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Homo Deus》读后感100字

《Homo Deus》读后感100字

《Homo Deus》是一本由Yuval Noah Harari著作,Harvill Secker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GBP 14.99,页数:4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Homo Deus》读后感(一):看过sapiens,觉得很不错,看的是中文版。Homo Deus刚开始看,看了第一页,也很不错。

新人类日程

在第三个千年的黎明,人性觉醒,伸展四肢,揉揉眼睛。残存的噩梦仍在脑海里流淌。带刺的铁丝网,巨大的蘑菇云。这没什么,只是一场噩梦,人性去盥洗室洗脸,从镜子中察看自己面上的皱纹。然后冲了杯️cafe,打开

《Homo Deus》读后感(二):速览概要

大致逻辑

文明进展到今天,人类的主题从饥荒、瘟疫和战争,转变为永生、极乐和神力(强化的超能力,如优选基因创造高智商的人的能力)。

宗教创建秩序,科学寻求力量,这两者一直相辅相承,推动文明演变。

现代文明建立在人本主义的信仰之上,其中一个分支自由主义战胜另两个分支社会达尔文和共产主义,主导现代文明秩序。

生命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已经颠覆了人本主义信仰的基石,因为“个人”这个概念在逐步瓦解消融。

科技在为人类追求永生、极乐和神力的同时,推动硅谷的精英们创建了新的数据主义信仰。

数据主义信仰以最大化数据流量为善为价值判断和目标。

数据流量并非一定要有机或有意识,就可以做到,所以在未来有可能不再需要人类,这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比较欣赏的是有关人本主义如何寻求“意义”的逻辑:

从文艺复兴开始的人本主义,让意义从外部的神,转向内部的个人,我们通过个人经验来创建个人的精神。这个个人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内心思索,作出最好最正确的决定,我们彼此尊重这种作出判断的方法,这就是个人的自由。一个人通过自己的经验创建了自我,并通过自我去为世界的一切赋予意义。如何生活,如何衡量好坏价值,全凭每个人自己去评断,不设统一的意义标尺。

《Homo Deus》读后感(三):未来会怎样,到底,有谁会知道?

人们对未来的期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行为。而未来是怎么样的呢?作者写过一本《人类简史》,写的是过去;这一本是《未来简史》,写的是未来。

中国古代的宇宙观是“天道轮回”。我且称之为循环论。对于政权的更迭,我们认为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对应到西方,就是马尔萨斯陷阱。这在实际中是很残酷的。一个时期的上升就必然伴随着下降,伴随着战乱,饥荒(十室九空也不鲜见),重新洗牌,然后修养生息,达到一个新的繁荣时期。这个过程虽然无比残酷,却也代表着一种永恒。中华文明在不断地轮回中也顽强地存续到了现在。

于此相对立的就是西方的进步论世界观。西方人看来,世界当然会有一个终点。这个终点在宗教上就是最后的审判日。在那一天,神会降临到世界上,让死者复生,然后对所有人一一审判,有的获得永生,有的打入地狱(东方的佛教也没有这个概念,而是六道轮回为主)。

达尔文的进化论和进步论世界观不谋而合。地球通过几十亿年的时间,进化出了五花八门的生命,而人类则是唯一的“智慧生命”。从人类往前追溯,生命的形式越来越简单。构成一个清晰的“进步”的图谱,于是人类也似乎可以以万物之灵自居了。这其实有一定的偶然性。人类可以说自己是由更原始的生命形式“进化”而来。和人类同时存在的蚂蚁也是由更原始的生命形式“进化”而来的。而且蚂蚁并不在人类进化的那一条路径上,两者是两条不同的路径的最末端。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存在很多条不同的路径,都产生出“智慧生命”,而人类不过是其中之一罢了(想想星球大战中的贾巴)。只不过正巧在地球上只有人类这一枝“智慧生命”,好像就显得人类很重要了。我们现在知道,进化论其实应该叫演化论,是环境不断筛选出最适合生存的遗传信息的结果,这其中有“进”也有“退”,谁最适应环境谁就能生存下来。在几十亿年的时间里,人类是第一次演化出“智慧生命”。如同当年恐龙称霸地球一样,如果人类也毁灭于某种灾难,生命的演化也还会继续进行下去,直到所有的生命都毁灭的一天。所以进化论在人类进化这个局部来看确实是一个进步论的,但在整体来看仍然是一个循环论的。(当然有人不这么认为,我们下面再说)

