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食谱读后感精选

中国食谱读后感精选

《中国食谱》是一本由杨步伟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52.00,页数:36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食谱》读后感(一):更适合外国人看的中国食谱

也许是杨步伟医生老本行那般思维逻辑条理清楚,全书按食材之分让人能够迅速了解中国菜的全貌,不过层次也就在向歪果仁科普之列,掺杂杨女士及家人的拌嘴小事,若为求做菜之专业技能,建议移步下厨房。(红烧猪肉红烧牛肉红烧羊肉红烧鸡红烧鸭真的需要分别列出来吗??还有芹菜肉丝白菜肉丝洋葱肉丝真的不是一个操作吗??)

《中国食谱》读后感(二):聪明人可以把任何事做得有趣

首先声明,赵元任是我的第一个偶像(从看了他翻译的《爱丽思镜中奇遇记》开始),所以我对这本书的评价有可能是相当不客观的。

虽然以前对杨步伟并无了解,但这本书让人很容易相信,她绝对是配得上我的偶像的人。实际上,本书是我看过的最有用的菜谱,它不仅介绍中国菜,也介绍彼时美国人了解的中国菜,还介绍中国人希望美国人了解的中国菜。并且这些介绍到现在也不过时。同时,它也是我看过的最有趣的菜谱,虽然大部分文字不过是说明体,却比许多硬拗出来的美食随笔更随性、更真挚。字里行间,读者可以见到一个大气、风趣、说话算数、做事可靠的大家闺秀。她气势如虹地拿家人开涮,也自信满满地教读者点菜。同样的话在这样的人口中说出,也显得格外可信。

抛开内容不说,只是stir-frying一词的发明(虽然这肯定是赵元任的功绩),也足以让本书在中国餐饮史上留名了。

《中国食谱》读后感(三):大口大口吃喝

《随园食单》是一部中国饮食文化的形象之书,详细论述了中国14至18世纪中叶流行的三百多种菜式。不仅介绍了江浙地区为主的菜肴饭点,以及美酒名菜,还介绍了京菜、粤菜、徽菜、鲁菜,南北兼有。由于是古代文言文,所以可能阅读不太便利。

杨老师著作的《中国食谱》弥补了这期间的小遗憾。虽说此书是为外国友人介绍中国健康饮食方式,TELL THEM HOW TO COOK AND EAT IN CHINESE&HOW TO ORDER AND EAT IN CHINESE.但,对于一个活生生的中国人来说,我看了都觉得极其有趣。热乎的很的一本书。

有些书看到那个厚度,翻开一刹那,可能就乏味了。而这本书,厚度有,不乏味,莫名的吸引你。随意翻开哪页,都不会梗在那里。我特喜欢这本书书页的连接方式,随意翻,不会有折痕,简直就是一个柔软的胖子。书中内容,也如同页面设计一样,所翻之处变成一美味世界。

书中几百张菜谱,被准确地记录在白纸上,转着黑乎乎的眼睛盯着你,让你不知不觉就深陷进去了。不仅给我们普及了用餐方式和餐桌礼仪,烹调方式,外加几百道美味佳肴的详细做法,还给我们详细介绍了作者自己所划分的饮食区域-粤菜、北方食品、四川菜和南方菜。这种划分方式其实与中国四大菜系(京菜、粤菜、徽菜、鲁菜)异曲同工,无多大差异。看完作者给我们罗列出每个菜系中最经典的菜肴,包括A烤类 B炒类C糖醋类D蒸煮类E红烧类F凉菜类G汤类。我想我以后再也不用担心自己不会点菜了。

读罢,我才知原烹调,就有20种方式:1,煮,2蒸,3,烤,4,红烧,5,清炖,6,卤,7,炒,8,炸,9,煎,10,烩,11,干喷,12,氽(tun,第三声),13涮,14,凉拌,15,滋(sizzle),16,腌,17,酱,18,泡,19,做干,20,熏。其中的干喷指煎东西的时候,有时煎好了蘸料吃。然而在把东西拿出煎锅之前,把调料倒入锅里,闷上15分钟,这就是干喷。而清炖的诀窍则在于,水一旦烧开,就要变小火。一旦水持续滚沸了一阵,汤就变得浑浊难喝了。

恩,夏天,此刻,到了。我,要,大口,大口,吃,好吃,的。伸伸,胳膊,踢踢,腿。喝,一大碗,食谱里介绍的汤!热乎乎的!

