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他们都看见了一只猫读后感精选

他们都看见了一只猫读后感精选

《他们都看见了一只猫》是一本由[美] 布兰登·文策尔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他们都看见了一只猫》读后感(一):世界是你眼中的世界

又是一本让自己唏嘘的绘本。在亲子阅读中,自己也跟随着儿子看世界。《他们都看见了一只猫》都说不上了情节,只是一幅幅不同动物眼中的猫的模样画像组成的,言简意赅,却又深入浅出道出了不同动物眼中的猫原来如此不一样呀!猫还是那只猫,但每个人对猫的感知与关注点却是迥异的。主人看到了温顺可爱、狗眼中的大铃铛,狐狸眼中的墩胖怯懦、老鼠眼中的狰狞恐怖、蜜蜂眼中的点状模糊、跳蚤感受到巨大多毛、蛇感受的热体、臭鼬看到的灰色乖张、虫子钩列的轮廓、蝙蝠看到的深夜黑影;形象众多,毫无雷同、作者的想象力真是巨大,却又生动有趣。各人凑拼而成的猫也不是真实的猫,这就我们的世界,每个人看到的都以为是真相,其实非也。而绘本的最后点睛之笔即自己眼中的自己也是如此模糊不清,水中倒影,波动影破、也只能映出个轮廓,世人对自我的认识何尝不是如此呢!

《他们都看见了一只猫》读后感(二):以童趣的方式展示世界

在孩子眼里,这是一本有趣并激发他们好奇心的绘本。为什么小狗眼中的猫是瘦瘦长长的?为什么狐狸眼中的猫肥而圆?为什么蜜蜂眼中的猫变成了点点点?导致这些差异的客观因素当然有很多,比如眼睛结构或功能的不同:蜜蜂是复眼,蛇感知红外线;比如动物之间个头和所处空间的差异:鸟儿俯视猫,虫子只能看到猫的四条腿和影子。

但这毕竟不是科普书,有一些主观感受同样导致了不同:孩子眼中的猫萌萌哒,老鼠眼中的猫却是尖牙利爪,十分可怖。

当孩子跟随这只猫满世界溜达完,他将收获一种朦胧的感知:每个人眼中的事物是不同的。一些家长可能会在阅读完后迫不及待地教育孩子换位思考,有同理心等,我不知道这种教育是否会奏效。

我倾向于抛开这些教育,只让孩子自己感知,他们终将明白,《他们都看见了一只猫》以一种充满童趣的方式向幼年的他们展示了世界的真相。

这个真相,凯迪克的颁奖词已经概括得非常精辟了:对猫的认知,存在于每个观察者的心中。

《他们都看见了一只猫》读后感(三):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世界

一拿到这本书就被吸引住了,封面上白底衬托出这只猫的独特和力量。当时馆里有家长在,有两个家长也看到了这本书,同时被吸引住了,有一个在学校做老师的家长说:“这才是真正的好绘本,画面突出,故事简单。”

看来是英雄所见略同,真正的好绘本大家都喜欢。

我喜欢绘本的原因是绘本能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内容。

这本绘本,语言简单到极致:

有只猫满世界溜达,长胡子,竖耳朵,毛茸爪…

这是作者眼中的猫,同时交代了这只猫的性格及生活。

小朋友看见了一只猫,狗看见了一只猫…

只读文字1分钟就读完了,可是里面内容却大有乾坤:为什么狗看见的猫那么瘦,鱼看见的猫那么模糊,蝙蝠看见的猫只是点点轮廓…做了一番功课才知道:狗的双眼视角比人类要窄,所以狗眼里的猫比较瘦;鱼都是近视眼,并且鱼眼的水晶体是球形的,所以鱼眼里得猫就是模模糊糊大大的球形;蝙蝠通过声波感受世界,所以出现的就是声波感应点……无论对孩子,对家长来说都是一部有趣的科普书。

更重要的是“视角”的问题。我们知道: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则观点也不同。这本绘本扩展到了自然界,不同物种感知世界的方式不同,看到的世界也不一样。可能我们没办法黑孩子讲清楚:换位思考和同理心,但是跟随着这只猫,就可以看到不同的世界。这就是绘本的魅力:你长篇大论搞不定的事情,一本绘本就搞定了

