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西方的兴起经典读后感有感

西方的兴起经典读后感有感

《西方的兴起》是一本由[美] 威廉·麦克尼尔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68.00,页数:10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方的兴起》读后感(一):中信出版社,孙岳等翻译的版本太差太差了

一边读电子原版,一边为了获得更好的整体感看中信出版社的中文版本,随便一看,每页必有错翻、漏翻!可以说惨不忍睹,糟蹋了这部伟大的作品!国内学术翻译堕落到如此地步令人惊心。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西方的兴起》读后感(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部非常好的历史著作,与之前看的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相比,这本书深度稍大,书中对历史发生的事件所花的笔墨相对较少,大量的笔墨用来阐述背后的原因,所以不太适合小白,建议和《全球通史》结合着看。 这本书很合我的胃口,书中提供的答案与我一开始看这本书的目的很吻合,但由于自身知识的短板,我并没有完全吸收里面的知识,以后还会重读,所以在这里我只谈一下我觉得比较重要的个人的观点,前半部分是以游牧和宗教为两个元素,讲述了游牧角色在15世纪之前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和文化传播中所起到的主要作用,宗教则起到了协调作用,15世纪之后,随着科学革命、思想革命、政治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到来,游牧和宗教两大元素开始淡出了世界历史的舞台,接下来便是西方以百米冲刺的速度遥遥领先世界。 我觉得西方之所以在历史这个大熔炉中冶炼成金,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生产力的问题,中国农业时期充足的生产力塑造了中国文明的连续性和凝聚力,再加上儒家综合体系坚如磐石的特性,将中国文化发展限定在了比较狭隘的空间之内,相比伊斯兰教和基督世界比较多样华的知识遗产,就没有如此狭隘的局限,可想而知,中国的大航海事业拱手相让给西方一点也不足为奇。生产力的差异导致社会制度的差异,从而影响商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这就是中西两方最核心的差异:追求强大的西方商人,远远甩开了中国阿谀奉承的中国商人,真是成也生产力,败也生产力,再次验证了孟子所说的一句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麦克尼尔在文末说:我们现在所生存的时代是最伟大的时代之一,未来的世界主义一定带有西方的烙印!这种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我并不赞成,首先未来发展成什么样,人类将进化到什么地步,这是谁也无法断定的,其次,工业、科学并不是被创造出来的,它既是文明交流融合的结果,也是在通往罗马的条条大路上所探索出来的,没有西方,这些东西可能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西方的兴起》读后感(三):麦克尼尔全球史的魅力

年初的时候,读过麦克尼尔撰写的哈钦斯时期的芝加哥大学,对于推行通识教育历历在目。麦克尼尔是四十年代的芝加哥大学历史系的学生,一方面受到了通识教育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接受了现代史学思潮,因此他能够跳出传统单一的史学写作模式,将人类学与社会学有机结合起来,撰写出这样一部成功的文化史与文明史。

撰写文化史与文明史,其实是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的两条线索,也是现代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产物。为什么这么说呢?在十九世纪的欧洲,在工业革命和法国革命的影响下,人们倾向于将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加以区分。将传统社会研究视作人类学研究的工作,而将十九世纪的欧洲社会视作现代社会加以研究。这一时期社会科学的奠基人如卡尔·马克思、涂尔干、马克斯·韦伯都尝试为现代社会立法,解释传统社会。这种努力在二十世纪变成了撰写通史的两条线索,即对传统社会做多元性解释,而将现代社会描写成一种大体单向性的发展道路。社会学家区分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努力,最大限度地影响了二十世纪史学的走向。如果说,二十世纪前半叶史学家们还在通过语言文字来描绘非西方社会以及古典社会的话,那么下半叶则是通过经济、社会、文化等多角度来赞扬现代社会。

麦克尼尔的《西方的兴起》恰恰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写出来的,因此也打下了深深的历史烙印。这部书用了四分之三的篇幅来撰写传统社会,用四分之一的篇幅来撰写近二百年来的世界发展。与《全球通史》前后各一半的篇幅相比还是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我们看两部书的布局,依然是将传统世界与现代世界分裂的写作方法。

回到麦克尼尔的《西方的兴起》,我们看到他在撰写传统世界的时候,采取的是多元文化史的写作方式,具体上说就是通过文化形态的描绘,孤立地刻画各个传统社会的形态。如果熟悉费孝通《江村经济》的朋友,能够看到相类似的影子。不过,一个是从西方人的角度,一个是作为传统社会出身的知识分子。不过,总体上说是一种民族志的写作方式。

对于十八世纪之后的现代世界,麦克尼尔似乎有了一种议程性的写法,也就是将经济与社会发展作为现代历史发展的线索。对此,我们中国历史教科书也大体类似,即将经济发展作为社会历史的中心,以此作为现代社会的标志。不过,这个发展的模板显然是欧洲社会提供的。麦克尼尔就不免将欧洲社会作为文明的尺度来衡量整个世界的发展。我认为他对于现代史本质上是一种文明史的写作方法。

最后,我必须说受西方学术发展的影响,我们自然也常常接受文化史与文明史二元的写作方式,不过我们更习惯用古代与现代,或者中世纪与现代社会这种二元写作。这种将传统社会视作现代社会对立面的做法,显然是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这就可以解释了中国学术为何能够迅速在八十年代之后与西方顺利接轨,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共享相同的社会观念。不过,随着西方后现代对于启蒙运动与现代性的批判,人们对于单一的现代化进程表达了不满,提出了世界多元现代化的理论。这种理论暗示了非西方国家也存在不同的现代化进程,其实这个说法不过是回到原来传统多元社会而已,并非新的学说和理论。麦克尼尔这部著作能够给予我们最大的启示,应该是如何思考多元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对于这个问题,或许历史还没有能够给与清晰的答案。

《西方的兴起》读后感(四):【转】王晋新:人间与天庭——麦克尼尔与汤因比之间的学术渊源与分歧

【摘要】对文明和文明史深刻而独到的认识,是麦克尼尔史学成就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学理而言,麦氏与英国著名史学大师汤因比有着密切的关联,故而,就他们之间的学术关系加以梳理、辨析,不仅对认识麦氏本人史学主张和成就大有助益,亦可从一个特定角度和层面对20世纪西方史学在有关世界史研究领域的传承、变革与发展有更为清晰的了解与把握。

【作者简介】王晋新,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