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看懂中国格局的第一本书的读后感大全

看懂中国格局的第一本书的读后感大全

《看懂中国格局的第一本书》是一本由王伟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3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懂中国格局的第一本书》读后感(一):春秋战国和近代欧洲的相似度……

欧洲各国的征战其实就跟春秋时期一样,欧洲分裂后依旧奉神圣罗马帝国的教皇为至高无上的权力机构,国王都要去神圣罗马帝国进行加冕。他们也没想过打破这个。这可能就是跟他们宗教有关吧,不过他们每个国家的国力很接近,最后谁都没征服谁,结果就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而中国不同,当时春秋各国虽然也奉周朝为天子,但是中国人的信仰跟欧洲人不同,中国人的信仰其实是祖先崇拜,而不是类似西方的那套圣子圣父的玩意,而且战国时期各国也很清楚周朝的权利实际上也是从商朝抢过来的,他们当然知道其实自己实力到了也可以抢。

中国这种大一统的观念应该来自于秦朝,首先战国七雄实际上除了韩国外,别的国力都比较接近,如果不是因为秦国变法后国力大增,可能中国最后的结果也是跟欧洲一样分裂成七八个小国家一直征战到今天。不过就是因为秦国强大到打破了这个规律,他统一了全国,结果造成了东西方的走向开始不同。

《看懂中国格局的第一本书》读后感(二):书很好,读了很久,是我懒。

《从诸侯到帝国》——王伟。

对于历史渣来说,读完记是不记得太多内容的,但读的过程感觉非常好。作者有自己一套分析历史的方法,很类似国际政治的感觉,从地缘、经济基本盘、权力分布以及文化几个基本的切入点,分析已经远去的王朝。作者还自创了政权(暴力权)、意识形态权、经济控制权的分合理论,很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有一番自己逻辑推理下的见解。

工科人写的历史。这是强调历史的价值在于给我们逻辑,又试图用逻辑来分析历史的一本书;也是反对以看似幽默方式戏说历史,而是弘扬“宁亡秦,不伤华夏”、守护文明为胸怀格局的一本书;这是读着读着就想到当下开了脑洞的一本书。

看得出作者的文科气质,视野开阔,重逻辑推理,有法治情怀。于史料史实本身,书中却是讨论多,呈现少(这是我看过引用最少的一本书了吧)讨论也是基于逻辑推演的想当然多一点,基于史料本身好像不够扎实?如果是专业的人看,可能会觉得对待历史,好像缺了一点点严谨?不懂瞎说,权当记录~

《看懂中国格局的第一本书》读后感(三):一本书读懂中国格局

作者在前言中说:历史的真正价值在于其给我们逻辑和斗志,而不应该是对古人进行“狗仔队”式的“八卦”,更不应该是粉饰当下错误的遮盖物。历史就是历史,文人历来都在记录历史,可真真假假又有多少呢? 王伟,鬼谷工作室主笔。善以历史、地缘和经济等多个视角,对国内外战略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这是别人给的评价。读了这本书,不得不承认作者用自己明快的语言,给我们呈现了一部精彩绝伦的历史大戏。 作者从最早的华夏文明开始,从地理位置开始。历代王朝的发展,都脱离不来地理位置,地理位置选的好,王朝才能快速发展。夏的产生,源于大禹治水。有压力才会有动力,在当时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华夏合部落来说,抵抗洪水是他们的压力,发展军事防御和防洪是他们的动力。 历史是不断发展的,王朝是兴盛衰败的。秦朝时有名的“商鞅变法”,商鞅在秦国进行了两次政治改革,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等一系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商鞅变法”是中国战国时期各国改革中最彻底的改革,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六国毕,四海一”这是高中学过的《阿房宫赋》,讲述了大秦帝国最鼎盛的时期,秦始皇统一天下。对君王来说,家国一体,故国破则家亡,平民阶层利息受损一旦超过临界点,国家自然就会走向灭亡... 借用作者一句话“富国是建设出来的,而强国是打出来的”。我们的目的是建立富强的中国,那么需要的不仅仅是强大的军事力量,很重要的是开明的治国之道...作者在最后提出“帝国之道,统和为本”,大概就是如此。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从诸侯到帝国,战火纷飞,利益驱使。兴盛衰败,轮轮回回。 不管怎样,历史是个有趣的话题。