进化论启发了纳粹的优生学。既然进化是从低到高,那么人类内部也可以分出高低。我们可以把优秀的人和优秀的人结合,生出更优秀的人。而那些不够优秀的人都不应该繁衍后代,直接被淘汰。

纳粹附庸的另一种思想就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它也是一个进步论的。它通过冲突对立,认为整个世界都处于一个螺旋(虚假的循环论)上升(进步论)的状态,最终达到绝对精神这个终点。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更直白了。他干脆就把绝对精神物化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给历史设立了一个明确的终点。于此相对的自由主义认为自由民主的社会就是历史的终点。乔治奥威尔可能认为老大哥所维持的社会也是一个可能的终点。

Ray Kurzweil 是一个著名的未来学家,他认为历史不断地加速,科技的进步也是如此,就好像摩尔定律。所以他认为到了某一个时刻我们将迎来一个“奇点”,也就是科技发展的速度极快,类似一个爆炸的点。他的理论的中心是计算的速度,从人脑,到电脑,到整个星球成为一个巨大的计算机,到整个宇宙成为一个拥有智慧的巨大的计算机。

终于说到我们这本书的作者Harari了。他认为人类的生活将逐渐被数据所支配。数据先是用来给人提供便利,然后逐渐就成为人类的主宰。

我们大概还可以列出很长的单子,写满人们对于未来的猜想。我发现这些猜想都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点,那就是它们多多少少都源自一个当时社会的主要关切。优生学源自于进化论的思潮;历史唯物主义源自于工业革命对工人的压榨;福山欣喜于自由民主社会当时的繁荣;奥威尔感到对极权社会深深的恐惧;Kurzweil迷恋于摩尔定律和计算速度提升;Harari忧虑着大数据对人类自由的威胁。

而且这一切当然也都是进步论的。进步论的结果只有两种,要么成神,要么毁灭。中华文明拼命抵制进步。“奇技淫巧”让人们不务正业,耽于享乐,不利于世道人心。卢梭也认为人类追求进步所以造成了不平等。尽管如此,进步论仍然主导了人类过去500年直到现在的历史。这其中重要的逻辑有三点。分工,能力和近期出现的智能。

分工越来越细,就使得人能在一个领域越来越专精,效率就必然会更高。而分工出现的第一天就使得人类出让了一部分自由,把一部分工作交给他人。分工越细,个人对他人的依赖也就越高,也就更为脆弱。当社会出现问题,个人就越难以生存下去。

科技的进步使得人类的能力越来越大,这种能力被滥用所造成的危险就越来越致命。所以肯尼迪说"The world is very different now. For man holds in his mortal hands the power to abolish all forms of human poverty and all forms of human life."

人工智能的发展确实对人类造成威胁。人类的智能是有限的,本质上是可以被超越的。人工智能如果超越人类,它的能力将更大,也将更为致命。类似的国际关系中的现实主义就认为,国家的能力比意图更为根本。人工智能不但威胁人类,也威胁其自身,这是我一直关切的一个历史终结的版本。

但也许,这些也只是人类漫长历史的一段小插曲而已。

《Homo Deus》读后感(四):【读书半杯茶】《神人-未来简史》- 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的哲学思考

【读书半杯茶】《神人-未来简史》- 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的哲学思考

《Homo Deus》A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

By Yuval Noah Harari

人是有趣的生物,会不断地思考自己存在的意义。从7万年前人类的认知革命,到2万5千年前的农业革命,再到几千年前大城市的建立,这种思考,大有不同。

工业革命第一次让物质生产能完全满足人的生存需要,事实上,现在每年全世界因肥胖病去世的人,是因饥饿而去世的人的三倍。科技的进步,在今天已经可以让人用大脑直接控制机械系统,真正变成了"心想事成"。人对生命的认识,对生物甚至人的生命机制的了解,已经与神话、宗教中神的角色相似。在这样的一个世代,我们如何定义人的意义,又是什么主导我们的价值观?

