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创新者读后感100字

创新者读后感100字

《创新者》是一本由[美] 沃尔特 · 艾萨克森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60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创新者》读后感(一):计算机互联网发展历程

距离计算机鼻祖埃达 罗夫莱斯伯爵夫人已经有150年历史,美国天才真的很多普雷斯伯 埃克特21岁就申请了专利,发明了接吻测量仪,刚开始都靠开发硬件专利来支撑运用,乔布斯不同凡响的管理风格也能培养出忠心耿耿的员工(突然改变注意,同事会措手不及)晶体管,微芯片,电子游戏,互联网,个人电脑,极简主义不光是乔布斯,还有爱因斯坦,牛顿,开普勒,再到比尔盖茨开始靠编程赚钱,他也是工作狂,经常1天就靠10几瓶可乐维持生活,半夜通宵加班睡地上,想到以前我热爱打篮球也有早上5点到下午6点就靠喝大瓶2快钱的汽水,不觉得累,可能当初体力还行就是这个时候打的基础,苹果mac界面通过施乐公司投资的100w研发从这个时候和微软闹翻,因为比尔盖茨盗用了界面发布windows1.0,万维网的诞生造就了谷歌拉里佩奇和李彦宏的百度,最后永远的埃达说了计算机的更新到人工智能,沃森存放了2亿页的信息1秒能搜索100万本书的内容若用到医用将降低错误率,1997深蓝也是每秒分析2亿步棋,每一步都像70万局大师级比赛进行对比。不得步说每个科技的诞生会促进社会的发展之少30年

《创新者》读后感(二):诗意科学和服务意识,产品的把握,是好产品以及商业上的运用

那些从1840年代的创新者们对他们那个时代抱着很美好的想法,以及对未来的期待,不过限制于当时工业水平生活水平低下,只能够从当时的背景出发,诗意科学人文与科学艺术与科学,都是可以持续改变对欣赏观点的变化,每一步的创新都是建立在之前多少人的协作上,今天又重新定义一个概念看来那些伟大的企业也好还是伟大的东西出来的东西也好,都是建立在相互协作认知上的不断交流,相互协作的基础上。

诗意科学,这个是新的名词,更是我第一次知道这样的名字,甚至都在想象着能够欣赏美的艺术,必然也是对生活抱着非常好的希望,时隔一百多年的历史,不管中间快速发展还是因为战争的缘故还是因为信息时代中的人们,其实中间任何一个人都是在铸就了他们那个时代的创新,可以是很微小的改变,也可以是通过协作通过商业的力量去让生活更加美好的期望。

我们现在的时代也正是出于某个机遇和感知下那种体会,更是想象着以后在回头看现在的我们是多么的渺小,过来的人如果看以前总是会说着当时那种体验啊什么来着什么来着,以后必然也会同样带来很不错的感受。

中间干货比较多,比如说其中牵扯对产品的把控,还有每个人在其中趋势中真正成为那一代成功者,真实的也是特别少,诗意科学和服务意识,产品的把握,是好产品以及商业上的运用。商业和技术,产品,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创新者》读后感(三):知识城堡:《创新者》

创新者

关于作者

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n),《乔布斯传》的作者,是乔布斯生前精心挑选全美优秀传记作家。他还担任过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董事长和《时代周刊》总编辑,写过《富兰克林传》、《爱因斯坦传》等书。正因为写作《乔布斯传》,艾萨克森把撰写这部数字时代英雄群像的《创新者》推迟了3年,在这之前他已为写这本书筹备了十几年。

关于本书

这本《创新者》梳理了计算机和互联网从无到有、将近200年的历史进程。在这20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中,有无数的人物出现。我们现在生活的数字化时代,就是这群技术狂人和鬼才程序员们颠覆世界、团队创新而来的。这本书讲的就是这一段群星璀璨的历史和这些创新者人物的群像。

IT发展史上重要的“创新者”

第一个人物是现代计算机理论的先驱,她是位女性,名叫埃达,她的父亲就是大名鼎鼎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埃达总结提炼出影响现代计算机理论的几个概念,对后来计算机的发明影响很大。

第二个人物是数学家艾伦·图灵。他最早提出了“逻辑计算机器”和“二进制”的想法。

第三个人物是科学家冯·诺依曼,这是一个集数学、物理学、博弈论等交叉学科于一身的大神级人物,他最早提出了计算机内部需要有存储程序的概念,这对计算机的发展非常重要。

这三个人物提出的理论对实践的操作起到了引导作用,人们就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印证和修正理论,才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所以,在20世纪的30年代到40年代,在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贝尔实验室,还有后来被炸毁的一个柏林的公寓里,都诞生过各种现在看起来不那么完善的电子计算机,一个个想法被证实或证伪。

计算机为什么会集中诞生在那个阶段?那是因为在二战之前,由于军方的需要,美国招募了很多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工程师,有大量的试验和计算工作。很多专家在一起计算火炮弹道路线、破译密码、研制原子弹,迫切需要加速计算机的研发,尤其是在珍珠港事件爆发以后,贝尔实验室接受了上千个军方的研究项目,一度达到了9000名员工,当时最顶尖的技术成就,包括原子能、雷达和互联网都是战争催生的产物,更是团队协作的产物。

