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纸之月》读后感精选

《纸之月》读后感精选

《纸之月》是一本由[日]角田光代著作,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纸之月》读后感(一):入坑书

我算是是从这一本书正式喜欢上角川光代吧,之前只看过她的短篇,这一次看她的长篇,怎么说呢,和宫部美雪的经典长篇比还是有差距(但其实宫部美雪也不是每一个长篇都那么好看,甚至获了奖的《无名之毒》也属一般,虽然我还是比较喜欢看),但是她算是少数几个能让我完全沉溺到她的语言中去的作家。我一直认为,现代作家,从故事上说,能出奇的也经不多了,但是一个作家的语言确实无可取代的,但必须要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一点角川光代做到了。

这本书不算是推理小说,甚至不算是悬疑,我一向是把她的小说当女性小说来看的――这里指的女性小说不是那种狭义的,而是关注女性心理、指出当代女性困境的小说,像贾平凹的《极花》,虽然视角是一个被拐的女性,但根本不是女性小说。我一直不觉得“只有男人才懂女人,才能写出真正的女人”,只有女人才了解自己好不好。

《纸之月》读后感(二):脱离现实的轻飘感

「梨花回忆起那些在银行有巨额定期存款的人。虽说并非每一位都如此,但其中确实很多人都有着脱离现实的轻飘感。比如把存折交给自己保管的名护玉江,还有山之内夫妇。他们笑容爽朗,不会大喊大叫,不会把人推开,容易相信别人,既没见过也没听说过恶意,从来不会想到有谁会伤害自己。他们一定是被金钱这种飘飘然的东西守护着。」

心中升腾出一个疑问: 那些沉溺游戏的人也是同样的感受吗?如此说来的话,游戏真的是再美妙不过的东西阿。拮据又有憧憬的年轻人,凭借游戏摸到了属于他们的生命之光。八大艺术「绘画/文学/音乐/电影/建筑/雕塑/戏剧/舞蹈」所有都是以艺术家对观众的单向剪头,只有游戏隔绝了嘈杂的世界,完成了只属于个人的创世纪。

没有谁是能背离欲望的,欲望的存在才演练出了爱的入口以及罪与罚,只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欲望是通往自由的必经之路,也总有少部分的人,在奔跑的过程中误入旋转门,被幻想抓住双脚动弹不得。

但我还是要说不要去苛责任何人,不要用你那点可怜的道德诽谤任何人,那些以肉身张开贪婪大口的人,分不清梦与现实的人,穷凶极恶的诈骗份子,都和你无关。

欲望到底是什么呢?是值得追寻的乐园或者绑住双脚的地狱之火,只有自己去试过才触到唯一的真实,胆小鬼才会害怕吧。

《纸之月》读后感(三):原来小说和电影讲的并不是同一个故事

最近对“月亮”这个主题很感兴趣,又联想起宫泽理惠主演电影《纸之月》。电影中有这样一个超现实又唯美的场景:主角梨花清晨返家,刚下电车发现月牙仍挂在天边。她抬起头,用斟酌晚餐摆盘的目光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慎重地抬起右手,伸出食指将那个月亮擦去。就好像擦去凝结在窗子上的水雾,什么都没有剩下。这一场景困惑了我好久,究竟是意味着什么呢?

刚好看到上海人民出版社出了中文译本,买来琢磨了一下。原文并没有擦去天边残月的场景,但同是第一次夜不归宿,清晨返家时,是这样描写的:站台上空无一人,梨花坐在长椅上等电车。淡蓝色的天空中残留着白色的月亮。梨花突然感觉有一种心情溢满了全身,甚至充满了指尖。与其说那是满足感,不如说更接近万能感。想去的地方,无论哪里都能抵达,想做的事情,无论怎样都能做到。她仿佛第一次获得了自由。梨花没有一丝不安,也没有一丝罪恶感,她在空荡荡的车站,独自沉浸在自己也无法解释的畅快淋漓的万能感中。

这一场景的解释应该说浓缩成一个核心,撑起了整个小说里的逻辑。梨花犯下的滔天大罪,不是单纯因为善良,也不是单纯因为爱情,应该归结于某种欲望。一种暂时逃离不如意的现实的需求。在故事里,梨花需要光太,比光太对她的需要更甚。

这种欲望应该是一种情感需求,并不单独属于某一个人。任何一种生活方式,平凡无奇的也好,兴高采烈的也好,充满失意的也好,一成不变的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慢慢积累精神压力。每个人都需要偶尔新鲜的调剂。可这种非现实的调剂若建立在金钱构建的幻觉上,成为新的习惯,非现实也变成了另外一种现实。这样一来,势必需要更高的消费来营造新的非现实。只会慢慢越陷越深。

原著最后,梨花的选择是什么?是跳窗而逃,还是自投罗网?我先不去透露。假如有兴趣的话还是跟着角田光代的平实生活化的叙述方式体会一番,看看人在巨额金钱的能量下会不知不觉改变什么。

