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一只名叫鲍勃的流浪猫读后感锦集

一只名叫鲍勃的流浪猫读后感锦集

《一只名叫鲍勃的流浪猫》是一本由(英)詹姆斯·鲍文著作,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只名叫鲍勃的流浪猫》读后感(一):你值得拥有

——每个人都值得拥有一位像鲍勃这样的朋友,我很幸运地得到了。

在邻居家脚垫上发现的这只流浪猫最终改变了作者的生活,他带着他——作者一直用“他”来称呼鲍勃——在公园卖唱,在街上销售杂志。遇到很多的好心人和爱猫人。鲍勃是一只与众不同的猫,他在“工作”时那么安静以至于有人认为他吃了药被虐待了!

鲍勃后来还学会了用马桶。这点我家的芝麻松花可比不了,他们总在半夜挠猫砂盆,尤其是有强迫症的松花不停地挠,直到我出来给她铲掉为止。有时候我转身走开她又开始挠……她甚至至今都不让我摸,我严重怀疑她是个弱智…… 看到别人家的猫这么聪明,我家猫显得格外笨,除了吃的时候灵。

作者说鲍勃改变了他的生活,让他的生活步入正轨。我觉得某种意义上我的猫也改变了我的生活。鲍勃就像是作者鲍文的孩子,我家芝麻松花也是这样,会撒娇会生病,需要人抚慰,也能给我们带来欢笑。就在昨天还上了橱柜,进了水盆,意思是准备自己洗碗吃饭了吧

《一只名叫鲍勃的流浪猫》读后感(二):24-56 治愈的猫

小时候我养过猫的,白天抱着,晚上搂着,好像猫并不喜欢我,见我就躲,它们喜欢我妈,会等她下班跟着走回来。猫晚归会扑扑敲门,如果我们听不见,会跑来敲窗,很恋家的。那时候住在平房里,旁边有个粮仓,有一只跟着粮仓里的野猫跑了,还有一只吃了鼠药还未死的活老鼠也被毒死了,那场面太伤心,所以我妈妈再也不养猫了。

最近两年小区里流浪猫很多,闲庭信步,高冷,不爱搭理人。能看到它们和它们有互动都算大节目。

在图书馆里也翻到几本封面有猫的书,有时没拿下次去就不见了,最可惜是那本小猫杜威,图书馆里的小猫杜威那本,见过一次再也没见着。

所以看到这本鲍勃就拿来了。好像在网页上看过这个流浪的人和猫。看过这本书再去看图片,温暖许多。詹姆斯当时的状态怎么也是烂仔一名啊,毒瘾未消,在街头唱歌,幸亏鲍勃慢慢带他走出,主要是他自己天良未泯,也是鲍勃唤醒了他的责任感自控力,人必须有目标,被依赖才能更激发自己的潜能。

在伦敦的穷人应该是相对的吧?如果不酗酒不吸毒,肯工作应该不会太差吧?

不知道他的书热销后,他和鲍勃如何了,还是伦敦某地铁站的地标吗?如果我有机会去伦敦,可以遇见詹姆斯和鲍勃吗?看不到他们,肯定也可以看到不同的人和猫。

《一只名叫鲍勃的流浪猫》读后感(三):你有想过猫的想法么?

第一次写书评是因为看完这本书后有强烈的想倾诉的欲望。女孩子天生对猫咪这种毛茸茸的可爱生物没有抵抗力,小区里也有很多流浪猫,可每次我一走近,它们就像嗅到了猎手的气息一样,嗖的飞走了。小时候亲戚家里也有养过猫,但大多数时候它们并不愿意亲近我,我一直不理解,明明我也给他们喂食,洗澡,也没有虐待它们的想法,为什么不愿意亲近我呢?

