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献给妻子的犯罪的读后感大全

献给妻子的犯罪的读后感大全

《献给妻子的犯罪》是一本由[日]土屋隆夫著作,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献给妻子的犯罪》读后感(一):随着恶魔起舞,只会引火自焚!

妻子的背叛以及她与情夫死于火场的屈辱,使他开始在半夜打恶作剧电话给陌生人。某夜,他竟将电话拨进了杀人现场!从极少的对话中,他拼凑出精心布局的杀人过程,一步步查出了凶手的真实身份……随着恶魔起舞,只会引火自焚!相信很多人半夜都打过恶作剧电话~但是像主人公这么戏剧性的应该是木有遇见过吧。。。那凶手也是倒霉~竟被一个恶作剧者送进了监牢。。。

《献给妻子的犯罪》读后感(二):又一本恶心佳作

上一次看这么恶心的作品还是道尾秀介《向日葵不开的夏天》。

据说作者是久居山间,性格怪僻,晴耕雨写?还真是符合人设啊。

主人公的品行一低贱,作品就会很恶心。真的是恶心啊!!

那种廉价的灵魂埋在泥土里腐烂的腥臭味。

视角倒是很独特,一个ED的下作恶作剧上瘾者,偶然见证犯罪后进行推理,并对对象产生了情欲,最终为了报复一切淫乱的男女而亲手杀人,美其名曰献给妻子的犯罪。

何等的低廉灵魂……

最后喊一次,真恶心啊。

《献给妻子的犯罪》读后感(三):让人害怕的深刻

让人害怕的深刻,可以一读哦。小说的结局和关键情节都值得一看。

不过现在还会有人看这类透视心灵的作品吗?

让人害怕的深刻,可以一读哦。小说的结局和关键情节都值得一看。

不过现在还会有人看这类透视心灵的作品吗?

让人害怕的深刻,可以一读哦。小说的结局和关键情节都值得一看。

不过现在还会有人看这类透视心灵的作品吗?

让人害怕的深刻,可以一读哦。小说的结局和关键情节都值得一看。

不过现在还会有人看这类透视心灵的作品吗?

《献给妻子的犯罪》读后感(四):《献给妻子的犯罪》——极致扭曲变态的心理描写

与其说是推理小说,不如说是心理犯罪小说。

将推理人的思路直接明了写出,同时刻画了作为凶手的心路历程,我认为在这一方面小说是成功的、特别的。我给他四星一大部分是因为这个……

当你看到日野的行动轨迹以及心理活动,你会不由得赞叹这个人行动力和智力都算得上上乘,然后你会不自觉为土屋对他的心理描写而感到恶心,变态。一个ED因为老婆跟人跑了,然后找到一个替代品玩弄。到这就已经是一股渣滓的气息袭来了,更不要提杀人之后赋予艺术之名,可笑的是被死者死前偷拍揭穿了。

我觉得这里有一点不能理解,我认为一个性变态者的犯罪最后不应该是以被发现然后害怕到自杀结束,而是以诡辩,狂乱而终结。不然对得起变态这种称呼么。

《献给妻子的犯罪》读后感(五):很cult

可能是因为读完了全部的千草检察官系列的作品的偏爱,对作者在电话诡计上的运用,我以为,简直没有人能比他更出色的了。

记得wyman在《生于天桥底》这本散文集里写过,谋杀案剧作家通常都将故事的背景置于年代久远以前,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编织精巧的情节越来越难(大概意思)。土屋的作品即带有鲜明的印记,如今的电话,有来显,有重拨,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愈加衬得他的作品的本格魅力。相对落后的技术水平无法满足侦破的需要,于是才有凶手与侦探之间,纯脑力的对决与竞争,这是“人”的伟大。

第一人称的推理小说是罕见的,尤其本作还是以一个罪犯如何实施犯罪的视角。叙述是非常完整的,因为意外的事故,一个大学副教授如何滋生了阴暗的变态心理,又因为一天他的恶作剧电话打进了一个凶案犯罪现场,主角又是如何一步步被激发出杀意的。不同于大部分的作品都会设置一个侦探的角色,本作中,由于第一人称的缘故,侦探是隐去的,警察到最后才登场,“我”在一开始旋即扮演的是侦探的角色。如何从一个恶作剧的电话中,找出犯罪的现场、死者的信息,破解凶手的手法、身份,读者跟随着“我”一起,像是玩了一个环环相扣的解谜游戏,手上拿着钥匙,一步步地被引向最终答案。

然而,主角的畸形心理发展至顶点,因为实施谋杀的志麻的声音听起来像背叛了但却深爱着的妻子悦子,在没有见过志麻的情况下,“我”竟对志麻生出一股畸形的占有欲,意图杀掉志麻的奸夫村田。走火入魔的心理发至顶端,“我”竟要模仿亚当与夏娃偷食禁果的罪恶,艺术化的杀人场景,宗教般的象征意味,把小说推向了最高潮。

而将“我”这侦探到凶手的转变,联结起来的,是作者精彩的文学笔法。这也是土屋一直吸引我的地方,本格魅力之外的,是他在文学手法上一贯为之的出色。

就在这仪式般的谋杀将全文推向高潮之际,“我”也在这时意外落网了。败于一个精致小巧的照相机,更是由于其中一个警察的女儿是“我”的学生的意外。这样的巧合在土屋作品里很多,但土屋其他作品中的“巧合”造就的是命运的悲剧,只有这里,精心策划的轰动效应的谋杀与其后落网被抓的过程的平静顺利,形成了巨大反差,引得人啼笑皆非,从而构成了日式特有的幽默。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