安的《我们这儿是神经病院》,相比较,《疯癫笔记》对于精神疾病的叙述更为专业,读者更能了解各种病理。但我更喜欢《我们这儿是神经病院》些,读起来轻松诙谐,精神病人并没有那么可怕,他们神经紊乱,他们的暴躁来自内心的妄想,他们只是生病了,医院好比他们的乌托邦,他们在里面做梦,在里面幻想,他们脱离了无法理解他们的社会,你甚至觉得他们和谐,可爱。

《疯癫笔记》太沉重了,吸毒成瘾、抑郁、性侵、暴力...,他们入院的原因写得详细而又真实,因此读后也没办法因为他们的精神疾病而原谅他们犯下的罪行,不管是青少年,还是老人,都是没有生气的,是被囚禁在医院里的罪人。

可能在一开始阅读时就做着这样的对比,所以抱着了解专业知识的心态继续看下去,看到最后,才看到作者留下的悲伤的彩蛋。实在沉重。作者作为精神病院实习生,在治疗患者的同时,亦是在治愈自己,

另:前几天在微博上刷到马航调查组宣部解散的消息,到今天读完这本书,有几分钟溺水的感觉。

《疯癫笔记》读后感(三):笔记

提到一些熟知内容,也有我感兴趣的,可惜作者没多说,只是带到一笔

P16,提到辩证行为疗法,以行为认知疗法为基础。这玩意儿没用

P33,对这个患者的描述,似乎看到我的未来……NoNoNo

P35,医生对这个患者的断言和态度“又一个药物沉溺的老年妇女,加上个人创伤史。”作者说:她总是用一种极其确定的口吻讲述每个病人的来龙去脉、前世今生,让人有一种她认识此人一辈子而非一秒钟的错觉。蛤,我们已经见识到了,看来这样自以为是的医生无处不在,并不是我们这儿的特产

P36,病历记录跟玩儿似的,可以成为法庭呈堂证供,也可以变成保险公司的无名数据和高昂费用的合理论据。这是就是现实,这才是现实,怎么会有傻瓜去看病呢?既然治不好,还得面对那些,有了记录,还会在职场被打压排挤,甚至一开始用人单位就不会要吧,所以没错,这些病真的是用来淘汰人类的

P50,提到PTSD,第一个短篇里面有几个人蛮有趣的,可惜作者都没有深挖

P55,背负幸存者的内疚,制造并不断重复自己不配活着的念头,然后在现实中通过酗酒和自暴自弃加以证实,并以此对自己的存在进行惩罚。确实是这样的……我有的时候会觉得该死的人是我,为什么我还活着,但那些人都死了,他们明明挺好的,他们不应该自杀,他们是受害者,为什么我还活着?我想我的焦虑和强迫行为,固执的自我惩罚,也大抵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自责

p92,中国的精神病人。和残疾人一样,是隐身的存在,向来被禁锢在家里或者社区,直到危害了公共安全的时候,才成为可见的人。被社会唾弃否认,遗忘的群体

P103,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惊恐发作

P128,幻觉、声音。大人以为那孩子在捣鬼,可笑的偏见。所以作者为什么不说说那意味着什么?要怎么解决?或者她已经说了,那代表严重的精神疾病,人格分裂的前兆,哈哈哈哈!小由你听到了?

P129,“我感到一丝滑稽与天真,在腐烂的器官上贴一张创可贴,如果连我自己都不相信,这样的治疗又有什么意义?”原来医生和患者想法也会有时出奇的一致

P148,对精神分裂患者的污名化和偏见,他们往往是暴力和犯罪的受害者,而不是施暴者,他们并不危险,生病已经很惨了,不被理解是很痛苦的,尤其是被一些你觉得……很重要的人

P149,20世纪曾经流行的脑叶白质切除手术,消除暴力行为……我记得看过一本自传,作者没有暴力行为,他只是双向,最后被家人拉去做手术,然后变成生活不能自理的白痴

P150,精神分裂对患者和身边的人来说都太糟糕了,但是我在想,如果放弃抵抗,就把身体让给第二人格呢?或许也是一种解脱,不见血的那种

《疯癫笔记》读后感(四):笔记

提到一些熟知内容,也有我感兴趣的,可惜作者没多说,只是带到一笔

P16,提到辩证行为疗法,以行为认知疗法为基础。这玩意儿没用

P33,对这个患者的描述,似乎看到我的未来……NoNoNo

P35,医生对这个患者的断言和态度“又一个药物沉溺的老年妇女,加上个人创伤史。”作者说:她总是用一种极其确定的口吻讲述每个病人的来龙去脉、前世今生,让人有一种她认识此人一辈子而非一秒钟的错觉。蛤,我们已经见识到了,看来这样自以为是的医生无处不在,并不是我们这儿的特产

P36,病历记录跟玩儿似的,可以成为法庭呈堂证供,也可以变成保险公司的无名数据和高昂费用的合理论据。这是就是现实,这才是现实,怎么会有傻瓜去看病呢?既然治不好,还得面对那些,有了记录,还会在职场被打压排挤,甚至一开始用人单位就不会要吧,所以没错,这些病真的是用来淘汰人类的