《他们都看见了一只猫》读后感(四):045 一猫千面 | 他们都看见了一只猫

之前朋友强烈推荐过这个绘本,由于本人莫名其妙的逆反心理,拖延至今(我!错!啦!555......)。闲话不说,直接甩干货。

真为自己又找到一位画风合胃口的作者而高兴,而且还是位冉冉升起的绘本界新星。Brendan Wenzel的绘本颜色鲜艳活泼,人物和动物的形象都非常讨喜,观感很棒。

这位作者热衷于环保事业,喜欢所有有皮毛、羽毛、鳞片的动物。画技好,心中也有大爱,是不是很圈粉?这是Brendan的个人主页,嗯哼,不用谢:https://brendanwenzel.info/ (如果直接打不开,就自己复制到浏览器哈)

故事很简单。一只猫满世界溜达,可由于生理构造、心理状态、身处位置等诸多因素,它在大家眼里的模样都不同。

角度很独特。读者能知道好多种动物眼里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小常识妥妥的get√。

更深一层来分析,我们人类也是啊,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人会有不同的看法(有点儿绕口),看了此绘本后还有小心结释然的功效。

我个人最感兴趣的还是动物视觉的小常识,简单梳理了下:

01.小朋友。孩子眼里的猫,身材不大,乖巧柔顺,会撒娇。

02.狗。据说狗狗可以区分颜色,只不过是红绿色盲。但大多数狗狗好像天生就不太喜欢猫,像书中的狗狗一样,对猫充满敌视。

03.狐狸。这狐狸到底是有多饿,估计好几顿没吃饱了吧,用眼睛自动给小猫增肥了不止三圈。

04.鱼。水或者是鱼缸材质的折射,加上鱼的个头本来就不大,显得猫头好突兀。

05.老鼠。无论是体型上,还是在食物链所处的位置,老鼠看见猫时的心理压力都够大的。

06.蜜蜂。一只蜜蜂有一对复眼+3个单眼。复眼由很多小眼组成,众多小眼形成的像点拼合成一幅图像。

07.鸟。空中的小鸟居高临下,能一窥全貌,却看不仔细。

08.跳蚤。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估计猫毛在小跳蚤看来就像是座大森林吧。

09.蛇。有两套视觉系统。除了我们看到的蛇眼,它的另一对“眼睛”具有红外线感知功能,可以“看到”生物。

10.臭鼬。比猫还矮小的臭鼬,分辨不出色彩,连猫毛的颜色都看不到。

11.虫子。我看着像蚯蚓。蚯蚓的眼睛退化掉了,有敏锐的感光器官,身体对周围环境的震动异常敏感。

12.蝙蝠。通过发射生物波并根据其反射的回音辨别物体,也就是回声定位。但这并不意味着蝙蝠没有视力,人家还是有用到眼睛的。不同种类的蝙蝠,视力情况也不同。

13.水中倒影。虚像,光的反射,物理无能小白只能分析出这么多。当水面波动时,倒影的样子真的是自己本来的样子吗?

古人看铜镜,以为铜镜里就是自己的样子。今人拍照时,总觉得相片上的自己没有镜子里的自己好看。能左右我们视物的因素实在是太多了。

我们自己究竟是个什么样?

几分钟就可以翻完的绘本,里面蕴含了作者的诸多心思。小朋友喜欢,大朋友也喜欢,这样的绘本不受欢迎都很难吧。

如果你也喜欢这位作者,可以找他其他的书来看。

对待同一个事物,有诸多观点,其实并不是件坏事。坏的是,要么不敢说,要么没观点,结果就被一种观点独霸了。

《他们都看见了一只猫》读后感(五):一本童书教孩子换个角度看问题

还记得我们小时候学过的《画杨桃》这篇课文吗?老师让小朋友们画杨桃,有一个小朋友坐在前面靠边上的位置,在他的眼中,杨桃不再是平常的样子,而是像一颗五角星。小朋友忠实地将眼中所见画诸于笔端,画了一副大大的绿色五角星样子的杨桃。其他小朋友一开始嘲笑他,直到老师将杨桃的侧面转过来,让所有的小朋友都看见,大家才知道,原来这个小朋友并没有画错。只是因为看的角度不同,杨桃呈现出了不一样的样子。

《他们都看见了一只猫》,用更形象的图画语言,想要阐述这个同样的命题:角度不同,形状不同。作者布兰登·文策尔在这个基础上还想进一步讨论,看事物的主体不同,该事物所呈现出来的形状、质地都会有所不同。

我们普通人看到的猫是这样的:

站在不同的角度看猫咪的样子是不一样的:

