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没疯,我只是与众不同读后感摘抄

我没疯,我只是与众不同读后感摘抄

《我没疯,我只是与众不同》是一本由祈莫昕著作,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没疯,我只是与众不同》读后感(一):每一颗灵魂的幽暗之处

本来我读完此书第一时间就该写评的,却因着自己的忙碌不堪,在工作上追求完美的强迫症和严重拖延症倾向而光顾着上班,却推迟了这么久写评,这大约也是某种心理隐疾吧。我相信,跟我存在一样“毛病”的拖延症“患者”绝对在人群中占了很大一个比例,虽说拖延还达不到“精神病”“疯子”之高度,但在某些时候确实也耽误事儿,甚至叫人痛苦不堪。不过反过来想想,人这一生,大约总要与自身的某个“缺陷”争斗不息,换个词儿则叫做“修行”。我一直喜欢心理学,也是因为,我想要参透在这世间遇到的每一颗灵魂的光明与幽暗之处吧。

最开始,我以为这是一本跟《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类似的书。读完才发现故事、风格都不尽相同。这本《我没疯,我只是与众不同》不像《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那么重视讲故事,而是借着24个不同的简短故事来深入剖析和研究,让我们对人类心理的幽暗之处做以更深入的了解。某种意义上,这本书倒是有着普及心理学知识的正能量。作者的语言风格客观平实,对人类的各种“非正常症状”进行了详实准确的表述,从小故事入手,然后病理溯源,利用自己渊博的医学和心理学知识道出了大千世界各色不同人等的幽暗心理。

合上此书的最后一页,不禁开始思索,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不一样的内心世界,人类复杂的大脑结构至今对于我们仍是一个谜,因此,不论是怎样的“疯狂”,如何的“与众不同”,这终究,都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独一无二的人生。

《我没疯,我只是与众不同》读后感(二):好好爱自己吧

书大致分两种,一种是有用的书,一种是有趣的书。有用的书,大多无趣;而有趣的书,却很少能致用。所以,能偶遇这样一本既有趣又有用的书,确实小有意外惊喜。

作者是一位心理咨询师,书里通过各种小故事来展示每一种精神心理疾病的症状表现、病理溯源以及行业内的专业判断。

书里不仅有听起来熟悉的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综合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强迫症、自闭症,也有一些罕见症状,比如,失认症、曼邱森综合症、双重人格、躁郁症等等。

这些心智受损的病患,有些人意识不到自己生病,而有些备受折磨的则是有意识,却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认知能力、记忆力衰退,大脑额前叶等组织器官的病变、萎缩。

当然,作者还介绍了一些有趣的实验,来颠覆我们生活中误以为是常识的想法。比如,孩子是天生会说谎的;催眠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病征;心理学和精神病学其实是同源的;再好的精神病院,医生和专家也无法分得清是真正的病患,哪些是正常人......

社会上常有一种心态,对他人的身体损伤,报以极大的关爱和同情,而对他人精神和心理的损伤,却唯恐避之不及,因为精神和心理的病患,你并不确定他下一秒会做出什么反应,他是失控的,非理性的,无法正常交流的。

但其实很多人可能意识不到,其实你的长期焦虑、情绪化、失眠、完美主义、麻木无感......都是精神疾病的先兆,只是还没严重到书中所述的那些典型病例的症状罢了。

总之,好好爱自己吧,既要努力赚钱,也要保持微笑。

《我没疯,我只是与众不同》读后感(三):[书评人俱乐部]这不是笑话

上一本看到的精神病研究的书是《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里面针对个例做了很多详细的采访分析,主要是展示了精神病患的思想状态。这本书是针对精神病类型来逐一分析,让你知道精神病患的痛苦所在。

开篇讲了那个有名的蘑菇例子,本应该是幽默的调子,其实读下来,多半还是心情沉重的。精神病不是讲笑话那样轻松的话题。各种类型的精神系统疾病,带给患者的痛苦是我们常人想象不到的。就像熟知的阿兹海默症, 患者在一点点的丧失做人的尊严,而且亲友眼睁睁看着,却阻止不了,是最痛心的。还有其中讲到罗森汉恩的研究,第一次实验是,安排普通人以精神病患者的身份进入精神病院,医生护士对于正常的行为也会考虑成患病的反应,参与试验的正常人均被认定是病人了,因为没病的人不会被送来精神病医院。判断的依据完全不是病理上的,而是所谓认知常识。想想文学影视剧里面正常人被送入精神病院而逼疯的桥段,真的可以发生,是不是有点儿不寒而栗呢。