《看懂中国格局的第一本书》读后感(四):法、术、势

林亦霖

这本不厚的书,断断续续看了半月有余,与以往的那些政治类的书略有不同,文章中的很多观点颇为新颖。

西方的政治起源是基于理念的理解,中国的则侧重于与实践的结合。战国时期的思想迸发,为几千年的中国政治定下了基调。儒家作为表象,维护统治的权威性;法家作为内部,巩固统治的合法性。儒家和法家思想相融合,构成了政治发展的基本格局。

书中的内容以先秦为主要的叙述对象,通过剖析那一段历史来印证历史变革的部分相似性;在文章的末了,又用概括性的术语对全文予以总结,使书的中心思想跃然于之上。作者通过文字的叙述达到了他想要的借古醒今的作用。归纳起来,政治要符合简单的几个字眼:法、术、势。

他对于《秦律》的看法与之前的学者有很大的不同,因为秦朝的短暂,二世而亡,很多优秀的东西被选择性的忽略;同时,又因暴政而亡,部分政策被夸大,最为明显的例子就如焚书坑儒。统治者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的确对一部分儒生进行了不合适的处理。但,数目据考证并未有那么众多。《秦律》作为其中的瑰宝,很长的一段时间在负面的影响下渐渐被掩盖,实际上很多条文对于现代仍有借鉴的意义。法的本质含义是予人以警示,它划出一道红线,告诉人们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更为甚的是,它可以间接影响那些想为或者不想为的事情。《秦律》涉及的内容很多,规定的方面很多,法律这样做的意义是为了提供各种借鉴。当遇到权利受侵时,其可以进行调节。法律不是一切,但没有法律的保障,就没有一切。

《看懂中国格局的第一本书》读后感(五):从诸侯到帝国 文明成长史

我们这代人,小的时候有一部非常出名的电影,叫做《英雄》,依然记得梁朝伟写下的“天下”两字,加上我们从小的爱国理念宣传,骨子里便认同祖国大一统的概念和优越性。但是两千年的战国时代,那时候的先贤便能认知到大一统的优越性,几代人付出心血和生命去努力,作者给出的动因是文明发展,大多是为了要应付各种各样的麻烦,不得已只能往前走,而非出于追求什么理想,我并不是非常认同,应对麻烦和追求理想两者之间并不冲突,完全是可以兼顾的。

摊开我们的地图看一下,华夏文明受地域影响太大,西南云贵山川阻拦,西北荒漠,北方严寒,把我们的文明包裹在里面,作者终究是把战国七国看成文明的整体,而匈奴犬戎等看作异族,对抗外的军队也颇为推崇,不过在我看来,这些国家之所以拿出很大精力来对付异族,更多的还是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而非家国情怀。

作者并没有用太多的笔触去描写战争,因为战争本身是经济力量的较量,酷爱三国志系列的游戏,尤其是三国志11,偏真实风的战争游戏,的确是这样,面对要统一这样的大任,绝非靠一人之谋可以胜任的,后世三国诸葛亮的悲剧也莫过于此,蜀中地区的经济毕竟比不上中原地区,再多奇谋也无法弥补差距。

政体的演进过程更多的是皇族同贵族阶级的彼此制衡,战国各国的变法都是基于削弱贵族的权势,不过商君有幸成功了,而吴起、李悝等人却成为了斗争的牺牲品。关于收权,发动战争进入战时国家也是收取军权非常好用的妙招,然后通过大项目的投资把经济权益收到皇室,确是不错的方法,这样的事情历史也进行了无数个轮回。

作者提到了很多我们对于历史的误解,算是翻案吧,逻辑论证都是比较严密的,比如赵括是否真如历史上只会纸上谈兵,比如蔺相如是否如课本中说的一样功高志伟,虽然以现代的价值观和眼光来看待两千年前的事情略感牵强,但是还是比较能说服人。

我觉得副标题《从诸侯到帝国》更符合本书的内容,看懂中国格局,有些夸张了,毕竟秦汉历史只是我们历史很小的一部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