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小风小物逛杭州》的读后感大全

《小风小物逛杭州》的读后感大全

《小风小物逛杭州》是一本由陆彦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风小物逛杭州》读后感(一):老妈品杭州

偶然间在朋友圈看到这本书,两处吸引了我:一是看到书名,作为土生土长的杭州人对于自己生活的城市的感情被激发,特别是那些小街小巷小旮旯里的风土人情,引起了我的共鸣。二是因为作者也是个跑者,我也算是个跑圈渣渣,所以非常有拜读的欲望。

某一天,受到“书”的指引,把骑车改作步行,对再熟悉不过的巷子有了新的感受,长庆街、六克巷、岳官巷,安静得坐落于闹市中的联华超市背面的吴宅就像历史剧般呈现于眼中,景物变得与以往不同了。不得不承认,对于生活了40多年的城市的了解,我不如作者,我们不缺乏对家乡的热爱,缺的是沉寂下来细品的心境。同样一碗片儿川,同样一个饼;同样一条小巷,同样一幢楼,不同的人心里有不同的体会,作者用心地带我们触及了杭州这座城市的“里”,极好的展示了城市精神的丰实内涵。

唯一感到意犹未尽的是笔墨触及到较多城南的街巷,而今我住城北,因此非常期待作者的下一篇……

——我(没有豆瓣)的老妈 黄老师

《小风小物逛杭州》读后感(二):一人 逛杭州

与这本书相遇是在一个晚上。

刚刚参加完杭州马拉松,因为比赛那一周感冒了,赛前一天做了7个小时动车傍晚才到杭州,而且北马、沈马赛后左腿一直有伤,所以这次比赛分外艰难,以往4个多小时就能完赛,而这次几乎踏着关门时间走过终点,没错,走过终点。

这次来杭州没计划驻足很久,所以除了参加马拉松外就想逛逛书店,体验一下江南的书肆。可比赛结束后左腿伤病复发,疼得几乎不能动弹,这还怎么逛书店,只能先回到酒店休息。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恢复,腿没那么疼了,精力也好很多,4点,拖着一条伤腿,我踏上了书店之旅。

不得不说杭州的书店都很有味道,就像这座城市给我的印象一样,博而不躁。到了晚上8点多,西湖边灯光点点,马路上忙碌有序,我仍然不舍得结束探寻的旅程,骑着单车照着地图导航去往最后一站——纯真年代书吧。不知不觉间到了山脚下,以为走错了路,又反复确认导航没有问题,书店就在山上,好吧,那就停下单车,上山。对于一个刚参加完马拉松比赛腿上有伤的人而言,山路是个不小的考验,然而更加考验人的是眼前望不到头的石阶,一边缓缓的踏着台阶向山上挪步,一边想着下山时的酸爽(腿受伤不能打弯,最怕下楼梯,剧痛),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书店啊,你可不能让我失望啊。

书店是一座很有江南特色的建筑,虽然夜晚灯光昏暗,但依然能感受到安静、包容,很难想想这里就是西湖景区。书店进门右手边是餐吧,十来张餐桌整齐的排在房间中央,四壁的书架上摆满书,这是我喜欢的样子。左手边的房间像是一座书房,灯光柔和,沙发温暖,我就是在这里漫步时遇到了这本《小风小物逛杭州》。

书店的小哥很热情的给我介绍周围的精致,并且许我上楼随意参观,楼上的风景更是迷人,我坐在窗下,闲翻着新入手的书,抬头望向窗外,远处竟是朦胧的西子湖。也许我不应该选在晚上来这家书店,但如果白天来这里也许就无缘与这安静、朦胧相遇。

杭州,我喜欢。

行走在城市中间,我丝毫感受不到自己是个异乡人。这里的人讲话透着江南的柔美,绝不疾言厉色,行人匆忙但不失秩序。《小风小物逛杭州》书中提到两个细节我体会颇深,一是公交车礼让行人,二是干净整洁的公共厕所,让我有些惊讶,也多了一丝羡慕。当然,杭州远不止这些,在杭州两天处处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暖,我想这跟城市的管理者分不开,在这,我真切的觉得一座城市是在为市民服务。

