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有影响力的学问是怎么炼成的读后感精选

有影响力的学问是怎么炼成的读后感精选

《有影响力的学问是怎么炼成的》是一本由陈晓萍 / (英) 凯文·斯廷斯马 (H.Kevin Steen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元,页数:3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有影响力的学问是怎么炼成的》读后感(一):对话12位管理学顶尖学者,看他们是如何成功的

这是一本知名管理学者的故事集,它将与12位管理学顶尖学者对话,看他们是如何走向成功的,又是如何能够将自己的学问产生影响力的。

在这本书里,我们能够听到那些管理学家讲述自己研究历程中的得与失,把他们的历史经验转化成自己可以去用的工具,用最短的时间增长最多的管理学经验。

在对话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布莱克·阿什福思的时候,双方谈及了职业上的选择,是开山凿路还是铺路搭桥,换而言之是去大胆创新还是去做一个保守派?对待刚当上教授的他而言,还比较任性,对晋升和终身聘用还没有很大的概念,于是选择了创新,然后一不小心就成功了……

试想一下,如果他当时选择的是另一条道路,可能至今为止他还是一位籍籍无名的教授,波澜不惊地过日子。由此可见,创新的力量是多么地强大,不管在任何领域,新事物的出现都会引起动荡。

在对话马里兰大学的拉吉西丽·阿加瓦尔的时候,谈到了学习的力量,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只有不断学习的人才能够在地球上长存,而停止学习的人会发现自己学到的知识只适用于一个不复存在的世界。

也就是说,不管学什么都行,但是不能停下来,每一个行业都有新知识在不断地出现,就像我们以前喝的奶茶,曾经只是一杯普通的奶茶,现在已经被玩出花来了,你不去与时俱进,就只能被淘汰。

在这本书里,每一个学者都会给你提供一个点,一个思路,让你知道这个世界需要什么,未来需要什么,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大胆的往前走……

《有影响力的学问是怎么炼成的》读后感(二):读《有影响力的学问是怎么炼成的》有感

看到书名,以为是一本关于学问的研究成果,没想到本书是一本关于管理学的书籍。书中对于选择的管理学大师有自己的限定即1990年进入管理学的学者。这在一定程度上,将重点体现现当代管理的范式,不会局促的将管理学的内容从自古以来的有影响力的学者进行选择。

同时,这本书对于有影响力这一概念,也有自己的限定——不仅包括对于“阳春白雪”学术与组织,也包括“下里巴人”的利益相关方。即将管理学从束之高阁的研究范式,走下神坛,走入寻常管理学的使用地域。主要围绕他(她)们的学术研究,包括想法的产生与发展、保持方法论严谨的办法、同行评审与论文发表,研究对自己职业路径的影响四方面来进行阐述,可以说是按照当下研究者最关心最需关怀的路径,进行了研究,其中比较印象深刻的是对于女性管理者的选择。同期其他管理类书籍,自然而然会让女性管理学者处于“失语”的状态,这也是我第一次在一本书中以女性学者视角看待管理学。

构建理论研究可以说主要就是在围绕“为什么”和“怎么办”课题,研究很多时候不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上的冷冰冰的数据,更多是对于生活的应用。在这一点上布莱克·阿什福斯给出了更加明确的答案。如果不知道这一点,或者说没有给研究概念下定义的勇气与责任,那么你的研究也就失去了主干。

令我印象深刻的洪洵,一位来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教授,也是全球第一位使用多媒体情景判断的方式来测验文化智商的工具的人。她提出的“文化智商”刷新了我的旧知识体系,也就是说一个人在跨文化领域有效运作的能力,也就是说跨国集团中,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不同文化的人,又是如何在一起工作,使其工作更加高效、更趋创造性。