小朋友看见的是这样的,小朋友的视角比正常的大人要矮,他们和猫咪的个头差不多,猫咪就变得眼睛像铜铃那么大,脚也没有那么长。

小鸟看猫的时候,是由上往下的俯视,只能看到猫咪宽厚的背,至于猫咪的大长腿完全看不到。

而跳蚤在猫咪的身上,在它的眼中,猫咪无疑是一个庞然大物,一根一根毛发就是猫咪的全部了,他们完全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除了角度不同,看猫咪的动物的眼睛构造不同,看到的猫咪也是不一样的。

金鱼看到的猫是什么样呢?是下图这样完全模糊不清的。这是因为金鱼是极端近视的,他们看事物不能靠改变眼球的凹凸度,只能改变眼球的位置,所以猫咪的样子就显得又模糊又巨大。

蜜蜂眼中的猫,都没有一个完整的形状,而是一个一个彩色的点点。这是因为人类的眼睛是一个水晶体,蜜蜂的眼睛是上千个晶体状的复合眼。

蝙蝠眼中的猫咪呢?蝙蝠不是靠眼睛看东西,而是靠发出声波探测东西,所以在蝙蝠的眼中,猫咪没有颜色,没有部位,只有轮廓。

所有的人和动物都看见了一只猫,但是,他们看到的猫是完全不一样的。橙子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时候,觉得特别新奇有趣,这也是我觉得这本书最大的特点。

要把书画得这么有趣,作者在背后一定下了不少功夫,至少他需要知道各种不同动物的特点,比如金鱼、蜜蜂的眼睛的构造,以及呈现出来的事物的特点。我在给橙子解释的时候,还需要先去网上搜索一下。

了解这些知识的过程,就是扩宽孩子知识面的过程。为什么他们眼中的猫咪是这样呢?这时候最好的办法是拿出一本科普书,让孩子了解相关的知识。

我们常说以点带面,就是以一个点为契机,给孩子补充更多的知识,让他们的知识最终形成一张网。所以给孩子读书,不是读一本就结束了,主题阅读才能让孩子的知识成体系。有趣的故事书、图画书是引领孩子进入奇妙世界大门的阶梯,而科普读物能让孩子推开大门后,看到世界的真实面貌。

除了有趣,这本书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帮助孩子思维迁移,真正理解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物。

比如现在轰轰烈烈的上海垃圾分类,有些人只看到了垃圾分类给生活带来的不方便,厨余垃圾要和普通垃圾分开,丢垃圾的时间有限制。其他还没有实施垃圾分类城市的人们纷纷对上海投去“同情”的目光。网上唱衰的声音也不小,认为这样劳民伤财、得不偿失。

可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呢?从污水横流、堆积成山的垃圾处理场的角度看看呢?从焚烧垃圾,身患癌症的被影响的人来看看呢?从河中的鱼、地里的草的角度来看呢?如果换一个角度,垃圾分类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了。

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同理心是指一个人要想真正了解别人,就要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也就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意思。

交朋友是需要有同理心的,如果孩子爱发脾气,爱打人,父母们可以借这个机会和孩子谈谈,你打人的样子在小朋友眼中是什么样的呢?他们是不是觉得你很可怕,很不友好,所以不喜欢和你一起玩了呢?

意识和倾听他人的感受是培养同理心最重要的步骤,你知道了别人的想法,就可以用自己的体谅去回答别人的感受了。

当然,同理心并不是说要孩子完全去迎合别人的感情,以别人的感受为最高指南。而是希望孩子能够理解和尊重别人的感情,希望他们在处理问题或做出决定时,能够充分考虑到别人的感情以及这种感情可能引起的后果。

同理心对于个人的发展极为重要。它体现在一个人一旦具备了同理心,就容易获得他人的信任,别人愿意向他倾诉心声,别人不会觉得会被他的言行举止所伤害。有了信任,再发展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就不那么难了,不管是亲情、友情还是未来的爱情。

其实同理心并不是什么新的想法,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和同理心的说法是相类似的,你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就不要强加到他人身上。再往深了说,我们除了“勿施于人”,还要试着“推己及人”,也就是说以自己觉得舒服的方式去对待别人。在西方,也同样强调和推崇同理心,《圣经》上说:“你们愿意人怎样对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

一本小小的书,由薄读到厚,由图片读到社会学、心理学,要做到这些,不仅要靠父母的知识,更要靠父母的智慧和为人处世的经验。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是因为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无时无刻地影响着孩子。

更多童书解读,请关注公号“橙西读童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