说到人与别的物种的不同,一般人会说人有灵魂而其他动物没有,或者说人有自我意识而其他动物没有。这个说法在过去很流行,但现在心理、生理实验越来越证明很多的生物有明确的自我意识,但却无法证明人的灵魂的存在。我们通常认定的动物与人的区别,常常经不起考验。比如1900年前后德国一匹马据说会算术,屡试不爽,谁也不知为什么。最后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这匹叫"聪明的汉斯"的马不是会算术而是能通过观众对它自己行为的反应来找出正确答案(比如它越接近准确答案观众欢呼声越大)。动物的这种认知能力,常常被我们忽视。所以,也许人在这个宇宙中也并不那么特别。

人类有历史以来,就不断地创造着神与世界的规则。法老同时是统治者与神的化身。中国的皇帝又称天子。1940年春天,纳粹入侵法国,大批犹太人往法国南方逃难。当时葡萄牙住法国博特(就是出有名法国博特红酒的地方)公使曼徳司,不顾上司反对,没日没夜鉴发了3万张去葡萄牙的签证。最后葡萄牙外交部派人把他強行押送回国,但他签发的签证却一直被承认,使3万犹太人免去了被关集中营的噩运。人为自己创造规则,对规则的遵守往往超过具体个人的意义,这是一例。

作者在他早先出版的《智人-人类简史》一书中提出人类与其他物种最大的不同是人会创造中各种各样的"说法"(myth)来加强沟通,协调行动,才可能开始大规模的工程。部落传说,宗教,国家认同,属于这一类。科学、宗教常常被认为是矛盾的两方,而实际上,宗教多强调秩序,科学多强调能力,两者都以增进人的力量为宗旨。人类对现代化的追求正是对力量的追求,而勿视了对人生意义的追求,比如对增长的追求。人类历史上,从公元纪年开始到工业革命开始,近二千年的时间,人均生产总值从相当于400美元只增长到450美元。过去一两百年,对增长的追求大大加快,极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水平,但同时,又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

作者认为,左右今天人类的最大宗教是人道主义。人道主义与以往宗教最大的不同,是以往的宗教赋予人生以意义,而人道主义是把意义赋予宇宙。以爱情与婚姻为例,拥有爱情的婚姻是近代的一个创造。古时候父母有为儿女嫁娶的义务,儿女的爱情远在其次。而爱情是人道主义最重要的支柱之一。过去教皇任命君主,今天一人一票选举,选民只要跟着自己的心意就行,不用问牧师,也不用怕教皇。一人一票,正是人道主义的典型特征: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情人眼里出西施。当尼采宣告:上帝死了,他说的正是上帝做为一个抽象的概念,有人接受,有人拒绝,但接受与拒绝都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同。

人道主义的大行其道,也让它的几个分支在二十世纪左右了世界的事物。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强调个人的自由,开放的市场。纳粹的进化论人道主义,和由社会人道主义衍生出的共产主义带来了人类史无前例的灾难。这几个看似很不一样的东西,却都是否认神的存在、强调人的能力,不论是通过国家权力、计划经济,还是完全的自由市场,都是对神权的否定,对人权的宣扬。

可有趣的是,基督教宣扬的人生平等却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对人的重视,奠定了人道主义的根基。

