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读后感1000字

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读后感1000字

《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是一本由[英]朱利安·巴吉尼 (Julian Baggini)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016-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读后感(一):不适合一下子看完

《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说实话我是被标题吸引的,加之封面还不错就看了看。书不厚却有一百个思想实验,作者推荐是一天一个思想故事,但是我看书不厚就想一下子看完算了,看完之后我就后悔了,后悔自己看得太快。书虽然不厚,但是一百个思想故事却涉及哲学,宗教,心理,数学...

挺广泛的。每个实验都有脑洞大开的观点,但是一下子看完就显得太过碎片化。没看过与哲学相关的大师著作不知道算不算哲普读物,不过看一下还是蛮有意思的,建议慢读。【这本书最后带给我的感悟就:保持好奇,努力思辨。】

《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读后感(二):留我一人在原地痛苦思考

昨天在看我爱豆的歌词的时候,他写到:我究竟是谁,我是我么?我是猪是羊还是什么谁又知道呢?其实思考哲学,最令人困惑的问题之一就是我是谁,我为什么是我?什么情况下我才是我,是思想是我,还是心灵是我,还是身体是我?有个朋友在朋友圈说,想被推荐哲学书,指导人生,但是我认为,看哲学不能指导你的人生,而是让你怀疑你的人生,原本明确的答案都变得不确定起来。 我看到的红色就是红色么?我说的疼和别的认为的疼是不是一个感觉,我认识的他是不是别人认识的他?面对诸多道德责难,我应该怎么选择?一本书,居然有100个哲学问题,等待着我们去思考,虽然有些核心质问是相同的,但是我想我看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怀疑一切。 现在什么也不敢肯定说了,道德与艺术是否必须相关,到底该救少部分人还是多部分人就更困扰了,或许这也是我给这本书打3.5分的原因,它不是给你答案,而是给你问题让你一起思考,但是很明显我越思考越纠结,越思考越困扰,或许我终究还是不适合走上研究哲学这条路。 另外,这本书打低分的原因是问题真的很绝对,其实我认为某一些问题加入一些条件就可以获得更好的结果,而不是留我一个人在那里痛苦,就比如我开船去救人,一边十二个人一边是我的家人,我只能选择一边我怎么办?难道我不能让别人去救,整个大海能救的只有我一个?如果真的没人,我一个人怎么救十二个人,没准我也会死,那我不如去救我的家人,就思考这种问题真的让人难过,不过总的来说,还是对一些哲学问题有好的引导和有意思的了解,让令人发蒙的问题更加平易近人。

《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读后感(三):你说的好有道理 我竟无言以对

一、正义的欺骗

嘿,还记得前段时间票房高涨,上至八十老人下到三岁幼儿都爱看的《疯狂动物城》吗?正义美少女兔朱迪和男友力max的狐尼克为了套出邪恶羊市长的证词,合作出演了一记狐狸化身大灰狼的戏码,羊市长被抓,结局皆大欢喜。

哎?等等,为了让羊市长落网而进行“欺骗”,真的没有问题吗?即使我们都清楚羊市长有问题,但是被假定有罪的人,就可以被欺骗,欺骗者还可以没有任何负疚感,不用被道德批判吗?作为人道主义者,我们都反对严刑拷打,可是欺骗+诱导和拷打+逼问,根本就没有本质区别啊。法律和道德并非同一件事,这就使得在某些情况下两者发生冲突,我们的集体责任可能支持法治,不过面临选择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根据个人责任做出最好的决定。

想要继续就这种在正义、道德、法律、命令等面前如何抉择的问题作出思考和探讨吗?你可以读读《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里的第7、17、36、50、77个问题及相关解读。

二、请你奴役我

恰克·帕拉尼克 在《幸存者》里讲述了一个异教徒的故事,这个教派以群居的形式生活,有严苛的家族体系,每个人的未来自出生一刻起就被一套奇特又严谨的标准规划的十分清楚。这个教派中的绝大部分人自幼就开始学习各种家政、厨艺、园艺等知识,以供成年后为正常社会中的人类服务。一旦从出生起就在这样的坏境中生长,接受这样一套价值体系,从本质上来说,他们和我们的所见所思都完全不同。

再深入一些思考,我们认知中的那些常识和规则,就一定是真正的、或者说是正确的东西吗?我们会不会也生活在一个“异教徒”的星球上?我们所认知的世界,也是被我们的前人祖先定义下来的,如果当时他们换个定义,没准儿我们今天就有红色的草地和绿色的天空呢。

再比如说素食主义者认为杀生很残忍,但一头猪毕生的梦想就是被端上餐桌,那你是帮它还是不帮?我们讲求人权,尊重人人平等,当《幸存者》里大部分异教徒毕生的信念就是想要为你服务,做你的仆佣,你又是否会达成他的心愿?这些关于既定规则、道德规范以及世俗常理引发的怀疑、辨证和思考,可以看看本书中的第1、3、19、32、61、98……等问题,得到一些启发。

三、“我”的终极奥义是?

