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婚姻:挑战》的读后感大全

《婚姻:挑战》的读后感大全

《婚姻:挑战》是一本由[美] 鲁道夫•德雷克斯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页数:3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婚姻:挑战》读后感(一):《婚姻:挑战》——鲁道夫·德雷克斯

为什么总会碰到错的人?因为有三个因素会影响一个人选择伴侣:一是个人的秘密期望,二是过去的生活经历,三是个人品味。要避免选错,作者给了三个建议:一是活出并充实自己,二是多接触异性,三是要具备普遍常识。 婚姻中有哪些常见挑战呢?可以分为内外部两个方面的挑战,内部挑战主要指夫妻两个人之间的问题:一是缺乏有效沟通,遇事要么抱怨,要么强压;二是结婚之后进入“老夫老妻”状态,不再费心思维护夫妻间的亲密关系。外部挑战主要指感情外的挑战:一是经济问题,“贫贱夫妻百事哀”;二是家人间的矛盾;三是孩子的教育问题。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挑战呢?作者也给出了三个建议:一是夫妻双方需要明确,两个人不是竞争关系。二是将伴侣当作合作者,对自己有信心,对别人也有信心,并且需要遵循一个的规则,停止推卸责任。三是在婚后仍向伴侣表达爱意。

《婚姻:挑战》读后感(二):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

我们都以为结了婚会更幸福,但是不得不说,这是我们的一厢情愿。

我们自己都能发现,我们身边的朋友结婚的越来越少,离婚的倒是越来越多。

直到现在,婚姻问题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社会问题,它不再是个人的问题。

这本书洋洋洒洒写了20万字,关于如何保持婚姻的稳定,解决婚姻里的各种冲突,我们需要做哪些功夫。

不仅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解读,而且把婚姻放在社会学的背景下去研究,从人类的社会性上去入手,发现的很多问题都让我们有了新的角度去应对婚姻的冲突。

我们可能有爱,有责任,有忠诚,但是我们唯独没有尊重。

所以这本书的重要观点就是,我们要用尊重的态度来应对婚姻里的冲突,尊重我们的伴侣,我们的孩子,我们平等相处,把问题当成我们的问题,不要单打独斗互相推卸责任。

结婚前,我们都是我;但是结婚后,我们得记住,我们是我们。所有的问题都不再是一个人的,而是我们两个人得,甚至是我们整个家庭的问题。

《婚姻:挑战》读后感(三):人生必修课

人生有那么多必须要学的,除了上学学的那些(只是工具而已),其实更应该开的课是“爱情课”“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基本原理”这种解决人生根本任务的课,就像这本“婚姻心理学”一样,如果想要生孩子还要了解点“教育心理学”。不然根本无法安身立命,只会活了个浑浑噩噩,所以了解这些实在太重要了!!!

下面我用自己的话简要总结一下本书内容:

第一章主要阐释了:爱是一种有目的的情绪。这种情绪可以是占有并为自己服务,可以是渴望归属,可以是绝望的梦等等。

第二章阐释了:两性地位在历史上的“战争”所引发不同文化习俗。

第三章阐释了:“性”的概念源于社会分工及社会阶层所需要的传统启蒙教育。及性的三个基本功能:1生殖基础 2体验快感、利用其在社会中获利 3团结合一

第四章阐释了:人一般基于在早期形成的潜意识欲望在选择配偶。例如一个人早期形成了依赖的性格基本模式,那他就会找个像妈的,妈可能是温柔博爱的或是严厉自私的,他选的配偶也一样。

第五章阐释了:社会的合作规则,以人类互动而平衡,婚姻关系也一样。婚姻矛盾并不会通过争吵解决,就像战争也不会解决国家间的矛盾一样。争吵源自恐惧、不自信和太亲昵。争吵源自心理不平衡而不是逻辑,不能用说理解决。要像积极合作一样互相尊重,不强迫,接纳,反思,包容。

第六章阐释了:嫉妒无益,并且与爱和忠诚根本没有直接关系。嫉妒本质是因为自己没有能力和自信,为缺点找借口;怀疑自己,想要一个自己好的证明,是气馁的表现;并把责任推卸给受害一方;是对“关注”的不断需求;是利用嫉妒这个武器报复爱自己的人;是不愿承担义务。

第七章阐释了:婚姻的几种问题与冲突的成因:性关系、双方家庭、经济威望。

第八章论述了:社会和家庭中孩子、母亲、父亲之间的关系,及怎样相处是有益的怎样是有害的。

第九章阐释了:两性平等是大势所趋。

以上概要只是个人消化后的理解,肯定不会完全到位。读一下书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只有自己才能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这本书每一章的结构都是先从定义一个概念不是什么,到阐释它是什么,再到该怎么办。简直是思维的一种享受!并且里面的许多例子和定论,直让人深有同感,甚至拍手叫绝!!虽然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书,搁现在一点也不过时,太有指导意义了,让人恍然大悟,真想更早一点了解到。总之建议每个即将步入家庭或身处家庭人都看一看!