那么人道主义宣扬的个人自由真的存在吗?人的意识受到环境极大的影响,以至于作者认为,人是无法完全自由的。二十一世纪科技的发展让个人做为社会一个独立分子的价值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但做为一个集合体,人的价值却可以得到很好体现,更有极少数的人会拥有前所未有的力量。(比如: 大数据可以准确预测各种社会问题,却不能只靠个人的信息,而掌握这个信息的个人,则拥有前所未有的力量。)

当谷歌的人工智能算法第一次战胜了世界的围棋高手,人类就再也沒机会通过改进自我再赢回这个比赛。谷歌的围棋算法走出了人从来沒想过的棋法。这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有人把巴赫的原作,一个当代作曲家的作品,和用电脑程序作曲的古典音乐放给有音乐训练的人所,结果大家认为电脑程序的作品是巴赫写的,巴赫的原作是当代作曲家写的,这位作曲家的作品是由电脑写的。有名的图灵测试说,如果一个人和计算机算法对话,而无法分辨对方是人还是机器,就说明对方是有头脑的,跟人一样。我们还能说计算机的世界是虚拟的世界吗?还能说只有人才有头脑吗?

作者认为,人,与其他生物一样,是一个生物算法。我们接受各种事、物,经过使用自己的算法,产生反应。这听起来很玄,但几百年前如果有人说,每一百个人中,只有两个人种地就够大家吃,其他人也一样创造价值,但与生产农作物豪不相关,不也一样让人不可相信吗?

人类正不可逆转地改变自己,我们越来越能接受一个抽象的个体而不是传统意义上专家的意见,哪怕是生死悠关的决定。演员朱莉根据当时最新医学的进展与算法,作了乳房切除手术;美国陆军有的研究项目可以通过头盔发出的电磁信号让士兵忘记恐惧、高度集中而大幅提高战斗力。明天的英雄与胜利,该算在谁的头上(literally)?

现代科技导致科技人道主义的产生。它以创造一个超越智人物种为目的,最终将创造出作者称作神人(Homo Deus)

的全新物种。这个全新的世界,以数据为宗教(Dataism),认为宇宙是由数据流组成,事物在宇宙中的价值以它是否为增进数据流做贡献为标准。资本主义顺应这个潮流,因为它提倡个体分散型数据处理(个人自己做决定)而效率倍增,远远高过共产主义计划经济的官僚与无效。这无关道德,共产主义者动机也许是好的,但他们的作法是反进步的。大政府这只龟永远也跑不过一群一直醒着的机灵的个体兔子。

人类今天正经历着第二次认知革命。这本书虽然有对人类历史的高度概括,却不是一本历史书,而是作者的哲学思想。也许我们不全同意作者的观点,但他对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的种种思考,对最新科研成果的总结,对未来世界有创见的预言,让人耳目一新。

这不是一本容易的书,也稍长了些,但行文流畅,思想有趣。如果能与作者的《Sapiens》(《智人-人类简史》)一起读,更有助于理解。

推荐这本书。

高嵩 5.21.2017

《Homo Deus》读后感(五):來生必做機械人--哈拉瑞的《神人》 | 郭梓祺

來生必做機械人--哈拉瑞的《神人》 | 郭梓祺 | 評台

郭梓祺

剛看了美劇《Westworld》開頭,未來的人建立了一個美國西部主題公園,特別的是裡頭的居民,都是人工智能造出來的機械人,栩栩如真人,每天有不同故事線,讓付錢進來的客人,滿足各種姦淫虜拐或者做英雄等欲望。晚上機械人睡一覺,忘卻所有痛苦經歷,翌日又在新的故事線中招呼新客人。但智能的下場,當然是叛變,其中一些機械人開始有了記憶……

說人工智能的故事,不少圍繞一個問題:他們何時才會像人,有人的意識?鍾斯(Spike Jones)數年前的“Her”則點出,或許到時候,人工智能才不屑似人類。與其受限於人類的各種限制,倒不如浮游六合之外更自由寫意。

剛讀完以色列學者哈拉瑞( Yuval Noah Harari)的新著《神人:明日簡史》(Homo Deus: A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書中有三個問題,跟以上想法相關:人真如此獨特嗎,還是如一些科學家所認為,可化約為不同「演算法」(Algorithm)?要不斷改裝自己以達更好性能的,會否不是人工智能,而是人類?人的意識真如此重要嗎,沒有又如何?