安·兰德 在《一个人》中设立了一个理想的去个人主义化的场景,用以描述一个荒诞、充满阴谋的集体主义社会,暂且不谈安·兰德本身对个人主义的狂热推崇,至少“我、你、他”这种个体化的概念是目前人类描述自身最恰当的方式。正常社会中(本书读到现在我已不能确定它正不正常),人类从大约二岁开始有了“我”这一概念的萌芽,但是至今都没有人能说清“我”到底是什么。

“我”是指人类机体+大脑思维的结合体吗?那么假想一下,当人类的大脑或者说能产生思考的这些东西,进了一只动物的身体;或是只剩下脑袋,依靠外界器械模拟身体感知,那“我”还是我吗?《盗梦空间》、《骇客帝国》都是发生在大脑中的故事,当大脑被欺骗后,谁能真的分辨出来“我”到底是一个完整的人体,还是只有一颗脑子呢?又甚至,可能连脑袋都没有,只是寄存在某处的思维呢?这些细思恐极的问题叫人不寒而栗。

对于“我”的无止境探索,可以看看《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里的第28、51、62……的问题,吓吓自己,或者是吓吓别人。

……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也许只是某种神秘力量或是人类复杂又精巧的思维模式和统计学概率结果让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那样呢?好吧,你说的好有道理,我竟无言以对。

哲学的趣味也正在于此,它并不是枯燥乏味的学科,但确实是烧脑的学科,因为很多研究在现实中都没法儿做试验,只能在思想的辽阔天地里搭建舞台、推敲演练,很多的思想试验如同科幻故事般精彩,而精彩的科幻故事往往也具有浓郁的哲学情怀。脱离了日常熟知的框架,人性将往何处延伸,人性意图延伸之地,又可否通过科技实现?《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浓缩了100个思想实验,又以标题关联的形式将类似试验连系成系列,阅读顺序灵活多变。你也可以将这本书看作是微科幻、哲理故事集,没准儿还能发散出新的科幻大作呢!这些故事附带的点评是解说、是探讨,但不是结论,不断的辨证以及开放式的思考正是本书的意义所在。

文|团团花哚 2016.04.19

非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授权可豆邮或联系fionado@qq.com

《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读后感(四):哲学的刺激

哲学的刺激

游伟

作为哲学普及读物作者的英国哲学家朱利安•巴吉尼,其论述风格恰如我翻译的那本《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绕口的书名所揭示,通过层层推进,将我们原本自以为是的观点放大到极致,展示其中的谬误,借此达到修正思想,回归健全常识、健康理性的目的。

如果对哲学史稍有了解,就会发现巴吉尼的手法与著名的“苏格拉底辩证法”非常接近。苏格拉底整天在街上游荡,逮到人就聊,谦称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却在对话中将对方的无知大白天下,惹得人非常难堪,最终被愤怒的希腊人投票毒死。后人将苏格拉底称为“思想的助产士”,这个饱含诞生之喜悦的戏称,多少有点遮蔽了诞生的痛苦:苏格拉底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获得思想的人,要冒丢脸的风险。巴吉尼在二十一世纪用苏格拉底的办法写书,自然不会被投票处死,不过二十一世纪的读者,尤其是习惯了“哲学的慰藉”,还不太了解“哲学的刺激”的中国读者,打开这本《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面临的依然是一场勇敢者游戏。

在《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中,巴吉尼采取的手法是寻章摘句,从其他哲学家、作家的著作中摘选出一百个段落,以此作为导引,设计出一百种思想实验场景,每个场景对应一个可能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之间彼此独立又或有关联,有些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有些则需要拨开意识迷雾的表层才能发现,仿若游戏中的关卡,有难有易,只是巴吉尼并没有按照由易到难的程度进行编排,参与游戏的读者更是要有“坐过山车”的准备。不过,作为介绍,我们还是先从最简单的“赌徒谬误”开始吧。

“赌徒谬误”在这本书中对应的则是第6个场景,幸运轮盘。我们可以将这个情景再简化一点:假设有位赌徒参加抛硬币猜正反面的游戏,他暗中观察,前面99次都是正面朝上,最后一把了,他应该将全部身家押在正面上还是反面上?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

根据经验理性,似乎应该押在正面上;带有怀疑精神的人,可能又会觉得事情不会巧到如此了无生趣的地步,前面99次都是正面,总要轮到一次反面。当然,这只是巴吉尼布下的陷进,无论是出于前述哪种理由做出选择,其实都是推理错误。健全的理性会告诉我们,硬币每次落地时,正面反面的概率都是五五开。巴吉尼几乎在每本书中都会提起“赌徒谬误”,我猜大概是考虑到赌徒谬误看起来容易化解,但是在生活中温暖的期望总是战胜冷冰冰的概率,让他不得不反复提醒。

有些难题就不像“赌徒谬误”这么明显,甚至只在思想实验中存在,却对应着更深层次的困境。以同名篇章《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为例,假设一头经过基因改造会说话的猪,它带着被吃掉的唯一心愿来到素食主义者伯格面前,伯格应该如何应对?在巴吉尼所引用的故事中,伯格很高兴地吃掉了这头猪,因为他成为素食主义者最核心的动因,是不愿意杀生,不愿意面对被杀之生的痛苦。而这头猪不存在类似问题,它开心地长大开心地死去。巴吉尼接下来的处理,是苏格拉底辩证法最精妙的所在。他追问,如果素食主义的定义核心是不杀生,那么是不是应该连苍蝇都不能拍死?如果有一种无脑鸡,像植物一样长大,杀掉它算不算杀生?如果是,那么为什么拔起一根胡萝卜又不是杀生?一番追问下来,素食主义者恐怕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身上的标签。

当然,不管是故事中的赌徒,还是素食主义者,巴吉尼给出哲学的刺激,并不是希望他们将选择交给“命运”,相对主义不是巴吉尼想要的结果。“文明人和野蛮人的差异在于前者了解到个人信念只具有相对的有效性,但却能坚定不移地捍卫这些信念”,柏林的这段话,巴吉尼大概不会反对。

有趣的是,《一头想要给吃掉的猪》全文只提到一百个谬误,却通过两次翻译出版,提供了第一百零一个谬误:读书圈曾经一度认为内地的翻译质量差,有港台译本便不选本版,然而这本书的台湾译本却错误颇多,难以卒读,内地新译本倒是文从字顺。读过巴吉尼的书,你会发现,这其实也是生活中很常见的,名叫“非此即彼”的谬误。

《晶报》,发表时有删节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