《纸之月》读后感(四):笔记:职场王佳芝身份下的穿Prada的魔头

平林孝三肆无忌惮地邀请梨花出去吃饭,梨花拒绝得不胜其烦,向上司提出希望更换负责人,但被委婉地驳回。因为银行不愿意失去这个大客户。梨花是职场上的王佳芝啊,她本身如果愿意以女性的优势来赢得客户是一回事,而她不愿意,却被组织出卖了。当然,梨花有次等的选择(离开组织),巧合的就是孝三的孙子这个契机(从情节上扣得不错),让梨花染指平林存款,银行也算遭到报应。

梨花买了很多东西,但因为不想听丈夫的评论——“无论他说什么都不喜欢”,而把纸袋塞进车站的投币存储箱。这个段落没有出现在电影里,但我觉得很妙。与其说是不想听评论,不如说不想和评论的人发生任何不必要的沟通。

梨花看光太拍学生作业——“但梨花觉得,无论心里怎么向着他们,袒护他们,那也只是学生们在玩过家家而已。”(哈,是的)

梨花在逃亡过程中想过“假如认真考虑要孩子的话,假如和丈夫好好沟通的话”,“假如换了一份工作的话”,也许就不会发生这些事情。这里正好印证跨文化沟通书中所提到的一个思维方式。中国人倾向认为某些事情的发生可以避免悲剧,比如如果凶手当初结婚了,今天也许就不会杀人,而美国人思维是,如果结婚了,死的可能是妻子。不过,现在我觉得这种逻辑会受到当事人与判断者亲疏关系的影响:当我们倾向于袒护当事人时,会把事情发生的条件指向客观环境和巧合,而无视其行为中存在的必然性。最后,梨花在追溯中得出结论:无论沿着哪个假设前进,自己终究会走到如今这步田地。这就是“历史的必然”。

少女梨花资助贫穷孩子上学这段的确是题眼,小说放在中间部分,电影放到结尾,很好的助力。“有人为自己做了什么,自己才可以去上学这种想法,他们最好早早从脑海中抹去。他们最好认为,能去上学是很正常的。”“要么就做得彻底一些,要么就什么都不做,只有这两条路。人最不应该抱着玩玩的心态,对什么事染指一下又马上缩回去。”世俗的人啊,岂止染指一下就缩回去,还要将浅尝辄止当作经历的丰富来炫耀。萝莉的简单、偏执和狠,充满雕花匕首的美感。怎么可能是王佳芝啊。

《纸之月》读后感(五):內心真正的渴望與堅持

大作家的手筆,的確不同。角田光代由一個普通的故事,寫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全能感。同時,將其他病態類型的女性串在一起,形成類似群像的故事。

誠然,人被情緒、慾望所驅動,尤其,當涉及到与周圍人的關係時,理性被被推到了牆角。

書籍P240的一句話:“……当然会离婚吧”,接着,梨花又不敢往深处想了。作者在此,好像故意留了一筆。

为什么来自婚姻的苦恼,梨花不直接解决婚姻里出现的问题,而是依赖外部的其他刺激?可惜这不是什么GRE逻辑题。而是文学。梨花內心的真正期望,是被需要,被認可。她的丈夫沒有欣賞她、認可她,於是,梨花內心的世界崩塌了。

幸福是主观感受,换言之,只有自己才有获得幸福的能力。梨花是好吃懒做、想不劳而获的人吗?想離婚卻又不敢想,明明自己有工作能力。整个人都像个空壳似的,没有理想没有目标,连人生的重大决定,例如上短大,結婚,婚後選擇工作,都是由他人主导的,所以她的悲剧才是注定的。

生活的難處究竟是自己臆想出來的紙老虎,還是好吃懶做、怨天怨地的後果?明明是“生活瑣事”,可就因為那種苦澀的滋味,讓自己失了邏輯。失去了對原本矛盾點的掌握,而將目標轉移到其他事物上以尋求補償。如果每個人都增強邏輯性,緊緊抓住矛盾點,就事論事加以解決。可選擇自我利益最大化,或選擇群體利益最大化,速戰速決。也許世界上大多數的夫妻吵架和冷戰都會消逝。所以愛和依賴反而成為家庭矛盾的負擔?殘酷而現實的是,人始終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即便有了家庭,有家庭的溫暖,也別理所當然,至少我是不相信,沒有血緣關係的人,真會完、全、無、償地對你好一、輩、子。極端例子沒有參考意義,就和中大獎一樣渺茫。說到底,活著還是要靠自己。生活,還是要自己面對。

積極地面對生活吧,努力追求夢想的時候,生活已經悄然改變。

梅澤梨花、岡崎木棉子、中條亞紀、山田牧子,至少在這四個人身上,只看到了類似動物追求快感執念。快感的來源是金錢消費。

理想,一定會被現實淹沒,1年,2年,或許10年,真正堅持到最後的,又有幾人。最近有人勸我務實點,人就是動物呀!就是衣食住行呀!就是實現不了的東西,才叫理想呀!若是那麼早就妥協,沉淪起來實在太快了。

語言,顛倒起來很快。我也可以說:那麼容易實現的理想,根本沒有價值。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