还有一章讲到周京对于员工创新领域的研究。他认为舒适工作环境更容易激发员工的创造性。这一点的提出,颠覆了前人的“天赋说”。这也就是越来越多的大厂,在办公场所,提供各种零时区、睡眠区、健身区、茶水间等,乍一看起来对于工作没有任何用处的空间的原因。按周京教授的研究,这样舒适的环境,可以激发潜能,或者促进创造力,而不仅仅是依靠天赋,毕竟天赋有时穷,再因为各种被日常琐事占用研究时间,创造力的发现发展,也将更加差强人意了。

书中12位管理学大师,在讲述过程中娓娓道来他们对于自己研究的自信,也更加让人深受启发,无论是当代管理大师,甚至只是在学习中,都可以让读者或者丰富的收获。

《有影响力的学问是怎么炼成的》读后感(三):通过前辈分享的经验,学习如何做一个有影响力的组织管理学者

《有影响力的学问是怎么炼成的》是由12位在组织管理学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学者共同合作完成的著作,他们每个人都在书中讲述了自己的学术生涯故事。

有的学者告诉读者他研究项目的起源和演化;有的学者与读者分享自己从研究中得到的体会;有的学者在讲述自己的故事的过程中,对自己的研究进行了反思。无论哪一位学者的文章,都会对学习和研究组织管理学的学生和学者以启发。

组织管理学因工业革命而诞生,在过去的30年中变得越来越热门。管理学的发展对于未来商业人才的培养以及全球经济形态从工业时代顺利过渡到信息时代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书的编者是美国管理学会、心理学会双会士、美国华盛顿大学福斯特商学院组织管理学菲利普·康迪特讲席教授,陈晓萍和华盛顿大学福斯特商学院讲席教授凯文·斯廷斯马。

两位编者把组织管理学中有突出贡献的学者们的研究成果称为“有影响力的学问”,是因为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管理学的知识宝库,也为管理实践者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工具。

这些学者们怀着对组织管理的满腔热忱,敏锐观察和捕捉一切与组织管理有关的现象,对公司治理、绩效反馈、组织拟人化、创新创业、社会运动、产业变迁组织公正、文化智商、职场中的阴暗行为、人际关系以及情绪传染都进行了深度研究,从而提炼出独到的见解和理论。

通过这些学者讲述的自己成长的故事,年轻的学者们可以少走弯路,学习如何把时间和能量用在对学科进步最有意义的研究项目上,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

编者们在选取这12位学者时,采用了一个非常独特的方法。

他们针对美国顶尖商学院组织管理系的120名助理教授做了一个调研,要求他们列出对自己的研究领域产生最重要影响的理论,并列出提出这些理论的学者的姓名。

根据这个调研结果,他们选出了12位学者,这12位学者无疑是对参与调研的120名助理教授最有影响力的人。这12位管理学者中,有六位在组织战略或创业领域,六位在组织行为或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六位是女士,另外六位是男士。

在这12位管理学者讲述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研究和想法的产生和发展背后的故事,他/她为什么选择某一个独特的研究领域?他/她在发表论文过程中遇到过哪些挑战?犯过哪些错误?他/她又是如何应对挑战和改正错误的?

我们还可以学习到,学者们在研究过程中如何保持方法论的严谨,他们在求证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和普适性时,都使用了什么不同的研究方法。

每个人的研究成果都离不开与他人的合作,所以专家们还通过自己的文章与我们分享,自己是如何与他人合作的;在应对同行评审和论文发表过程时,他们都采取了哪些方法;最重要的是,学者们是如何把自己的研究结果向外界传播的。

最后,年轻人难免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充满迷茫,而通过学者们的讲述,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做研究的路径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的发展起到了什么样的重要作用。

最终,回归到本书的题目所揭示的主题,通过12位学者的经历,我们可以从中找出共性和特性,学习到属于自己的、如何作有影响力学问的方法。另外,本书可以激发新一代管理学者对组织研究的热情,同时也会认识到,对组织管理的研究成果是可以直接指导组织去取得成功的。

—END—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