这本书老实说并没有什么华丽高明的写作手法,却莫名有打动我的地方。

作者,也就是流浪汉真的是把那只叫鲍勃的流浪猫当做自己的朋友,而不是所有物。

流浪汉带着鲍勃上街表演会获得更多的收入,可是人天天工作也会累,猫也一样,当鲍勃不想去街头的时候,我以为流浪汉会为了温饱抱着流浪猫走,但他没有,他觉得猫咪是他的朋友,它不想去工作,他也不能强迫。

当鲍勃第一次丢失的时候,流浪汉不是想我丢失了我的饭碗,不是想唯一陪伴我的东西没有了,他会认真思考,这只叫鲍勃的流浪猫是不是已经厌倦了做家猫的生活,又想要重新回到街头过自然的生活,并且如果它是这样的想的,他也会成全它。

这里是最让我感动的地方,他对这只猫的感情,不是把它当做可有可无,喜欢就摸摸不喜欢就踹开的所有物;也不是像一些家长那样,把它当做一份责任,只想要它听话顺从自己的想法。流浪汉是真的把猫当做和自己同样地位的朋友,他认为猫有自己的灵魂,他会去考虑猫的感受。所以鲍勃一直跟着流浪汉,因为流浪汉是它的的朋友,而非主人

从这本书里,我看到的是人与动物相处的最好的状态,平等与尊重。

这大概就是猫咪从来不愿亲近我的原因吧,因为我潜意识就认为它们是动物,与我不同。

如果你不能平等的看待它们,它们也不会平等的看待你。

《一只名叫鲍勃的流浪猫》读后感(四):一直很有名的流浪猫——《当Bob来敲门》、《一只名叫鲍勃的流浪猫》

先说一点题外话——为什么一本英国纪实文学,到了国内有两个版本?

这两个版本书叔都读过了。

虽然情节大同小异,但是由于翻译者的不同,所以在书籍内容的安排上还是有挺大的差别的。

但是书叔还是会觉得很好笑——这就是经济时代对出版业的刺激。

这样的两本书,不知道当初怎么和英国的出版公司签的版权合同,也不知道到底哪一家赚得比较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原著作者和英国的出版商,大概乐疯了——中国人还真是喜欢为了钱而窝里斗。

其实这本书作为励志书籍的话,个人觉得不太恰当。

这两本书讲的都是一只叫做Bob的伦敦流浪猫,以及他备受激励的主人的故事。

语言很简单,因为考虑到这是一个流浪汉写的书,所以没有特别华丽的措辞和特别煽情的情节,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作者也太特殊了吧——我们这等普通人,哪里有钱去吸毒?还轻度犯罪哩~~ 咳咳。

但是从这本书里,可以看到外国的宠物医疗和养护情况。

1.宠物医院可以分期付款;

2.宠物可以安装微芯片——家长再也不担心自己的宠物走丢啦;

3.宠物可以上公共交通工具,无论是公交车还是地铁——在国外这是因为都是生命,是平等的,所以可以实现。在中国嘛,书叔只能期待了;

4.宠物店里有破损的东西价格非常低廉。哪怕破了一点点,立刻变成原价的零头。

以上四点是让书叔这种养猫猫狗狗的穷二代灰常羡慕的。

另外,外国人的思维很现实也很不东方。

像詹姆斯·鲍文这样的健全人,不去努力工作,而是靠街头卖艺,虽然考虑到他可能因为缺少教育,所以没有那么多工作机会,但是外国人不会认为这是理由,因此詹姆斯·鲍文单独卖艺的时候,每天只能得到20英镑左右的费用,让他勉强度日。

但是当看到一只猫和詹姆斯·鲍文一起卖艺,外国人会认为这个流浪汉有爱心,其次动物是无辜的,但是毕竟动物也需要吃东西,所以外国人会给詹姆斯·鲍文更多的钱,于是他每天能得到60英镑左右的收入。特别是带Bob卖艺的第一天,他得到了100英镑。

后来,詹姆斯·鲍文开始在为失业者提供销售杂志的地方工作,他的收入也就更好。

而更有意思的是,外国人会给猫咪圣诞礼物,特别是围巾。

Bob有很多围巾,这让他成为了非常有特点的一只猫咪。这两本书选择的封面上,都能看到Bob带着漂亮的小围巾的样子。

看来有了自己的标识性特征,才能增强识别力,无论是人还是动物,这都是通用的啊!