人是一堆演算法

「演算法」大概因為臉書而更為人熟悉。為了留住用戶,臉書每隔一陣就轉換演算法,但基本是每個like和share等各佔不同分數,加起來,他便知道你的喜好甚至性格,編配更多令你樂而忘返的消息。谷歌搜尋器性質不同,數據庫更龐大,八年前的Google Flu Trends,就比政府機構早十天得悉感冒爆發。

這些程式既準確紀錄我的過去,不受情緒影響,又沒有人的種種限制,對世界的認識也應比我多,這些演算法有天會比我更了解自己,使我願意把重大人生決擇交給他們?到時候,凡事就真要問臉書神和谷歌神了。乍聽雖似荒唐,但如果人的感官、情緒、想法,全是一套套演算法,那追隨外在這套更精密的演算法,似乎很合理。

哈拉瑞說,動物和人都各有精密的演算法,為的是生存和繁殖,一隻狒狒看見樹上有香蕉,又看見獅子走近,應該去拿香蕉,還是立時逃走呢?這是機率問題,要麼餓食,要麼被殺。然後便要處理數據:跟香蕉多遠,跟獅子又多遠,自己跑得多快,獅子樣子餓不餓等等。太高舉危險的演算法會使狒狒死去,懦夫基因一併消除;太低估危險也會害死狒狒,魯莽基因連帶消失,天擇使準確計算機率的狒狒留下和繁衍。這機率,狒狒可不是拿著計數機慢慢按,而是靠其感官、情緒、欲望。人也一樣,只是有時當局者迷。研究便顯示,臉書演算法,只要看你的十個likes,對你性格和愛好的推斷,巳勝你的同事;一百五十個,勝家人;三百個,勝伴侶。再多些,勝過你自己又有何出奇?

人的自我改裝

Homo是「人」,Deus是「神」,Homo

Deus直譯就是「神人」,哈拉瑞這個神倒不太神,他只是推斷人類將會用各種方法改裝自己,智力、體質、年壽都可靠外力而增長。他在《智人:人類簡史》(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早預告,人在未來可能不是mortal或immortal這朽與不朽之二分,而是a-mortal,除被炸開或輾碎這種横死外,便與死亡無關,技術問題技術解決,逐一修理和更換身體各機能便可:死亡不能再狂傲,死神下棋早輸給AlphaGo。

這是狂妄的人類不知天高地厚的幻想嗎?且慢。回頭想,吃維他命丸和戴眼鏡,其實早有借外物提升能力的效果,只是下一波大概會走得更快更遠。原本醫治疾病的藥物,改善殘障的儀器,安好的人借來改造和美化自己可以嗎?別忘記,整容手術原為一戰時幫助毀容的士兵,「偉哥」也本是血壓藥。哈拉瑞這裡不碰道德問題,只說無論如何,這將是人類的大勢,尤其是有錢人,慢慢便可變成「神人」。

但哈拉瑞的論點,卻不是人類將日趨自我中心,正正相反,他斷言人類本位的時代快結束了,我們最重要的宗教,將從上世紀的人本主義(Humanism),走到以數據為中心的數據主義(Dataism)。人不再如今日重要,資訊自由流通才是最高教義,阻礙都須排除,且早有殉道者史華滋(Aaron Swartz )--這美國年青人,數年前因不滿購買學術期刊的費用太昂貴,寫程式大量下載JSTOR的論文打算放到網上,終被拘捕,後在監禁和罰款的壓力下上吊自盡。

