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咖啡之道读后感1000字

咖啡之道读后感1000字

《咖啡之道》是一本由[日]大坊胜次 / [日]森光宗男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2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咖啡之道》读后感(一):咖啡的理性与感性

今天刚拿到草草翻了一下就可以判定:这是近些年中国大陆咖啡类出版物中难得一见的精品好书,在此强力推荐一下! 本书主体内容是森光宗男和大坊胜次两位日本资深咖啡师的三次面谈实录。两位先生的对谈谦逊却又都言无不尽,内容涉及广博,颇多论述堪称微言大义,让人不禁击案叫绝!手冲爱好者和咖啡从业者好好地读一读,不但可以悟到所谓的“咖啡之道”,对“咖啡之术”想必也一定会收获多多。 何谓“咖啡之道”,它和“咖啡之术”又是什么关系?这是我在读这本书时一直萦绕在脑际的问题。大坊先生的手摇锅烘焙和之后的法兰绒冲煮基本上都不是靠数据来操作的。咖啡烘豆师对生豆的理解,对烘焙度、火力和时间三者调和匹配的经验,还有对咖啡风味品鉴不同审美的取向,可能要比冷冰冰的烘焙参数更重要。正如在冲煮过滤式黑咖啡方面,现如今的咖啡机已发展到了十分成熟的阶段:使用方便、操控精密,但我们不还是舍弃了咖啡机而退回到繁琐但多变有趣的全手工冲煮了么? 最后分享书中一节有趣的片段与大家共勉: 大坊咖啡店在表参道街边二楼开业的那一年,大坊先生和他的夫人惠子女士都二十七岁。开店的第一天很忙碌,几乎连吃午饭的时间都没有。惠子好不容易跑进隔壁的荞麦面馆吃了点东西,而大坊什么都没有吃。 “开业第三天时,有位出租车司机把车停在店门前的路边,走进来喝咖啡。他对我说,这么苦的咖啡最好不要做了,会没有客人来的。等这位客人离开之后,我把他的话告诉了这个人(大坊),结果他生气得不得了,说人家多管闲事。”惠子委屈地回忆道。

《咖啡之道》读后感(二):所谓之道,是用一生时间做到极致

非常钦佩那种用一生时间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人。

这本书是两个这样的人,对谈一生的事业——手冲咖啡。适合在一个安静的角落,搭配轻音乐,细细品读。

同在1947年出生的大坊胜次和森光宗男被同行称为“东之大坊,西之森光”,能被如此赞誉的两人,是作为专注烘焙和手冲制作咖啡40余年,有着对咖啡独到见解和领悟的,又不乏固执坚守的人。

这并不是一本教人如何烘焙豆子或做手冲咖啡的书,咖啡只是一个载体,读到的是两个匠人于终生所倾注之事感悟出的人生态度。

没有手冲,来杯美式配这本书吧

有些经营之道,深以为然。

比如「一间咖啡店越是强调咖啡,越容易让客人不敢随意踏进」。

大坊先生的举例:MOKA店的店长——被称为咖啡传奇的标交纪先生,会追赶过去质问客人“为什么要剩下店里的咖啡?”“我店里的咖啡是不会让人喝剩下的。”……是不是想起第一次去高档餐厅被点单支配的恐惧?这样的店,果然踏进去都很有压力啊。

有些角度,读来令人恍然大悟,原来还可以这样。

不光是音乐,绘画、诗歌……所有的艺术形式,其实是一回事。不同的是接收的感官,以及接收人当下所处的环境、心境、迄今为止的经历等让我们从内心深处涌现出的综合感受。非常主观、超级自我,有时又很丰富复杂,可能转瞬即逝,都来不及转换成语言。原来把一件事做一辈子,可以有如此深刻的人生体悟。