--------------------------------------------

欢迎关注

私人阅读思考平台book-life

《一只名叫鲍勃的流浪猫》读后感(五):一点感受

前段时间看过这本书电影版的预告片,顿时就爱上了电影预告片里的小黄猫形象,同时我也十分好奇:一只流浪猫到底有什么魔力,可以把生活边缘的主人公从泥潭中间拉了回来?这中间是怎样一种心理过程?带着这样的疑问,我找来了原著。

之前看过很多电影是关于颓废的对生活不报任何希望的主人公通过一些机缘改变了自己,他们有的是通过运动,比如电影《麦克法兰》中讲述的故事,一群生活在充斥着吸毒和贫困的美国边远地区的孩子们通过长跑教练的帮助获得了美国长跑比赛的冠军从而改变了命运;再比如美国的黑帮头目因为一条小狗而改过自新,退出了打打杀杀的江湖。我相信他们之间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当我看完全书的最后一页的时候,我想我找到了答案。要谈这个问题,还要从男主为何一步一步走到了穷困潦倒的边缘说起。男主从小就经历的父母离异,跟随母亲漂泊从英国搬到了澳大利亚,幸运的是母亲是个女强人,带着男主不断打拼,生活蒸蒸日上。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男主也跟着母亲不断搬离自己熟悉的环境,无法融入当地的学生集体,尤其是一口地道的英音在澳大利亚很容易被辨识从而更难以融于当地的环境。渐渐的男主变的自卑和沉默,在学校经常成为大家欺负的对象。另一个主要原因也在于男主和母亲的性格都特别倔强,母亲的工作繁忙和强势的性格也给他和母亲的交流带来了重重阻碍。再加上从小缺失父爱,男主一步步的走上了吸毒犯罪的道路,再后来男主回到了伦敦跟朋友组建乐队,虽然小有成就,但最后也走上了解散的道路。遇到鲍勃之前,他每天就在街上拉琴为生。

遇到鲍勃之后,男主的的生活仿佛有一道亮光照进,这只黄色的小东西给男主带去了不一样的生活。

我总结了一下原因有这样几个:

第一,鲍勃让男主觉得自己正在被依赖。男主刚发现鲍勃的时候,鲍勃的状况很不好,男主悉心照顾,帮他治疗伤口,用仅有的钱去给他买猫粮。这种责任感让男主有了动力去做一些改变,不光为了自己,更是为了让鲍勃可以生活的更好。

第二,鲍勃的存在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让男主重新回到了大众的视线。发现鲍勃之前,男主描述自己的时候称自己是“隐形人”,没有人会在乎一个衣衫褴褛的瘾君子,在街头拉琴的日子男主经常会成为流浪汉谩骂欺负的对象,没有人会同情他。自从有了鲍勃,一切都不一样了,好多人在路过的时候都会上前摸摸这只可爱的小猫,问问男主跟这只小猫的经历,还会有很多人会给鲍勃买各种吃的送给男主,让男主可以有机会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度,学着去融入这个社会。

第三,鲍勃的存在给了男主生活的勇气,有了鲍勃的陪伴,男主不再是孤独一人面对惨淡的生活,他有了鲍勃这个朋友的陪伴,不在孤独,也有了对生活的勇气。很多次有流浪汉和醉汉欺负男主的时候,男主看看鲍勃,总会充满力量。

其实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有很长时间我都感觉还蛮心酸的。男主虽然没有正经的工作还有吸毒的经历,但终究是有被尊重的权利。我之前在英国的房东曾经跟我谈到在英国的信用体系,英国的信用信息相当透明,在英国生活信用记录是相当重要的东西。但这也导致了那些有污点的人很难改过自新过上新的生活,因为人们不愿意去相信他们,不愿意去给他们一些更好的生活机会。看完这本书很多感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