《小风小物逛杭州》我并没有一字一句的读完,跳过了很多章节,不是因为书不好,恰恰是因为书中描述的是一个我能感受到的有温度的杭州,我还会再来这座城市,不想这么早的“剧透”,那时我希望这本书为我引路,我不仅要感受美丽的西湖,更要穿街过巷,体验最真实的杭州。

《小风小物逛杭州》读后感(三):步行深入发现杭州人的杭州

2015年9月,我从工作了10多年的上海《外滩画报》辞职,搬回杭州,租房居住。每天钻进杭州的小街小巷,到处走走看看,不问方向,也没有目的地。

1998年到2001年期间,我在浙江大学中文系读三年研究生,最终以文学硕士学位毕业。那时太穷,又太叛逆,活动范围多限于老和山下、北山路直至南山路美院一带的西湖之畔,完全没有心思和心力去深入感受杭州的“里”。

毕业后去“魔都”谋生,每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总要来几趟杭州,每次到杭州就很烦恼,觉得这也不方便,那也不方便。很难打到车(现在有了打车软件,情况好多了);在西湖附近找餐厅也不尽如人意,餐饮也不便宜;买东西好像也不方便。

杭州不像“魔都”那样以大超市、大卖场、大购物中心作为各个生活圈的中心。上海市民购买食材和日常生活用品大多去购物中心,从地下一层大超市购买食材和日常生活用品,再到楼上各个品牌门店购物,一站式消费。在杭州市中心,一站式消费的大购物中心不多,特大超市只有一个家乐福,人气完全无法与上海的家乐福比。

酒店住得也不舒服;我也不喜欢在人多的时候去西湖和河坊街。

作为一个外地平民游客,既然没有太多钱,就得精打细算,除非有人刷卡,不然不可能每次来杭州都住香格里拉,在楼外楼就餐。这一点,倪锡英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著的《杭州》一书中就描写得很详细了。我相信,“烦恼”是很多外地平民到杭州旅游时都可能会生发的感受。

等定居杭州后,我很吃惊。过斑马线时,大公交车会带领出租车和私家车停下来,主动为我让路,这是在做梦吗?这是在国外旅游才能得到的待遇啊。

杭州与我作为游客时的感受太不一样了。办一张公共交通卡,请杭州公共自行车“小红”载我,可以去我想去的任何地方。租用一小时之内免费,租还车点密布于市区,我可以不花一分钱骑上一天。杭州的公共自行车租借系统先进、简单、亲民,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也与一些欧洲国家城市居民常以自行车出行的绿色环保潮流不谋而合。

小街小巷里,地道又便宜的小吃很容易找到。

在购买日常生活用品以及生鲜食材方面,杭州人与上海人相比更加幸福。遍布于小街小巷里的蔬菜店,提供当天来自华东地区最大的生鲜蔬菜批发市场勾庄的菜蔬、鱼肉、家禽、鸡蛋,新鲜而且价格公道。在购买日常生活用品方面,中等规模的超市完全满足需要。如果需要购买高档货品,也有杭州大厦、解百等百货中心可以选择。

杭州人在安静的小街小巷里、东河边、运河边生活;西湖和河坊街好像真的留给了外地游客。

客居京都的大陆作家苏枕书在《有鹿来》一书中写道:京都的“外”与“内”很分明,世界文化遗产、寺庙神社、町家老街、祗园灯火、白川流水、鸭川川床,都收拾得很妥帖,是专门给游客欣赏享用的“外”。而本地人日常生活的小街、普通超市、幽深的后院,就是游客不感兴趣的、本地人不轻易示人的“内”。而居住在这里的人,似乎对游客热衷的古迹或美景也兴趣索然。外来的人以“我去过某某地”为荣,这个“某某地”,必然是京都最出名的景点。而真正的京都人,或许以淡淡的一句“我连某某地都没去过呢”表达自己长居于此的身份,和自家风景被游客打扰的遗憾,以及家门口的风景属于我、不必特意去看的矜持。