对于法兰绒手冲咖啡的钻研,让人惊叹。

大到豆子的选取、研磨、烘焙的时间温度、滴滤节奏……细到注水时咖啡师站立的姿势、倾斜的角度、重心位置、腿和身子的体态……不一而足。一杯咖啡的艺术,如此包罗万象。

想起之前看过一个叫《寿司之神》的纪录片,那部片子里的小野二郎老爷子超过50年时间都在做寿司,他有一双温润的手,他说手的温度也是做出好寿司的一项标准。

对于咖啡器具的要求,也让人叹为观止。

单举一个例子:达摩是「咖啡美美」店的LOGO,这个达摩型砂糖罐是陶艺家山本源太先生的原创设计,花了五年时间制作,森光先生亲自烧窑的。

「达摩砂糖罐」初看平平无奇,细品独具匠心

还特别喜欢他们讨论的一个内容是——留白。

喝茶的时候,相比那繁多的器皿与复杂的手法,在一旁静候的人就是在留白。同样,制作一杯法兰绒手冲咖啡的时候,咖啡师每一步操作,全身心的投入,倾注的热水与咖啡粉的浸泡、从滤布缝隙一滴一滴落下时都是独特的留白。这种一期一会,让人心从浮躁慢慢沉淀,会更加珍惜彼此共处的时间。

大坊咖啡关店后,大坊先生无法确定今后是否再开新店。他说:

这也是一种留白。更像是一种人生哲学。

作为咖啡爱好者,没有他们对咖啡追求的极致,但作为想品尝一杯咖啡的感受是相通的。

今后,也想为哪份热爱倾注一生——这种感受,是这本书给予我的留白。

《咖啡之道》读后感(三):译后记|咖啡之外,寻找生活的自由

文 / 童桢清

2018年6月,初夏清澈的蓝天把青山的街景衬托得分外别致。我和朋友因为计划前往的二手书店还未营业,只好又折回到青山的街道,漫无目的地在附近闲逛。忽然,一缕咖啡的香气钻进了我的鼻腔,很香,非常香,惊人地香。我们鬼使神差地经由这一缕香气的牵引,不知不觉间来到一座红砖建成的三层楼建筑跟前。建筑物的入口上方挂着五个字“山阳堂书店”。我们在门口站定,确信自己来到了刚才那股极具诱惑力的香气的源头。我就是在那个时候,误打误撞地结识《珈琲屋》(《咖啡之道》的日版书名)这本书的。

原来那天书店里正好在举办纪念《珈琲屋》出版的特别活动,大坊胜次的“一日咖啡店”。大坊先生在书店三楼的吧台里,为客人现场制作手冲咖啡。至今我仍能够清楚地看到这位年过古稀,发白如雪的老先生身穿白衬衫和黑色马甲,站在吧台前,低着头,一言不发地将水注入咖啡粉末的场景。一滴又一滴,他的专注好像令周围的空气停止了流动。他按在手冲壶把手上的大拇指指尖翘起,身体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丝毫的晃动,仿佛一尊雕像。我的视线也被定住了。我从未见过人如此专注的神态。当咖啡做好,大坊先生忽然松懈下来,但也只是立起身子,微微抬起头,示意旁边的工作人员端给等待它的客人。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他制作的,也许就是曾出现在大坊咖啡店菜单上的咖啡吧。可惜当时的我对日本自家烘焙和法兰绒手冲知之甚少,也不懂得如何品尝深烘咖啡里苦味包裹着甘甜的美妙。当时喝下那一杯咖啡,除了前所未有的苦和浓郁之外,并未让我对它产生“美味”的感叹。谁又能想到,这一次我难以用自我经验去解释的体验,它的余音延续到了现在。

大坊胜次和森光宗男两个人做了一辈子咖啡。他们在日本咖啡行业里地位从坊间流传的“东之大坊,西之森光”这句话可见一斑。大坊胜次在东京创立的“大坊咖啡店”,以及森光宗男在福冈经营的“咖啡美美”咖啡店,被誉为日本手冲咖啡文化的两大圣地。

在之后的8月份,我决定去福冈拜访咖啡美美。在福冈美术馆东边的一条幽静街道,我走上咖啡美美的二楼。咖啡美美一楼的入口处放着贩卖用的深烘咖啡豆和烘豆机,逼仄的空间和二楼的开阔形成鲜明的对比。

8月午后的阳光透过街道的绿荫,从玻璃窗照射进来,森光充子女士在吧台里制作法兰绒手冲咖啡,她身后的白色墙上挂着熊谷守一的绝笔画《燕尾蝶》。熊谷守一是森光宗男挚爱的画家。在《咖啡之道》收录的对谈中,森光先生坦言自己对咖啡的理解,在探索烘焙和拼配的方法时受到了熊谷守一绘画的影响。

