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Lens·视觉003:不需要安全感就是自由》经典读后感有感

《Lens·视觉003:不需要安全感就是自由》经典读后感有感

《Lens·视觉003:不需要安全感就是自由》是一本由Lens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17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Lens·视觉003:不需要安全感就是自由》读后感(一):lens

Lens杂志就是那种“有一本是一本”的杂志。这期最喜欢的专题是“战后时间里的日本”。政治运动、体制改革、经济复苏、社会转型等阶段和我们多有类似,能引发思考的很多,能借鉴的也很多。高速城镇化之后带来的人与农村的关系、与自然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自己的关系,通过杂志内选取的摄影系列作品,带着问号展示出来。书末那篇“展望2030”提出让人们值得保持乐观的理由是世界连通性的加强,但我总认为乐观的前提是“共同的觉醒”,始终睡着的人终会被“契约社会”所抛弃,被“熟人社会”所不齿。

《Lens·视觉003:不需要安全感就是自由》读后感(二):这个秋天最大的享受

拿到这期《视觉003》时有些惊讶,封面突然变成了有些压抑而内敛的风格。这期故事不多,5个,但每篇都好读,尤其是两篇关于日本的长稿,读起来颇有感觉。

我想说,“战后日本”这篇实在使整本书变得太……太……太……超值了!!!里面的很多很多照片都是眼熟能详的,但能在这样质感的纸张上看到简直太惊喜了,简直可以直接裁下来收藏有没有!!

关于大地艺术祭的那篇也太好了,看到那么多的雪,很奇怪却有一种温暖的感觉呢!尤其喜欢那些拍摄妇女和孩子的照片,看着女人们在天寒地冻的时候躲在家里,边笑着聊天边做着手工,简直心都要融化了……

《Lens·视觉003:不需要安全感就是自由》读后感(三):缺乏的安全感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人人追求所谓的安全感。其实,安全感是什么?一份稳定的工作?一位知心的伴侣?一片平静的心境?太多数的我们都在繁杂的世界中迷失了自我,也就是所谓的丢失了安全感了。

读完这期视觉,令我感慨万分的是日本如何成为了美国的玩偶,与潘潘、慰安妇等词语的诞生也脱离不了关系。我们想象的日本是如何强大,井井有条……殊不知在历史的鸿沟里,日本悄然变成了人们,尤其是美国人眼里的一片游乐园。历史中的日本领导人为了保存自我,特设立一些“机构”来满足美国人的物欲、性欲等,以至于现在日本还残留那么多这类型的场所,如歌舞町一番街等。

历史无能篡改,但“自由”这个永恒不变的主题,又有多少人为之牺牲……

《Lens·视觉003:不需要安全感就是自由》读后感(四):谢谢Lens让我有勇气成为“不合群”的那个人

今年特意挑了帝都抗战假的日子出去玩,不想凑这场爱国运动的热闹,总觉得以某种狂欢的方式度过这样的日子并不合适。

拿到这期Lens,发现编辑们果然也剑走偏锋啊,这是我在今年看到的第一本以日本战后为主题的书籍/杂志。内容和图片不说了,一贯厚重精彩(就是三岛鼻子上的黑头让人看了想买黑头贴有没有!),难得的是并没有“你们在说中国抗战我偏要说一说日本战败”的嚣张气焰,而是很朴实地讲述了一个社会——其实更是一个个个体从废墟中凭借希望重新建立生活的故事。我觉得其中那句话很好:这些能够告诉我们有关我们自身与我们这个世界的许多普遍信息。

另外!被新加坡摄影师那篇关于父母的文章弄得眼泪哗哗的!猛看觉得很无厘头,细读才知道这对父母不过是和我们的父母一样平凡的人,可是在儿子的镜头下他们好像神,好像有着自己独特内心世界的圣人。喜欢里面那句话:生命很短暂,无论好坏,一代传给下一代,现在到了我,我回头看却只能看到自己的父母。

下一期啥时候出啊……

《Lens·视觉003:不需要安全感就是自由》读后感(五):补记

写这个日本稿子时发现一个问题:在展示战争的损害、战争的残酷方面,中国完败,尽管它是更大更主要的受害者。

这是找各种资料时留下的强烈印象。战后日本人对于战争残酷、战争创伤的记录,非常细致,日记、档案、文件、回忆录,口述史、各种第一手的物证以及各种史书和研究著作,汗牛充栋;除此之外,因为日本纪实摄影起步早,战前日本摄影已经趋于成熟,这批摄影师在战后拍摄了大量关于战争创伤的纪实作品,很多照片都很打动人;加上,日本研究在战争期间和战后都是美国的显学,涌现出的经典之作中都不乏理解和同情,比如《拥抱战败》《日本帝国衰亡》都深刻地记录和描述了战争的残酷,即使今天看来仍动人心魄。此外,日本还是核战争的唯一受害者,综合这些因素,在国际社会或者说在英文世界里,日本更多地是战争的受害者和反思者,加害者的一面被模糊化。

反观中国:因为建国后很快掀起了对“战争残酷论”的批判,人道主义、人权与自由等也被作为资产阶级思想被摒弃,所以谈论战争的创伤、反战在49年后就显得很不合时宜,于是留下的文字和影像记录多是战争国的轻浮的各种欢天喜地。与此同时,从49年之后的局部解放战争、朝鲜战争、备战备荒,到对台反美,第一次对越作战,中国长期处于备战状态,长期进行着战争动员宣传,这就造成,展示战争给人带来的伤害、战争的反思在新中国很少,第一手的人证物证很多都没有留下来,对于战争破坏的记录很不完整,以至于死亡的3000万人都只是冷冰冰的数字和模糊的面孔,无法还原成鲜活的生命。

抗战老兵时隔几十年才开始大规模回忆,但记忆模糊以及长期间被洗脑,回忆的内容缺乏足够的信息和动人的细节,而且不少已不可信。战争创伤的记录和展示,无论文字和图片,高质量的数量很少,所以也很少被译介到国外。如果没有张纯如和另一位胡姓华裔女作家的英文著作(忘记了她的名字),中国的战争受害者形象将更加单薄。

因此看到70年阅兵,会觉得不过是战胜国轻浮举止的延续,为什么省下来点钱来抢救那些马上消亡的战争记忆以及更多值得做的事上?战争创伤记录的缺失,也许会造成国人缺乏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因为隔代之后,那些痛苦无法传递给后人,反战精神难以深入心灵,看看铁血论坛上激情豪迈的网友,难保没有穷兵黩武的那天。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