第二次是预先告知精神病医院有假病人入住,结果医生,专家们就诊断出了n多假病人,其实是无中生有,并没有安排正常人扮作病人入院。

所以说,被人为贴上了标签,结果绝对会有误导。可悲的是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对别人的生命关怀永远是有限的。作者提出如何有效地对精神病患给予关爱和帮助,才是我们要多多思考的。

书中倾斜走路的例子,告诉我们要怎样对待那些行为“与众不同”的人。医生不将病人当作“另一类人”,而是从病人的身上学习,找到生病原因,尽可能的通过设计有科学依据的方案来治疗大脑功能失调的问题。倾斜走路的麦克,是因为大脑平衡系统遭到破坏,他眼中直立的世界在常人眼中是恰恰是倾斜的。麦克本身是在很努力的站直了行走的,并不是故意搞怪。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反复跟他强调你走的姿势不对,而是配一副水准眼睛,来弥补前庭反射的缺陷。从分析病人的世界出发,通过工具来辅助调节,解决问题,而不是用外力的斥责来约束改变他人的观念也许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当我们讲着装蘑菇的笑话时,是不会考虑作为病人,精神病患所忍受的痛苦。似乎他们存在于很遥远的世界。的确他们的思想与常人有差异,这是因为大脑功能受损所导致的。和心脏不好会心律不齐,感冒会引起咳嗽一样,都是疾病。只是脑功能病变的表现方式多样而特殊罢了。那对于其他器官有缺陷的病人,我们可以接受,并给予关怀。而对于精神病患,多数人却是歧视的。要知道“对所谓有病的人避而远之的态度,才是对他们伤害的本源。”,他们只是得了与众不同的病的人群,不是怪物,请善待。

最后,看完全书,觉得自己没疯,真的要感激并幸福着。同时也请记住,他们不是笑话的主角,而是不幸得病的患者。

《我没疯,我只是与众不同》读后感(四):内心的声音

这确实是一个疯狂的世界,有那么多看似“不正常”的人在手舞足蹈,精神病人的世界也许我们不懂,但实际上,没有谁生下来就愿意自己“有病”,生活的背景、家庭的教育模式以及遗传的因素,都可以左右一个人人格的形成。《我没疯 我只是与众不同》这本书就是深入探索那些反常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是怎么造成的。本书选取了24个不同的类型故事进行讲述和深入的剖析,我们可以从中看到那些不被关注的,缩在阴影里的一群人的生活和心理。事实上,精神病患者的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多彩,充满单纯的美好。

我开始接触这本书是因为作者祈莫昕,他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又是畅销书作家。祈莫昕很迷恋那些疯狂的“精神病人”,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通过书籍解读他们的疯言疯语。经过这么多年,他说自己最庆幸的一件事,“幸好我还没疯!”可见心理学研究的艰辛,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通过这本书的24故事,我们就知道和了解心理的故事及心理工作者的艰辛。别看是薄薄的一本书,可是耗费国内一线心理咨询师六年的事件来研究。做到详细和准确。深入剖析了“正常”与“不正常”、“天才”与“疯子”的根本差别。

本书中24个故事分成上、中、下三篇来揭开那些令人费解的奇怪事件、各类“性欲倒错”和那些“不正常”的天才们。故事有生活而来,让读者读起来很愉快,摆脱以往心理书籍的枯燥,但是有把要写的内容表达的很清楚。

那些令人费解的奇怪事件你了解多少,难道你知道“心口不一“才是人生活的常态,反正我不知道。有时候,我们的大脑都会欺骗我们自己,更何况说出与自己内心不符的话来欺骗别人呢?那么我们到底有多了解自己,我们平时所见到的的以及所表现的行为,又有多大程度上与那个本我相符呢?这些疑问带领我细细品读这本书。