杭州也是有“外”“内”之分的。杭州的“内”,是小街小巷,是隐藏在小街小巷里的小店小铺、小风小物、老房子,是适于散步和慢跑的内城河道和运河沿岸。漫步在杭州的小街小巷中,我有时仿佛回到童年,重回20世纪80年代中国城市的朴素美学;在更多的地方,读着巷中墙上上溯到南宋的巷名,与深居时光之美的老房子邂逅,看着时间在老房子墙上留下的印记,体会大西克礼在《日本风雅》一书中写到的“寂色”美学: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陈旧之色”,一种古色、水墨色、烟熏色、复古色。

杭州是国内难得的一座珍视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的城市。在国内所有城市中,杭州几乎是做得最好的了。

在杭州的小街小巷中漫步,我感到历史正活着。这活着的历史,正在制造新的历史。

与小店小铺打交道,从小商小贩手里购买食材和日常生活用品的经历,让我常常体会到朴素的匠人精神。匠人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国内其他城市已不易见到,但却是构成杭州城市精神的坚实内容之一。

本书观察和写作的,正是杭州的“里”:安静的小街小巷、深居时光之美的老房子、抱持匠人之心的小店、朴素的手艺人、平民食物、一把绿色的蔬菜。

台湾著名作家刘克襄对本书的写作带来了启发。四十年来,刘克襄遍访台湾的古道、山丘、乡镇、菜市场,足迹直至香港和大陆。他的书如《山黄麻家书》《风鸟皮诺查》《永远的信天翁》《野狗之丘》《里台湾》《两天半的面店》《四分之三的香港》《11元的铁道旅行》《岭南本草新录》《男人的菜市场》在台湾、香港和大陆广为发行。刘克襄先生曾在一次谈话中建议大家“小风小物游中国”,建议选择某一城市作深入旅行,与在地居民亲密接触。承蒙他允许,我获准在书名中使用“小风小物”四个字。非常感谢刘克襄先生,并感谢他鼎力推荐本书。

本书另得到大陆知名出版人魏心宏先生、杭州第一代播音员金波先生的推荐。全彩四色,内页80g纯质纸,并精美文图、插画,定价58元,现有少量作者签名本,豆瓣读者特惠价48元,如需要联系本人。

《小风小物逛杭州》读后感(四):作者后记

20世纪80年代早中期,我们全家跟随在基层政府机构工作的父亲,从小村子里搬到一个古老而富庶的小镇上去住。搬家后的第一天,三个孩子盯着明亮的电灯,看得入了迷。父亲就让电灯亮了整整一夜。

那几年,小镇上有一个电影院,经理是小镇红人。电影与演出海报是用毛笔写的,旧海报还没干透,小伙子就手拎一桶热乎乎的浆糊,“啪”地一声,新海报贴在旧海报上。每天下午,二十张电影或演出票送到父亲手上。年轻的父亲穿着蓝色中山装,英雄牌钢笔插在上衣袋里,脚穿回力球鞋,他刚刚通过公务员考试,从中学教师调到乡政府担任文书。

长大后,我来到杭州就读于浙江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后在上海工作10多年后,搬回杭州居住。没有工作,整天钻进小街小巷子里,到处走走看看。

当走到四牌楼、大马弄的时候,我好像一步步走回了童年,回到了那个古老而富庶的小镇。一条东西向的河,穿过南北向的小镇主街,河上有一座高高的桥。每天傍晚,有人在桥做韭菜饼卖,一毛钱一个。童年的我,戴着一顶红色绒线帽,在冬季的暖阳下,跑到街上,花1分钱看一本小人书。