《中国食谱》读后感(四):中国饮食文化的“翻译官”——评《中国食谱》

不是道杨步伟老师的《中国食谱》是不是最早的向全世界介绍中国饮食文化、中餐烹饪原理的书。但如果按照内容详尽程度来算,《中国食谱》应该是唯一一本上到中国餐桌习俗,下到吃面条如何咀嚼的书。如果按照专业程度来说,《中国食谱》对菜品的做法并不像新东方烹饪学校的教科书那般详尽,但在国外读者看来,却通俗易懂,不失细节。读过《中国食谱》之后,很容易产生一个想法:这本书不是为中国人而写,却又完全能够胜任中国饮食文化输出代表。

一本对外传播文化的书,首先要让外国人看得懂。就像我们中小学英语课本一样,相信那些课本在英语国家来看,会被笑话过于简单。但是对于零基础的我们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有字母,有单词,有语法的一堂课。《中国食谱》也一样,在我读到某些段落时,不禁发笑:吃饭不要发出太大声音,用筷子不要敲碗这种事还有必要强调?不过仔细想想确实有必要。筷子对于多数外国人,绝对是个陌生的玩意儿,你不告诉他那是餐具,他们绝对想不到两根木棍是用来吃饭的。不久前听过一个笑话,一个外国人为了给祝贺某商户开业,居然送了花圈。这个老外确实冒失,缺少文化方面的调研,但同时也说明了很多外国人确实不了解中国文化。

杨步伟老师在书中也常常对中西食材进行对比,尤其是名字不同,且种类相同的食材,都要进行说明。在书的最后甚至还有中文、外文对菜名或食材名称的注解,方便外国人查阅。

《中国食谱》没有华丽的辞藻,跟其它食谱类图书相比,甚至没有那些光鲜诱人的菜品图片。但仅仅通过杨步伟老师朴实、有趣的语言,同样能够让读者学会做菜。其实做菜本就不是什么难事,把东西煮熟、炒熟,很简单。但是想把菜做得美味、营养,就需要用心去做。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一辈子做出来的菜都是一个味道,一层不变,因为他没有更高的目标,只是为了填饱肚子。做菜的过程中在想别的事情,也就是根本没走心。但也有人把做菜当做生活的一部分来享受,那么他会不断学习、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厨艺,进而把菜做得更好。杨步伟老师就是这样一种人生态度,她通过总结一道道美食的烹饪技巧,研究如何通过文字教会老外做中国菜,同时又能在阅读食谱的过程中感到愉悦。这是一种陶醉于情趣之中,又分享快乐给众人的生活态度。这样的人,谁会不喜欢呢?

杨步伟老师被誉为“最早的现代新女性之一”。虽然是“最早的”,但即便到了现在,依然称得上是“新女性”。

《中国食谱》读后感(五):一本风靡欧美的中国食谱

这本书实际上是两本书的合集,这两本书分别是《中国食谱》(How to Cook and Eat inChinese)和《怎样点中餐》(How to Order and Eat in Chinese)。买一本,得两本书,挺划算。

本书的作者是杨步伟,虽不敢说是名满天下,但也算得上一个女中豪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杨步伟的自传《一个女人的自传》中充分领略。杨步伟出身南京的望族,祖父是著名佛学家杨仁山居士。她自幼性格果敢,富有反抗精神,是中国最早的现代新女性之一。二十岁时就应安徽督军柏文蔚之邀,任崇实女子学校校长,具有独当一面的干才。“二次革命”失败以后,她到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攻读医学,获到了博士学位。这也是中国女性中获得医学博士最早的女性之一。回国后开办了“森仁医院”。1920年与著名的语言学家赵元任相识,次年结婚。1938年,她随丈夫赵元任定居美国,她放弃了热爱的医生本行,成为低调的家庭主妇。如果不是她后来安心于持家养女,我们可能也就读不到这本《中国食谱》了。

中餐用的工具作者用了特别的介绍。在我看来,这东西的确值得特别推介。西方多用的是刀叉,而中国人用的是独有的筷子。筷子在以前被称为“箸”,有“帮助”的意思,意为“帮你吃东西”,但是因为它和“住”的发音一样,有“停止”的意思,船夫们很不喜欢,重新取了名“筷子”,“快”而不要停。在广东话里念 faai-tsi,在美国的中餐馆里通常也这么叫筷子。来源和意思的介绍比较清楚。书中有图有使用方法的说明。

在这本书中,作者介绍了中餐的21种烹饪方法,真是让人打开眼界。1、煮;2、蒸;3、烤;4、红烧;5、清炖;6、煨;7、翻炒;8、油炸;9、干煸;10、烩;11、洒(调料);12、蘸;13、烫;14、凉拌;15、浇汁;16、盐渍;17、腌;18、浸;19、风干;20、烟熏;21.如果你的每一步都正确无误,你可以吃了。有些烹饪方法我们是比较熟悉的,平时做饭菜的时候也会用到。

在这本书中,中国介绍了不少菜谱。作者给出了具体菜品的配料和做法。做法的介绍也是比较详细的。如果你对哪一道菜品比较感兴趣,完全可以找来相关的配料,按照书中介绍的做法进行烹饪,尝试做出这道菜。如果你的厨艺水平不错,完全可以做出一道色香味俱佳的菜品。比较遗憾的是书中没有图片,如果附上成品的图片,效果肯定会更好。

这本菜谱在欧美各国广受欢迎,说是风靡欧美是一点都不夸张。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在美国问世后,一直流传至今,足见是生命力。这本食谱写得生动幽默、深入浅出,文字简洁优美,富有趣味性与实用性。这是它具有长久的生命力的重要原因。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