而对互联网贡献最大的,是美国国防部的利克莱德博士,他在1963年提出“把几个不同的中心用统一的语言联接成网络”。互联网更是一种协作的产物,天生地具有协作的基因。互联网真正做到了普通人制造内容,普通人分享内容。

这本书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创新通常都是一项团队工作,它需要有远见的科学家、领导者和工程师之间的合作,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成果。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技术,都是无数个微创新加上少量突破性飞跃获得的。

IT发展史对今天的启发

1.创意需要碰撞,我们要给创新提供必要的环境。

贝尔实验室是美国电报电话公司下面的著名研发机构,这个机构平均每天能研发出4项专利。

它在新泽西州有一个占地200英亩的园区,就像大学校园一样,有各种实验楼,但又不像大学那样,把各个专业孤立地安排在不同的大楼里。他们十分清楚,创意会在人们偶然的碰面和频繁的接触中出现。

所以他们这样设计了整个园区:所有大楼之间都是相互连通的,这样就避免了不同部门之间的地理隔阂,员工之间可以进行自由交流,近距离接触。这些大楼之间的走廊非常长,有的甚至超过了两个橄榄球场的长度。这种设计是为了增加不同才能、不同专长的员工碰面的机会。

创意的火花不是来自突如其来的灵感,而是很多种想法相互碰撞的结果。

2.新技术离不开嗅觉敏锐的企业家,企业家才能开拓市场。

创新的出现大致会有这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科学家主导的发明阶段;第二阶段是由工程师主导的生产阶段;第三阶段是由企业家研究如何为产品打造市场的阶段。

1950年代,当时的一家电子公司——德州仪器公司的老板帕特·哈格蒂,就是一个市场嗅觉灵敏,敢做敢当的企业家。

德州仪器公司运用价格低廉的晶体管,生产出一种袖珍收音机。这种袖珍收音机只有一盒索引卡片那么大,有4个晶体管,售价还不到50美元。一年就售出了10万台,成为历史上最受欢迎的产品之一。这说明,开辟新市场的价值要远远高于争夺现有市场的份额。

后来,哈格蒂还提出产一种小到能放进衬衣口袋的便携式计算机,从而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市场。

这些消费产品改变了人们对电子技术的看法,它不再是大型企业和军队的专属领域,而是实现个性、自由和创意的工具,甚至还带有一点叛逆精神。这也是数字时代的一个核心主题:技术使设备变得个人化。它不再是一台共享设备,而完全可以根据你自己的需要来使用。

所以说,新技术的出现离不开这些有敏锐嗅觉的企业家,他们能快速地把技术市场化,他们对技术市场化的洞察力,开辟全新市场的能力,都值得我们学习。

3. 平等、自由的企业文化才能催生更多创意。

英特尔公司有三位创始人,就是诺伊斯、摩尔和格鲁夫。后来影响整个硅谷的英特尔文化,就是由这三位领导者共同缔造的。

在英特尔公司,没有等级,没有专用的停车位,连公司创始人在内的所有人都在一个开放的空间工作。今天硅谷和国内的很多互联网公司都继承了这种平等的精神。

在英特尔,员工不需要按照指挥链逐级汇报,如果你想和某位管理者商谈,直接过去跟他说就好了。级别较低的工程师也被放手能去解决一些问题,而不用去找更高层的管理者。

英特尔的业务部门也不用向顶层管理者递交计划,它们就像自行经营、体制灵活的小公司一样,有权自主采取行动。有些决策即使需要其他部门配合,比如新的营销计划或是调整产品策略,也不用把问题交给老板来决定。

当然,采用这种管理风格,也需要有人来树立纪律。英特尔刚成立时,格鲁夫就拟定了一些管理办法,他创造了一种员工要为自己的草率负责的环境,一旦失败就要承担后果。

4. 成功的团队需要一种特别的领导,他们懂得鼓舞士气,又注重培养人才,知道什么时候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什么时候应该听取质疑者的意见。

相反,过于自大、独断的领导者只会破坏创新。这是一个反面教材。

美国贝克曼仪器公司下面有个半导体实验室,它的领导者肖克利是晶体管的发明人之一。肖克利的科研能力很强,但他的短板是对别人不信任,即使是对自己的同事,也常会表现出一种猜忌和争强好胜。

他的个性偏执体现到工作的方方面面,比如,一位秘书在开门的时候被一枚图钉划伤了手指,肖克利却认为这是有人想陷害他。于是他要求公司的每一位员工都必须参加一次测谎测试,后来遭到大部分员工的拒绝。肖克利还要求员工的论文必须把他署名为合著者,公司提交的大部分专利申请也要这么做。

后来,8名工程师无法忍耐,组织了一场反叛,跳槽另组了一家仙童半导体公司,这就是著名的仙童“八叛逆”事件。仙童公司此后成了微芯片的创造者,把成千上万个晶体管塞到了芯片中。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成功团队的领导懂得鼓舞士气,又注重培养人才,在自身竞争力过硬的同时,也懂得如何与别人合作。

以上这些协同创新的正反案例,对企业、创新者都有很好的借鉴价值。我们可以对照一下,看自己的下一步应该怎么做。

纵观整个计算机和互联网发展史,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科技发展的过程就像建造大教堂一样,在几百年的历程中,不断有新人加入,每个人都会在现有的基础之上加一块砖,每个人都会说:“我建了一座大教堂。”每一个新的创造都是以前人的积累作为基础的。

知识城堡:zhishicb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