“我把《凤尾蝶》这幅画和音乐、和咖啡的味道联系起来思考。整幅画面的构成,土黄色的背景好比是音乐中的通奏低音,叶子的绿色好比是咖啡的甘味,橙色的花朵则是酸味,蝴蝶身躯发黑的紫蓝色像是苦味,构图中包含了哆咪嗦的和弦。……熊谷先生的绘画,看上去像是随意为之,可实际上是某种重复。……在我看来,熊谷先生虽然在作画,但似乎更像在描绘某种音乐。”

中文里我们说“融会贯通”,我想森光先生是最好的示范。他熟知咖啡树的生长规律、生豆处理、烘焙方法、法兰绒滴滤的科学原理,甚至是视觉呈现的技巧,再加以个人经验和想象力。他的大脑里也许搭建有无数个管道,把自己对绘画、对古典音乐理论的认知和个人的感性经验注入自己的咖啡世界。

而大坊先生却完全相反,是个感性派。他完全忠实于自己的心灵和感受,不做科学和理论的考据。从1975年大坊咖啡店开店以来,到2013年关店,38年来他一直坚持手摇烘焙。没有温度指针,没有风力调整,他说自己“不依据任何数据,凭感觉走到现在”。森光先生面对这位“天才型选手”,不禁感叹“您的命中有做咖啡的使命和才华”。大坊先生的感性和暧昧建立在对自我的绝对忠实之上,也正因如此,他的咖啡才具有独特的诗一般的魅力。

虽然这本书是关于咖啡的对谈,但在翻译的整个过程中,我却更加着迷于咖啡之外两人感性世界之丰富,艺术素养之渊博,人生态度之朴实。好些时候两人的话都让我感到醍醐灌顶,带给我莫大的指引和鼓舞。

两人虽然在咖啡的方法论上有很大不同,但回到原点,将“咖啡”作为人生的自我表达,对个体平等的强调,对“事”的珍视,对自然的敬畏,在工作中的坚持与谦卑,以及对自我的探索和深思,两人在本质上拥有相同的色彩基调。

森光先生在交谈中十分强调工作中“重复”的重要性。而两位的咖啡人生让我看到,“重复”不仅是做事的方法,手工匠人所代表的朴实无华的坚持,重复更贯穿着自然的律法:夜以继日,四季流转,生死相依,周而复始。就如咖啡树经历播种,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凋零的一生。

这样的规律也可以理解为形式。在日本传统文化中,不论歌舞伎,能剧,落语,还是茶道都是通过对形式不厌其烦地重复演绎,从而创造出一个变幻无穷的庞大意象世界。“只有当一个人能够严格按照形式要求完成表演之后,才能在身处其中的同时,寻找新的表达方式,才会收获从容”。

我想,对每个人而言,世界的表象、他者的经验何尝不是一种形式。此书中两位长者谈及的见解,对读者而言不外乎是一种参照,一条自我尝试的线索。

这个世界上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也不存在万人皆喜的咖啡风味。重要的是找寻事物对自己的意义。记得在茶道里有这么一个说法,每个人从形式的容器里溢出来的东西,那便是只属于“我”的,独一无二的内核。“要找到不同于他人的,只属于自己的东西,并把它变成一生的工作,这才是最珍贵的事。”

在对谈的最后,大坊先生的夫人,惠子女士谈及茶道对日本手冲咖啡文化的影响。如同一碗茶是亭主与客人在茶室空间的“一期一会”,一杯咖啡也是主人与客人在咖啡店这个场域中一生仅有一次的珍贵经历。

茶有道,咖啡亦有道。

“只要认真地做一件事,就必定会有所发现和领悟。”

不过,千言万语也只不过是一杯咖啡。大坊先生说,咖啡是自由的。咖啡店也是一个来去自由的场所。有的人因为苦涩皱起了眉头,而有的人在这短暂的时间留白中回归到真实的自我。希望拿起这本书的你,如同端起一杯法兰绒手冲咖啡,希望你能在其中品尝到一丝回味悠长的余韵。

在此特别感谢新星生活风尚编辑王四小,挚友摩耶以及咖啡从业者的友人给予的指导和帮助。

*部分照片来源于本文作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