P50,提到PTSD,第一个短篇里面有几个人蛮有趣的,可惜作者都没有深挖

P55,背负幸存者的内疚,制造并不断重复自己不配活着的念头,然后在现实中通过酗酒和自暴自弃加以证实,并以此对自己的存在进行惩罚。确实是这样的……我有的时候会觉得该死的人是我,为什么我还活着,但那些人都死了,他们明明挺好的,他们不应该自杀,他们是受害者,为什么我还活着?我想我的焦虑和强迫行为,固执的自我惩罚,也大抵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自责

p92,中国的精神病人。和残疾人一样,是隐身的存在,向来被禁锢在家里或者社区,直到危害了公共安全的时候,才成为可见的人。被社会唾弃否认,遗忘的群体

P103,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惊恐发作

P128,幻觉、声音。大人以为那孩子在捣鬼,可笑的偏见。所以作者为什么不说说那意味着什么?要怎么解决?或者她已经说了,那代表严重的精神疾病,人格分裂的前兆,哈哈哈哈!小由你听到了?

P129,“我感到一丝滑稽与天真,在腐烂的器官上贴一张创可贴,如果连我自己都不相信,这样的治疗又有什么意义?”原来医生和患者想法也会有时出奇的一致

P148,对精神分裂患者的污名化和偏见,他们往往是暴力和犯罪的受害者,而不是施暴者,他们并不危险,生病已经很惨了,不被理解是很痛苦的,尤其是被一些你觉得……很重要的人

P149,20世纪曾经流行的脑叶白质切除手术,消除暴力行为……我记得看过一本自传,作者没有暴力行为,他只是双向,最后被家人拉去做手术,然后变成生活不能自理的白痴

P150,精神分裂对患者和身边的人来说都太糟糕了,但是我在想,如果放弃抵抗,就把身体让给第二人格呢?或许也是一种解脱,不见血的那种

《疯癫笔记》读后感(五):你的悲欢 与我无关

这是一则刻薄的书评

很少有书能让我不耐烦到这种地步。我自认不是一个缺乏同理心的人,这本书让我对自己产生了质疑。

自从高中看过《精神病人的世界》之后,便一直对这类题材很感兴趣,我原以为这是一本纪实向,真实再现精神病患者情况的作品,对此满含期待,却没想到这本更加不真实。不含任何褒义,我对这本书的叙述者不耐烦到极点,但虚伪的同情心令我坚持将剩余的内容看完,中间勉强提升了好感度,在最后一段被击得粉碎,以至于我很想标上阅读以来的最低评分,念在我毕竟勉强看完的份上作罢。

总的来说,这本书完全不符合我的阅读期待,甚至还完全触犯了我的禁忌。我万没想到这样可严肃可轻松可爆笑可深刻的现实主义题材,会被作者矫揉造作的文笔扭曲成怨妇之殇。

原谅我的口无遮拦。当作者自述内容虽伪,但情感真挚时,我信了。如今我很矛盾,也很自责,我难以置信自己居然如此低俗,仅仅因为作者不擅文字,便将她的作品贬低至此。然而,我始终相信文字是人内心的反映,文章见人品。

这么说吧,从作者的文字中,我感受不到她所谓的感情真实,我只看到一个哭湿了两盒纸巾的妇女,不断喃喃着自己多么痛苦,翻来覆去,覆来翻去。我多想帮帮她呀,只要你说我就听,绝不打断。但是人家不啊,继续哭,继续哭,还是那几句,我好痛苦,我怎么办,我好痛苦。我从同情,到厌恶,不过片段文字功夫。尤其是这本书的主角啊,是精神病患者而不是这个痛苦挂在嘴边的咨询师,我求求作者好好用一段完整章节讲明你身上发生的事情,走出来。或者专业一点,冷静旁观你的病人们,而不是现在这样,用牵强的比喻、堆砌的语句、造作的排比以及随处可见的过度脑补,拼贴成一段段伤春悲秋的句子,如同当年的非主流,自以为世界最苦,实在是让人反感。(作者最喜欢脑补,把自己的臆想强加在患者身上,强逼他人卖惨)。

我一直在安抚自己,作者大概因为曾经留洋,不擅中文表达,或者只看过那种青春文学,个人表达能力确实有限。这种个人缺陷我向来不会苛刻,但是吧,每章那个结构,那个结尾做作的展望,堆积下来完全耗尽我的内心。作者说情感真实,我可能理解错了,只有她自怨自艾的情感足够真实。

高考作文模板结构确实经典,结尾要展望未来,表达期许,配以作者那些毫无意义堆砌起来的矫情文字,如同一盘色彩动人新鲜热辣的屎,谢谢您您自己来。我始终感受不到作者的职业素养,看不到她对患者的真情,我看到的是一个始终把自己锁在牢笼里,借他人痛苦治愈自己的自私鬼。

对了,忘了核心内容,作者观察到的患者日常,这本书仅有的价值,就还成吧。作者非常制式地在接触的几个科室中各自挑选了一名典型进行描述,通通轻描淡写,仅限于她自己负责的部分,给读者描述一下表相,而其他领域完全空白,对想了解真实帮助很小,大面积的留白令人不禁怀疑一切是否只是作者的臆想。当然也可能因为我一直处于挑刺揭短的暴躁情绪中,对那些毫无意义的描写风景、寄托情感的文段缺乏耐心,以至于影响了对其他信息的接收。

少有作品让我如此亢奋,内心感受迫不及待想要宣泄,从这一点来讲,这本书成功了,感谢春媚女士,祝你早日走出丧夫之痛,也祝我在茫茫书海与你再无交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