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摘抄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摘抄

《动机与人格》是一本由[美]亚伯拉罕•马斯洛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325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12-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一):关于人性的经典解读

不管是认为人性本善,还是认为人性本恶,都是对人性的片面理解。马斯洛不愧是一位伟大的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他对人性的解读是迄今为止最详尽、最“科学”的,从《动机与人格》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性中积极向上的力量,从而更清晰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整个世界。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二):以人为本的心理学

值得反复阅读的好书。

自我实现不是大多数认为的self-fulfillment(社会意义上的“成功”),而是self-actualization(基于个体内生动力的本质诉求)。

以自我实现的研究为代表,马斯洛倡导的人本主义之于心理学的意义相当于预防保健之于医疗的意义,立足于整体的发展而非局部的补救。

全书的写作逻辑非常值得学习,在探讨问提前,对问题及相关概念的定义尤其仔细,这使得研究真正具有针对性,而非在理解上可左可右的泛泛而谈。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三):动机与人格

太晦涩,读不懂…

一个新的需要在优势需要满足后的出现并不是一种突然的、跳跃的现象,而是缓慢的从无逐渐到有。例如,如果需要A只满足了10%,那么需要B可能还杳无踪影。但需要A得到25%的满足时,需要B可能显露出5%,当需要A满足了75%时,需要B也许显露出50%。

对某人的一个单一的行为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的表达。

一个得到了充分满足的需要遵循自己特定的发展过程,然后根据其特性,或者是全然消失,如吸吮行为,或者是在以后生活中维持适度的低水平。健康成年人的许多典型品质是童年时代对爱的需要得到满足的积极后果,例如,这些品质包括,给予被爱者以独立自主的能力,忍受爱的匮乏的能力,爱但又不放弃自主性的能力等等。

基本的情感需要如归属、爱、尊重和自尊的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引发了诸如深情、自尊、自信、可靠等特性。

心理治疗师都被理解成一个更聪明、更年长、更强壮或者更健康的人,病人也就能感到更安全,感到有所保护,从而也就变得不那么脆弱、焦虑了。这些都有助于患者心中产生一种被人关爱、被人保护、被人尊重的无意识认识,而所有这些都是基本需要的满足。

对于人际关系的最终分析都将表明:基本需要只能在人际关系之中得到满足。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四):动机与人格

这是人本主义大师马斯洛的成名作,这本书花很大篇幅系统化地讲述了五大需求层次和自我实现的人。

很多时候真实觉得人本主义不是心理流派而是哲学,这是一门让人看后内心会充满阳光积极向上的哲学。

别的心理流派重点都是研究“病人”,而马斯洛开创的人本主义流派专门研究“完美的人”。近几年我很喜欢的积极心理学在我看来应该是人本主义心理流派的延伸,它同样是研究人的“优点”而不是“缺点”。

马斯洛说“自我实现的人就像是身在异乡的异客,自我实现的人的想法特立独行,并不一定按照世俗的要求和别人的眼光行事,对待有制度有瑕疵的社会时,他们更愿意从内部去改良,而不是在对外部的叫嚣中去试图毁灭“,我特别喜欢这句话。

马斯洛说:“每个人生来就具有同样的潜能,只是某些人被低级的需求如生存需求和安全需求所束缚,腾不出精力去追求高级需要,而只有高级需要如爱和归属、自尊和自我实现等需要,才是人之所以感到幸福的源泉。”

这些都是是我开办小组幸福课的根源,在当今社会,我越来越发现太多女性衣食无忧后仍旧感受不到幸福,其根源在于更高级的需求——“自我实现”没有满足导致,所以如何“自我实现”就是她们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是是我幸福课的一个重点。

我想每一个现代人都可以读读人本主义心理学著作,成为一个自我实现者,唯有如此,才能目标明确地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五):得到一个公式,就够了

这本书其实没有读完,因为第二部分的“心理病态与正常状态”和第四部分的方法论分析对自己的实用价值不大。对于“自我实现”这一章节也只是粗略读过,因为远远达不到这些标准也无须关注太多,对于有心理缺陷的人来说,先学会走才是正确的事。

那么只剩动机理论了,我主要关注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组成一个相对优势的层次,生理需要会是最先要求被满足的,如饥饿、口渴、困乏等。如果生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机体受生理需要的主宰,其他需要会隐藏。生理需要被满足后,安全感、爱、归属感、尊重这些更高级的需要自发出来受到重视。然后继续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的满足,即自我实现的需要,表现为对于自我发挥和自我完成的欲望,一种使潜力得以充分发挥的倾向,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就是成为那个完全自由、饱满的自己。自我实现的需要通常要依赖于生理、安全、爱和尊重需要的满足。

基本需要的匮乏,会导致对应的问题。

长期处于饥饿状态,会过分关注食物而失去对其他事情的兴趣;

长期缺乏安全感、归属感和爱,对导致孩子形成不健康的人格,在日后的人际关系中重复童年的模式,抑郁,缺乏朋友,缺失自信,无法应对亲密关系;

这种理论可能不会给我们直接的针对自己的答案,反而更像一个公式的推到,让我们理解我们的需要是怎么产生的、有什么规律特点、怎么样是合理的。

这种需求层次大可不必严格地画成金字塔形状那样,几种需要是处于一种相对优势的层次。我们的低层次需要并不会因为高层次需要的产生而消失不见,只是暂时隐藏了,在某些时候,生理需要会放大,而高层次需要会消减。

我们的大部分需要都无法自己满足,都需要通过与他人建立连接来满足,所以还是要跟人交往的,喜欢宅在家里不跟人打交道的人,长时间会生出很多毛病。

对于自我实现者的定义和描述,也许过于理想化,基本等同于完美的人了,我觉得标准其实可以放低一些,毕竟每个人都有某方面的缺陷,但不影响他无限接近那个完全自由、饱满的自己。

另外,内容是在是太散乱,一个个的小题有堆砌之嫌,越来越读不下去,最后一章直接放弃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