通过这本书,我懂得了这个世界上有很多“非常态人类”,他们散落在世界各地,也潜伏在我们身边。但凡正常人,遇到这些人唯恐避之不及,然而却有少数人在关注这些人的内心世界,他们就是心理疗愈师。本书作者作为一名资深的心理疗愈师,认真倾听各种疯言疯语,在不让自己发疯的前提下,尽可能深入这些人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恢复健康。作者经过多年潜心研究,总结剖析各种精神病案例,作成此书,意在让更多人认识并了解这群“少数人”,还原出一个值得更多人关注的真实世界。打开大脑的潘多拉魔盒、难解的行为及无法定义的性格和人生,心理工作者让多少灵魂得到安宁,多少奇怪的现象得到解释。让我们为工作在心理占线的医师们送去最崇高的致敬。

《我没疯,我只是与众不同》读后感(五):我没疯,我只是想做真实的自己

看完《我没疯,我只是与众不同》,回想起自己经历过的一些事情,感慨万千。

四年前,大学毕业,迫于父母的压力,在老家找了一份工作。平心而论,那是一份很不错的工作,薪水不错,福利待遇也好,每天工作也不是很忙。父母很满意,刚开始我也没有什么意见,但是时间久了,隐隐约约能感觉到其实我与这份工作有些格格不入。准确来讲,是与当时所处的环境格格不入。

先是人际关系。在那所小城,拐弯抹角的都是亲戚朋友,就连公司的大部分同事我也都得叫三叔二大爷。关键我对于这些东西不是很敏感,总是记不住到底该叫什么。慢慢的,说我目中无人的,说我不知老少的,各种流言蜚语都传到父母的耳朵里,于是父母每天的谆谆教导就变成了常态。刚开始我还辩解几句,后来也懒得理会了。

再是看书问题。那时中午有两个半小时的午休时间,公司食堂吃完饭闲来无事,我就会看看书,公司的一些前辈就会找个地方打牌。因为他们通常都有固定的人员,所以刚开始相安无事,后来有一个同事出了点事,凑不成牌局,他们就想到我了。我总是左推右推,不愿掺和这些事情。他们见我这种态度,也只好作罢。可是没想到后来各种传言又一蜂窝扑面而来,说我装,做作,反正什么都有。后来连我买个书,都有人冷嘲热讽,说文化人就是不一样。

平时没事,我喜欢写点东西,虽然文笔不好,倒也自得其乐,但就这事,很多人也理解不了,包括我爸都认为我不应该做写作的白日梦,劝我多和亲戚朋友来往。我知道我爸说的来往是什么意思,无非就是与他们吃吃喝喝,这在他们看来是很重要的事情。

后来,有一段时间我真的抑郁了,什么事情都不愿意做,每天都想逃避,害怕听到手机铃声,害怕见到熟人,甚至都害怕回家,经常地躲在一个朋友家里,一躲就是一天,而这些是包括父母在内所有人都不知道的,他们很少关注别人的内心。所幸我的调整能力还算可以,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之后,我义无反顾地辞了职,顶着我爸要和我断绝关系的压力逃离了出来。

离开老家,来到北京之后,我的心态好了很多,我发现在这座城市,做真实的自己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虽然我的经历与书中很多人的经历不可同日而语,但究其本质来说,我认为是一样的,直到现在有时候我也会想,如果当初我没有及时逃离出来,那么也许最终只会有一个结果等着我:那就是和书中的很多人一样,被身边的所有人当作是神经病,事实上,我还没离开,就已经有人传言说我是神经病了,对于这样的传言,我也只能呵呵了。

《我没疯,我只是与众不同》这本书选取了24个不同类型的故事进行讲述和剖析,深究那些不被人关注的、缩在阴影里的很多人的生活和心理,给我们呈现出似乎离我们很远,其实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另一个世界。作者以专业的身份为我们讲述“正常”与“不正常”、“天才”与“疯子”的根本区别,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告诉我们天才与疯子真的就是一线之隔。

不管你信还是不信,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成为神经病的可能,你之所以没有成为精神病,也许只是因为你没有处于某种环境下。再告诉你一个不幸的例子,我们那有一个精神病,现在有四十多岁了,他之所以变成了精神病是因为他当时考上北大,家里却没有钱给他上学。

这是一个正常的世界,同样也是一个不正常的世界,最关键的是看我们能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