《婚姻:挑战》读后感(四):爱 | 友谊 | 合作

一开始本来不太想写这本书到云端,因为比较倾向婚姻就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加上如果没有两个人共同的努力,只单方面活得明白也是徒劳。但生活里总会看到一些非常不负责任的事情,只想说:没有担当和责任感的人就自己过日子吧,其实也可以有完美的一生。

回到本书。《婚姻:挑战》是鲁道夫·德雷克斯(Rudolf Dreikurs)的家庭心理学三部曲之一(其他两本分别是《父母:挑战》、《孩子:挑战》)。这本书比较透彻剖析了两性关系矛盾的源头,它适用于人生的各个阶段。当然,尽信书不如无书,在这里它只是其中一种理论,人心永远比能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更诡谲。

本书有个中心论点,就是两性之间的战争可能来源于思想深处的 “一个性别想支配另一个性别”或 “一个性别对被支配的反抗”。

【 所有这些对抗都以彼此惧怕和互不信任为基础,都源自社会主导者想要维持自己的统治和支配地位,而大量的社会次级者对保持服从地位产生愤恨和反抗,这些反抗是正当的。】

两性有对抗是因为我们认为我们不是“一国”的,甚至不是来自同一个”星球“,原始的畏惧和猜忌让一方想成为另一方的掌控者。有些极端的例子就是希望另一方比自己差,自己就能成为优秀的一方享有主控权。但这种想法处在很深层的地方,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有这个念头,还以为自己愿意与对方相处是在怜悯、拯救对方。也可能就是为什么有些渣男、渣女可以一再得逞吧,谁知道呢。

【 如果有人真心相信平等,他会准备做当下最有必要,最有建设性的事情,而不是考虑自己的所谓性别角色。】

以性别来作为考虑事情的前提就产生了偏颇的基础。譬如厨房、照顾小孩属于女人,青楼属于男人等等。如果能心无旁骛地直面事情本身,也许就轻松多了。

【 斗争本身永远不会让敌意消失,它只是在有限时间内结束斗争的一个阶段而已。】

需要双方共同有“合作”的意识。若只有一方明白,同样不会愉快。

【 如果是战争,即使握手言和了,还会有历史存在。斗争,永远都不是解决方案。要成为朋友,而不是敌人。】

还有个非常剔透的观点就是争论的时候真的不要靠逻辑论证,辩别谁对谁错,无论输赢都产生了缝隙,都是输家。

【 每当出现威望危机、不信任或缺失信任时,通过逻辑论证是没有效用的。羞辱对方并不能避免自己被羞辱。只有真挚感情的表达和相爱的举动,才可以加强双方的归属感,并未达成一致打好基础。】

平等对一个社会群体来说是承诺,对另一个群体来说却是威胁。男人正在失去霸权,女人也不能重新占领支配地位。“合作”应该是本书给予两性最大的期望了吧。

# 如何确定选对了人?#

1. 爱情和婚姻只是众多生活问题中的一个而已。

2. 我们对异性的态度和我们对生活的总体态度相一致——也就是说我们对待生活中所有问题的态度相一致。

如果朝着正确的方向,即朝着勇气与社会兴趣的方向不断进步,朝着与别人合作、贡献和解决问题的方向前进,那么选择自然就会是正确的。

《婚姻:挑战》读后感(五):我们都是这个时代的一粒沙子

阅读《婚姻:挑战》这种理论性非常强的书的时候确实会有一种晦涩的感觉,总是感觉读不下去,只能强迫着自己阅读。虽然阅读体验不是很好,但是收获还是非常多的 。

我以前从来没有把家庭亲自关系纳入到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去思考,只是片面的去思考每一代人的成长经历和认知局限对下一代的影响。这本书打开了我的思维,让我明白了原来上一代人对孩子的打骂管教,以及对孩子的不尊重是和人类整体发展的进程息息相关的。在以前的时代,民主和平等这种感念还没有普及的时候,父母对子女的不尊重只是那个时代文化的映射而已,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去抱怨父母以及父母的父母那一辈思想陈旧不懂尊重,没有什么太多意义。因为他们也只是时代洪流中的一粒粒沙子,被时代裹挟着滚滚向前。如果我们生在他们那个年代,只会是一样的结果。

有了这样一层思考,对于父母他们的一些不理解和意难平渐渐减少了一些。我大概也能理解为什么他们对我们也是很难理解的。每一代人的成长经历差异实在太大,尤其是在中国,几十年间天翻地覆的变化,使得两代人之间的文化差异特别的巨大,互相之间不理解也很正常了。我想随着经济的发展,每一代人的生活水平不会差异太大,再过几代,也许代际之间的不理解会越来越小。就像现在的英国,已经富裕了几百年的资本主义老牌强国,很多学校都是几百年的历史,有的家庭孙子儿子爷爷都是同一所小学中学毕业的,他们之间一定有着很多的共同话题可聊,彼此之间绝不会有像我们这样巨大的成长经历上的差异,所以他们的亲自关系也更和谐。

没关系,中国已经富裕起来,以后的社会只会越来越好,人们吃不上饭穿不上新衣服的旧社会一去不复返。只要这样富足的社会继续发展个几百年,一切亲自问题也都会迎刃而解。我们这代人,包括我们父母这代人,恰好站在了时代变革的转折点上,那些最最巨大的变化都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之前的古人不曾经历过,他们一代代都很穷;我们之后的后人也不会再经历,因为不出意外的话他们都会过的很富裕。只有我们这两代人是从穷的吃不上饭一直发展到富得流油,我们是特殊的一代人,必然会经历一些特殊的矛盾和争斗。

当这些思考真正在心里生根发芽的时候,也许才是互相理解真正开始的时候。虽然过了这么久,我想我终于能理解父母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