無用階級

《神人》分三部分,首部開始時形容動物今日給人奴役的苦況,以此類比普通人他日在神人和數據當道下的處境;今日豬狗,明日人類。第二部是歷史溯源,謂世界雖像日趨世俗化,宗教卻其實並未退場,只是改頭換面,上世紀就以「人本主義」獨大,三個支流中,結果自由主義勝出,一直影響著我們今日的幸福觀和自我理解。讀過《智人》的讀者,可能覺得《神人》首二部有不少論點與上集重複,只是換了例子,和稍稍變更了敍事框架,第三部才比較新穎和吸引。雖然哈拉瑞繼續有他機智的修辭和觀察,但總括而言較上集寫得散漫,若嫌《智人》的寫法有時不夠嚴謹,歸納太大而化之,今集大概也會有相類印象。

《神人》的第三部切題說未來。我們一直設想,人工智能要像人,便需擁有意識,但發展趨勢卻是將智能與意識分割,因意識或根本不如想像般重要。另一問題倒更切身,因為人工智能的進步,許多由人負責的工種將逐一消失,據2013年一項估算,到2033年,九成以上機會消失的職業就包括球證、收銀員、廚師、導遊,八成以上的有麵包師傅、建築工人、看更、水手,七成以上則包括酒保和木工。到時人可做什麼?可能不止是無產階級,更是無用階級了。怎辦?有天和朋友談起這問題,他便謂不用想得太遠,當下已是如此,許多人默默承受慣了,便繼續不起眼的苟活下去,將來這樣的人更多,但本質上跟今日分別不大。

從歷史的觀點看

《神人》說的是未來,為何又用上如此篇幅談歷史,尤其是上世紀政治上的變化呢?哈拉瑞在引言已申辯,謂歷史學習,可令我們意識到平時不考慮的其他可能,不為重複過去,而志在把自己從中解放;是故改變未來的運動,也往往由重訴歷史開始。頓時想起,早前讀到哲學家紀泰(Raimond

Gaita)的一段話:讀歷史,是為帶著批判精神與過去周旋,幫助我們跟現在保持距離,以免淪為自己時代的孩童。

《神人》便不時觸及歷史與當下的關係,帶著距離看今日視為理所當然的價值。我們重視個人選擇和意願,常說要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不被外力左右,哈拉瑞說,這實拜上世紀大盛的人本主義和自由主義所賜。但我覺得這裡寫得尤其草率的,是他說中世紀藝術有客觀標準,到現代則言人人殊,只講個人主觀感受就可以,並舉了杜象(Marcel

Duchamp)的《泉》為例:「如人們覺得那尿兜是件美的藝術品,那他就是了。有什麼更高權威可說他們是錯的呢?」未免太過想當然,既易陷於相對主義的毛病,也抽空了《泉》的脈絡,一般既不會用美才詮釋他,「藝術品」也不是尿兜本身,而是他整過跟展覽評審周旋的想法。雖然愈來愈個人化確是歷史趨勢,但哈拉瑞這段話欠的,詭異地正是歷史感。

如何是好?

但個人意願和內在聲音,都真清晰無誤?這又回到演算法的問題了。既然人在許多情況都六神無主,日益借助外來的演算法,看來將成人類的趨勢。抑或如哈拉瑞談到美軍那叮噹法寶般的新發明「專注頭盔」時的一記回馬槍:容許混亂、疑惑和矛盾也是人可貴的能力,人生若所有決定都明確便利,說不定也比較慘淡,比較膚淺?這想法很有趣,不是機械人夠不夠像人,而是人不能太像機械人,他的缺憾與哀愁,可能正是其人味之所在。

從前讀波赫斯(Jorge Luis Borges)的短篇〈不朽者〉("The Immortal”),很記得他筆下人人長生不死後的冰冷異境,既然無論如何不會死,又為何要伸手幫助跌進深井的人呢?兩相對照,有些我們今日珍重的美德,或正源於人的脆弱和有限。神人世界自會發展出另一套道德觀,不知道未來的「普通人」,會否給放在神人和數據主義掌控的主題公園中,又能否群起反抗?(數據主義一定小聲回答:不能。)

原文載於《明報》星期日生活(2016年10月23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