当我走在马市街、皮市巷、太平坊巷与中山中路交界的地方,类似记忆不断复活。

我每天去报亭买报纸,与老板娘谈谈天气与物价。“你卖一份报纸赚多少钱?”“一毛。”“那多进点?”“一天进十几份,进多了卖不掉。”“那主要靠什么挣钱?”“靠退休工资。”老板娘是杭州人,清秀文弱,戴眼镜,打毛衣,看电视。

杭州有钱塘江,靠海。

杭州有西湖,有京杭大运河以及1845条河,以及不计其数的小溪。

杭州有20多座超级大桥、342座大桥、1204座中桥、3251座小桥。

杭州有群山,有茶叶,有丝绸。

杭州有传说。每年入梅那一天,白娘子都会来找许仙。如果下雨,就表明白娘子生气了。

杭州有“杭铁头”,不卑不亢,不冷不热,守住底线。

杭州有匠人之心,有品牌意识。有善于服务的政府部门,有恪尽职守的工作人员。

杭州有天时、地利、人和,得天独厚,像这样的城市全世界恐怕不多。

马可·波罗说: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

在写作《小风小物逛杭州》的过程中,感谢读者不时给我反馈。对我来说,每一条鼓励弥足珍贵。

有读者看到我写老房子,就幽默地留言评论说,这种地方“外面看看是天堂,里面居住赛牢房”。

有读者看到我写小街小巷时,留言说我的写作让他想起了躲在小巷子里踢足球、捉迷藏的童年(并立即赞赏100元)。

没什么比让读者重返童年时光让我更高兴的事情了。

在杭州,我对于童年的记忆复活了。

我是杭州迷。杭州是我的家,我爱杭州。

我给杭州写了一首英文小情诗:

One Piece of Love Poem for Hangzhou

I am Hangzhou-Holic

I am a Hangzhoumania

I got a Hangzhou fever.

Shanghai, Shanghai you makes me blue and sad.

Hangzhou, in Hangzhou I find my new love.

I don’t want to be a Hangzhou expert.

Oh dear that’s too cold;

I want to love you, Hangzhou, and my love is so deep,

Even the death could not depart us.

我正在学习写十四行诗,希望不久的将来为杭州写上一首美丽的中文十四行诗。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受台湾作家刘克襄和《武林坊巷志》的写作理念触动很深。几十年来,刘克襄走遍台湾的大城小镇和山丘海岸。乘坐11元的火车,吃60元的台铁便当,记录便当上的菜品成色,描写小区里几只流浪狗的生活,写绘台湾的野鸟和植物,追踪一块豆腐、一个鸡蛋和一粒稻米背后的故事。即便是蹲坐在午后小镇菜市场里不起眼角落卖菜的女子,他写来也格外有情。

近日,刘克襄先生给我发来他对《小风小物逛杭州》的推荐语——

从芝麻事物出发,

我们会注意到城市隐蔽的角落,

思索更多这座城市尚未被看见的风物。

从杭州的细节格物开始,

希望本书的微物钜观,

还能引领出更多大陆城市的鲜明生活风味。

钜,同“巨”。

感谢刘克襄先生毫无成见,奖掖后进。

本书所写小街小巷遴选范围几乎只限于市中心,方便行人抵达。本书甘于识小,惟愿做关于杭州的众多书籍中一本小小然而诚实的书,无野心也绝无本事把关于杭州的一切囊括在书中。作者深信,每一个爱杭州的人,每一个来过杭州、住过杭州的人,每一个正在杭州生活的人,都知道很多而我不知道的关于杭州的事。

本书不是一本旅游指南,书中没有提到西湖。张岱说,西湖只适合三种时候去:冬者,岁之余也;夜者,日之余也;雨者,月之余也。在冬天、深夜和雨天这三个人迹罕至的时候去西湖,才对得起西湖这位“美女”;如果像游客那样蜂拥而至,恐怕是对西湖的轻慢。

写完了这本书,对杭州的认识才刚刚开始。那么杭州,我希望这本书是一座小小的桥梁,从这里开启我通往你的旅程。

陆彦

一稿 2016年6月28日

二稿 2016年9月8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